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痢疾明辨》~ 辨痢大綱有四 (8)
辨痢大綱有四 (8)
1. 一曰秋燥
論秋燥亦因歲氣盛衰
孫氏御千曰:乾隆戊子,少陰君火司令,小滿後夾三伏之氣,正屬主氣,客氣亦屬君火加臨,二陰盤旋太虛,風火自出,日日風火亢旱,自春至秋,逢風熄之日則炎熱異常,立秋後上自湖廣,下至江浙,皆患疫痢,色赤或五色相兼雜,虛者受之,必噤口而入臟肢冷,五六日告斃矣,輕者由赤轉白乃愈,瘧疾絕少。
夫火盛之年,本能生土旺胃,因木火同性,肝膽肆橫,挹取胃中津液,腸胃中被竊空虛,暑毒乘虛內襲,故患痢者多。瘧乃少陽經病,木旺邪不入,故少。本年治痢,以肝為剛臟,宜制以柔,用阿膠、白芍;胃為陽土,喜通惡塞,用人參、茯苓、甘草、陳皮,通補胃陰;荷葉升清,陳皮理氣,銀花清少陰君火而解毒,加檳榔汁以疏通腸中之壅。同姜體干酌定,無不應手取效。
白話文:
秋燥的成因與季節氣候的盛衰有關。
乾隆戊子年,少陰君火當令,小滿之後又夾雜三伏天的暑氣,主氣和客氣都屬君火旺盛,陰氣在空中盤旋,風火之氣自然盛行。那一年日日乾旱炎熱,從春天到秋天,即使有風雨的日子,氣候也異常炎熱。立秋後,從湖廣到江浙地區,都流行赤痢或五色痢疾,體質虛弱的人染病後,會緊閉嘴巴,四肢冰冷,五六天內就會死亡;症狀較輕的人,則由赤色轉為白色後痊癒,瘧疾卻很少見。
因為那年火氣盛,本應滋生土氣、使胃氣旺盛,但由於木火同性,肝膽氣盛,會奪取胃中的津液,造成腸胃空虛,暑毒乘虛而入,所以痢疾患者很多。瘧疾是少陽經的病症,由於木氣旺盛,邪氣不容易入侵,因此瘧疾較少。那一年治療痢疾,由於肝臟屬剛,應以柔克之,所以用阿膠、白芍;胃屬陽土,喜通惡塞,因此用人參、茯苓、甘草、陳皮來通補胃陰;荷葉升清,陳皮理氣,金銀花清少陰君火、解毒,再加檳榔汁疏通腸道阻塞。根據病情酌情加減藥量,治療效果都很好。
2. 一曰時毒
時毒乃疫氣流行,或因天氣亢旱,暑熱異常,或因天時大水,濕熱鬱蒸,或因水氣偏勝,一方盛衰不同,其病速,其症重,每有二三日告斃者。逆挽法輕不可廢,而鞭長莫及;苦辛寒急下之法,不可緩投。
喻氏曰:有驟受暑濕之毒,水穀傾囊而出,一日夜七、八十行,大渴,飲水自救,此腸胃為熱毒所攻,傾刻腐爛,更進逆挽法,迂矣!通因通用之法:大黃、甘草、川連,一日夜連進三、五十次,俟其上渴、下痢之勢稍緩,乃平調於內,更不必挽之於外,蓋其邪如決水轉石,乘其勢出盡,無可挽耳。
更有急開支河一法:其邪熱之在裡者,奔迫於大腸、膀胱,熱急則氣不化而小便短赤,不用「導赤」而用逆挽,仍非計也;清膀胱之熱,令氣分行而分消熱勢,則甚捷也;仲景謂:下痢矢氣者,當利其小便,非急開支河之謂乎。
【引證】
舒進賢曰:時毒者,天行疫癘,時氣流行,觸之為痢,外見心煩,惡熱,口臭,氣粗,渴欲冷飲,腹滿攪痛,鼻如煤煙,肛門似烙,乃熱毒內攻,臟腑有立壞之勢,急宜「三黃」陡進,以救內焚,加桔梗開提肺氣,宣其壅而舉其陷,腹痛自止,熱毒除而疫癘消,下痢亦愈。
此症腹痛,乃肺氣為火熱所迫,陷入腹中,壅滿遏甚而為擾痛,與虛寒腹痛不同;虛寒者腹不滿,喜手摩按,法宜溫補;火熱內壅者其腹滿,不喜摩按,耆、術溫補,毫不敢犯,即如陳皮、木香、厚朴等藥,皆不可用,惟有桔梗開之一法,投之立應。
陳韶九按:用桔梗開提,亦必加於苦寒藥中,如「三黃解毒湯」加桔梗;此神劑也,予曾驗過。
繆仲醇曰:時行疫癘一症,三十年前間或有之,今則往往夏末秋初,沿門闔境患此。其症發熱頭痛,口渴,躁煩,痢而溺澀,甚者一日夜僅百餘次,或兼發斑疹,熱甚危迫,世醫妄指為漏底,殊不知此時氣使然,因世人稟賦漸薄,積感濕蒸癘氣所致,法當清熱解毒、表散為急,如升麻、葛根、柴胡、黃芩、黃連之類;或熱遏甚,前藥可加寒水石,更有別症,以意加減,切忌破氣、收澀,犯此多致不救。
