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陰證略例》~ 灰包熨法
灰包熨法
1. 灰包熨法
病人服前藥,胸膈不滿悶者,此上焦有陽也,或藥力太過,上焦有熱,腹滿虛鳴,時時㽲痛。此是被陽藥消逐,得上焦陰氣併入下焦也。雖是下焦積寒冷,上焦陽盛,更難投溫下焦藥也。當用灰包法:炭灰或桑柴灰二三升許,入好醋拌和,乾溼得所,銚內炒令灰熱,以帛包里,置臍下熨之,頻換灰包令常熱,以腹不滿痛為度。或初熨時,病人不受者,勿聽,但令極熨之,不住灰包可也。
如灰包熨後,得下利一兩行,或小便二三升,或微似有汗,此是陰氣外出,或下泄也,勿疑之,病輕者乃得愈也。後出餘氣而解,舉此為例。
病人三部脈沉,寸脈力小於關、尺,此為陰盛,當投溫中藥以消陰氣。溫中藥者厚朴湯,陳皮、人參、白朮、藿香、當歸、乾薑、細辛之類是也。
海藏云:霜露山嵐雨濕霧露之氣與飲冷,寸口脈小,同診一法,神術湯後舉。此韓氏三部脈沉,寸口小於關、尺,為證一體。
病人若因服下藥太過,兩手脈沉細數,肢體逆冷,煩躁而渴者,此是陽氣下陷入丹田,陰氣厥逆滿上二焦,故令人躁,此名下陰躁也。醫者見病人煩躁,又不詢其端由,亦不詳其脈理,便用涼藥治之。涼藥既下,病勢愈甚,至於困極不救者多矣!
病人因下之太過,兩手脈沉遲細而無力,或遍身及四肢逆冷,煩躁而渴,或引飲不休,好泥水中臥者,須用性熱藥治之。凡投性熱藥,皆須冷服,何故如是?今謂病人腹中陰氣太盛,若投湯濟,即陰陽相系,藥下即吐,須候湯劑極冷即投之。投之不吐者,蓋腹中陰氣與冷飲相逢,即同氣相從爾,故藥下不吐也。
藥雖冷,久則必熱,所謂始同而終異也。故醇酒冷飲,久即發熱。假令投仲景四逆湯之類,一依前說。若病人不煩躁,即熱藥可溫服之,下後躁渴引飲不休,與傷冷只好飲冷同意。
上此一條,本是陽證下之成陰,非陽氣上行而躁,乃陽氣下陷而躁,即同伏陰脈也。叔和云:短脈陰中有伏陽。
海藏云:熱藥冷服,內有伏陽則可,若脈已虛,按之全無力,或病人素無所養,只可溫服,不然陰氣必不能醞釀回陽,利害非輕。
白話文:
[灰包熨法]
患者服用前方藥物後,如果胸膈仍感悶脹,這表示上焦仍有陽氣存在,或者藥力太強,導致上焦有熱,腹部滿脹,腸鳴,偶爾劇烈疼痛。這是因為被藥物中的陽性成分消耗,使得上焦的陰氣匯聚到下焦所致。即使下焦有寒氣積聚,上焦的陽氣又過剩,也很難再投以溫補下焦的藥物。在這種情況下,應使用灰包法:取二至三升的木炭灰或桑樹枝燒成的灰,加入適量的好醋調和,使其濕度適中,然後在鍋裡炒熱,用布包裹,放在肚臍下方進行熱敷,並頻繁更換保持灰包的熱度,直到腹部不再感到脹痛為止。在剛開始熱敷時,患者可能會抗拒,但應持續進行熱敷,不必在意患者的反應。
熱敷後,患者可能會出現一兩次的腹瀉,或者排出二三升的小便,或者微微出汗,這是陰氣正在外排,或是通過排便的方式釋放,不必過於擔心,對於病情較輕的患者,這可能就是康復的徵兆。待體內的餘氣排出,症狀就能得到緩解。
患者三部脈象顯示沉,且寸脈比關脈和尺脈弱,這是陰氣過盛的表現,應該投以溫中藥物來消除陰氣。溫中藥物包括厚朴湯,以及陳皮、人參、白朮、藿香、當歸、乾薑、細辛等。
海藏先生提到:霜露、山嵐、雨濕、霧露之氣,以及飲食過冷,會導致寸口脈象變小,這些都可用同一種方法診斷和治療,具體方法在神術湯後面詳細說明。韓氏認為三部脈象沉,寸口脈比關脈和尺脈小,這是一種疾病表現。
患者如果因服用下瀉藥物過量,雙手脈象顯得沉細而快速,肢體冰冷,心煩且口渴,這是因為陽氣下陷到丹田,陰氣逆流至二焦,使人煩躁不安,這種症狀稱為下陰躁。醫生看到患者煩躁不安,卻不去追問原因,也不詳細診察脈象,就盲目使用寒涼藥物治療。寒涼藥物一旦服用,病情反而加重,甚至到了無法救治的地步。
患者因下瀉藥物過量,雙手脈象沉遲細弱,全身及四肢冰冷,煩躁且口渴,甚至不停地喝水,喜歡躺在泥水裡,這種情況必須使用性熱的藥物治療。所有性熱的藥物都必須冷服,這是為什麼呢?因為患者的腹中陰氣過盛,如果投以熱湯,陰陽氣會互相抵觸,藥物就會被吐出。所以必須等到藥物完全冷卻後再服用。如果不吐,是因為腹中的陰氣遇上了冷飲,同類相吸,因此藥物不會被吐出。
藥物雖然冷,但經過一段時間後會轉熱,這就是所謂的「始同終異」。因此,即使冷飲醇酒,也會在一段時間後發熱。例如投以張仲景的四逆湯,應按照上述方法服用。如果患者沒有煩躁的情況,熱藥可以溫服。下瀉後煩躁口渴,不斷喝水,和受寒後喜飲冷水的情況相同。
以上這一條,原本是陽證被誤用下瀉法而轉為陰證,並不是陽氣上升導致的煩躁,而是陽氣下陷引起的煩躁,這和伏陰脈的情況相似。叔和先生提到:短脈象中潛藏著伏陽。
海藏先生提到:性熱藥物冷服,適合內部有伏陽的患者。但如果脈象虛弱,按壓毫無力道,或者患者平時身體狀況不佳,只能溫服,否則陰氣無法溫養回陽,後果嚴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