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好古

《陰證略例》~ 辨少陰緊脈證

回本書目錄

辨少陰緊脈證

1. 辨少陰緊脈證

有人患傷寒六七日,心煩昏睡多吐,小便白色自汗。予診之,寸口尺中俱緊。予曰:,寒中少陰之經,是以脈緊。仲景云:病人脈緊而汗出者,亡陽也。屬少陰,法當咽痛而復下利,蓋謂此也。或曰:脈緊屬七表,仲景緊脈屬少陰,緊脈屬陽邪屬陰邪?予曰:仲景脈寸口俱緊者,清邪中於上焦,濁邪中於下焦。又云:陰陽俱緊者,口中氣出,唇口乾燥,倦臥足冷,鼻中涕出,舌上滑胎,勿妄治也。

又云:緊則為寒。又云:諸緊為寒。又云:或難曰緊脈從何而來?師曰:假令已汗若吐,以肺裡寒,故令脈緊;假令咳,坐飲冷水,故令脈緊;假令下利胃虛,故令脈緊。又曰:寸口脈微,尺脈微,尺脈緊,其人虛損多汗。由是觀之,則是寒邪之氣,入人經絡所致,畢虛寒之脈也。

白話文:

一位病人患傷寒已六七天,出現心煩意亂、昏昏欲睡、嘔吐不止、小便清白、自汗不止的症狀。我診脈發現,寸關尺三部脈象都緊。我說:「這是寒邪侵犯了少陰經,所以脈象緊。仲景說:病人脈象緊而汗出的,是陽氣衰敗的徵兆。屬於少陰經的病症,通常會出現咽喉疼痛,然後又腹瀉,這個病人的情況就是如此。有人可能會問:脈象緊屬於七表,仲景說緊脈屬於少陰,那緊脈到底屬於陽邪還是陰邪呢?我說:仲景認為寸關尺三部都緊的,是清邪在上焦,濁邪在下焦。他又說:陰陽俱緊的,會出現口中氣息微弱、嘴唇乾燥、嗜睡乏力、足部冰冷、鼻涕流出、舌苔光滑,這種情況就不要亂治了。

仲景又說:脈象緊就是寒邪的表現。還說:各種緊的脈象都是寒邪引起的。有人可能會疑惑:緊脈究竟是怎麼來的?老師說:比如已經出汗或嘔吐,這是因為肺部有寒邪,所以導致脈象緊。比如咳嗽、喝冷水,也會導致脈象緊。比如腹瀉導致胃氣虛弱,也會導致脈象緊。老師又說:寸關脈微弱,尺脈微弱,尺脈緊,說明病人虛損多汗。由此可見,寒邪侵入人體經絡,導致了脈象虛寒。

其在陽經則浮而緊;在陰經則沉而緊。故仲景云:浮緊者名為傷寒。又曰:陽明脈浮而緊者,必潮熱。此在陽則浮而緊也。在陰則沉而緊,故仲景云:寸口脈微,尺脈緊,至七八日自下利,脈暴微,手足反溫,脈緊反出去者,此欲解也。此在陰則沉而緊也。仲景云:浮為在表,沉為在裡;數為在腑,遲為在臟。

欲知表裡臟腑,先以浮沉遲數為定,然後兼於脈而別陰陽也。故論傷寒,當以仲景脈法為準。傷寒之必本仲景,猶兵家之必本孫吳也。舍是而之他者,是猶舍規矩而求方圓,舍律呂而正五音,可乎?

《活人》丹砂丸論陰陽二毒相伏,破陰只是伏陽一脈,陰中伏陽,脈即翕奄沉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病症在陽經,脈象就會浮而緊;如果病症在陰經,脈象就會沉而緊。因此,張仲景說:「浮緊的脈象,叫做傷寒。」他又說:「陽明經脈浮而緊的,一定會出現潮熱。」這是病症在陽經,所以脈象浮而緊。如果病症在陰經,就會沉而緊,因此張仲景說:「寸口脈微弱,尺脈緊,到第七、八天會自己腹瀉,脈象突然變微弱,手腳卻反過來變溫暖,脈象緊卻反向外跳動,這是要痊癒的徵兆。」這是病症在陰經,所以脈象沉而緊。

張仲景還說:「浮脈表示病在表,沉脈表示病在裡;脈數表示病在腑,脈遲表示病在臟。」

想要了解表裡、臟腑的情況,就要先根據脈象的浮沉、遲數來判斷,然後再結合脈象的陰陽特性來區分。因此,論述傷寒,應該以張仲景的脈法為準則。研究傷寒,必須以張仲景的理論為基礎,就像軍事家必須以孫武、吳起為師一樣。捨棄這些理論而去尋求其他方法,就好像捨棄規矩而去追求方形和圓形,捨棄音律而去校正五音,這樣行嗎?

