《痢疾明辨》~ 辨痢大綱有四 (3)
辨痢大綱有四 (3)
1. 一曰滑脫
滑脫每見於久痢之後,三氣之邪已盡,五臟之氣不固,所以不過微黃稀水,並無赤白凍,亦無裡急後重,小便不赤,口舌不燥,脈沉細而弱,審定屬虛寒者,方可用溫澀之劑,仲景所謂陽明不闔,太陰獨開,下焦關閘盡撤,以「赤石脂禹餘糧湯」,必如此而後可。
曰滑脫也,豈可以裡急後重、至圊而不爽、日夜無度者亦曰滑脫哉。生死關頭,不容不辨,每見市醫治痢,並非滑脫,誤進粟殼、肉果、補骨脂、杜仲、菟絲子等兜澀之劑,殺人無算。
【引證】
白話文:
滑脫常發生在久痢之後,三氣的邪氣已經消失,五臟的氣虛弱不固,因此大便只是微黃稀水,沒有赤白凍,也沒有裡急後重,小便不赤,口舌不乾燥,脈象沉細而虛弱,確定是虛寒體質,就可以用溫澀的藥物治療。張仲景說,陽明經不閉合,太陰經獨自開張,下焦的關閘全部撤去,可以用赤石脂禹餘糧湯治療,只有這樣才能治癒。
有些人把裡急後重、頻頻上廁所、日夜不止的症狀也叫做滑脫,這是錯誤的。在生死關頭,必須要區分清楚。經常看到一些醫生治療痢疾,根本就不是滑脫,卻誤用粟殼、肉果、補骨脂、杜仲、菟絲子等收澀的藥物,導致病人死亡,不計其數。
舒進賢曰:滑脫者,由病後久虛,脾胃土敗,腎陽衰乏,中氣不固,下陷而為滑脫,法宜大補元氣,扶陽固腎,理脾健胃,更加澀以固脫,方用:人參、附子、肉果、鹿茸、炮薑、半夏、砂仁、川椒、芡實、山藥、故紙、益智仁、圓肉,大劑多進,俾令陽回陰消,脾胃強健,腎氣收固,元氣大復,滑脫自止。
繆仲醇曰:凡治滯下,與大腸滑泄自利不止不同,滑泄自利不止,有可澀之道,故古人有間用罌粟殼及訶黎勒,以止其滑脫並泄;若夫滯下,本屬濕熱澀滯不行,法宜疏利,藥忌兜澀。
白話文:
舒進賢認為,滑脫是因病後虛弱,脾胃功能衰退,腎陽不足,導致中氣不固,下降而引發的。治療方法應以大補元氣、扶陽固腎、健脾胃,並使用收斂止瀉藥物固脫為主。藥方包括人參、附子、肉果、鹿茸、炮薑、半夏、砂仁、川椒、芡實、山藥、故紙、益智仁、圓肉,使用大劑量、頻繁服用,以恢復陽氣,消退陰寒,使脾胃強健,腎氣收斂,元氣恢復,從而止住滑脫。
繆仲醇則認為,治療滯下與大腸滑泄自利不止不同。滑泄自利不止,可用收斂止瀉藥物治療,古人常用罌粟殼和訶黎勒止瀉固脫;但滯下主要是由於濕熱停滯,導致大便澀滯不通,需要疏利通便,因此忌用收斂藥物。
大腸,腑之病也,大腸既有濕熱留滯,肺家亦必有熱,肺為華蓋之臟,《經》曰:脾氣散精,上歸於肺,通調水道,下輸膀胱,是肺氣喜通利,惡閉塞,故古人藥性中每云「利肺氣」,大意概可知矣。倘誤用粟殼、訶黎勒,使濕熱無所宣泄,肺氣不得下行,非惟滯下增劇,濕熱熏蒸上干乎肺,則且脹悶氣逆,不得眠,不思食諸症至矣。
陳韶九按:滑脫可澀,滯下不可澀。蓋謂脫者,邪氣已盡,元氣已虛;滯下者濕熱未清,邪積猶留。審證不確,死生反掌,可不懼乎。
【醫案】
