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好古

《陰證略例》~ 活人陰脈例 (2)

回本書目錄

活人陰脈例 (2)

1. 陰毒甘草湯

治傷寒時氣,初得病一二日便結成陰毒,或服藥後六七日以上至十日變成陰毒,身重背強,腹中絞痛,咽喉不利,毒氣攻心,心下堅強,氣短不得息,嘔逆,唇青面黑,四肢厥冷,其脈沉細而疾。仲景云:陰毒三候,身如被杖,咽喉痛,五六日可治,至七日不可治也。

甘草(炙),升麻,當歸(各二分),雄黃(一分),蜀椒(一分,去目),龜甲(一兩,醋炙),桂枝(二分)

上㕮咀,每服五錢,水一盞半,煎至八分,去滓。服如人行地五里,須臾進一服,溫覆取汗,毒當從汗出,汗出即愈。若未,作再服。

白話文:

治療傷寒時疫,如果在患病的一、二天內就出現了陰毒症狀,或者服用藥物六到七天甚至到了第十天才轉變為陰毒症狀,身體沈重背部疼痛,腹部絞痛,喉嚨不適,毒素侵襲心臟,胸悶呼吸困難,噁心想吐,嘴脣發紫臉色蒼白,四肢冰冷,脈搏微弱快速。張仲景說:「陰毒有三個症狀,身上像被打了一樣疼,喉嚨痛,第五六天還可以救治,到了第七天就無法救活了。」

配方如下:

甘草(炒過),升麻,當歸(每個成分都用二份量),雄黃(一份量),蜀椒(一份量,去掉眼珠子),龜板(一兩,用醋烤過),桂枝(兩個成分都用二份量)

把這些材料切碎,每次服用五錢,加一杯半的水煮沸,直到剩下八分滿,撇掉渣滓。按照步行五里的速度喝下去,然後馬上再喝一次,蓋好衣服讓汗水流出來,等汗水流出就好了。如果不夠,再吃第二次。

上此一條,舉仲景言,至七日不可治,有別說。

問:活人陰毒甘草湯舉仲景云:陰毒三候,六五日可治,至七日不可治者,何也?

答曰:假令內傷冷物,中焦不和,或顯少陰,或顯厥陰,二脈無定,內陰之極,陽氣逆而上行,至陽明則多錯語,至太陽頭復微痛,至少陽寒熱間作,即非少陽外感正病也。然此經雖有寒熱,其實脾先受之,卯酉之間,土居其中,是通膽肺,故如是也。內陽之外,至此欲竭,所以至七日不可治也。

陰證舌縮者,知心火絕也,則神去矣。又云:失神者亡。發陽證舌縮者,知少陰無水也。外感傳六經,當先表而後下,內感傳三陽,則止治三陰,藥內增損加減,不復再用涼藥也。內陽之外,不必次第傳遍三陽,但至一經,卻便至極高之分,所以七日不可治也。總六經俱盡之意,所以不必次第傳遍三陽也。

白話文:

這段文字是討論仲景的醫學論點,探討陰毒病症在七天內無法治療的原因。仲景認為,陰毒病症在六天半內可以治療,但到了第七天就無法治癒。原因在於,內傷寒涼導致中焦失調,可能出現少陰或厥陰脈象不穩定的情況,陰氣過盛,陽氣逆上,導致陽明經出現錯亂言語,太陽經出現頭痛,少陽經寒熱交替,這與外感少陽病不同。雖然有寒熱症狀,但實際上脾臟先受到影響,由於脾臟位於卯酉之間,連通膽經和肺經,因此會出現這樣的症狀。內陽衰竭,所以到了第七天就無法治癒。

如果舌頭縮短,說明心火熄滅,神氣消散,也就是說人已經死亡。同樣,如果出現陽證舌頭縮短,說明少陰經沒有水分,也就是說人已經死亡。外感病症會依次傳遍六經,先治表症再治裡症,而內感病症會傳遍三陽經,只需要治療三陰經,藥物增減調整,不再使用涼藥。內陽衰竭,不一定需要依次傳遍三陽經,只要到達一個經脈,就會到達極點,所以第七天就無法治癒。總之,六經都已經衰竭,所以不必再依次傳遍三陽經。

海藏云:惟附子散明注陰毒唇青面黑,正陽散明注陰毒面青舌黑,二證別無伏陽,故藥味皆溫熱辛甘而無苦寒也。

白話文:

海藏說:只有附子散明確註解是用於治療陰邪引起的脅痛、口渴、脈數等症狀,並且嘴脣發青面色發黑;而正陽散則明確註解是用於治療陰邪引起的面部蒼白、舌苔發黑。這兩種病症都沒有潛在的燥熱之氣,所以使用的草藥都是性質溫和、味道辛辣且甜美的,而不含任何苦寒性的草藥。

2. 附子散

治陰毒寒傷,唇青面黑,身背強,四肢冷。

附子(三分,炮裂,去皮臍),桂心(半兩),當歸(半兩,銼,炒),半夏(一分,薑製),乾薑(一分,炮),白朮(半兩)

上件為細末,每服二三錢,水一中盞,生薑半錢,煎至六分,去滓。不計時候熱服,衣覆取汗,如人行地十里。未汗,再服。

白話文:

治療陰寒毒氣入侵,造成嘴唇發青、臉色發黑、背部僵硬、四肢冰冷的症狀,可以用附子(炮製去皮臍)、桂心、當歸、半夏(薑製)、乾薑(炮製)、白朮等藥材,研磨成細末,每次服用二到三錢,用水一中盞,加生薑半錢,煎煮至六分,去渣,不論時辰趁熱服用,蓋好被子發汗,直到出汗量相當於走十里路一樣。如果沒有出汗,可以再次服用。

3. 正陽散

治陰毒傷寒,面青,張口氣出,心下硬,身不熱,只額上有汗,煩渴不止,舌黑多睡,四肢俱冷。

附子(一枚炮裂,去皮臍),皂莢(一挺,醋炙,去皮弦子),乾薑(一分),甘草(一分,炙),麝香(一錢,另研)

上細末,每服一錢,水一中盞,煎至五分,不計時候,和滓熱服。

白話文:

治療陰寒邪氣引起的傷寒,症狀包括面色青白,張口喘氣,心窩部位堅硬,身體不發熱,只有額頭出汗,口渴不止,舌頭發黑,嗜睡,四肢冰冷。藥方為附子(一枚炮製裂開,去皮臍),皂莢(一挺,醋炙,去皮弦子),乾薑(一分),甘草(一分,炙),麝香(一錢,另研磨)。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細末,每次服用一錢,用一杯水煎煮至五分,不限時間,連藥渣一起趁熱服用。

4. 霹靂散

治陰盛隔陽,煩躁不飲水。

附子一枚半兩者,炮熱取出,用冷灰焙之,細研,入真臘茶一大錢,和勻分作二服,水一盞,煎至六分,臨熟入蜜半匙,放溫或冷服之。須臾,躁止得睡,汗出即瘥。

白話文:

治療陰氣過盛阻礙陽氣,導致煩躁不安、不願喝水的情況,可以用半兩附子,炮製後用冷灰焙成粉末,加入真臘茶一錢,混合均勻分成兩份,用水煎煮至六分,快熟時加入半匙蜜,溫熱或冷卻後服用。很快就會止住煩躁、昏昏欲睡,出汗後即可痊癒。

5. 火焰散

治傷寒惡候。

舶上硫黃,附子(去皮,生用),新臘茶(各一兩)

上為細末,先將好酒一升,調藥分大新碗口中,於火上攤蕩令乾,合於瓦上,每一碗下燒艾熟一拳大,以瓦起,無令火著,直至煙盡,冷即刮取,卻細研入瓷合盛。每服二錢,酒一盞,共煎七分,有火焰起,勿訝。傷寒陰毒者,四肢冷,脈沉細,或吐或瀉,五心躁煩,胸中結硬,或轉作伏陽在內,湯水不下,或無脈,先吃一服,如吐,卻更進一服。服後心中熱,其病已瘥,下至臟腑中。

表未解者,渾身壯熱,脈氣洪大,宜用發表藥。或表解者,更不發熱,便得眠睡,渾身有汗,方可用下胸膈行臟腑藥,漸用調和脾胃,補治元氣湯散。如服此藥,三二服不應者,不可治也。

白話文:

治療傷寒惡候,可用舶上硫黃、附子(去皮,生用)、新臘茶(各一兩),研成細末。先用一升好酒調藥,分裝在碗中,在火上攤平烘乾,然後放在瓦片上,每一碗下放一拳大的艾草點燃,用瓦片蓋住,避免火焰直接接觸藥物,直到煙霧散盡。冷卻後刮取藥末,研成細粉,裝入瓷器容器保存。每次服用二錢,用一杯酒煎煮至七分,出現火焰不用驚訝。傷寒陰毒者,四肢冰冷,脈象沉細,可能嘔吐或腹瀉,五心煩躁,胸中結塊,或轉為伏陽在內,湯水不進,甚至無脈,可先服用一劑,如果嘔吐,則再服用一劑。服用後心中發熱,病情已好轉,藥力下達臟腑。如果表症未解,全身發熱,脈象洪大,宜用發散藥物。如果表症已解,不再發熱,反而昏昏欲睡,全身有汗,則可以用下胸膈,行臟腑的藥物,逐步調和脾胃,補益元氣的湯劑。如果服用此藥三、兩次無效,則不可再治。

海藏云:表後既解,不發熱,得睡,身有汗,方可用下臟腑藥,此一句利害非輕。若稍少有痞結,亦當求脈之虛實,而下膈行臟腑,脈實則可,脈虛只宜和脾胃補元氣。下文云:二藥不應,猶不可治,可以妄下行臟腑乎?用者宜詳。

仲景傷寒脈浮,自汗出,小便數,心煩微寒,腳攣急。與桂枝湯,欲攻表,誤也。得之便厥,咽中干,燥煩吐逆,作甘草乾薑湯與之,以復其陽。若厥愈足溫者,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,其腳即伸。若胃氣不和譫語者,少與調胃承氣湯。

上此一條,先溫後下,不可輕用,內別有消息。

白話文:

海藏云:

海藏書中說:「表症解除後,病人沒有發熱,可以睡覺,身體出汗,這時才可以服用瀉下臟腑的藥物。這句話的利害關係不可輕忽。如果稍稍有些痞結,也應該仔細探查脈象的虛實,才能決定是否瀉下膈下臟腑。脈象實則可以瀉下,脈象虛則只能溫補脾胃、補充元氣。」

下文又說:「兩種藥物都無效,仍然不能治療,難道可以隨意瀉下臟腑嗎?用藥者應當謹慎考慮。」

仲景傷寒:

張仲景在《傷寒論》中提到:病人脈象浮,自汗出,小便頻繁,心煩微寒,腳部抽筋攣急。若想用桂枝湯攻表,那便是錯誤的做法。

如果病人因此而昏厥,咽喉乾燥,煩躁嘔吐,就要給他服用甘草乾薑湯,以恢復陽氣。

若昏厥消失,腳部溫暖,就可以改用芍藥甘草湯,這樣腳部就會伸直。

如果胃氣不和,病人出現神志不清的狀況,就應該少量服用調胃承氣湯。

6. 丹砂丸

治傷寒陰陽二毒相伏,危惡形證。

舶上硫黃,水銀,太陰石,太陽石,元精石(各一兩),硝石(半兩)

上件藥末,先用無油銚子,以文武火炒,下諸藥末,令勻如灰色,研細如粉面,生薑自然汁浸,蒸餅丸綠豆大。每服五丸,龍腦、牛黃、生薑、蜜水下,壓躁也。若陽毒,棗湯下,陰毒,桂湯下。慎不得於屋底炒。

海藏云:此丸為陰陽二毒相伏匿,故用腦子、牛黃、蜜水調下。若明見只是陰證,別無伏陽,不宜用此下之。若有伏陽,當以仲景翕奄沉脈法責之。在許學士破陰丹條下。叔和云:短脈陰中有伏陽。

白話文:

治療傷寒陰陽兩種毒素互相交錯,危急症狀的方劑。

將硫黃、水銀、太陰石、太陽石、元精石(各一兩),硝石(半兩)研磨成粉末。用無油銚子,以文火慢慢炒至藥粉均勻呈灰色,再研磨至細如面粉,用生薑汁浸泡,製成綠豆大小的丸藥。每次服用五丸,以龍腦、牛黃、生薑、蜜水送服,壓制燥熱。如果是陽毒,則用棗湯送服;如果是陰毒,則用桂湯送服。注意不可在屋底炒藥。

古籍記載:此丸藥用於陰陽兩種毒素互相交錯隱藏的情況,因此用龍腦、牛黃、蜜水調和服用。如果明確判斷只是陰證,並無陽毒隱藏,則不宜使用此方。若有陽毒隱藏,則應根據仲景的脈法判斷。叔和說:脈象短促,陰證中隱藏陽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