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陰證略例》~ 辨少陰緊脈證 (1)
辨少陰緊脈證 (1)
1. 辨少陰緊脈證
有人患傷寒六七日,心煩昏睡多吐,小便白色自汗。予診之,寸口尺中俱緊。予曰:,寒中少陰之經,是以脈緊。仲景云:病人脈緊而汗出者,亡陽也。屬少陰,法當咽痛而復下利,蓋謂此也。或曰:脈緊屬七表,仲景緊脈屬少陰,緊脈屬陽邪屬陰邪?予曰:仲景脈寸口俱緊者,清邪中於上焦,濁邪中於下焦。又云:陰陽俱緊者,口中氣出,唇口乾燥,倦臥足冷,鼻中涕出,舌上滑胎,勿妄治也。
又云:緊則為寒。又云:諸緊為寒。又云:或難曰緊脈從何而來?師曰:假令已汗若吐,以肺裡寒,故令脈緊;假令咳,坐飲冷水,故令脈緊;假令下利胃虛,故令脈緊。又曰:寸口脈微,尺脈微,尺脈緊,其人虛損多汗。由是觀之,則是寒邪之氣,入人經絡所致,畢虛寒之脈也。
其在陽經則浮而緊;在陰經則沉而緊。故仲景云:浮緊者名為傷寒。又曰:陽明脈浮而緊者,必潮熱。此在陽則浮而緊也。在陰則沉而緊,故仲景云:寸口脈微,尺脈緊,至七八日自下利,脈暴微,手足反溫,脈緊反出去者,此欲解也。此在陰則沉而緊也。仲景云:浮為在表,沉為在裡;數為在腑,遲為在臟。
欲知表裡臟腑,先以浮沉遲數為定,然後兼於脈而別陰陽也。故論傷寒,當以仲景脈法為準。傷寒之必本仲景,猶兵家之必本孫吳也。舍是而之他者,是猶舍規矩而求方圓,舍律呂而正五音,可乎?
《活人》丹砂丸論陰陽二毒相伏,破陰只是伏陽一脈,陰中伏陽,脈即翕奄沉也。
白話文:
有個病人得了風寒病六七天,他心裡煩躁、昏睡,並且頻繁地嘔吐,小便呈現白色,還自發性出汗。我為他診脈,發現他的寸口和尺中部位的脈象都呈現緊象。我說:這是因為寒氣侵入了少陰經脈,導致脈象緊。張仲景曾經提到:如果病人脈象緊且有出汗的現象,這代表陽氣已經喪失,屬於少陰病症,按照常理,接下來會出現喉嚨痛及下痢的情況,這裡所說的就是這種情況。有人問:脈象緊是否屬於表症中的七種之一,張仲景認為緊脈屬於少陰,那緊脈到底是屬於陽邪還是陰邪呢?我回答:根據張仲景的理論,如果寸口脈都呈現緊象,表示清寒的邪氣影響了上焦,濁寒的邪氣影響了下焦。他又說:如果陰陽兩脈都緊,會出現口氣、嘴脣乾燥、疲倦、腳冷、鼻涕流出來、舌苔滑等症狀,這種情況下不要輕易治療。
他還提到:緊脈通常意味著寒症。他又說:所有的緊脈都是寒症。有人提問:緊脈是怎麼產生的?他解釋:比如說,如果病人已經發汗或者嘔吐,因為肺部寒氣過重,所以脈象會緊;如果病人咳嗽,喝了冷水,也會使脈象緊;如果下痢且胃虛,也會導致脈象緊。他又說:如果寸口脈微弱,尺脈也微弱,尺脈緊,那麼此人體質虛弱,會大量出汗。由此看來,這是因為寒邪入侵人體經絡導致的,是一種虛寒型的脈象。
如果在陽經,脈象會浮而緊;如果在陰經,脈象會沉而緊。因此,張仲景說:浮緊的脈象被稱為傷寒。他又說:陽明脈浮而緊的人,一定會有潮熱的症狀。這是陽經脈象浮而緊的例子。在陰經,脈象會沉而緊,因此,張仲景說:寸口脈微弱,尺脈緊,到了七八天就會開始下痢,脈象突然變得微弱,但手腳反而溫暖,原本緊的脈象突然消失,這表示病情正在好轉。這是陰經脈象沉而緊的例子。張仲景說:浮脈表示病在表,沉脈表示病在裡;數脈表示病在腑,遲脈表示病在臟。
要判斷表裡臟腑的病情,首先應根據脈象的浮沉遲數來判斷,再結合脈象來區分陰陽。因此,討論風寒病的時候,應該以張仲景的脈象法則為標準。風寒病的治療必須遵循張仲景的理論,就像軍事策略必須遵循孫子和吳起的理論一樣。如果捨棄這些原則去尋找其他方法,就像是捨棄圓規和直尺去畫圓和方形,捨棄音律去校正五音,這怎麼可能呢?
