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痢疾明辨》~ 辨腹痛有火有滯有肝邪橫逆有傷臟陰之不同
辨腹痛有火有滯有肝邪橫逆有傷臟陰之不同
1. 辨腹痛有火有滯有肝邪橫逆有傷臟陰之不同
濕熱與食滯互結,定然腹痛。痛在中脘,陽明病也。痛在當臍及少腹,大、小腸病也。皆因食滯與濕熱阻滯氣分,並傷及血分,不能運行所致。治當清火、理氣、導滯,所謂和血則便膿自愈,調氣則後重自除。至於肺火鬱於大腸,小腹之痛尤劇,宜桔梗以開提之,紫菀以辛潤之,痛或挾肝邪,白芍在所必用,膿血剝膏從中刮下,焉得不痛,吳人謂之「刮積」,正是此意。
若傷陰而痛,皆因痢久腸膏竭絕;邪已盡去,扶正補陰可愈,邪未盡出,雖補無益,必至邪正同歸於盡而已。再按,邪正相搏則痛,氣分鬱結則痛,血分凝結則痛,其有不痛者,人多忽之,不知邪正混合為痢,雖重,腹亦不痛,最宜詳審。
陳韶九按:此節卻道人所未道,最宜注意,不可以不見痛而便斷為虛寒,遽投溫補也。
白話文:
溼熱與食滯相互交織,必然會導致腹痛。如果疼痛位於中脘處,那麼就是陽明病的表現。如果疼痛在肚臍以及小腹部位,則是大腸或小腸疾病的表現。這些症狀都是由於食滯與溼熱阻礙了氣機運行,並且傷害到了血分,導致氣血運行受阻所致。治療方法應爲清熱、理氣、導滯,即通過調理氣血,使血液得以恢復,膿腫自然癒合;通過調和氣機,使後重感自行消失。至於肺火鬱結於大腸,引起的小腹疼痛更爲劇烈,此時應使用桔梗來開提,紫菀來辛潤,如果疼痛還伴有肝邪,那麼白芍則必不可少。因爲膿血堆積在中間,如果不清理,怎麼會不痛呢?吳人稱之爲「刮積」,說的就是這個道理。
如果是因爲損傷陰液而導致的疼痛,那都是因爲痢疾時間過長,腸道中的脂膏已經枯竭。如果邪氣已經完全清除,那麼只需補養身體,調和陰陽即可痊癒。但如果邪氣還未完全清除,即使補養也沒有效果,最終只能等到邪氣與正氣一同消盡。再者,邪氣與正氣相互搏擊時會出現疼痛,氣機鬱結也會導致疼痛,血分凝結同樣會導致疼痛。有些情況下,即使疼痛不明顯,也不能掉以輕心,要知道,當邪氣與正氣混合形成痢疾時,病情雖然嚴重,但腹部可能並不會出現明顯的疼痛,這一點最應該詳細觀察。
陳韶九按語:這一段話揭示了許多人未曾認識到的觀點,非常值得我們重視。我們不能僅憑不見疼痛就斷定爲虛寒,而急於使用溫補之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