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要數》~ 十九問選 (1)
十九問選 (1)
1. 十九問選
一問曰:傷寒有兩感,其形何似?其危使速可治否乎?曰傷寒為證,明是寒邪傷人,傳足不傳手,其始必自足太陽,次陽明,次少陽,次太陰,次少陰,次厥陰,自表及里,循序相傳。
其兩感則不然,因邪之表不停經,入於裡一日,就太陽膀胱與少陰腎俱受,故見身熱煩滿而渴,舌上乾燥,其脈沉而大;二日之傳陽明胃與太陰脾,故鼻乾妄言,中滿不食,其脈沉而長;三日之傳少陽膽與厥陰脾,故耳聾、囊縮、厥逆,水漿不入口,其脈沉而弦;三日而死,再傳止於六日矣。
仲景無治法,但云身體疼痛,下利清穀,急當救里,宜四逆湯;清便自調,急當救表,宜桂枝湯。又云治有先後,則知先救里,才覺溫急當救表,是或有可生之理。濟生拔萃中雖有兩感大羌活湯治之,所活者百之一二,以其陰陽雙傳,脈經本草針灸三世之書者,子今從何是與?曰聖賢謂世次相承,意其授受,習諸脈藥病候之情偽,而無妄誤之失。宋公謂:徒恃世醫,不究歷代經書,昧乎醫之義理,必有庸謬之禍。
又難經云:色、脈、皮膚三者,知一為下工,知二為中工,知三為上工,據之於理,為兩有焉。
五問曰:李元象傷寒賦,云誤服湯丸者食不及新,特犯禁戒者死必不臘,此二者何喻也?曰按春秋傳云:成公十年,晉公夢大曆披髮及地,搏膺而踴環門入戶,曰:殺余,余得請於帝。靈公覺而問桑田巫,示而殺之公將食,如廁,陷而卒。僖公五年,晉賂虞,假道以伐虢。宮之奇諫曰:虢虞之表也,虢亡,虞必從之。
公弗聽,宮之奇曰:虞不臘矣。是冬,晉滅虢師還,館於虞,晉遂襲滅之。竊意二者,喻醫有犯禁戒,誤投藥餌,以其不仁,似二公之不久也。
六問曰:本草公三品藥為君臣佐使;東垣謂主病藥為君,余為臣,為佐,為使,二者之殊子何為據?曰大全本草云:上品藥一百二十種為君,主養命,以應天;中品藥一百二十種為臣,主養性,以應人;下品藥一百二十種為佐使,主養病,以應地。東垣云:表實麻黃、表虛桂枝、熱者黃連、寒者附子之類為君,不可令臣過於君,君臣有序,相與宣攝,可以御邪除病矣。參之於內經至真要大論云:有毒無毒,隨治為主。
又云:主病之謂君,佐君之謂臣,應臣之謂佐使,非上中下三品藥之類也。愚見本草之主意,所以異喜惡之名位;內經之立論,所以贊成方用也。以攻疾之法,當從內經東垣為是。
七問曰:張長沙用大承氣湯,必轉失氣則可服,此失字之義,其意何也?曰:仲景云傷寒潮熱,大便六七日不行,先服小承氣湯,若腹中轉失氣,此有燥糞,方服大承氣湯。蓋轉失氣,是下泄氣,俗云去屁也。考之篇韻,屎失通用。竊恐傳寫者誤矢為失,今從轉矢氣為文,理或頗順,若誠失字,則於義為難訓矣。
白話文:
十九問選
一問:傷寒有兩種感染方式,症狀表現如何?病情危急程度及能否快速治愈?