《活人》丹砂丸論述了陰陽兩種毒性相互抑制的原理,破壞陰性只是抑制住了陽性的一種脈象,陰中有陽,脈象就會呈現沉而緩的特徵。
2. 破陰丹
硫黃,水銀(各一兩),青皮,陳皮(各半兩,為末)
上將硫黃銚子內熔,次下水銀,用鐵杖打勻,令無星,傾入黑茶盞內,研細,入末二味勻研,用厚麵糊丸桐子大。每服三十丸。如煩躁,冷鹽湯下;陰證,冷艾湯下。
此一條與楊氏五神丹相若。
此證六脈沉不見,深按至骨則弱緊有力,頭痛身溫,煩躁,指不皆冷,中滿噁心,醫多不識。學士脈曰:此陰中伏陽也,脈之當矣。學士卻云仲景無此證,非無此證也。用熱藥則陰邪隔絕,反生客熱;用寒藥則陽氣銷鑠,愈益毒氣。必須散陰導火之劑,使火出水平,上下升降,大汗而解,或躁擾不寧,勿驚可也。
《活人》例後,舉前賢諸去格拒之寒,大熱藥中,佐以人溺、膽汁、茶、蜜、鹽之類,雖各隨經,大抵與學士破陰導陽之意同。吾是以知仲景有此證也,但言簡而意有餘矣。明者當識!
有人初得病,四肢逆冷,臍下築痛,身疼如被杖,蓋陰證也。急服金液、破陰等丹。其脈遂沉而滑,沉者陰也,滑者陽也,病雖陰而見陽脈,有可生之理,仲景所謂陰病見陽脈者生也。仍灸氣海、丹田百壯,手足溫,陽回得汗而解。或問滑脈之狀,如何便有生理?予曰:仲景云翕奄沉?曰何謂也?沉為純陰,翕為正陽,陰陽和合,故名曰滑。古人論滑脈,雖云往來前卻流利,展轉替替,然與數相似,仲景三語而盡也。
此三字極難曉會。然翕合也,言張而復合也,故曰翕為正陽;沉言忽降而下也,故曰沉為正陰;方翕而合,俄降而下,奄謂奄忽之間。仲景論滑脈,可謂諦當矣。其言皆有法,故讀者極難曉會。
浮大數動滑陽脈,陰病見陽生可得。
沉澀弦微弱屬陰,陽病見陰終死厄。
陰陽交互最難明,輕重斟量當別白。
輕手脈微為在表,表實浮而兼有力。
但浮無力表中虛,自汗惡風常淅淅。
重手脈沉為在裡,裡實脈沉為亦實。
重手無力大而虛,此是裡虛理審的。
風則虛浮寒牢堅,水停水蓄必沉潛。
動則為痛數為熱,支飲應須脈急弦。
太過之脈為可見,不及之脈亦如然。
榮衛太甚名高章,高章相搏名曰綱。
榮衛微時名卑惵,卑惵相搏名捐陽。
榮衛既和名緩遲,緩遲名沉此最良。
九種脈中辨疾證,長沙之脈妙難量。
陽結藹藹如車蓋,陰結循竿亦象之。
陽盛則促來一止,陰盛則結緩而遲。
縱橫逆順宜審察,殘賊災怪要須知。
右手氣口當主氣,主血人迎在其位。
氣口緊盛傷於食,人迎緊盛風邪熾。
數為在腑遲為臟,浮為在表沉為里。
脈浮而緩風傷榮,浮堅澀堅寒傷衛。
脈微大忌令人吐,欲下須防虛且細。
沉為氣弱汗為難,三者須要當審記。
陽加於陰有汗證,左手沉微卻應未。
趺陽胃脈定死生,太谿腎脈為根蒂。
脈來六至或七至,邪氣漸深須用意。
浮大晝加病屬陽,沉細夜加分陰位。
九至以上來短促,狀若湧泉無入氣。
更加懸絕漸無根,命絕天真當死矣。
病人三部脈調勻,大小浮沉遲速類。
此是陰陽氣已和,勿藥自然應有喜。
學士脈歌一篇,即仲景評辨二章也,要當識之。
白話文:
[破陰丹]
內容如下:
硫磺和水銀各取一兩,青皮和陳皮各半兩,研磨成粉。首先將硫磺在鍋內熔化,再加入水銀,使用鐵棍攪拌均勻,直到沒有任何顆粒,然後倒入黑色茶杯中研細,再加入之前準備好的青皮和陳皮粉末,均勻混合。用濃稠的小麥麪糊製成桐子大的丸子。每次服用三十粒。如果感到煩躁,可用冷鹽水送服;如果是陰證,則用冷艾湯送服。
這一種方法與楊氏五神丹的療法相似。
這種病症的特徵為六脈沉而不顯,深度按壓至骨則會感到弱緊有力,伴有頭痛、身體溫熱、煩躁、手指並非全冷,中腹部飽脹、噁心,大多醫生無法辨認。學士診脈說:這是陰中有伏陽的現象,脈象判斷正確。然而,學士認為張仲景並無描述這種症狀,其實不是他沒有提及,而是存在。如果使用熱藥,可能會導致陰邪隔絕,反而產生異常熱度;若使用寒藥,則可能讓陽氣消減,加重病情。必須使用散陰導火的藥物,使火氣從水路排出,上下氣機得以順暢,透過大量出汗得到緩解,即使患者出現焦躁不安的情況,也不要驚慌。
《活人》一書中,列舉了前輩們在治療寒熱交錯的病症時,在大熱藥中輔以人尿、膽汁、茶、蜂蜜、鹽等物質,雖然各有所依據,但大體上與學士所提倡的破陰導陽的理念一致。由此可知,張仲景確實有提到這種症狀,只是他的言辭簡潔,意涵豐富。明智的醫生應該能夠理解!
