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好古

《陰證略例》~ 論陰脈小便不通

回本書目錄

論陰脈小便不通

1. 論陰脈小便不通

舉陽證,假令陽病者,太陽之標不解,復入於本,發熱惡寒而渴,五苓散主之。是濕熱在下,故令秘而不通。餘證不通者,隨經而治之。若陰證不通者,脈遲細,浮中沉不一,陰氣已盛,陽氣欲絕,小便當自利,而色白反不通者,陰無以化,凝泣枯涸,如水之結冰,津液不行,故閉而不通也,當用熱藥主之。陰得陽而化,津液乃行,所以便也。

大不可用利小便之藥利之,四逆湯加茯苓是也,與仲陽硫黃丁香豆蔻散,內有滑石同意。大抵非茯苓、滑石二藥利小便也,蓋二味引熱藥下行,不入他經,為效速也。

經云:陽明中寒者不能食,小便不利,手足然濈汗出,欲作痼瘕,即是中寒,與此同意。《內經》云:諸寒收引,皆屬腎水,引而下之者,小便自利,收而閉之者,小便不通也。又經曰:腎主大小二便難。陰陽二證,在其中矣!

成無己云:陰陽相雜為之和,陰陽相離為之結。火亦有下收字處,以其心虛也。

仲景真武湯加減例云:小便自利者,去茯苓一味。四逆散加減法:小便不利者,加茯苓。小柴胡加減法,小便不利者,加茯苓。(《活人》云:陰證腹痛,小便不利者,真武湯也。)

《活人》云:若陰證加以小便不通,及陰事縮入小腹,絞痛欲死者,更以臍下二寸石門穴,大假急灸之,仍須與返陰丹、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,慎勿與尋常利小便藥也。尋常利小便藥,多用冷滑之劑。此是陰毒氣在小腹所致也,當知。

仲景風濕相搏,骨節疼煩,不得屈伸,近則痛轉劇,汗出短氣,小便不便,惡風不欲去衣,或身腫者,甘草附子湯主之。

海藏云:加茯苓尤佳。發汗病不解,反惡寒者,虛也,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。

海藏云:加大黃耆尤佳。若腹痛者,尤宜此湯。仲景云:陽明中寒者不能食,小便不利,手足濈然汗出,欲作痼瘕,即是中寒也。

白話文:

這段文字討論的是小便不通的情況,分為陽證和陰證兩種情況。

如果是陽證導致的小便不通,通常是由於太陽病未能解決,病狀深入體內,表現為發燒、怕冷且口渴。這種情況下,可以使用五苓散來治療。這是因為濕熱在下焦,導致小便祕結不通。

對於其他不同原因造成的小便不通,應根據具體病情進行治療。若是陰證導致的小便不通,脈象會呈現遲緩、細微,且浮中沉三候不一致。這是因為陰氣過盛,陽氣將要耗盡,小便本該順暢,但卻呈現白色且不通暢。這是因為陰氣無法正常運作,導致體內津液凝固乾涸,就像水結成冰一樣,使得津液無法正常運行,因此小便閉塞不通。這時應使用熱性藥物進行治療,因為陰氣得到陽氣的調和,津液才能正常運行,小便才能順暢。

然而,對於嚴重的小便不通,不能單純使用利尿藥物。四逆湯加上茯苓是一種有效的選擇,其原理類似於張仲景的硫磺、丁香、肉豆蔻散方中的滑石成分。實際上,並不是茯苓和滑石直接利尿,而是它們能引導熱性藥物下行,專門作用於下焦,效果迅速。

《內經》提到:「所有寒症導致的收縮,都屬於腎水範疇。如果寒邪向下,小便自然順暢;如果寒邪收縮閉塞,就會導致小便不通。」又說:「腎臟主管大小二便的排泄困難。」這就是陰陽兩種病證的區別。

張仲景的真武湯增減法中提到:「如果小便順暢,則應去掉茯苓這一成分。」四逆散增減法中說:「如果小便不順暢,應加入茯苓。」小柴胡湯增減法中也提到:「如果小便不順暢,應加入茯苓。」

《活人書》提到:「如果是陰證導致的腹痛且小便不順暢,可用真武湯治療。」同時,如果陰證患者出現小便不通,以及男性生殖器縮入小腹,伴隨劇烈疼痛,有生命危險的情況,應在肚臍下方二寸的石門穴進行緊急艾灸治療,同時服用返陰丹和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。切記,不要隨意使用一般利尿藥物,因為這些藥物多含有寒涼成分。這是因為小腹部位的陰毒氣所致,必須瞭解這一點。

張仲景還提到:「風濕相搏,骨節疼痛,不能彎曲伸展,活動時疼痛加劇,出汗且呼吸短促,小便不順暢,畏風不想脫衣,或者身體浮腫,可用甘草附子湯治療。」

海藏補充說:「在此基礎上再加入茯苓,效果更佳。」又說:「發汗後病情未見好轉,反而更加畏寒,這是體虛的表現,可用芍藥甘草附子湯治療。」再補充說:「加入大量黃耆,效果更佳。」並指出:「如果伴有腹痛,更應該服用此湯。」張仲景還提到:「陽明病中寒者,無法進食,小便不順暢,手腳出汗,想要形成痼瘕,這就是中寒的表現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