答:傷寒是由寒邪入侵人體引起的疾病,傳播路線是從腳到手,依序從足太陽經、陽明經、少陽經、太陰經、少陰經、厥陰經,由表及裡循序傳播。
但兩種感染方式則不同,邪氣入侵後停留在體表不循經絡傳播,一日內便同時侵犯太陽膀胱經和少陰腎經,因此出現發熱、煩躁、口渴、舌乾、脈沉大等症狀;二日內傳至陽明胃經和太陰脾經,則出現鼻乾、胡言亂語、腹脹、不想吃東西、脈沉長等症狀;三日內傳至少陽膽經和厥陰肝經,則出現耳聾、陰囊縮小、厥逆、不喝水等症狀,脈沉弦。三日內死亡,最多傳播到第六日。
張仲景沒有針對此病的治療方法,只提到身體疼痛、大便稀溏,需急救裡證,宜用四逆湯;若大便已調順,則需急救表證,宜用桂枝湯。又說治療需有先後順序,先救裡證,待感覺溫熱後再救表證,才可能有生還的希望。雖然《濟生拔萃》中有用大羌活湯治療此症的記載,但治癒率只有百分之一二,因為此病陰陽雙傳,涉及脈絡、經絡、藥物、針灸等多方面知識,你從何而知?
答:聖賢所言是世代相承的,意思是通過師承,學習脈象、藥物、疾病症狀的真偽,避免錯誤。宋公說:單純依賴世醫,不研讀歷代醫書,不明白醫學的道理,必然會有庸醫謬誤的禍患。
又《難經》說:觀察病情,能懂顏色、脈象、皮膚三者之一為下等醫生,懂二者為中等醫生,懂三者為上等醫生,以此推論,此病也有兩者可以判斷。
五問:《李元象傷寒賦》說誤服湯藥者食慾不振,觸犯禁忌者必死無疑,這兩句話是什麼意思?
答:根據《春秋傳》記載:成公十年,晉靈公夢見一個披頭散髮的大鬼,拍著胸膛跳躍著從大門進入宮中,說要殺他,他想去向上帝求情。靈公醒後去問桑田巫師,巫師指示要殺了他。靈公準備吃飯時上廁所,掉進廁坑而死。僖公五年,晉國賄賂虞國,借道伐虢。宮之奇勸諫說:虞國是虢國的屏障,虢國滅亡,虞國必然跟著滅亡。公不聽,宮之奇說:虞國將要滅亡了。那年冬天,晉國滅了虢國,軍隊返回時駐紮在虞國,晉國於是攻滅了虞國。我私下認為這兩件事,比喻醫生觸犯禁忌,用藥錯誤,如同這兩個國君一樣很快就會滅亡。
六問:本草書將三品藥分為君臣佐使;東垣將主治病的藥為君,其餘為臣、佐、使,兩者有什麼區別?
答:《大全本草》說:上品藥一百二十種為君,主要作用是養命,應天;中品藥一百二十種為臣,主要作用是養性,應人;下品藥一百二十種為佐使,主要作用是養病,應地。東垣認為:表實用麻黃,表虛用桂枝,熱證用黃連,寒證用附子等為君藥,臣藥不能超過君藥,君臣有序,相互配合,才能祛邪治病。參考《內經·至真要大論》說:藥物有毒無毒,依據治療為主。
又說:主治疾病的藥為君,輔助君藥的為臣,配合臣藥的為佐使,這與上中下三品藥的分類不同。我認為,《本草》的分類側重於藥物的喜好和等級;《內經》的論述則側重於方劑的運用。從治療疾病的角度來看,應該以《內經》和東垣的說法為準。
七問:張長沙用大承氣湯,必須轉失氣後才能服用,這個「失」字是什麼意思?
答:張仲景說:傷寒患者出現潮熱,大便六七天不通,先服用小承氣湯,如果腹中轉失氣(腹中氣機轉變並排出),說明有燥結的大便,才能服用大承氣湯。所謂「轉失氣」,就是下泄氣體,俗稱放屁。考證古籍,屎和失通用。我擔心是抄寫者將「矢」誤寫為「失」,現在改為「轉矢氣」,道理可能更通順。如果真是「失」字,則難以解釋其含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