《活人》書中[丹砂丸]的方劑論述陰陽二毒相互抑制,破除陰毒,只是伏陽一脈的治療方法。陰中伏陽,脈象就會收縮、沉伏。

2. 破陰丹

硫黃,水銀(各一兩),青皮,陳皮(各半兩,為末)

上將硫黃銚子內熔,次下水銀,用鐵杖打勻,令無星,傾入黑茶盞內,研細,入末二味勻研,用厚麵糊丸桐子大。每服三十丸。如煩躁,冷鹽湯下;陰證,冷艾湯下。

此一條與楊氏五神丹相若。

此證六脈沉不見,深按至骨則弱緊有力,頭痛身溫,煩躁,指不皆冷,中滿噁心,醫多不識。學士脈曰:此陰中伏陽也,脈之當矣。學士卻云仲景無此證,非無此證也。用熱藥則陰邪隔絕,反生客熱;用寒藥則陽氣銷鑠,愈益毒氣。必須散陰導火之劑,使火出水平,上下升降,大汗而解,或躁擾不寧,勿驚可也。

白話文:

將硫磺、水銀(各一兩)、青皮、陳皮(各半兩)研磨成粉末。先將硫磺在銚子裡熔化,再加入水銀,用鐵杖充分攪拌至無星點,倒入黑茶盞中研磨成細粉,與先前研磨好的青皮、陳皮粉末混合均勻,用厚麵糊搓成桐子大小的丸藥。每次服用三十丸,若出現煩躁不安,可用冷鹽湯送服;若屬於陰證,則用冷艾湯送服。

此方與楊氏五神丹功效類似。

這種症狀表現為六脈沉細,深按至骨則弱緊有力,頭痛頭昏,煩躁不安,手指冰冷,腹部脹滿噁心,許多醫生都無法辨別。學士指出:這是陰邪之中蘊藏陽氣,脈象符合此病症。學士也說張仲景的醫書中沒有記載此症,但實際上並不是沒有。如果使用溫熱藥物,會阻礙陰邪的排出,反而引起客熱;使用寒涼藥物,則會耗損陽氣,使毒氣更加嚴重。必須使用散陰導火之劑,使火氣升降調節,排出體外,就會大汗淋漓而痊癒。若出現躁擾不安,不要驚慌即可。

《活人》例後,舉前賢諸去格拒之寒,大熱藥中,佐以人溺、膽汁、茶、蜜、鹽之類,雖各隨經,大抵與學士破陰導陽之意同。吾是以知仲景有此證也,但言簡而意有餘矣。明者當識!

有人初得病,四肢逆冷,臍下築痛,身疼如被杖,蓋陰證也。急服金液、破陰等丹。其脈遂沉而滑,沉者陰也,滑者陽也,病雖陰而見陽脈,有可生之理,仲景所謂陰病見陽脈者生也。仍灸氣海、丹田百壯,手足溫,陽回得汗而解。或問滑脈之狀,如何便有生理?予曰:仲景云翕奄沉?曰何謂也?沉為純陰,翕為正陽,陰陽和合,故名曰滑。古人論滑脈,雖云往來前卻流利,展轉替替,然與數相似,仲景三語而盡也。

白話文:

《活人》書中舉例之後,提到前輩醫者在治療寒邪入侵、熱症嚴重的病症時,常在強力藥物中添加人溺、膽汁、茶、蜂蜜、鹽等物質。雖然這些藥物各有其作用的經絡,但總體上都與學士們破除陰氣、引導陽氣的理念一致。因此我知道仲景先生也一定有這種方法,只是他文字簡潔,意思卻很深遠。聰明的人應該明白這一點!

有些人剛得病,四肢冰冷、腹部下疼痛、全身疼痛好像被杖打一樣,這是陰證。他們急於服用金液、破陰等藥物。結果脈象變得沉而滑,沉代表陰,滑代表陽,雖然病症是陰性的,卻出現陽性的脈象,這表示還有生機,正如仲景先生所說:「陰病見陽脈者生也。」接著灸氣海、丹田各一百壯,手腳回溫,陽氣回升而發汗,病症解除。有人問滑脈的狀態,為什麼會有生機呢?我說:仲景先生說「翕奄沉」,指的是什麼呢?沉代表純陰,翕代表正陽,陰陽相互融合,所以稱之為滑脈。古人論述滑脈,雖然說往來前卻流利,展轉替替,但其實與數脈相似,仲景先生用三個字就概括了全部。

此三字極難曉會。然翕合也,言張而復合也,故曰翕為正陽;沉言忽降而下也,故曰沉為正陰;方翕而合,俄降而下,奄謂奄忽之間。仲景論滑脈,可謂諦當矣。其言皆有法,故讀者極難曉會。