愚按:仲景《傷寒論》中,凡寒熱泄瀉,熱結旁流等症,統曰下利,毫無分別,故方書每以泄痢二者混同立論,繆氏此論,亦舉泄痢而統言之,學者未免混蒙。須知滯下亦屬時行雜感,與暑濕、霍亂、洞泄、飧泄、協熱下利、熱結旁流,同源異流,皆時毒所致;有赤白積垢,裡急後重者,痢疾也;無是者非也。治法總是表裡雙解,下手稍緩,去生便遠,時行之病,大率類是。
余長子十八歲,亦以此症殞命,當時擬「敗毒」加制軍、芩、連,雖曰小效,而邪仍內陷,發熱、咽腐而斃。早知繆氏之說,當不至此。
白話文:
時毒,也就是疫病流行,可能是因為天氣乾旱、酷暑異常,或是天降大雨、濕熱鬱結,抑或是水氣過盛,各地情況不一,病情發展迅速,症狀嚴重,往往二三日內便死亡。積極搶救的方法雖然重要,但有時力不從心;寒涼苦辛瀉下的方法,不可延遲使用。
喻氏說:有些人突然受到暑濕之毒侵害,水穀瀉洩不止,一天一夜拉肚子七八十次,非常口渴,拼命喝水,這是腸胃被熱毒侵蝕,瞬間腐爛,此時再用逆挽法就沒用了!有效的治療方法是用大黃、甘草、川連,一天一夜服用三五十次,等到口渴、腹瀉的情況稍微緩解,再調理內臟,不必再用外治法,因為邪氣就像奔騰的流水、滾動的石頭,讓它順勢排出,沒有必要強行阻止。
還有一種迅速疏導的方法:邪熱之氣聚集在內,逼迫大腸、膀胱,熱盛則氣機不暢,小便短赤,此時不用導赤藥而用逆挽法,也是錯誤的;應該清泄膀胱的熱,讓氣機通暢,就能很快消退熱勢;仲景說:下痢放屁的病人,應該利尿,不就是指這種迅速疏導的方法嗎?
舒進賢說:時毒是流行性的疫病,受其感染會腹瀉,外在症狀有心煩、惡熱、口臭、呼吸粗重、口渴想喝冷飲、腹部脹痛、鼻孔像煤煙一樣黑、肛門像被烙傷一樣,這是熱毒內侵,臟腑隨時可能壞死,應立即服用「三黃」藥物急救,再加桔梗來宣通肺氣,使壅塞之氣得以宣洩,下陷之氣得以提升,腹痛自然停止,熱毒消除,疫病痊癒,腹瀉也會好轉。
這種腹痛,是肺氣被火熱逼迫,下降到腹部,壅塞阻塞而導致疼痛,這和虛寒性腹痛不同;虛寒性腹痛腹部不脹,喜歡用手按摩,治療方法是溫補;火熱內壅的腹部脹滿,不喜歡按摩,溫補的藥物如人參、黃耆等都不能用,陳皮、木香、厚朴等藥也都不可以用,只有用桔梗宣通的方法,效果很快。
陳韶九補充說:使用桔梗宣通,一定要配合寒涼藥物,例如在「三黃解毒湯」中加入桔梗;這是有效的藥方,我親自驗證過。
繆仲醇說:這種流行性疫病,三十年前偶爾發生,現在則常常在夏末秋初流行,家家戶戶都有人患病。症狀是發熱頭痛、口渴、煩躁不安、腹瀉、小便困難,嚴重者一天一夜拉肚子上百次,有的還會出現斑疹,病情危急,一些醫生誤診為漏底症,其實這是時氣使然,因為現代人的體質日漸虛弱,積累濕熱疫氣所致,治療應當以清熱解毒、表散為先,如升麻、葛根、柴胡、黃芩、黃連等藥物;如果熱勢很盛,可以加入寒水石,其他症狀則根據情況加減藥物,絕對不能破氣、收澀,犯了這點往往無法挽救。
我個人認為:仲景的《傷寒論》中,凡是寒熱洩瀉、熱結旁流等症狀,都統稱為下痢,沒有區別,所以醫書中常常把洩瀉和痢疾混為一談,繆氏的論述,也是把洩瀉和痢疾混在一起講述,學習者容易混淆不清。必須知道,下痢也屬於流行性雜病,和暑濕、霍亂、久瀉、飧泄、協熱下利、熱結旁流,同出一源,但又各有不同,都是時毒引起的;有赤白黏液,裡急後重的,是痢疾;沒有這些症狀的,就不是痢疾。治療方法總體上是表裡雙解,治療稍慢,病情就會加重,流行性疾病,大多如此。
我的長子十八歲時,也死於這種疾病,當時用了敗毒散加黃連、黃芩、黃柏,雖然稍微有效,但邪氣仍然內陷,發熱、咽喉腐爛而死。如果早知道繆氏的說法,就不會這樣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