喻嘉言治浦君藝痢,初起有表邪未散,誤用參、術固表,使邪氣深入,又誤服黃連、涼膈、大黃推蕩,經治月餘,胃氣不運,下痢一日夜百餘行,一夕嘔出從前黃連汁三五碗,嘔至二三次後,胃與腸打為一家,內中幽門、闌門洞開無阻,不但粥飲直出,即人參濃膏才吞入喉,已汩汩從腸中奔下,危急之中,諸崑玉及諸內戚俱探余曰:此症可無恐乎?予曰:在此用藥,便有可恃;吾豈不知痢勢之危,但別無可任,姑以靜鎮之,而殫力以報於知己耳。
白話文:
大腸是人體的腑臟,一旦大腸內有濕熱停滯,肺部也一定有熱。肺是人體的華蓋之臟,《經書》說:脾氣散發精氣,上行歸於肺,通調水道,下行輸送到膀胱。這說明肺氣喜歡暢通,不喜歡阻塞,所以古人藥性中經常提到「利肺氣」,意思大致可以明白。如果錯誤地使用粟殼、訶黎勒,使濕熱無處宣泄,肺氣無法下行,不僅會加重下痢,濕熱還會熏蒸向上,影響肺部,就會出現脹悶氣逆、失眠、食欲不振等症狀。
陳韶九註解:滑脫可以收澀,滯下則不可收澀。因為脫是指邪氣已經耗盡,元氣已經虛弱;滯下是指濕熱尚未清除,邪氣依然殘留。如果診斷不準確,生死就在一瞬間,難道不值得害怕嗎?
醫案:
喻嘉言治療浦君藝的痢疾,初期有表邪未散,錯誤地使用人參、白術固表,導致邪氣深入。又錯誤地服用黃連、涼膈散、大黃推蕩,經過一個多月的治療,胃氣不運,下痢一天一夜一百多行,一夜之間嘔出之前服用的黃連汁三五碗,嘔吐兩三次之後,胃和腸打成一片,內部的幽門、闌門洞開無阻,不僅粥飲直接流出,就連人參濃膏才吞入喉嚨,就已經從腸子裡汩汩流下。危急關頭,諸崑玉和浦君藝的親戚都來詢問我說:這個病難道沒有辦法嗎?我說:只要用藥得當,就會有辦法。我當然知道痢疾的嚴重性,但是別無選擇,只能靜心調理,竭盡全力報答知己。
於是以大劑「四君子湯」,煎調赤白脂、禹餘糧二味,連連與服,服後下痢之勢稍衰,但腹中痛不可忍。君藝謂余曰:前次下痢雖多,然尚不痛,服此而痛增,未可再服矣。予曰:此正「通則不痛,不通則痛」之謂也,不痛則死,痛則安,何樂而不痛也;仍以前藥再進,症勢漸減,統用「四君子」倍茯苓十餘劑而安。
葉天士治喬姓,初起無寒熱,即瀉痢嘔惡不食,此噤口重病,暑邪之傷由口鼻吸入,邪與水穀交混,蒸變濕熱,釀為積滯血膿,腸胃氣窒,欲解不能通暢,遂致裡急後重。「香連」苦辛理氣,導濕清熱,初用頗是。
白話文:
於是醫生開了大量四君子湯,加入赤白脂和禹餘糧煎煮,連續給病人服用。服藥後,下痢的狀況稍微減輕,但腹痛難忍。醫生友人提醒我,病人之前下痢雖然多,但並未疼痛,服用藥物後卻加劇疼痛,不能再服用。我說,這是「通則不痛,不通則痛」的道理,不痛就死,痛了反而安全,何樂而不痛呢?於是繼續服用之前的藥物,病情逐漸減輕,最後用四君子湯加倍茯苓十餘劑後痊癒。
葉天士治療喬姓病人,一開始沒有寒熱症狀,卻出現瀉痢嘔吐惡心不食,這是噤口重病,由於暑邪從口鼻吸入,與水穀混合,蒸發變為濕熱,釀成積滯血膿,腸胃氣息阻塞,想解卻無法通暢,導致裡急後重。香連味苦辛,具有理氣、導濕、清熱功效,一開始使用是恰當的。
