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陰證略例》~ 論陰脈小便不通
論陰脈小便不通
1. 論陰脈小便不通
舉陽證,假令陽病者,太陽之標不解,復入於本,發熱惡寒而渴,五苓散主之。是濕熱在下,故令秘而不通。餘證不通者,隨經而治之。若陰證不通者,脈遲細,浮中沉不一,陰氣已盛,陽氣欲絕,小便當自利,而色白反不通者,陰無以化,凝泣枯涸,如水之結冰,津液不行,故閉而不通也,當用熱藥主之。陰得陽而化,津液乃行,所以便也。
大不可用利小便之藥利之,四逆湯加茯苓是也,與仲陽硫黃丁香豆蔻散,內有滑石同意。大抵非茯苓、滑石二藥利小便也,蓋二味引熱藥下行,不入他經,為效速也。
白話文:
如果患者是陽證,例如太陽病的症狀沒有消失,又回到內在,出現發熱惡寒且口渴,可以用五苓散治療。這是因為濕熱停留在下焦,導致大便秘結不通。其他症狀不通的,則根據經絡循行來治療。
如果患者是陰證不通,脈象遲緩細弱,浮沉不一,陰氣已經很盛,陽氣快要消失,小便本應自利,但顏色發白卻不通,這是因為陰氣無法化為陽氣,導致津液凝滯枯竭,就像水結成冰一樣,津液無法運行,所以排泄不通。這種情況應該用溫熱藥物治療。陰氣得到陽氣的化解,津液才能運行,排泄才會通暢。
切忌使用利尿藥物來強行利尿,例如四逆湯加入茯苓,以及仲景用硫黃的丁香豆蔻散,裡面都含有滑石,都屬於這種藥物。這些藥物並非依靠茯苓、滑石利尿,而是因為這兩味藥引導溫熱藥物向下運行,不進入其他經絡,所以效果更快。
經云:陽明中寒者不能食,小便不利,手足然濈汗出,欲作痼瘕,即是中寒,與此同意。《內經》云:諸寒收引,皆屬腎水,引而下之者,小便自利,收而閉之者,小便不通也。又經曰:腎主大小二便難。陰陽二證,在其中矣!
成無己云:陰陽相雜為之和,陰陽相離為之結。火亦有下收字處,以其心虛也。
仲景真武湯加減例云:小便自利者,去茯苓一味。四逆散加減法:小便不利者,加茯苓。小柴胡加減法,小便不利者,加茯苓。(《活人》云:陰證腹痛,小便不利者,真武湯也。)
白話文:
經書上說:陽明經脈寒氣入侵的人,會出現食慾不振、小便不暢、手腳發冷並伴隨盜汗,這些症狀都指向陽明經脈寒氣入侵,與此說法一致。《內經》中也記載:各種寒邪會收斂陰氣,都歸屬於腎臟的水氣,如果寒邪往下引導,就會導致小便自利,如果寒邪收縮阻塞,就會導致小便不通。經書上還說:腎臟主導大小二便,如果大小二便出現問題,就是陰陽失調的表現。
成無己說:陰陽互相調和,就會平衡,陰陽互相分離,就會產生疾病。即使是火,也有向下收斂的地方,這是因為心氣不足造成的。
張仲景在真武湯加減法中提到:如果小便自利,就減去茯苓。四逆散加減法中提到:如果小便不暢,就加茯苓。柴胡湯加減法中也提到:如果小便不暢,就加茯苓。 《活人書》中記載:陰寒證導致的腹痛,伴隨小便不暢,可以用真武湯治療。
《活人》云:若陰證加以小便不通,及陰事縮入小腹,絞痛欲死者,更以臍下二寸石門穴,大假急灸之,仍須與返陰丹、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,慎勿與尋常利小便藥也。尋常利小便藥,多用冷滑之劑。此是陰毒氣在小腹所致也,當知。
仲景風濕相搏,骨節疼煩,不得屈伸,近則痛轉劇,汗出短氣,小便不便,惡風不欲去衣,或身腫者,甘草附子湯主之。
海藏云:加茯苓尤佳。發汗病不解,反惡寒者,虛也,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。
白話文:
《活人》書中記載:如果患者呈現陰證,並且伴隨小便不通、陰事縮入小腹、絞痛欲死的情況,可以針灸臍下二寸的石門穴,用大火灸法急灸。同時,還要服用返陰丹和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,切記不可使用一般的利小便藥物。一般的利小便藥物,多是用冷滑的藥性,而這種情況是陰毒之氣在小腹造成的,務必記住。
仲景醫學認為,如果出現風濕相搏,骨節疼痛難忍,無法屈伸,靠近疼痛處則痛感加劇,出汗氣短,小便不利,怕風不想脫衣服,或者身體浮腫,可以用甘草附子湯治療。
海藏醫學補充說,加入茯苓效果更佳。如果發汗後病症未解,反而出現怕冷的情況,這是虛證,可以使用芍藥甘草附子湯治療。
海藏云:加大黃耆尤佳。若腹痛者,尤宜此湯。仲景云:陽明中寒者不能食,小便不利,手足濈然汗出,欲作痼瘕,即是中寒也。
白話文:
海藏說:如果加入黃芪會更好。如果是腹部疼痛的人,特別適合這個湯劑。張仲景說:陽明經中有寒氣的人無法進食,尿液不暢,手腳出汗且皮膚溼潤,可能是患有頑固性疾病的徵兆,這就是體內有寒氣的表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