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答問》~ 卷一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7)

1. 16.傷寒汗吐下三法的應用和傳變如何?

問:傷寒汗、吐、下三法,及他病有無傳經之事?

治外感邪病,不外汗、吐、下三法。邪在三陽時,或汗或吐,均能使出,(邪在半表半裡,仍當散表防里,用和解之劑。)勿遽用下藥,致引入陰分。若邪已入三陰,下之宜速,非下則邪無從出。傷寒治法,詳仲景《傷寒論》。古書不可不看,亦不可拘泥,仲景記其當時所療,適有此病狀,非預擬一書,謂天下後世之病悉遵此範圍也。

是故傷寒傳變及傳經之時日次序,有有定者,有無定者;有傳之極速者,有越經而傳者,有直中某經者。若必執古書之時日次序以論,鮮不遺誤矣。《內經》曰:五臟受氣於其所生,傳之於其所勝,五臟相通,移皆有次。然其猝發者,不必治於傳,或其傳化,有不以次。(見玉機真臟論。

白話文:

問:傷寒病中,汗、吐、下三種治療方法,以及其他疾病,是否都有經絡傳變的現象?

**答:**治療外感邪氣引起的疾病,不外乎汗、吐、下三種方法。邪氣在三陽經的時候,可以選擇汗法或吐法,都能將邪氣排出。(邪氣處於半表半裡時,應以散表防里為原則,使用和解的藥物。)不可輕率使用下法,以免將邪氣引入陰分。如果邪氣已經進入三陰經,則應及時使用下法,否則邪氣就無路可出。傷寒病的治療方法,詳見張仲景的《傷寒論》。古書不可不看,但也不可拘泥,仲景記載的是他當時所治療的病症,並非預先制定一本書,說天下後世所有疾病都必須按照此範圍來治。

因此,傷寒病的傳變及經絡傳變的時間次序,有的固定,有的不固定;有的傳變極快,有的越過經絡傳變,有的直接到達某個經絡。如果一定要執著於古書的時間次序來論斷,很容易遺漏錯誤。《內經》說:五臟受氣於其所生,傳之於其所勝,五臟相通,傳變皆有次序。但如果病情突然發作,不一定按照傳變的次序來治療,或者傳變的過程,不按照固定的次序進行。(見《玉機真臟論》)

)此軒歧論傳經之病,何嘗拘定時日次序,亦何嘗專指傷寒乎?(余家傳祖訓,病之侵入由於風氣。凡傷風寒,或傷風熱,傷暑熱,傷暑濕,傷瘟疫,無不傳經。其傳變之時日次序,亦皆無定。辨病淺深,悉憑舌色。其治法譬如傷風熱者,初病則用涼散輕表藥,必不可拘執治傷寒之溫表藥,而妄投桂枝麻黃也。

余皆參考舌脈,審明表裡寒熱,當發表,當和解,當攻裡,見機投藥,可以意會,難以言盡。)

白話文:

這篇軒歧論所談論的經絡病症,從來沒有固定時間次序,也並非專指傷寒而言。我們家世代相傳的醫訓是,疾病的入侵,大多源於風氣。無論是傷風寒、傷風熱、傷暑熱、傷暑濕、傷瘟疫,都會傳經絡。而這些病症傳變的時間次序,也並無定論。判斷疾病的輕重,全憑舌頭的顏色。治療方法就如傷風熱者,初期用涼散輕表藥,絕對不可拘泥於治療傷寒的溫表藥,胡亂使用桂枝、麻黃。

我參考舌脈,仔細判斷表裡寒熱,該發表、該和解、該攻裡,見機而投藥,這些道理可以意會,卻難以用言語說盡。

2. 17.怎樣辨真假表裡寒熱虛實證?

