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陰證略例》~ 論陰證躁不躁死生二脈
論陰證躁不躁死生二脈
1. 論陰證躁不躁死生二脈
陰證陽從內消,服溫熱藥煩躁極甚,發渴欲飲,是將汗也,人不識此,反以為熱,誤矣!熱上衝胸,服溫熱藥煩躁少寧,反不欲飲,中得和也。人若識此,續湯不已愈矣!一則始病不躁,藥而躁,脈當浮之實大,陽氣充也。手足溫和則生;若浮之損小,陽氣走也,手足厥逆則死。
一則始病躁,藥而不躁,脈沉之實大,陽氣回也。手足溫和則生;沉之損小,陽氣消也,手足厥逆則死。二證服溫熱藥,陽氣不能充與不能回者,經云:責其無火也。
問:下之,而其脈反大者,何也?
答云:下之而脈小者,理所當然。小猶可生,生之則易。仲景云:下之而脈反大者,虛也,陽將走而變。醫若不識而復下之,則氣消而成大陰矣!亦有陰躁發熱不止,大渴欲飲冷,熱上衝胸,火獨炎上,亦將盡也。以陰遍身皆寒,惟存胸中火,陰獨持權,不相管轄,迫而至此,與下之而脈大同意。
白話文:
如果一個人患有寒症,但体内阳气却逐渐消退,服用温热药物后,反而出现烦躁、口渴,想喝水,这是因为阳气试图通过出汗的方式来驱寒。很多人不了解这个道理,反而以为是体内热气,就误以为是热症了。如果热气上冲胸口,服用温热药物后,烦躁症状稍微减轻,反而不想喝水,说明身体已经开始趋向平衡。如果能明白这个道理,持续服用温热汤药就能痊愈。
首先,如果一个人刚开始生病时没有烦躁,而服药后反而变得烦躁,脉象浮而有力,说明阳气充沛,手脚温热则能活下来;如果脉象浮而无力,说明阳气正在消散,手脚冰冷则会死亡。
其次,如果一个人刚开始生病时就烦躁,而服药后反而不烦躁,脉象沉而有力,说明阳气正在回升,手脚温热则能活下来;如果脉象沉而无力,说明阳气正在消退,手脚冰冷则会死亡。
这两种情况,服用温热药物后,阳气不能充沛或不能回升,中医典籍中说:这是因为体内没有火气。
有人问:服用泻药后,脉象反而变大了,这是什么原因呢?
答:服用泻药后,脉象变小是正常的。脉象变小还有活下来的希望,生机更容易恢复。仲景说:服用泻药后,脉象反而变大,说明身体虚弱,阳气即将消散而发生变化。如果医生不懂这个道理,继续使用泻药,就会导致阳气消散,形成严重的寒症。
还有一种情况是,患者出现阴虚发热,持续不退,口渴想要喝冷水,热气上冲胸口,火气只向上蔓延,也即将耗尽。这是因为全身寒冷,只有胸口有火气,阴气独占优势,两者无法协调,最终导致这种现象。这种情况与服用泻药后脉象变大是一样的道理。
下之脈大,別不見熱處,陰躁發熱,但脈小耳!一則見脈不見證,一則見證不見脈。又經云:下利脈大者,虛也,以其強下之故也。設脈浮革,固滷腸鳴者,屬當歸四逆湯。革為寒,寒虛相搏則腸鳴。
發汗病不解,反惡寒者,虛故也,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。發汗若下之,病仍不解,反煩躁,茯苓四逆湯主之。汗下後,白日煩躁不得眠,夜而安靜,不嘔不渴,無表證,脈沉微,身無大熱者,乾薑附子湯主之。
白話文:
如果脈象沉而有力,但身體不見發熱,反而出現陰虛燥熱,卻脈象偏細,可能是脈象與症狀不符。有時候是見到脈象卻沒有相應的症狀,也有時候是見到症狀卻沒有相應的脈象。經書裡也說,如果腹瀉時脈象沉而有力,表示身體虛弱,是因為體內的陽氣不足而導致下陷的緣故。如果脈象浮而緊,並且伴隨腸鳴腹痛,應該服用當歸四逆湯治療。因為浮緊的脈象代表寒證,寒證與虛證相搏就會導致腸鳴。
如果發汗治療後,病症沒有好轉,反而出現惡寒,表示身體虛弱,應該服用芍藥甘草附子湯。如果發汗或者瀉下治療後,病症沒有好轉,反而出現煩躁不安,應該服用茯苓四逆湯。如果發汗或瀉下後,白天煩躁不安,晚上卻能安睡,不嘔吐,不口渴,沒有表證,脈象沉細,身體沒有明顯發熱,應該服用乾薑附子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