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痢疾明辨》~ 辨痢大綱有四 (1)

回本書目錄

辨痢大綱有四 (1)

1. 辨痢大綱有四

(邪陷、秋燥、時毒、滑脫)

白話文:

【辨識痢疾的四大要點】

(1) 邪氣侵入:指的是外來的病邪入侵身體,導致痢疾的發生。 (2) 秋季乾燥:指的是在秋季,由於天氣乾燥,人體易受燥邪影響而引發痢疾。 (3) 時令毒素:指的是因季節更替或環境變化,人體受到特定時節的毒素影響而引起的痢疾。 (4) 脫肛或滑脫:指的是因痢疾久治不癒,造成身體虛弱,出現脫肛或直腸脫垂的情況。

2. 一曰邪熱

凡一切外感惡寒發熱,忽而裡急後重,下凍白色,或出黃如糜,此三陽經之邪熱下陷也,而暑、濕、熱三氣尤多。此病無論發熱與不發熱,審其為三陽邪陷,嘉言喻子用「人參敗毒散」,論之為「逆流挽舟法」,至精至妙。

論曰:《內經》冬時傷寒,已稱熱病,至夏秋,暑、濕、熱三氣交蒸互結,其熱十倍於冬月矣;外感三氣之邪熱而成下痢,其必從表而出之,故必從汗,先解其外,次調其內,首用辛涼以解其表,次用苦寒以清其里,一二劑愈矣。失於表者,外邪俱從里出,不死不休,故雖百日之遠,仍用「逆挽」之法,引其邪而出之於表,死症可活,危症可安,治經多人,成效歷歷可記。《金匱》云:「下痢脈反弦,發熱、身汗者自愈。

」夫久痢之脈,深入陰分,沉澀微弱者忽然而轉弦數脈,渾似少陽生髮之氣,非用逆挽之法,何以得此。久痢邪入陰分,身必不熱,間有陰虛之熱,則熱而不休,今因挽逆之勢,逼其暫時燥熱,頃之邪從表出,熱自無矣。久痢陽氣下陷,皮膚乾燥,斷然無汗,今以逆挽之法,衛外之陽領邪同還於表,而身有汗,是以腹中安靜,其病自愈。此段議論,從古無人論及,乃治三陽外感邪陷之寶符也。

吾鄉前輩名醫姜恆瑞先生始用此法,及門宗之,審為邪陷,萬舉萬當,百無一失,嘉言喻子恐淺學不能分經用藥,舉「活人敗毒散」以為矩矱,首用辛涼以解其表,不使邪陷入里,次用苦寒以清其里,則河間、丹溪清熱導滯之法,躍然於言外矣。

陳韶九按:逆流挽舟,提舉陷邪,喻氏設一「人參敗毒散」為例,非謂不據何經悉可用此以主治也。得此一說,開悟後學不少。

【引證】

舒進賢曰:所謂邪陷者,邪陷入六經而為痢也,治法當從《傷寒》六經之例,有何經之證,即加何經之藥於其間,合而治之,如兼太陽表證,有汗主「桂枝」,無汗主「麻黃」,兼太陽腑證,仍主「五苓」;兼見陽明表證,加「葛根」,兼見陽明腑證,察其淺深,而斟酌於「白虎」、「承氣」;兼少陽表證,用「柴胡」,里證用「黃芩」;兼太陰虛寒之症,「附子理中湯」;少陰助相火而動者,生津解熱;厥陰純陽無陰之症,破陽行陰,純陰無陽之症,溫經止泄,陰陽錯雜之症,寒熱互用,陰陽並驅。凡六經陷邪,以六經合而治之,無不立驗。

又鶩溏一證,糞內帶清水如鴨屎,嘗見於陷之中,屬太陰藏寒,主用耆、朮、薑、附,溫經散邪。

甲寅夏,與及門論痢疾:三陽濕熱,最易下陷於手、足陽明之腑,失治則陷入三陰,便屬棘手,適以陳修園明府所著醫書數種見示者,觀其痢疾門挽逆之道,實獲我心,節錄於此以見:

陳修園曰:「醫書云,脈沉小易治,浮大難療。又云,發熱不休者死,此遵《內經》腸澼一論,執一不通之過也。余別有所悟:脈浮為表邪,浮而兼大是表邪侵於陽明之界而下痢,仲景有「葛根湯」等治法,發熱不休,非感冒風寒,即是邪留經絡,宜用「桂枝湯」、「四逆散」祛風寒以調經絡,「人參敗毒散」加老米名「倉廩湯」,亦是此意。大抵初病治法,發熱惡寒者,香蘇飲加防風、川芎,或四逆散以取微汗。

白話文:

一曰邪熱

所有外感惡寒發熱,突然出現裡急後重(腹痛里急,便意頻數,卻排便困難),大便稀薄如水,顏色發白,或呈黃色黏稠狀如米粥,這是三陽經的邪氣下陷所致,而暑、濕、熱三種邪氣尤為常見。這種病症無論是否發熱,只要判斷為三陽經邪氣下陷,就可以參考嘉言喻子的方法,使用「人參敗毒散」,這如同「逆流挽舟法」,精妙絕倫。

《內經》中提到,冬天受寒引起的傷寒,已經算是熱病了,到了夏秋季節,暑、濕、熱三種邪氣交織鬱結,其熱度比冬天的傷寒要強烈十倍;外感這三種邪氣而導致下痢,就必須從體表排出邪氣,所以必須先從發汗入手,先解決表證,再調理裡證,首先使用辛涼藥物來解表,然後再用苦寒藥物來清裡,一兩劑藥就能痊癒。如果表證處理失當,外邪就會全部進入里層,導致病情纏綿難愈,即使拖延數月,仍然可以使用「逆挽」之法,將邪氣引導到體表排出,即使是危急的病症也能得以緩解。這種方法治療許多病人,效果顯著,記錄在案。 《金匱要略》記載:「下痢脈象反常,出現弦脈,伴有發熱、出汗的病人,會自行痊癒。」久痢的脈象,深入陰分,脈象沉弱,如果突然轉為弦數脈,如同少陽經生髮之氣,非用「逆挽」之法,怎能有此轉變?久痢邪氣進入陰分,身體通常不會發熱,偶爾會有陰虛的虛熱,則會持續發熱不止,現在運用逆挽之法,迫使邪氣暫時外發,導致一時燥熱,不久邪氣就會從體表排出,熱症自然消失。久痢陽氣下陷,皮膚乾燥,根本不會出汗,現在運用逆挽之法,使體表陽氣將邪氣一起引導回體表,於是身體出汗,腹部也就平靜下來,疾病自然痊癒。 這段論述,古人從未提及,是治療三陽外感邪氣下陷的寶貴方法。

我鄉前輩名醫姜恆瑞先生首先使用這種方法,他的弟子們遵從此法,只要判斷為邪氣下陷,就能藥到病除,從未失手。嘉言喻子擔心初學者難以辨別經絡而用藥,便舉「人參敗毒散」作為範例,首先使用辛涼藥物來解表,不讓邪氣深入裡層,然後再用苦寒藥物來清裡,如此一來,河間派、丹溪派的清熱導滯之法,也就自然體現出來了。

陳韶九按:逆流挽舟,提舉陷邪,喻氏以「人參敗毒散」為例,並不是說所有情況都能用此方主治。 理解了這個說法,就能讓後學受益匪淺。

【引證】

舒進賢說:所謂邪氣下陷,是指邪氣深入六經而導致下痢,治療方法應根據《傷寒論》六經的原則,根據出現何經的症狀,就加入何經的藥物,綜合治療,例如兼有太陽經表證,有汗則用「桂枝湯」,無汗則用「麻黃湯」,兼有太陽經腑證,則用「五苓散」;兼見陽明經表證,加用「葛根湯」,兼見陽明經腑證,則根據邪氣輕重,斟酌使用「白虎湯」、「承氣湯」;兼見少陽經表證,用「柴胡湯」,裡證用「黃芩湯」;兼有太陰經虛寒症狀,用「附子理中湯」;少陰經助長相火而導致疾病的,則用生津解熱藥;厥陰經純陽無陰的症狀,則破陽行陰;純陰無陽的症狀,則溫經止瀉;陰陽錯雜的症狀,則寒熱並用,陰陽並驅。凡是六經邪氣下陷,都用六經合方治療,都能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。

又如便溏,大便稀薄如水,糞便中夾雜清水,如同鴨屎,常出現於邪氣下陷之中,屬於太陰經寒邪內伏,主要使用人參、蒼朮、生薑、附子,溫經散寒。

甲寅年夏天,與弟子們討論痢疾:三陽經濕熱最容易下陷到手足陽明經的腑部,治療失當就會下陷到三陰經,那就很棘手了,恰好看到陳修園先生的幾種醫書,看到他關於痢疾的逆挽方法,非常契合我的想法,在此節錄如下:

陳修園說:「醫書上說,脈象沉而小的容易治療,浮而大的難治療。又說,持續發熱的病人會死,這是拘泥於《內經》腸澼一論,執著於一種觀點的錯誤。我另有所悟:脈象浮大屬於表邪,浮大兼見下痢,是表邪入侵陽明經的範圍,仲景有「葛根湯」等治療方法,持續發熱,不是感冒風寒,就是邪氣滯留在經絡,應該使用「桂枝湯」、「四逆散」祛風寒來調節經絡,「人參敗毒散」加入糯米稱為「倉廩湯」,也是這個意思。總之,初期治療方法,發熱惡寒者,用香蘇飲加防風、川芎,或用四逆散以引發微汗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