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要數》~ 十九問選 (3)
十九問選 (3)
1. 十九問選
十三問曰:鄭聲與譫語,何以別之?曰:鄭聲,對人言語鄭聲重,淫亂,恍惚不定,此是精神元氣虛脫,病屬陰也。譫語,口中呢喃自言,人問不答,乃邪熱入里,屬於陽也。
十四問曰:醫分十三科,何以然也?曰:古之聖賢,念民疾疹之苦,設立醫藥,起危蠲疴,恐人不能專精緻志,故有大小方脈、婦人科、產科、風科、眼科、口齒科、咽喉科、正骨科、金鏃科、瘡腫科、針灸科、祝由科,則數之分,蓋欲其精一不二之意也。
十五問曰:運氣精華一帙於五運六氣等,論傷寒,何他證而不論,及其理安在。曰:謹按天元紀大論暨至真要大論七篇,備述運氣變化,勝復於病,平治未嘗全論傷寒;又按熱論至評熱論二篇,皆明傷寒源流,俱不演及運氣。若以運氣全因傷寒而設,必有乖於經意,子當講究內經,方知孰是孰非。
十六問曰:醫家何謂五科七事,請詳言之。曰:脈、病、證、治,及其所因,謂之五科;因又分外、分內、不外不內,為三,總謂之七事。蓋醫之視疾,必先診候患者之三部,何臟腑見乎脈之表裡虛實情狀,然後審是有何因寒熱秘泄之病,推辨是由何因而成其證,方可用何汗吐下補之法治之,則能盡乎。原脈以識病,因病以辨證,隨證以施治之良規也。
十七問曰:病有正治,有反治,其意何也?曰:病與歲之六氣主客,所臨寒熱衰旺,相從相逆而然也。蓋厥陰風木為歲初氣,主春分前六十日,其氣以溫;少陰君火為二氣,主春分後六十日,其氣以暄;少陽相火為三氣,主夏至前六十日,其氣以熱;太陰濕土為四氣,主秋分前六十日,其氣以蒸;陽明燥金為五氣,主秋分後六十日,其氣以涼;太陽寒水為六氣,主冬至前後六十日,其氣以寒,六位旋相主氣,以成一歲。此地之陰陽,所謂靜而守位者也。
客氣者,以當年在泉後一氣為客,初氣至司天為客,三氣每年轉居於其上,以行歲中之天命,此天之陰陽,動而不息者也。天命所在,則有六氣之化。主氣則當抵奉客之天命,客勝則從,主勝則逆,由是天時民病應焉。故病氣逆則正治,從則反治。正治者,以寒攻熱,以熱攻寒,補以治虛,瀉以推實是也。
反治者,寒因熱用,熱因寒用,通因通用,塞因塞用是也。夫逆其氣以正治,使其從順也;從其病以反取,令彼和調也。又一說,假使人受寒氣,或傷冷物,心腸作疼,內投熱藥,外用火熨,內外熱通,寒伏熱勝,其疼尤甚,及以涼劑治。或患熱證,久服寒藥,藥性之寒,以挾陰火,其熱愈甚,反以溫藥和之。
自汗之證,數服參耆等扶陽實表之藥,汗反不止,以解發而愈。瀉利之疾,以固實腸胃藥餌服之不效,反行消導而止。心腹痞滿,見其妨於飲食,急求快利,多用枳橘峻急之劑愈塞不通,反用參朮等佐以香藥服之遂寬。如斯之類,亦反治之法,尤為可法,言以義治之之謂正,尤不獲則權之意。
白話文:
十九問選
十三問:鄭聲和譫語怎麼區分?鄭聲是指說話聲音高亢、淫亂、語無倫次,這是因為精神元氣虛脫,屬陰性病症。譫語則是患者口中喃喃自語,別人問話也不回答,這是邪熱入侵內臟,屬陽性病症。
十四問:醫學為什麼分為十三科?古時候的聖賢考慮到百姓疾病的痛苦,設立了醫藥制度,希望能救危扶困,但擔心人們不能專精,所以才把醫學分為大小方脈、婦科、產科、風科、眼科、口腔科、咽喉科、骨科、外科(金鏃科,指用金屬器械進行手術)、外科(瘡腫科,指治療瘡腫的科別)、針灸科、祝由科等十三科,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讓醫生專精於一科。
