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痢疾明辨》~ 小兒痢
小兒痢
1. 小兒痢
小兒患痢,與大人治法無異,蓋所受之暑、濕、熱同也,惟腸胃柔脆,難於克伐,而又喜食雜物,其積滯比大人尤甚。八九歲者,尤可詢其病情,痛與不痛,熱與不熱,以察病之輕重,邪之淺深;若三歲以下,不能自述病情,全賴醫者察色聽聲,以諦察其病之虛實寒熱,方無差誤。
附:醫案
姚公遠幼子病痢,一醫誤下之,遂下純血,氣喘身熱,不思食。繆仲醇適至,急以人參五錢,白芍、石蓮、升麻、橘紅、石蠶、白扁豆、滑石、炙草,投一劑而喘平血止,又數劑、痢止。仲醇臨別,囑公遠曰:兒雖愈,百日內不出痘則生,否則死,以元氣未復故也。未幾即痘,果殤。
《內經》云:下痢發熱者死,指雜病濕熱下痢而言;仲景云:下痢手足不冷,反發熱者不死,指傷寒陰邪內出而言。
附:通用諸方:敗毒散、香連丸、青麟丸、龍薈丸、滯下丸、芍藥湯、桂元肉包苦參子、豬小腸垢灰、治痢散。
治痢奇方:川連、川樸、青廣皮、枳殼、檳榔、山楂、木香、白芍、黃芩、地榆、歸尾、桃仁、紅花、草。
東風散:黃芩、檳榔、枳殼、山楂、青皮、川樸、當歸、白芍、炙草,肢冷加肉桂,熱甚加黃連,兼瘧加柴胡,紅痢加桃仁、紅花、地榆,白痢加香附、陳皮。
芍藥湯:白芍、茯苓、官桂、甘草、檳榔、木香、歸尾、川連,滯加枳殼,後重加升麻,臟毒加黃柏,血弱加膠、薑、芎、柏,燥糞加大黃。
白話文:
【小孩的痢疾】
小孩得了痢疾,治療方式和大人差不多,因為他們受到的暑、濕、熱都是一樣的。只是小孩的腸胃比較脆弱,難以承受劇烈的藥性,而且他們喜歡吃各種東西,食物在腸胃中的積滯往往比大人更嚴重。對於八九歲的孩子,可以問他們病情的具體情況,是否疼痛,有沒有發燒,來判斷病情的輕重以及疾病的深淺程度。但如果是三歲以下的小孩,他們無法清楚表達病情,這時就完全仰賴醫生通過觀察臉色和聆聽聲音,來精確判斷他們病情的虛實和寒熱,這樣才能避免診斷上的錯誤。
附錄:病例分享
姚公遠的小兒子得了痢疾,一位醫生用錯了治療方法,導致孩子開始大量出血,氣喘且身體發熱,不想吃東西。這時,繆仲醇剛好到訪,他立即開出人參五錢,白芍、石蓮、升麻、橘紅、石蠶、白扁豆、滑石、炙草等藥材,只用了一劑,孩子的氣喘和出血就停止了。接著再用了幾劑藥,痢疾就痊癒了。繆仲醇在離開前,叮嚀姚公遠說:「雖然孩子病好了,但如果一百天內沒有出疹子,就能活下來,否則就會死亡,這是因為他的元氣尚未恢復。」不久之後,孩子真的出了疹子,但不幸的是,他最終還是去世了。
《內經》提到:下痢伴有發熱的病人會死亡,這指的是因濕熱引起的下痢;而張仲景則說:下痢的病人如果手腳不冷,反而發熱,就不會死,這是指因傷寒陰邪內出的情況。
附錄:常用處方:敗毒散、香連丸、青麟丸、龍薈丸、滯下丸、芍藥湯、桂元肉包苦參子、豬小腸垢灰、治痢散。
治痢奇方:川連、川樸、青廣皮、枳殼、檳榔、山楂、木香、白芍、黃芩、地榆、歸尾、桃仁、紅花、草。
東風散:黃芩、檳榔、枳殼、山楂、青皮、川樸、當歸、白芍、炙草。如果四肢冰冷,可以加入肉桂;如果熱度高,可以加入黃連;如果有瘧疾,可以加入柴胡;如果為紅痢,可以加入桃仁、紅花、地榆;如果是白痢,可以加入香附、陳皮。
芍藥湯:白芍、茯苓、官桂、甘草、檳榔、木香、歸尾、川連。如果腸道阻塞,可以加入枳殼;如果感到肛門墜脹,可以加入升麻;如果有臟腑毒素,可以加入黃柏;如果血液虛弱,可以加入阿膠、薑、芎、柏;如果有乾硬的大便,可以加入大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