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陰證略例》~ 論霧露飲冷同為濁邪
論霧露飲冷同為濁邪
1. 論霧露飲冷同為濁邪
經云:清邪中於上焦。濁邪中於下焦。均霧露也。故寸口小,內傷飲冷寸口亦小。霧露入腹雖不飲冷與飲冷同,內傷飲冷雖非霧露與霧露同,何哉?脈皆陰而寸口小耳。此云岐子復斷濁邪中於下為飲冷同傷也。韓氏言寸口脈微而小,即不可下,則陰盛陽氣不能升於九天可知矣。
白話文:
經書上說:「清邪入侵上焦,濁邪入侵下焦,都如同霧露一般。」因此,寸口脈小,內傷飲冷也會導致寸口脈小。霧露進入腹中,雖然不屬於飲冷,但與飲冷的影響相同;內傷飲冷,雖然不屬於霧露,但與霧露的影響也相同,這是為什麼呢?因為這兩種情況都會導致脈象呈現陰性,並且寸口脈小。
這句話的意思是,岐伯再次斷定濁邪入侵下焦,就如同飲冷一樣,都會造成相同的傷害。韓氏也說,如果寸口脈微小,就不能服用寒涼藥物,因為這代表陰盛陽氣不能上升,可以推知其病理所在。
2. 白朮湯
治內傷冷物,外感風邪有汗者。
白朮(二兩),防風(二兩),甘草(一兩,炙)
上㕮咀,每服稱三錢,水一盞,生薑三片,同煎至七分,去滓溫服,無時一口,止一二服,待二三日漸漸汗少為解。《活人》防風白朮牡蠣湯當在此下。
風溫證,面赤自汗,嘿嘿不欲語,但欲寐,兩手脈浮而緩,或微弱,此證不宜發汗。若汗之,似令人筋惕肉瞤,或譫言獨語,或煩躁不臥。若下之,直視失溲便。若火之,發狂似驚癇,一逆尚引日,再逆促命期。《活人》本方葳蕤湯,以有麻黃,故不敢用,宜用上白朮湯主之。
白話文:
治療內傷寒涼,外感風寒伴有汗症的患者,可以使用白朮二兩、防風二兩、甘草一兩(炙)這三味藥。將藥材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三錢,加水一盞,生薑三片,一起煎煮至七分,濾渣溫服,隨時都可以服用。一般服用一、兩劑,待二、三日後逐漸汗少即可痊癒。《活人》中記載的防風白朮牡蠣湯,應該屬於此方之下。
風溫證,症狀包括面部發紅、自汗、聲音嘶啞不想說話,只想睡覺,脈象浮緩,或微弱。這種情況不適合發汗。如果發汗,可能會導致肌肉抽搐、神志不清、胡言亂語、煩躁不安、失眠。如果服用瀉藥,可能導致直視失控、大小便失禁。如果用熱藥,可能導致發狂、驚厥,一次逆轉尚可延緩病情,再次逆轉則命不久矣。《活人》中記載的葳蕤湯,因含有麻黃,故不敢使用,宜用以上的白朮湯治療。
頭眩汗出,筋惕肉瞤者,加牡蠣。
腰背強硬者,加羌活。
舌乾發渴者,加人參。
身灼熱甚者,加知母。若內傷冷者不加。
體重多汗者,加黃耆。
白話文:
頭昏眼花、冒汗、筋骨抽搐,可以加牡蠣。
腰背痠痛僵硬,可以加羌活。
口乾舌燥,可以加人參。
身體發熱難耐,可以加知母。但如果是內傷寒症,則不加知母。
體重減輕、容易出汗,可以加黃芪。
3. 黃耆湯
治傷寒內感拘急,三焦氣虛自汗,及手足自汗,或手背偏多,或肢體振搖,腰腿沉重,面赤目紅,但欲眠睡,頭面壯熱,兩脅熱甚,手足自溫,兩手心熱,自利不渴,大便或難,或如常度,或口乾咽燥,或渴欲飲湯,不欲飲水,或少欲飲水,嘔噦間作,或心下滿悶,腹中疼痛,或時喜笑,或時悲哭,或時太息(去聲,)或語言錯亂失志。
世疑作譫語狂言者,非也,神不守室耳!始得病,寤寐之間,或恐或悸,頭項不甚痛,行步只如舊,陰氣盛陽氣走也。兩手脈浮沉不一,或左右往來無定,便有沉澀弱弦微五種陰脈形狀,舉按全無力,浮之損小,沉之亦損小,皆陰脈也。宜先緩而後急,緩宜黃耆湯。
白話文:
患者患有傷寒,內感拘急,三焦氣虛,容易自汗,尤其手足自汗,手背汗較多,肢體搖晃,腰腿沉重,面紅目赤,嗜睡,頭面發熱,兩脅尤熱,手足自溫,兩手心熱,腹瀉不渴,大便或難或正常,或口乾咽燥,或渴欲飲湯而不欲飲水,或少欲飲水,偶爾嘔吐,或心下滿悶,腹痛,或喜笑或悲哭或嘆息,或言語錯亂失志。有人誤以為是譫語狂言,其實是神志不守,魂魄不寧。疾病初期,患者清醒或睡夢中感到恐懼不安,頭項不甚疼痛,行走如常,這是陰氣盛陽氣虛的表現。兩手脈浮沉不定,或左右往來無定,脈象沉澀、弱弦、微細,都是陰脈的表現。治療應先緩和後急促,初期宜服用黃耆湯。
人參,黃耆(味甘者),白茯苓,白朮,白芍藥(以上各一兩),甘草(七錢半,炒)
嘔吐者,加藿香半兩,生薑半兩,如無,乾者代之。
上㕮咀,生薑水煎。量證大小,加減多少用之可也。如大便結者,宜調中丸主之。
白話文:
人參、黃耆(味甘)、白茯苓、白朮、白芍各一兩,甘草七錢半(炒)。如果嘔吐,加藿香半兩,生薑半兩,如果沒有生薑,可以用乾薑代替。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生薑水煎服。根據病情輕重,可以適當加減用量。如果便秘,可以用調中丸來治療。
4. 調中丸
白朮,白茯苓(去皮),乾生薑,人參,甘草(炙)
上等分,為極細末,煉蜜丸,每兩作十丸或五丸。每服一二丸,水少許,煎服之。
問三四日後漸重,必躁亂不寧者,何也?
經云:陽盛則發厥,陰盛則發躁,物極則反也。《外臺秘要》云:陰盛發躁,名曰陰躁,欲坐井中。然陰躁一證,汗下後多有之。仲景云:汗下後仍不解,煩躁者,茯苓四逆湯主之。內感陰證,飲冷胃寒而躁者,與汗下後煩躁同。厥陰熱上衝胸而發躁者,火獨炎上故也。
白話文:
白朮、白茯苓(去皮)、乾生薑、人參、甘草(炙),以上藥材等量,研磨成極細的粉末,用煉蜜做成丸藥,每兩藥粉做成十丸或五丸。每次服用一到兩丸,用少量水煎服。
如果服用藥物三四天後病情反而加重,並且出現躁亂不安的症状,這是為什麼呢?
醫書上記載:陽氣過盛就會出現厥逆,陰氣過盛就會出現躁動,事物到了極點就會反轉。 《外臺秘要》中記載:陰氣過盛導致躁動,稱為陰躁,患者會想要坐在井裡。這種陰躁的症状,在汗出後經常出現。仲景也說:汗出後仍然沒有緩解,並且感到煩躁的,可以用茯苓四逆湯治療。內感陰寒證,因飲用冷水導致胃寒而躁動的,與汗出後煩躁的症状相同。厥陰熱氣上衝胸部導致躁動的,是因為火氣獨自向上燃燒造成的。
若病重急治者,宜黃耆湯內每服加乾薑重一錢,與仲景理中湯同意。大便結者,理中丸主之。
白話文:
如果病情嚴重且急需治療,可以使用黃耆湯,在每次服用時加入乾薑重量的一錢,這和張仲景的理中湯有相同的意圖。如果大便乾硬,則可以用理中丸來解決。
5. 理中丸
人參,白朮,甘草(炙),乾薑(炮,恐熱,以乾生薑代之)
上等分,煉蜜丸,每兩作五丸。白湯化下,水煎服之亦得。緩後失治,急也。
尤急者,若無汗,宜附子乾薑甘草湯。若自汗者,宜附子白朮甘草湯。量脈證,可宜四逆湯、真武湯、通脈四逆湯等,宜選用治之。至於用附子,不得已也。若身與四肢俱熱,不至於涼,或厥逆,不宜用附子,故理中有四順。理中湯、丸之名。四順者,手足自溫不厥逆是也。
急則失治,尤急也。
白話文:
人參、白朮、甘草(炙)、乾薑(炮,怕熱就用生薑代替),以上藥材等量,製成蜜丸,每兩分成五丸。可以用白湯化開服用,也可以用水煎服。病情拖延久了就難以治癒,病情緊急更要抓緊時間治療。
特別緊急的,如果沒有汗,就用附子乾薑甘草湯。如果自汗,就用附子白朮甘草湯。根據脈象和病情,也可以考慮使用四逆湯、真武湯、通脈四逆湯等方劑治療。至於使用附子,只能是不得已而為之。如果身體和四肢都發熱,不至於發涼,或者出現厥逆,就不宜使用附子。所以,理中湯這個名字,其實就包含了四順的意思。四順指的是手腳自然溫暖,不出現厥逆。
病情緊急就會錯過最佳治療時間,因此病情越緊急越需要積極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