十五問:五運六氣學說全面闡述了氣候變化對人體的影響,為何傷寒論卻不提及,這其中的道理是什麼?仔細研讀《天元紀大論》和《至真要大論》七篇,可以發現它們詳細闡述了運氣的變化以及對疾病的影響,但並未完全論述傷寒;而《熱論》和《評熱論》兩篇則闡明了傷寒的病因病理,也未涉及運氣。如果認為五運六氣學說完全是為了解釋傷寒而設立的,那就違背了經書的本意。你應該好好研讀《內經》,才能明白孰是孰非。
十六問:醫學上所說的「五科七事」是什麼意思?脈象、病情、證候、治療方法以及致病原因,稱為「五科」;致病原因又分為外因、內因、外內兼有,這三種合稱為「七事」。醫生診病,必須先診察患者的三個方面:臟腑的虛實表裡情況從脈象上反映出來,然後判斷是寒熱、秘結、泄瀉哪種疾病,再推斷其致病原因以及所呈現的證候,最後才能決定用汗法、吐法、下法、補法等哪種方法治療。總之,要根據脈象來了解病情,根據病情來辨別證候,根據證候來施治,這是行醫的準則。
十七問:疾病有正治和反治,這兩種治療方法的含義是什麼?疾病的治療方法取決於當年六氣的主客關係以及寒熱盛衰的情況,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。厥陰風木為歲初之氣,主春分前的六十天,氣候溫和;少陰君火為第二氣,主春分後的六十天,氣候溫暖;少陽相火為第三氣,主夏至前的六十天,氣候炎熱;太陰濕土為第四氣,主秋分前的六十天,氣候溫濕;陽明燥金為第五氣,主秋分後的六十天,氣候涼爽;太陽寒水為第六氣,主冬至前後六十天,氣候寒冷。這六氣依次輪迴主宰一年四季,這代表了當地固有的陰陽氣候,是靜止不動的。
客氣是指當年泉後的一氣為客氣,初氣至司天為客,三氣每年輪流居上,主宰著一年四季的天象變化,這代表了天象陰陽的動態變化。天象主宰著六氣的變化。主氣要順應客氣的變化,如果客氣盛則順從,主氣盛則逆反,所以天時與人體疾病就會相互影響。因此,如果病邪逆於常理,則用正治;如果病邪順應常理,則用反治。正治是指寒則用熱,熱則用寒;虛則補之,實則瀉之。
反治是指寒證用熱法治療,熱證用寒法治療;通則通之,塞則塞之。正治是逆轉病邪以達到正常的狀態;反治是順應病情以達到調和的狀態。還有一種說法,比如人受寒邪侵襲,或吃了寒涼的食物,導致心痛,這時如果內服溫熱藥物,外用火熨,內外都用熱法治療,寒邪被溫熱之氣所壓制,疼痛反而加劇,這時就應該改用涼劑治療。或者患了熱證,長期服用寒涼藥物,寒藥的寒性會助長陰火,熱證反而加重,這時應該改用溫熱藥物調理。
自汗的病人,如果多次服用參、耆等溫陽藥物,汗反而止不住,這時就應該改用發汗的藥物治療。瀉痢的病人,如果用固腸止瀉的藥物治療無效,反而應該使用通利大便的藥物。心腹痞滿,妨礙飲食,如果急於求成,使用峻烈的藥物反而會加重病情,這時應該使用益氣健脾的藥物,再加一些芳香化濕的藥物。諸如此類,都是反治的例子,是比較有效的治療方法。正治是依據道理來治療,反治則是權宜之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