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好古
《陰證略例》~ 陰陽寒熱各從類生服藥同象 (1)
陰陽寒熱各從類生服藥同象 (1)
1. 理中湯
胸脾心下痞留,氣結胸滿,脅下逆氣搶心,理中湯主之。治脾胃不和,中寒上衝,胸脅逆滿,心腹㽲痛,痰逆噁心,或時嘔吐,心下虛痞,隔塞不通,飲食減少,短氣羸瘦,溫中逐水,止汗去濕。又治腸胃冷濕,泄瀉注下,水穀不分,腹中雷鳴,及傷寒時氣,及裡寒外熱,霍亂吐利,手足厥冷,胸脾心痛逆氣,並皆治之。有寒者,加附子。
胸痹脅下妨悶者,加枳實半兩,茯苓半兩。此方自晉宋以後至唐,名醫治心腹病者,無有不用此湯,或作丸隨證加減,各有其法。
白話文:
[理中湯]的使用情況如下:
如果你有胸口、腹部上方感覺悵悶,有氣滯在胸口,覺得脹滿,或是有脅下氣往上沖撞心臟的感覺,這時候,理中湯就是對症的藥物。
它主要用於調理脾胃不協調的情況,像是因為脾胃受寒而導致的向上沖擊感,或是胸口與脅下感到憋悶,心臟與腹部陣痛,喉嚨有痰且想嘔吐,有時會真的嘔吐,胸口虛弱且悶悶的,感覺像是有東西阻塞,吃不下飯,體力變差且身形消瘦,需要溫暖中焦,排除體內多餘水分,止住汗液流失,去除身體濕氣。
此外,對於腸胃受冷濕影響,造成拉肚子,大便稀爛,食物與水無法分離,肚子像有雷聲轟鳴,以及感染風寒、季節性感冒,或是體內寒冷但表面發熱,霍亂導致的嘔吐與腹瀉,手腳冰冷,胸口與腹部疼痛,有氣往上沖的症狀,這些都適用於理中湯治療。
若是體質偏寒的人,可以添加附子。
如果胸口有壓迫感,脅下有悶悶的感覺,可以添加半兩的枳實和茯苓。
這個處方從晉朝到宋朝,直到唐朝,名醫們在治療心臟與腹部疾病時,無一不使用此湯藥,或者將其製成藥丸,根據病情調整用量,各自都有其獨特的使用方法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