但平素勞碌,非膏粱溫養之體質,淡薄積勞,中氣易傷,四十日余,積少痛緩,似屬病解,然食不下咽,不知飢餓,診得脈弦,形衰,舌白不渴,飲水自瀉,全屬胃倒氣奪,中宮虛極,下關不攝,穀食不能下咽,焉能承受湯藥味氣之劣,胃衰必惡,久痢久瀉,務在自食,古人非醒脾即安腎攝納;再詢:粉漿下咽,或嗆或噎。
議以上脘宜通其清陽,下焦當固攝其滑脫;仿古人方中「參苓白朮散」末,佐以米飲,日服二次,間以不膩滑之物日食少許,以示胃之所喜為補,必得胃氣漸醒,方可轉危為安。方用:人參二錢,焦白朮一錢半,茯苓一錢半,炙草五分,炒扁豆二錢,桔梗一錢,苡仁一錢半,砂仁八分,炮姜一錢,肉豆蔻一錢。上藥共研細末,稱准分量,每次以香粳米湯飲,調服一錢半,日進二次。
白話文:
病人平時勞碌,體質虛弱,長期營養不良,積勞成疾,導致中氣受損。四十多天以來,病症逐漸減輕,看似要痊癒,但卻食不下咽,毫無飢餓感,脈象弦細,形體虛弱,舌苔白潤,不口渴,喝水就拉肚子,這都是胃氣上逆,中焦虛弱,下焦失守,食物無法下咽的症狀。這種情況下,病人難以承受藥物的苦味和刺激,胃氣衰弱,必然厭惡藥物。久痢久瀉的病人,主要靠自身飲食調理,古人治療此病,要么健脾開胃,要么滋腎固攝。再問病人:喝米漿時,會嗆咳或噎住。
因此,治療應當疏通上焦的清陽之氣,固攝下焦的滑脫之氣。參考古方「參苓白朮散」,加入米湯,每天服用兩次,間隔食用少許清淡的食物,以補益胃氣。具體藥方:人參二錢,焦白朮一錢半,茯苓一錢半,炙甘草五分,炒扁豆二錢,桔梗一錢,苡仁一錢半,砂仁八分,炮薑一錢,肉豆蔻一錢。以上藥材共研細末,稱准分量,每次用香粳米湯調服一錢半,每天服用兩次。
陳韶九按:此要訣也,所謂吃不死的痢疾,謂其有胃氣也。治久痢大法,盡於此矣,病至滑脫,若只圖固攝而不佐宣通,則病雖減而胃氣難復也。
痢疾初起,亦有用補塞者,附錄一案備考。
吳興陸養愚治吳南丘:八月間醉後御內,明日患痢,一日夜百餘次,赤白相兼,狀如爛肉,腹中作痛,四肢厥冷,脈緩無力,兩尺尤弱。余曰:即宜補塞,處方先書人參、肉果二味,其諸子大駭曰:無積不成痢,豈一二日即用補塞者乎,予姑以「調氣養榮湯」,不進不退。明日又診,還宜補塞,諸即又力爭,仍以前湯加人參,而彼竟不加,亦無進退。
白話文:
這篇要訣所指的「吃不死的痢疾」,是指患者還有胃氣。治療久痢的要訣都在這裡,如果病況嚴重到滑脫的程度,只顧著收斂止瀉而不配合宣通,雖然病症可能減輕,但胃氣卻難以恢復。
痢疾剛開始的時候,也有用補益收斂的方法,這裡附錄一個案例供參考。
吳興的陸養愚醫生治療吳南丘先生:八月間飲酒過量,隔天就患上痢疾,一天一夜拉了上百次,排泄物呈赤白相間,像爛肉一樣,肚子痛,四肢冰冷,脈象虛弱无力,尤其是兩尺脈更加微弱。我說:應該要補益收斂,開出的方子首先写了人参、肉果两种药材。他的家人很吃驚,說:“没有积滞就不会得痢疾,怎么才一两天就用补益收敛的方子呢?”我當時只是用“調氣養榮湯”,既不加重也不减轻。第二天复诊,仍然要补益收敛,他的家人又极力反对,我仍然坚持在之前的汤方里加人参,但他们最终还是没有加,也沒有放棄反对。