問:時醫辨證不明,為害甚烈,請將表裡寒熱虛實真假,易於混淆之證剖析大概。

面色青緅(色不正如紺紅色),專是里證無表證。目睛紅赤,熱傷肝脾肺真證,亦有感風表證。舌中黑,牙床烏,專是熱傷胃爛證。口唇皮紅焦裂,專是胃熱證。舌苔乾燥,粗澀焦裂,均是裡熱陽盛傷陰證,皆屬實證,亦有邪證。牙齒枯,有熱證、虛證、實證,無表證、寒證。

鼻孔干,有表證、熱證,無寒證。手足抽搐,有寒證,(寒主收引也。)亦有熱極假寒證。魚目反張,多是虛絕證。仲景云:實熱假虛,常有此證。唇舌縮,耳鼻歇,(即收縮上也,)目昏暗,目定形,牙腳干,皆十二經之絕證。某經絕,則某經之脈先散,或其經先無脈,舌多見黑色,或紫暗色而無津,皆與脈相應者為真絕證,言歸於命,無有治法。

白話文:

醫生在診斷疾病時,如果分不清表證、裡證、寒證、熱證、虛證、實證、真證、假證,就會造成嚴重後果。

例如,面色發青帶紫色,通常是裡證,沒有表證。眼睛發紅,可能是熱傷肝脾肺的真證,也可能是感受風寒的表證。舌頭發黑,牙床發烏,是熱傷胃導致胃潰瘍的證據。嘴唇、皮膚發紅乾燥、裂開,是胃熱的表現。舌苔乾燥、粗糙、焦裂,都是裡熱陽盛傷陰的實證,也可能是邪證。牙齒枯萎,可能伴隨熱證、虛證、實證,但一定沒有表證和寒證。

鼻孔乾燥,可能是表證或熱證,但不可能是寒證。手腳抽搐,可能是寒證,因為寒氣會導致收縮,也可能是熱極生寒的假寒證。眼睛像魚眼一樣突出,大多是虛脫的表現。張仲景說,實熱可能會表現出虛寒的假象,這種情況很常見。嘴唇、舌頭縮回去,耳朵、鼻子收縮,眼睛昏暗無神,瞳孔固定,牙根乾燥,這些都是十二經脈氣血衰竭的表現。哪條經脈氣血衰竭,就會導致相應的經脈脈搏消失,甚至整條經脈沒有脈搏。舌頭大多呈現黑色或紫黑色,沒有津液,這些都是與脈象相符的真正氣血衰竭的表現,屬於回天乏術,沒有治療方法。

亦有實熱證,或服藥不對,逼傷真陰,謂之盛盛傷陰證,亦謂之熱極假絕證,尚可治,全憑舌脈參判。癲狂咬人罵人者,有風邪表證,有實熱里證,無虛寒證。昏亂譫語者,表邪傳陽明胃腑症有之,裡實鬱熱證亦有之。隱隱默語,聽不清楚,似類譫語者,惟虛證有之,舌脈定不同。

通身發熱,面帶紅色,不能穿衣蓋被,夜不能眠,口渴消水,舌苔黃,脈數者,實熱證也,當用大寒涼藥。周身發熱,不能穿衣蓋被,夜不能寐,口渴,不消水,舌白滑無苔者,虛寒證也,真寒假熱證也,當用大溫補藥。手足厥冷如冰凍者,或欲烤火者,寒熱虛實證均有之。

白話文:

有些人是因為身體有實熱,或是服藥不當,傷了身體的精氣,導致虛弱,這稱為「盛盛傷陰證」或「熱極假絕證」,雖然嚴重,但仍然可以治療,關鍵是要根據舌頭和脈象來判斷病情。

癲狂、咬人、罵人的人,有可能是因為外感風寒,也有可能是因為身體裡有實熱,但不會是因為虛寒。

昏迷、胡言亂語的人,有可能是因為表邪入侵陽明胃腑,也有可能是因為體內積熱。

說話含糊不清,聽不清楚,像是胡言亂語一樣,這種情況通常是虛證,舌頭和脈象會有明顯的不同。

全身發熱,臉色紅潤,無法穿衣服蓋被子,晚上睡不著覺,口渴,喝水後很快就會排出來,舌苔黃,脈搏跳得很快,這是實熱證,需要用寒涼的藥物來治療。

全身發熱,無法穿衣服蓋被子,晚上睡不著覺,口渴,但喝水後不排出來,舌頭白滑沒有苔,這是虛寒證,也就是真寒假熱,需要用溫補的藥物來治療。

手腳冰冷,像是凍僵了一樣,或是想要烤火,這可能是寒熱虛實證都有可能。

寒深厥亦深,熱深厥亦深,虛深名為脫,實深厥亦深。深者,自手指凍冷厥至臂彎,足指凍冷厥至膝。若厥過腿膝之上,則名大厥症,辨准寒熱實,以大藥治之方能救。如虛脫證,以溫補救。病重人常呼親念舊,自呼其名,自言心煩,身憊,常恐垂危,見親朋即為遺囑語者。

