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痢疾明辨》~ 下痢血水

回本書目錄

下痢血水

1. 下痢血水

下痢血水,或如洗魚之血水,或如豬肺之血水者,此濕熱俱重,蘊結於魄門,煎湯不能到其處,用桂元肉七枚,每個包苦參子仁七粒,空心淡鹽水送下,宜間日服之,以待脾之運化,若日日服之,囫圇之物一時消化不及,恐反妨飲食耳。此方先大夫得之都中,本治濕熱便血,百藥無效,用此愈人甚多。

治病在廣腸,必用有形之物苦泄之,而又恐苦寒敗胃,用桂元之甘溫包於苦參之外,先到胃中,甘溫之味先化,苦寒之味未彰,直至小腸、大腸以至魄門,苦乃直趨於下,俾濕熱之陷於極下者,始得清耳!用藥之妙如此。方書以下痢血水為死證,未必盡然。

白話文:

如果拉肚子帶血,血水顏色像是洗魚的血水,或是豬肺的血水,代表體內濕熱過重,積聚在肛門附近,單靠喝湯藥無法有效治療。可以用七顆桂圓肉,每個包七粒苦參仁,空腹用淡鹽水送服,建議隔日服用一次,等待脾臟運化消化。如果每天服用,苦參仁難以消化,反而可能影響食慾。這個方子是我父親從京城學來的,專治濕熱便血,很多其他藥物都無效,但用這個方子卻治好了許多病人。

治療腸胃疾病,必須使用有形的藥物來瀉火,但又擔心苦寒傷胃。所以用溫和的桂圓肉包裹苦參仁,先到達胃部,溫和的桂圓味先被消化,苦寒的苦參味則不易顯現。直到藥物到達小腸、大腸,甚至肛門,苦味才直達下部,才能將積聚在最下部的濕熱排出。這就是用藥的奧妙所在。醫書上說下痢血水是必死之症,不見得完全正確。

附:暑濕下痢血水急症案

國初云間清白里老醫,治吳玉榮令郎琴五,於八月十三日患痢,裡急後重,似乎輕症,惟脈沉數,積滯不清,熱邪鬱伏之象也,即告以勿輕視,當清虛淡泊為主,越數日,內熱甚,日夜百餘次皆血水,後重逼迫,肛門如火灼,小便不利,諸醫皆進消積和血藥,反脈大身熱,血水如注,議者皆以為不可治;余曰:「脈證雖危,尚有善狀,胸膈舒暢,粥飲可進,身體輕快,積色鮮明,無臭穢之氣,熱勢雖甚,腸胃未傷,此係暑邪傷其津液,無形之火為患也,必得有形之水制之,用井水調「益元散」與之,並以西瓜汁間服,一日數十碗方覺快爽,以「黃芩芍藥湯」加川連、枳殼、滑石、木通、銀花之類治之而安。

白話文:

附:暑濕下痢血水急症案

明朝初期,蘇州府清白里的一位老醫生,曾治療吳玉榮的兒子琴五,他在八月十三日患痢疾,腹痛腸鳴,頻繁便意,似乎症狀不重,但脈象沉而數,表明積滯未消,熱邪鬱積於內。老醫生當時就告誡家屬不可輕視,應以清虛淡泊為主。

然而,過了幾天,內熱加劇,琴五一天要排泄一百多次,皆是血水,肛門灼熱,小便不暢,許多醫生都開了消積止血的藥方,結果反而脈象更盛,體溫升高,血水如同泉湧,眾人皆認為無藥可救。

老醫生卻說:「雖然脈象危急,但仍有可取之處,胸膈舒暢,能進食稀粥,身體輕快,面色紅潤,沒有臭穢之氣,雖然熱勢很重,但腸胃尚未受損,這是暑邪傷了津液,無形之火作祟。必須以有形之水來克制它。」於是,老醫生用井水調製「益元散」給琴五服用,並以西瓜汁間服,一天喝了幾十碗才感到舒服。之後,老醫生又用「黃芩芍藥湯」,加入川連、枳殼、滑石、木通、銀花等藥物治療,琴五最終痊癒。

蓋此症不宜用消導、和血之藥者,乃無形之暑邪為患耳,半月間用西瓜四十餘枚,井水調「益元散」三十餘碗,黃連五兩餘,肛始不熱,口始不渴,若以痢門常法治之、則津液愈耗,綿延日久而斃者多矣。

白話文:

這病症不適合用消食導滯、和血的藥物,因為是無形的暑邪作祟。患者用了半個月左右,吃了四十多個西瓜,用井水調服了三十多碗「益元散」,也用了五兩多的黃連,才開始肛門不熱,口也不渴。如果用治療痢疾的常規方法,就會更加損耗津液,久病不愈,最終死亡的人很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