一醫進芩、連、檳榔、本香等藥,腹痛加劇,足厥如冰冷,時時少氣不足以息,所食之物即從大便而出,色竟不變。復延余診,進而視之,身體不能轉側,大便如流,勢甚危急而兩脈神氣俱未絕,因用大料「附子理中湯」,倍人參、加肉桂、肉果,一帖腹痛稍減,數劑足溫泄少,後用人參至兩斤始起,鬚髮盡落。
陸潤生評曰:病有反治,有正治,有常治,有變治。痢久而通因通用者,反治也,通久而塞者,正治也。然而初起用通者,常治也,初起用塞者,變治也。知反知正,尤宜知常知變,方為合法。吳南丘諸公子執無積不成痢之常法,而不知尊君脈症之虛,若非神手,幾敗乃事。
白話文:
一位醫生用黃芩、連翹、檳榔、沉香等藥物治療一位病人,結果腹痛加劇,腳冰冷,呼吸急促,吃下去的食物馬上就從大便排出,而且顏色沒有改變。病人情況危急,於是請我診治。我看到病人身體不能翻動,大便如水一樣流出,情況十分危急,雖然兩脈微弱但還有氣息。我馬上用大劑量的附子理中湯,加倍人參,並加入肉桂和肉果。服用一帖後,腹痛稍微減輕,服用幾劑後腳溫暖,腹瀉減少,後來用了兩斤人參才恢復健康,但頭髮全部掉光了。
陸潤生評論道:治療疾病有反治、正治、常治和變治。長期腹瀉後通暢是反治,長期腹瀉後阻塞是正治。一開始就使用通便藥物是常治,一開始就使用止瀉藥物是變治。了解反治、正治,更要了解常治、變治,才能符合治療原則。吳南丘等醫生執著於「無積不成痢」的常規做法,卻沒有注意到這位病人脈症虛弱,如果不是醫術高超,幾乎就會失敗。
陳韶九按:此症開手即用補塞,全在脈緩無力,兩尺猶弱上著意,所謂胸有成竹,眼底無花,不過仍為傍議奪意,未能斷然處方,致有此變。甚矣!醫事之難,豈易言哉。蓋芩、連、檳榔,重墜元氣,氣被耗殘,故腹痛如割;足厥氣少者,少陰關閘廢弛也。
以上四大綱,邪陷、秋燥二證,患者極多,亦有邪陷兼秋燥者,亦有邪陷繼而陰傷化燥者。至於時毒疫痢,每盛於亢旱酷暑之年;暑濕病亦多有之,若滑脫則不多見,久痢之後、邪淨正虛者始有,此症患者極少,切勿以裡急後重者誤作滑脫治之,致成久痢或正虛邪戀,邪正同歸於盡而死,不可不慎。
白話文:
這個病症一開始就用補法,完全是根據脈象緩弱無力,兩尺脈更虛弱,才著重於此。就像胸有成竹,心裡有底,但還是有所保留,無法直接下藥方,才導致了病情變化。醫術真是難啊,怎麼能輕易說呢?黃芩、黃連、檳榔這些藥物會損傷元氣,氣虛耗損,所以才會腹痛如刀割;足厥氣少,就是少陰經的關口虛弱無力。
以上四大類症狀中,邪陷和秋燥最常見,也有邪陷兼秋燥的,還有邪陷導致陰虛化燥的。至於時行疫痢,每年在酷暑乾旱的時候最為流行;暑濕病也不少見。滑脫症則很少見,只有久痢之後、邪氣已退正氣虛弱的人才可能出現,這種病人很少,絕對不能把裡急後重誤認為滑脫症來治療,否則會導致久痢或正氣虛弱、邪氣糾纏不休,最終導致邪正兩敗俱亡,不可不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