此等症,多是真熱假寒,實熱逼里。醫者不辨舌脈,妄以溫補藥填滿其實,逼迫其熱,盛盛其里之所致。如舌未全黑者,脈尚有至數,或見伏者,聞其呼己呼朋遺囑,語未甚錯亂者,是陰陽未絕也。此時惟宜用大承氣急下以救真陰,用大白虎急投以救真陽,補偏救弊,可以復生。

若誤投溫補藥,及白芍、防風等表裡相戰藥,是速其亡也。此症亦有虛寒者,以舌為憑。(熱者舌必黃苔厚膩,或赤紫色,或焦而老黃色,或焦而粗黑色,或罅裂、燥干、口臭不等。凡真熱假寒,實熱逼里症,斷無舌無苔而白滑者。若舌無苔,白滑多水而淡淨,則是寒證。細心認之,極分明也。

白話文:

當寒氣或熱氣深入體內,就會造成厥症。寒氣深入,厥症也深;熱氣深入,厥症也深。如果虛症深入,則稱為脫症;實症深入,厥症也深。深入的意思是,從手指冰冷麻木一直蔓延到臂彎,或從腳趾冰冷麻木一直蔓延到膝蓋。如果厥症超過膝蓋,則稱為大厥症。必須仔細辨別寒熱虛實,用強力藥物治療才能救治。如果是虛脫症,則要用溫補藥物治療。

病重的人往往會呼喚親人,念念不忘舊事,甚至會自稱自己的名字,說自己心煩意亂,身體疲憊,常常害怕死亡,見到親朋好友就交代遺言。

這些症狀大多是真熱假寒,實熱逼迫內臟所致。醫生如果不辨別舌苔脈象,胡亂用溫補藥物填補實熱,反而會加重內熱,導致病情惡化。如果舌頭沒有完全變黑,脈象還有跳動,或者脈象隱藏不顯,患者呼喊自己和朋友,交代遺言,言語沒有非常混亂,說明陰陽還沒有完全斷絕。此時應該使用大承氣湯急救真陰,使用大白虎湯急救真陽,針對病症採取相應措施,可以使患者恢復生機。

如果錯誤地使用溫補藥物,以及白芍、防風等表裡相戰的藥物,反而會加速患者死亡。這種症狀也可能有虛寒者,以舌苔作為判斷依據。熱症的舌苔一定是黃色厚膩,或者紅色紫黑色,或者焦黃色,或者焦黑粗糙,或者出現裂紋、乾燥、口臭等。真熱假寒,實熱逼迫內臟的症狀,舌苔一定不會是無苔白滑的。如果舌苔無苔,白滑多水,淡而乾淨,那就是寒症。仔細辨別,非常明顯。

至言診脈當病危時,血氣偏甚,勢將欲脫,或洪而似浮,或數而似緊,或沉而似弱,或伏而似代,或革而似牢,或促而似散不等。張長沙云:疑似在毫髮,存亡在指尖,指尖如莫辨,憑舌對心兼,寒熱若能判,瀉子救母先。此等真假症,世間混淆誤人不少。)重病人有患吐症者,食米吐米,飲水吐水,服藥吐藥,食入即吐,刻不能留,此是胃經偏傷之症。胃寒極不進穀食,不化穀食;胃熱極亦不進穀食,不藏穀食。

此張長沙解胃圍穀食之說也。吐症虛寒者,口不渴,全舌白滑多水,六脈遲弱,以溫補薑、桂等藥治之。從吐後連進三次,必能止吐,否則寒氣內結,藥不勝病,吐亦不止。吐症實熱者,口極渴消水,全舌紅,或黃,或黑,或乾燥,或厚膩伸不出,六脈沉數,以寒涼川連、石膏等藥治之。亦從吐後連進三次,(每次用藥一服,)當可止吐,否則熱氣逼胃,藥不勝症,吐亦不止。

