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好古

《陰證略例》~ 論四肢振搖

回本書目錄

論四肢振搖

1. 論四肢振搖

成氏責其為虛寒,欲汗之,其人必虛蒸而振,下後復汗而振者,表裡俱虛也,亡血發汗則寒慄而振,氣血俱虛也。有振振欲擗地者,有振振動搖,二者皆汗多亡陽,經虛不能自主持,故振也,非振慄之可比也。

經曰:若吐下後,心下逆滿,氣上衝胸,起則頭眩,發汗則動經,身為振搖者,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主之。

太陽病發汗不解,其人仍發熱,心下悸,頭眩,身瞤動,振振欲擗地者,真武湯主之。二藥皆溫經益血助氣之劑。

海藏云:惟好飲房室之人,真元耗散,血氣俱虛,或因勞而振,或不因勞而振,或因內感陰盛陽脫而振者,皆陰證也。

若因房室而得,便有陰陽易條中形狀,頭重不欲舉,目暗生花,熱上衝胸,少氣,聲不出,少腹小腹痛引陰中,或陰入於裡,脛寒而痛。此等陰證,四肢故多振搖。始得此病時,脈雖舉按有力,不可作陽證治之,若與陰藥,變寒必矣!亦不可用太熱之藥,作陰極治之,熱過則轉生他證。當以補氣溫血之藥調之,元氣漸生,可得而愈。

若脈已微,面色眉間變黑,唇吻不收,爪甲微青,當用熱藥攻之。若經汗下,熱藥不可熱服,當令似溫,則陰氣不拒。經云熱因寒用,此之謂也。

上此一論,自為頗有理,可以發明古人所不言處。

白話文:

【討論四肢震顫的問題】

成氏指出這是由虛弱與寒涼導致,如果用發汗的方法治療,患者一定會虛弱到連站都站不住,甚至在使用下法後再發汗,導致表裡皆虛。失血後再發汗會讓患者感到寒冷而顫抖,這是氣血兩虛的表現。有的患者震顫到似乎要倒在地上,有的則是全身不停震顫,這兩種情況都是因為汗出過多導致陽氣喪失,經絡虛弱無法自我控制,所以才會出現震顫,這和一般的冷顫不同。

古籍記載:如果嘔吐或瀉肚後,患者感到心口悶滿,氣往上衝到胸口,一站起來就頭暈,再發汗會使病情加重,身體會不停震顫,這時候應該使用茯苓、桂枝、白朮、甘草四味藥物煎煮的湯來治療。

太陽病發汗後病情未解,患者依然發燒,心悸,頭暈,身體抽搐,甚至震顫到好像要倒在地上,這種情況應該使用真武湯治療。這兩種藥物都是溫暖經絡,補血助氣的良方。

海藏先生提到:那些過度縱欲的人,真元耗散,氣血兩虛,有的人因勞累而震顫,有的即使不勞累也會震顫,有的是因為內在陰寒過盛,陽氣脫離而震顫,這些都是屬於陰虛的症狀。

如果是因為縱欲導致的疾病,會出現頭部沉重,不想抬頭,視線模糊,熱氣上沖胸口,氣短,聲音嘶啞,小腹及下腹部疼痛延伸至私處,或是私處縮入體內,小腿冰冷且疼痛。這些屬於陰虛的症狀,四肢常會震顫。剛得病的時候,脈搏雖然有力,但不能當作陽虛來治療,如果用陰性藥物治療,可能會導致病情轉寒!也不能用過於熱性的藥物,當作陰極來治療,過熱的藥物可能會產生其他病症。應該用補氣溫血的藥物來調理,隨著元氣逐漸恢復,病狀是可以痊癒的。

如果脈搏已經微弱,臉色及眉間變黑,嘴脣僵硬,指甲微微泛青,應該用熱性藥物來治療。如果已經經過發汗或瀉肚,熱性藥物不能直接熱服,應該讓它保持溫熱,這樣陰氣就不會抗拒。古籍說熱性藥物可以用寒涼的方式服用,就是這個意思。

以上這一論述,自認為頗有道理,能夠闡明古人未言明的地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