有人初次患病,四肢冰冷,肚臍下方劇烈疼痛,身體疼痛如同被打,這正是陰證。應立即服用金液、破陰等丹藥。服藥後,脈象變為沉而滑,沉代表陰,滑代表陽,即使病癥屬陰,但出現陽脈,表示仍有生存的希望,正如張仲景所言,陰病出現陽脈者可生。同時對氣海、丹田進行百次艾灸,手腳回暖,陽氣回歸,出汗後病癥得以緩解。有人問,滑脈的特徵是什麼,為什麼就能預示生存的機會?我回答:張仲景曾說翕奄沉,這是什麼意思?沉代表純陰,翕代表正陽,陰陽和合,因此稱為滑脈。古人討論滑脈,雖說脈象流利,來回轉換,但與快速相似,張仲景三句話就概括了全部。
這三個字的理解非常困難。然而翕代表結合,意指張開後又閉合,因此稱翕為正陽;沉代表下降,因此稱沉為正陰;在翕合的瞬間,突然下降,奄指的是瞬息之間。張仲景對於滑脈的描述,可謂精確恰當。他的言語都富有深意,因此讀者很難理解。
浮大數動滑代表陽脈,陰病出現陽脈,表明有生存的機會。
沉澀弦微弱屬於陰脈,陽病出現陰脈,預示著死亡。
陰陽交錯的情況最難理解,需仔細辨別輕重。
輕觸脈微,表示病在表層,表實則浮而有力。
單純浮脈無力,表示表虛,常伴隨自汗、畏風。
重按脈沉,表示病在內部,裡實則脈沉有力。
重按無力,脈象大而虛,這是裡虛的確切表現。
風邪則虛浮,寒邪則牢固堅韌,水停水蓄必定沉潛。
動脈表示疼痛,數脈表示發熱,支飲則脈象緊弦。
太過的脈象可以察覺,不及的脈象也是如此。
營衛太旺名為高章,高章相搏名為綱。
營衛衰弱名為卑惵,卑惵相搏名為捐陽。
營衛和諧名為緩遲,緩遲表示沉脈,這是最佳狀態。
在九種脈象中辨別疾病,張仲景的脈象理論高妙無比。
陽結如車蓋般覆蓋,陰結像循竿一樣。
陽盛則促,來一次停一次,陰盛則結,緩慢而遲。
脈象的縱橫逆順需細致觀察,瞭解病態和異常脈象的特徵。
右手氣口掌管氣血,主血人迎在相應位置。
氣口緊盛表示食滯,人迎緊盛表示風邪旺盛。
數脈在腑,遲脈在臟,浮脈在表,沉脈在裏。
浮脈緩和表示風傷營,浮脈堅韌表示寒傷衛。
脈象微弱最忌催吐,欲下藥需小心,以防虛弱且細微。
沉脈表示氣弱,出汗困難,這三點需謹慎記住。
陽氣加於陰氣,有汗出的症狀,左手脈沉微,但尚未應驗。
趺陽胃脈決定生死,太谿腎脈是根本。
脈象六次或七次,表示邪氣逐漸深入,需特別注意。
白天浮大表示陽病,夜晚沉細表示陰病。
九次以上的脈象來得短暫急促,形狀像湧泉,沒有氣息進入。
再加上懸絕漸無根,生命終結,天真之氣耗盡,即將死亡。
如果患者三部脈象調和均勻,大小、浮沉、遲速相似,
這表示陰陽氣已和諧,無需藥物,自然會有好轉。
學士的脈象歌,即是張仲景評辨二章的內容,需熟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