白話文:

診斷脈象時,如果病人病情危重,血氣偏盛,將要死亡,脈象可能呈現洪大而浮,或急促而緊,或沉而无力,或隱伏而代脈,或緊硬而沉實,或急促而散亂等變化。張仲景說:「判斷疾病的关键在于细微之处,生死就在指尖,如果脉象难以辨别,就需观察舌苔,结合心神变化,判别寒热虚实,先用泻法救治,再滋养正气。」许多病症真假难辨,世间常被误诊,害人不浅。

重病患者如果出现呕吐症状,吃米吐米,喝水吐水,服药吐药,吃进去就吐出来,片刻都留不住,这是胃经受损的病症。胃寒的人极度不想吃东西,吃下去也消化不了;胃热的人同样不想吃东西,吃下去也无法储存。

这是张仲景解释胃气虚弱导致不思饮食的理论。呕吐症状伴随虚寒,病人没有口渴,舌苔白滑多水,六脉迟缓无力,可以用温补的生姜、桂皮等药物治疗。从呕吐停止后连续服用三次,就能止呕,否则寒气内结,药物难以奏效,呕吐也不会停止。呕吐症状伴随实热,病人极度口渴,舌头发红,或黄、或黑、或干燥、或厚腻伸不出来,六脉沉数,可以用寒凉的川连、石膏等药物治疗。也需要从呕吐停止后连续服用三次,每次服用一剂,就能止呕,否则热气逼迫胃部,药物无法奏效,呕吐也不会停止。

重病人有患瀉者,食入即瀉,刻不能留,此脾胃偏傷之症。偏寒者,舌中淡白,或有白滑薄浮漲,或白淨無苔不等,右關脈必遲而弦。脾寒極則不能轉輸穀食,土受濕漬,則土力衰,脾與胃相表裡,胃極寒脾更無依,所以食入必瀉也。治寒者以薑、附、桂為君,耆、朮、參、苓、芍、草溫補等藥佐之,脾胃偏熱者,舌中苔黃,或無苔而紫紅,或有厚黃苔,芒刺積膩,乾焦或黑色不等,右關脈必沉數。

脾熱極則不能輸穀食之液,以溉臟腑,反引胃氣之熱,胃火逼迫不及傳送而出,所以即食即瀉也。治熱者以大黃、石膏為君,芩、連、知、柏等寒涼藥佐之。(以上吐瀉症,舉寒熱易混重病者言。辨准寒熱,藥宜不次速投,以效為止。若計較而行,水已就下,徘徊而救,樓已上燒。

白話文:

如果病人患有腹瀉,吃下去的食物馬上就拉出來,無法停留,這屬於脾胃受損的症狀。如果是脾胃偏寒,舌頭會呈現淡白色,或有白滑薄浮漲的舌苔,或白淨無苔,右關脈搏跳動會遲緩而弦緊。脾寒嚴重時,無法將食物轉化運輸,脾土受到濕氣浸漬,導致脾土的力量衰弱。脾胃相表裡,胃寒嚴重時,脾胃就更無依靠,所以吃下去的食物馬上就拉出來。治療脾寒的藥物以薑、附子、桂枝為主,配合黃耆、白朮、人參、茯苓、芍藥、草烏等溫補藥物。

如果脾胃偏熱,舌頭上會出現黃苔,或沒有舌苔但呈現紫紅色,或有厚厚的黃苔,或舌苔上有芒刺、積膩、乾焦或黑色等表現,右關脈搏跳動會沉而快。脾熱嚴重時,無法將食物轉化的精華輸送到臟腑,反而會引發胃氣的熱氣。胃火逼迫,無法正常傳送,所以吃下去的食物馬上就拉出來。治療脾熱的藥物以大黃、石膏為主,配合黃芩、黃連、知母、柏子仁等寒涼藥物。

以上針對腹瀉症狀,特別提及寒熱交雜的重症病人。要準確辨別寒熱,才能選擇適當的藥物,並迅速用藥,以達到療效。如果猶豫不決,等到病情加重,就像水已經流到山下,才想要阻止,或房子已經燒到樓頂,才想要滅火,就太晚了。

