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陰證略例》~ 論宜灸不宜灸並湯沐四肢法 (1)
論宜灸不宜灸並湯沐四肢法 (1)
1. 論宜灸不宜灸並湯沐四肢法
古人謂少陰、厥陰、陰毒三證則宜灸,或用蔥熨等法,皆為身表涼故也。若陰氣在內,陽氣在外,身表壯熱,手足大溫或熱不等,則不宜灸之。若遇前三證,用熱醋炒麩注布袋中,臍下熏蒸熨極妙。又云:三陰證陷骨、歧骨間,三五七壯灸,足溫生。
《活人》陰證,諸藥不效,並湯水不下,身冷脈絕,氣息短,不知人,用蔥熨法。本為上熱下寒也,二法雖妙。莫若用上醋拌麩炒熱,注布袋中,臍下熏蒸,比上二法尤速。若更以蔥白煎漿作湯,以沐四肢亦可。若病人服藥後,欲作汗時,用湯沐以接四肢陽氣尤佳。
外接法
乾薑二,炮為細末,石決明一,另研細,稱拌勻,每服二三錢匕,手心中以津唾調如泥,以手奄其陰,至暖汗出為度。以牡蠣代決明亦可,牡蠣燒粉用。
一法:丁香、蓽茇、乾薑、牡蠣。
一法:治水㿗偏大,上下不定,疼痛不止,牡蠣不以少多,鹽泥固濟,炭三斤,煅令火盡,冷取二兩,乾薑一兩,炮為細末,二味和勻,冷水調得所,塗病處,小便大利即愈。
白話文:
古人認為在少陰、厥陰、陰毒這三種情況下適合使用灸法,或是用蔥熨等方法,這是因為身體表面感到涼意。但如果陰氣存在於體內,而陽氣在體外,導致身體表面有高熱,手腳過度溫熱或有不同程度的熱感,這種情況下就不適合進行灸法。
如果遇到上述三種情況,可以將熱醋與麩皮混炒,倒入布袋中,放在肚臍下方進行燻蒸,效果極佳。另外,對於三陰證,即陷骨、歧骨之間的病症,可以進行三到七次的灸法,能讓腳部恢復溫暖,有助於病情好轉。
根據《活人》中的描述,對於陰證,如果各種藥物都無效,甚至連湯水都無法下嚥,身體冰冷、脈搏微弱、呼吸急促、意識不清的情況,可以用蔥熨法。此法適用於上半身熱下半身冷的情況。雖然上述兩種方法都很有效,但不如將醋與麩皮混合炒熱,放入布袋中,在肚臘下方進行燻蒸來得快速。此外,也可以將蔥白煮成濃湯,用來浸泡四肢。如果患者在服用藥物後想要出汗,用熱湯浸泡四肢能幫助引導四肢的陽氣。
外接法
將炮製過的乾薑磨成細末,再加入磨碎的石決明,兩者按比例混合均勻。每次取二三錢,用水調成泥狀,然後用手覆蓋在患處,直到感覺到暖意和汗水為止。也可用牡蠣代替石決明,牡蠣需燒成粉末後使用。
另一種方法:丁香、蓽茇、乾薑、牡蠣。
還有一種方法:針對水痃偏大的症狀,如果大小不固定,持續疼痛,可以使用不限量的牡蠣,與鹽泥混合後,用炭火燒煉,待火完全熄滅後,取二兩冷卻的牡蠣粉,加上炮製過的一兩乾薑,磨成細末,兩者混合均勻,用冷水調成適當濃度,塗抹在患處,小便排出量增多後,病情就會好轉。
2. 臍下六穴
神闕一穴,臍中,禁針,刺之令人出惡汁不止。
陰交一穴,臍下一寸。
氣海一穴,一名孛央,陰交下五分。
石門一穴,臍下二寸,三焦之募,女子禁灸,恐絕產也。
關元一穴,臍下三寸,小腸之募,為下紀三陰,任脈會。
中極一穴,臍下四寸,為氣原。
白話文:
【神闕穴】在肚臍正中央,這個穴位不能用針刺,一旦刺了會讓流出不好的液體停不下來。
【陰交穴】位於肚臍下方一寸的地方。
【氣海穴】又稱孛央穴,位於陰交穴下方五分的位置。
【石門穴】在肚臄下方兩寸處,這是三焦的募穴,女性要避免在此穴進行灸療,以免影響生育能力。
【關元穴】在肚臍下方三寸,是小腸的募穴,也是下焦三陰和任脈的交會點。
【中極穴】在肚臍下方四寸,是身體氣力的源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