浮大數動滑陽脈,陰病見陽生可得。

沉澀弦微弱屬陰,陽病見陰終死厄。

陰陽交互最難明,輕重斟量當別白。

輕手脈微為在表,表實浮而兼有力。

但浮無力表中虛,自汗惡風常淅淅。

重手脈沉為在裡,裡實脈沉為亦實。

重手無力大而虛,此是裡虛理審的。

風則虛浮寒牢堅,水停水蓄必沉潛。

動則為痛數為熱,支飲應須脈急弦。

白話文:

這三個字非常難理解。但「翕合」指的是張開又合起來,所以說「翕」為正陽;「沉」指的是突然下降,所以說「沉」為正陰;張開又合起來,接著就突然下降,這就叫做「奄忽」之間。仲景論述滑脈,可謂精準到位。他所說的話都有規律,所以讀者很難理解。

浮大且數動的滑陽脈,陰病出現陽氣生長,可以治癒。

沉澀弦微弱的脈象屬於陰,陽病出現陰氣,最終會死亡。

陰陽交替最難理解,要仔細斟酌,才能分辨清楚。

輕手脈微弱,表示病在表,表實則浮脈有力。

但浮脈無力,表示表虛,容易自汗惡風,經常咳嗽。

重手脈沉,表示病在裡,裡實則脈沉而有力。

重手脈無力且大,表示裡虛,這是裡虛的道理。

風則脈虛浮,寒則脈牢堅,水停水蓄則脈沉潛。

脈動則表示疼痛,脈數則表示發熱,支飲應該脈急弦。

太過之脈為可見,不及之脈亦如然。

榮衛太甚名高章,高章相搏名曰綱。

榮衛微時名卑惵,卑惵相搏名捐陽。

榮衛既和名緩遲,緩遲名沉此最良。

九種脈中辨疾證,長沙之脈妙難量。

陽結藹藹如車蓋,陰結循竿亦象之。

陽盛則促來一止,陰盛則結緩而遲。

縱橫逆順宜審察,殘賊災怪要須知。

右手氣口當主氣,主血人迎在其位。

氣口緊盛傷於食,人迎緊盛風邪熾。

數為在腑遲為臟,浮為在表沉為里。

脈浮而緩風傷榮,浮堅澀堅寒傷衛。

脈微大忌令人吐,欲下須防虛且細。

沉為氣弱汗為難,三者須要當審記。

白話文:

脉象过于明显,不足的脉象也一样明显。

气血旺盛称为高张,高张相互搏动称为纲。

气血微弱称为卑微,卑微相互搏动称为捐阳。

气血调和称为缓迟,缓迟称为沉,这是最好的脉象。

九种脉象可以辨别疾病,长沙的脉象精妙无比。

阳气结聚,像车盖一样,阴气结聚,像竹竿一样。

阳气盛则脉象急促,阴气盛则脉象结缓而迟。

纵横逆顺要仔细观察,残贼灾怪需要了解。

右手气口主气,主血人迎在它旁边。

气口紧盛,伤于饮食,人迎紧盛,风邪炽盛。

脉象数在腑,迟在脏,浮在表,沉在里。

脉象浮而缓,风伤荣气,浮而坚涩,寒伤卫气。

脉象微弱,忌讳让人呕吐,想要泻下,需防虚弱细小。

脉象沉,气弱汗难出,这三者都要牢记。

陽加於陰有汗證,左手沉微卻應未。

趺陽胃脈定死生,太谿腎脈為根蒂。

脈來六至或七至,邪氣漸深須用意。

浮大晝加病屬陽,沉細夜加分陰位。

九至以上來短促,狀若湧泉無入氣。

更加懸絕漸無根,命絕天真當死矣。

病人三部脈調勻,大小浮沉遲速類。

此是陰陽氣已和,勿藥自然應有喜。

學士脈歌一篇,即仲景評辨二章也,要當識之。

白話文:

如果陽氣過盛導致出汗,左手沉重而微弱,脈象卻未見異常,這就表明病情不妙。

足背上的陽明胃經脈象可以判斷生死,太溪穴的腎經脈象是人體的根基。

脈搏跳動六至七次,說明邪氣逐漸加深,需要格外小心。

浮大而白天加重的脈象屬於陽氣亢盛,沉細而夜晚加重的脈象屬於陰氣過盛。

脈搏跳動九次以上,但脈象短促,如同湧泉般沒有力量,這就說明病情嚴重。

如果脈象更加虛弱,幾乎消失,如同無根之木,說明生命垂危,即将死亡。

如果病人三部脉象调匀,大小、浮沉、迟速都较为一致,说明阴阳气血已经调和,无需用药,自然会康复。

这段脉歌就是张仲景《伤寒论》中关于脉象的评判和解释,一定要认真理解和掌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