明其理者,十能救十;不明其理者,十不救一。)有吐瀉交作症,霍亂者,全舌有白浮漲,六脈緊或伏,以藿香正氣散治之。寒者全舌苔白,六脈遲,以熱藥治,藿香、薑、桂、附、苓、術等品也;熱者全舌黃,六脈數,以芩、連、知、柏、白茯、木通、車前等涼藥治之;虛者全舌淡白,六脈弱,以耆、朮、參、茸、茯苓等溫補之;實者全舌紫紅,或苔厚膩,六脈沉實,治宜通因通用,以大黃、枳實、厚朴等藥下之。

白話文:

懂得道理的人,十次能救活十次;不懂道理的人,十次救不活一次。遇到嘔吐腹瀉同時發作的霍亂,舌頭全部浮白,脈象緊或沉伏,就用藿香正氣散治療。如果是寒症,舌苔全部發白,脈象遲緩,就用溫熱藥物治療,例如藿香、薑、桂、附子、茯苓、蒼朮等;如果是熱症,舌苔全部發黃,脈象快速,就用黃芩、黃連、知母、柏子仁、白茯苓、木通、車前子等涼性藥物治療;如果是虛症,舌頭淡白,脈象虛弱,就用黃芪、蒼朮、人參、鹿茸、茯苓等溫補藥物治療;如果是實症,舌頭紫紅,舌苔厚膩,脈象沉實,就需要通因通用,用大黃、枳實、厚朴等藥物瀉下。

有口吐白沫、痰多白泡等症,吐水出喉時,有水凍冰涼之象,飲水以極熱為快者,無識者概指為冷痰。然寒證如此,真熱假寒證亦如此。寒者全舌痿白,六脈遲弱;熱者全舌紅赤,或黃苔乾焦黑色不等,須審明施治。虛者實者無此症。有氣痛症,心肝肺胃腎均有之,憑舌脈參判寒熱虛實,專經調理,氣行則痛止,惟虛者當補氣。有肚痛症,虛痛者,隱隱綿綿作痛,喜以手按之,似略好者,以四君子湯治之。

(或加香砂即六君子湯也。)寒痛者,陡然發作,腹內鼓鼓有聲,勢不能忍,按之亦似稍安,以薑、桂、附、陳、半、川樸、春砂、藿香、木香等藥治之;熱痛者,亦忽然而發,腹內有聲難忍,惟必拒按,以黃芩、枳殼、厚朴等藥治之;實痛者,發之亦驟,腹內沉沉作勢,一時極痛,一時又止,亦必拒按,治以大黃、黃芩、厚朴、枳實、山楂等藥,行氣消導。其時痛時止者,寒熱實均相同,虛痛則否,皆於舌脈參判。

白話文:

如果一個人出現口吐白沫、痰多白泡,吐口水時感覺冰涼,而且喜歡喝熱水,很多人會直接判定為「冷痰」。但實際上,寒證和真熱假寒證都會出現這些症狀。寒證的人舌頭會發白無力,脈象也弱;而熱證的人舌頭會發紅,甚至出現黃苔、乾焦或黑色等變化。因此,必須仔細觀察舌頭和脈象才能判斷病因,並施以正確治療。虛證和實證則不會出現上述症狀。

如果出現氣痛,無論是心、肝、肺、胃還是腎臟,都可以透過舌脈來判斷寒熱虛實,然後針對不同經絡調理,氣血運行順暢後疼痛就會消失。但如果是虛證引起的氣痛,則需要補氣。

至於肚痛,虛證引起的疼痛會隱隱作痛,而且喜歡用手按壓,感覺稍微舒服一些,可以用四君子湯治療(加香砂則變成六君子湯)。寒證引起的疼痛會突然發作,肚子裡有咕嚕咕嚕的聲音,痛得無法忍受,按壓也只有稍微緩解,可以用薑、桂、附、陳、半、川樸、春砂、藿香、木香等藥物治療。熱證引起的疼痛同樣會突然發作,肚子裡有聲音,痛得難以忍受,但會拒絕按壓,可以用黃芩、枳殼、厚朴等藥物治療。實證引起的疼痛也會突然發作,肚子裡沉沉作痛,時而劇烈時而停止,也會拒絕按壓,可以用大黃、黃芩、厚朴、枳實、山楂等藥物治療,幫助氣血運行和消導。需要注意的是,時而疼痛時而停止的症狀,寒證、熱證和實證都會出現,只有虛證不會出現這種情況,都必須透過觀察舌頭和脈象來判斷。

惟痛症甚者,脈或伏或亂,殘難分別,專以舌辨寒熱虛實,亦可瞭然。若夏秋暴痛,多為霍亂,以藿香、砂仁、厚朴、白茯、紫蘇、陳皮、半夏、木香等藥治之。(正氣散內,原有白朮、桔梗、白芷、炙草四味,可以不用。)或因食物偶滯肚腹作痛者,以楂肉、麥芽、厚朴、枳殼、神麯等消導之。

有浮腫症,男子自上腫下謂之順,自下腫上謂之逆,女人順逆與男子相反,拘書多言難治。張太守云:陽與陰本不同。理固如此。而論治,則察其起於某經,即以初起之經,究分寒熱虛實治之,不必群於順逆之說,所謂正本清源之治也。腫在四肢者,起自脾經,腫之皮不發亮,指按成窟,許久不起,重按至底,毫無應痛者,虛寒濕腫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疼痛非常嚴重,脈象可能會很弱或很亂,難以分辨。這時可以觀察舌頭來判斷寒熱虛實,也能清楚地了解病情。若是夏秋季節突然發生的劇烈疼痛,大多是霍亂,可以使用藿香、砂仁、厚朴、白茯苓、紫蘇、陳皮、半夏、木香等藥物治療。正氣散原本含有白朮、桔梗、白芷、炙甘草四味藥,但這個情況下可以不用。也可能是因為食物積滯在肚子裡導致疼痛,可以用山楂肉、麥芽、厚朴、枳殼、神麴等藥物來消導。

如果出現浮腫症,男性從上往下腫脹稱為順,從下往上腫脹稱為逆;女性的順逆則與男性相反。很多古籍都說這種病很難治。張太守說:陽和陰本來就不同。這個道理是正確的。但論及治療,要觀察浮腫從哪條經脈開始,就根據最初發病的經脈,仔細分析寒熱虛實,進行治療,不需要過於糾結於順逆的說法,這就是所謂的治本之道。如果浮腫出現在四肢,是從脾經開始的,腫脹的皮膚沒有光澤,手指按下去會留下凹陷,很久才能恢復,用力按到底部也沒有疼痛感,這是虛寒濕腫。

全舌淡白,或有白水浮脹,六脈遲弱而濡滑,腫之皮光亮,如鵝喉吹脹,或肉中隱有紅色,指按不成窟,隨手即起,輕按之似鼓皮形,重按之至骨隱隱作痛者,實熱濕腫也。全舌紅紫,或有黃苔,有罅裂,舌根多膩,六脈洪數,右關脈或更數而沉實。張太守云:腫症以指按之成窟者多,不成窟者少,虛寒濕也;不成窟者多,成窟者少,實熱濕也。以多者論,不以少者論。

蓋病多詐偽,真假宜分,其多成窟者,乃真虛寒濕證,其少不成窟者,乃假實熱證也;其多不成窟者,乃真實熱濕證,其少有成窟者,乃假虛寒濕也。然必自脾胃經起,而延及別經,宜分別真假,專經調治。如脾虛寒濕腫者,以四君子或六君子湯(均白朮為君,茯苓為臣,參草為佐使。

白話文:

舌頭全白,或有白色水分浮腫,脈搏遲緩而滑潤,腫脹的皮膚光亮,像鵝喉吹氣一樣膨脹,或肉裡隱隱泛紅,按壓不留凹陷,隨即復原,輕輕按壓像鼓皮一樣,用力按壓則骨頭隱隱作痛,這是實熱濕腫。舌頭全紅紫色,或有黃色苔,有裂痕,舌根多膩,脈搏洪數,右關脈更數而沉實。張太守說:腫脹按壓能留凹陷的多,不能留凹陷的少,是虛寒濕;不能留凹陷的多,能留凹陷的少,是實熱濕。以多的來判斷,不以少的來判斷。

疾病經常虛假難辨,真假需要區分。大多數能留凹陷的,是真正的虛寒濕證,少數不能留凹陷的,是假性的實熱證;大多數不能留凹陷的,是真正的實熱濕證,少數能留凹陷的,是假性的虛寒濕。這種情況必定從脾胃經開始,並蔓延到其他經絡,需分別真假,專門調理。例如脾虛寒濕腫,可用四君子湯或六君子湯(都以白朮為君,茯苓為臣,人参和甘草為佐使)。

)或補中益氣湯去升、柴加茯苓治之,如脾實熱濕腫,以承氣加木通湯,或白虎加車前湯,或將軍駐防湯,或二味瀉脾湯、(冬瓜老鴨湯是也,)知柏澤瀉湯、三黃瀉濕湯,或專用或兼用治之。

脾經獨虛發腫者,皮必不亮,手輕按即成窟,許久不起,舌中淡白,右關脈必弱濡而帶滑,以補中益氣湯去升、柴,重用白朮加茯苓治之;脾經獨濕發腫者,以手輕按極似水軟,指到即下,隨指即起,皮以發亮,口不渴,舌中有白水漲,右關脈濡滑,俗名發水腫,以五苓散治之(豬苓、茯苓、白朮、澤瀉、肉桂也);脾熱眼胞腫疼者,柴苓煎治之,胃表邪面浮腫痛者,葛根湯治之;胃熱面黃胖腫者濕氣也,和中丸治之;胃虛有濕腫,皮色不亮,指輕按即成窟,久而不起者,土不勝濕也。舌中淡白有水漲,右關脈弱濡,以香砂六君子湯治之。

白話文:

若是脾胃虛弱引起水腫,可以用補中益氣湯去升麻、柴胡,加上茯苓來治療;如果是脾臟實熱濕氣導致水腫,可以用承氣湯加木通湯,或白虎加車前湯,或是將軍駐防湯、二味瀉脾湯(也就是冬瓜老鴨湯)、知柏澤瀉湯、三黃瀉濕湯,這些藥方可以單獨使用,也可以根據情況互相配合來治療。

如果單獨是脾經虛弱導致水腫,皮膚一定暗淡無光,用手輕輕按壓就會留下凹陷,很久才能恢復,舌頭淡白,右關脈弱而濡滑,可以用補中益氣湯去掉升麻、柴胡,多加白朮和茯苓來治療。如果單獨是脾經濕氣導致水腫,用手輕輕按壓會感覺很柔軟,像是水一樣,手指按下去馬上就凹下去,手指移開就馬上彈起來,皮膚有光澤,口不渴,舌頭上有白水漬,右關脈濡滑,俗稱發水腫,可以用五苓散來治療(五苓散的成分是豬苓、茯苓、白朮、澤瀉、肉桂)。脾臟有熱,眼皮腫痛,可以用柴胡茯苓煎煮服用;胃部有表邪,面部浮腫疼痛,可以用葛根湯來治療;胃熱導致面黃肥胖腫脹,這是濕氣引起的,可以用和中丸來治療;胃虛又有濕氣導致水腫,皮膚暗淡無光,手指輕輕按壓就會留下凹陷,很久才能恢復,這是土氣不足無法克制濕氣,舌頭淡白有水漬,右關脈弱而濡滑,可以用香砂六君子湯來治療。

胃實有水腫,胸腹先腫後喘,或腫而不喘,胃經蓄水也。皮帶光亮,手按似水軟,手起隨起,舌中有黃苔白膩浮脹,右關脈沉實,以五皮飲治之,甚則用金匱腎氣丸治之。有脾胃虛寒,土不能制水,上泛而肢體浮腫者,口不渴,舌中色白,右關脈遲弱,大小便通利,名為陰水泛腫,以實脾飲治之。

有表裡齊感六氣之暑濕者,旬日間一身遍腫,口渴,全舌浮漲膩,六脈沉數,大小便秘,名為陽水腫,以疏鑿飲治之。有脾經肝經俱實熱而夾濕者,發為遍身腫脹病,其症面赤口渴,舌苔芒刺黃黑,氣粗喘,(腹堅硬,坐落大聲而呼,陡然起,徒然下,皮腫脹欲裂),似見水形,日夜不能眠,脈極數而濡,大小便壅塞,此名陽水腫脹症,以河車舟車丸治之。更有遍身浮腫,惡風而不大發熱者,風水表症也。

白話文:

胃部積食導致水腫,胸腹部先腫脹後喘不過氣,或腫脹但不喘,這是胃經積水所致。皮膚光亮,用手按壓感覺像水一樣軟,手抬起來時水腫也跟著抬起來,舌頭上有黃苔白膩浮腫,右關脈沉實,用五皮飲治療,病情嚴重則用金匱腎氣丸治療。

如果脾胃虛寒,脾土無法制約水液,水氣上泛導致肢體浮腫,患者口不渴,舌頭顏色白,右關脈遲弱,大小便通暢,這種情況稱為陰水泛腫,用實脾飲治療。

如果表裡同時感受暑濕之氣,十天左右全身浮腫,口渴,舌頭浮腫膩滑,六脈沉而數,大小便不通,稱為陽水腫,用疏鑿飲治療。

如果脾經和肝經都實熱夾濕,就會導致全身浮腫,患者臉紅口渴,舌苔芒刺狀黃黑,呼吸粗喘,腹部堅硬,坐著時大聲喘氣,突然起身,又立刻坐下,皮膚腫脹欲裂,看起來像是水腫,日夜不能入睡,脈象極度數而濡滑,大小便不通,這種情況稱為陽水腫脹症,用河車舟車丸治療。

另外,全身浮腫,怕風但不發熱,屬於風水表症。

六脈俱浮,口不渴,汗自出,《經》曰:肝腎並沉為石水,並浮為風水。水在皮膚,故脈浮,無裡熱,故不渴。病本於風,故汗出惡風,無大熱者,熱未盡退也,將《金匱》越婢湯分作二十分劑治之。(舟車丸、越婢湯、疏鑿飲子三方均極猛烈,不可輕用。若病症確對而用,則藥雖重有病當之也。

)有病衄症,傷寒表邪有之,肺血熱妄行亦有之;有目流血症,肝熱者患之;有吐血咯血症,心肝肺脾胃各經血熱,多患吐血,亦有咯血者。吐血如泉之湧,全血如痰,咯血則腥氣先來,血隨痰出。五經血虛,不能歸經,及陰虛傷損者,亦患咯血,惟腎經之血名咳血。治血症者,均憑舌與脈分判各經之病,審明或虛或熱,某經有熱,即涼某經,不必拘拘於見血治血也。病症之真假不一,差以毫釐,謬以千里,辨症最宜謹慎。

茲第舉數症以發凡耳,當多讀古書,以祛偏執臆見之弊。

白話文:

六脈都浮在表面,病人不口渴,而且自己出汗,《經》上說:肝腎同時下沉就像沉重的石頭一樣,同時浮起來就像風一樣。水停留在皮膚表面,所以脈象浮,沒有裡熱,所以不口渴。病症的根源在於風,所以出汗怕風,沒有嚴重的熱症,是因為熱氣尚未完全退去,可以用《金匱》裡的越婢湯分成二十份來治療。(舟車丸、越婢湯、疏鑿飲子這三種藥方都非常猛烈,不能輕易使用。如果病症確實符合,就可以用藥,即使藥性猛烈,但疾病也需要用藥。)

有些人有鼻出血的病症,可能是因為傷寒表邪造成的,也可能是因為肺部的熱氣導致血妄行造成的;有些人有眼睛流血的病症,是肝火旺盛導致的;有些人有吐血或咯血的病症,可能是心、肝、肺、脾、胃各個經絡的熱氣造成的,大部分吐血的病症,也有咯血的情況。吐血像泉水一樣湧出來,血就像痰一樣,咯血的時候,腥味先出現,血隨著痰一起吐出來。五經血虛,不能歸經,以及陰虛損傷的人,也會患咯血,只有腎經的血叫做咳血。治療血症的時候,都要根據舌頭和脈象來判斷各個經絡的病症,要仔細辨別是虛症還是熱症,哪個經絡有熱,就涼哪個經絡,不要拘泥於看到血就治療血症。病症的真假不一,差別很小,但結果卻大不相同,辨別病症一定要謹慎。

以上只舉了幾個例子,以此引發思考,應該多讀古書,去除偏執和臆斷的毛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