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答問》~ 卷一 (6)
卷一 (6)
1. 6.怎樣分別二十七種脈象?
腎脈代散,死脈也。」《難經》曰:「散脈獨見則危。」
細脈屬陰,為里,為血氣虛。細脈象蛛絲,應指下小直而軟,亦互見各屬。細數血熱,細短血鬱,細極虛損。寸細嘔吐,關細胃虛。《脈經》云:「細為血少氣虛,有此證則順,否則逆,故吐衄得沉細者生,憂勞過度者脈亦細。」
伏脈屬陰,為里,為邪閉火伏,為寒結內伏,為食積痰鬱伏,為頻吐氣痛腹痛伏,其症不一,詳審勿誤,伏脈重按著骨,指下才動,沉而幾無,有潛伏象。傷寒一手脈伏曰單伏,兩手俱伏曰雙伏,不可以陽證見陰為診,乃火邪內郁,不得發泄,陽極似陰,故脈伏,必有大汗而解,又有夾陰傷寒,先有伏陰在內,外復感寒,陰盛陽衰,四肢厥逆,六脈沉伏,須投薑、附、桂,脈乃復出。
又有熱鬱內結,陽盛陰傷,四肢厥逆,六脈沉伏,須投大承氣湯下通之,脈乃復出,伏脈寒熱之辨,生死判焉,惟望舌苔則寒熱顯明,最宜謹慎。
動脈屬陽,為里,為邪氣內陷,數見關中,形如搖豆。仲景曰:「動則為驚為痛,陰陽相搏名曰動。陽動則汗出,陰動則發熱,形冷惡寒,此三焦傷也。」《素問》曰:「陰虛陽搏謂之崩。」又曰:「婦人少陰脈動甚者,妊子也。」
促脈屬陽,為里,為火熱,為陽盛。促脈來去數,時一止復來,氣血痰飲食五症,及三焦鬱火病,常有見之。
結脈屬陰,為里,為陰盛,氣血凝滯,痰鬱積聚之病。結脈往來緩,時一止復來,陰偏盛,欲亡陽。扁鵲曰:「結甚則積甚,結微則氣微。浮結外有痛積,伏結內有積聚。」
代脈屬陰,為里,為臟氣衰,下元虧損,中宮無主。仲景曰:「代脈動而中止,不能自還,因而復動。」病者見之猶可治,平人見之壽相關。
後人更有大脈之名,蓋欲湊合二十八字之數耳,其實即洪脈,可不贅也。
六陰脈,諸書皆略,惟岐伯《百脈經》云:「六陰脈,以若有若無為和平,反陰反陽,脈以四至之和為離,四至之平為即,越乎離即,便為洪數,余依陽脈減半推。」仲景曰:「六陽,乾脈也;六陰,坤脈也。」故六陰脈若有若無,不離不即,以柔為平。稍形浮數即為病,緩沉微細是康寧,診脈仍依陽脈例,准乎離即較分明。
凡脈一息五至,肺、心、脾、肝、腎之氣皆足。五十動而一止,合大衍之數謂之平,反此而止則非平。腎氣不能至,則四十動一止;肝氣不能至,則三十動一止。蓋一臟之氣衰,而他臟之氣代至也。病人得之為病脈,平人得之卻非宜;傷寒見之也可治,妊娠見之胎應時;五十不止身無病,數內有止皆知定。
四十一止一臟絕,四年之後多亡命;三十一止即三年,二十一止二年應,十動一止一年間,更觀氣色兼形證。應以日者,二動一止三四日,三四動止應六七,五六一止七八朝,次第推之自無失。
白話文:
6.怎樣分別二十七種脈象?
腎脈消失,是死脈。《難經》說:「散脈單獨出現就非常危險。」
細脈屬於陰,屬於內臟,代表氣血不足。細脈像蜘蛛絲一樣細,按下去感覺又細又直又軟,也可能在不同的部位出現。脈搏細而數是血熱,細而短是血瘀,非常細弱則是氣血嚴重虧損。寸口脈細弱則會嘔吐,關脈細弱則胃虛。《脈經》說:「細脈代表血少氣虛,如果出現相應的症狀則為順利,否則為逆,所以吐血衄血(鼻出血)出現沉細的脈象則能活,憂慮勞累過度也會導致脈象變細。」
伏脈屬於陰,屬於內臟,代表邪氣閉阻,寒邪凝結在內,或飲食積滯、痰濁鬱結,或頻頻嘔吐、氣痛、腹痛等症狀,其病症不一,必須仔細辨別,不可誤診。伏脈需要重按才能感覺到脈搏在骨頭上跳動,指下感覺脈搏微弱,沉而幾乎感覺不到,像是潛藏的樣子。傷寒病人單手脈象為伏脈稱為單伏,雙手都伏脈稱為雙伏,不能以陽證的表現來診斷陰證,這是因為火邪內鬱,不能發泄,陽氣極盛反而類似陰虛的表現,所以脈象伏。必須有大汗才能解脫,還有一種夾雜陰證的傷寒,先有伏藏的陰邪在內,外面又受寒邪侵襲,陰盛陽衰,四肢厥逆,六脈沉伏,需要服用生薑、附子、桂枝等藥物,脈象才會恢復正常。
還有一種情況是熱邪鬱結在內,陽盛陰傷,四肢厥逆,六脈沉伏,需要服用大承氣湯瀉下通便,脈象才會恢復正常。伏脈的寒熱辨別,關係到生死判斷,觀察舌苔就能清楚地判斷寒熱,必須謹慎。
動脈屬於陽,屬於內臟,代表邪氣內陷,多見於關脈,形狀像搖晃的豆子。張仲景說:「動脈代表驚恐或疼痛,陰陽互相搏擊稱為動脈。陽動則出汗,陰動則發熱,形體冰冷惡寒,這是三焦受損。 《素問》說:「陰虛陽亢稱為崩漏。」又說:「婦女少陰脈搏跳動厲害,則懷孕。」
促脈屬於陽,屬於內臟,代表火熱,代表陽氣盛。促脈來去很快,有時停頓一下又來,氣血、痰飲、飲食五種病症,以及三焦鬱火病,常會出現這種脈象。
結脈屬於陰,屬於內臟,代表陰盛,氣血凝滯,痰飲積聚的疾病。結脈來去緩慢,有時停頓一下又來,陰邪偏盛,將要傷及陽氣。扁鵲說:「結脈很重則積聚很重,結脈輕微則氣血虛弱。浮結則體表有疼痛積聚,伏結則內部有積聚。」
代脈屬於陰,屬於內臟,代表臟腑功能衰弱,下元虧損,中焦失調。張仲景說:「代脈跳動一下就停止,不能自行恢復,然後又跳動。」病人出現這種脈象還可以治療,健康人出現這種脈象則與壽命有關。
後人又增加了大脈這個名稱,大概是想湊足二十八個字的數目,實際上就是洪脈,不必多說。
六陰脈,各書都記述簡略,只有岐伯《百脈經》說:「六陰脈,以若有若無為和平,反陰反陽,脈以四至之和為離,四至之平為即,越乎離即,便為洪數,余依陽脈減半推。」張仲景說:「六陽,乾脈也;六陰,坤脈也。」所以六陰脈若有若無,不離不即,以柔弱為正常。稍微浮數就是病態,緩慢沉細微弱是健康,診斷脈象還是要根據陽脈的規律,準確判斷離與即比較明確。
一般來說,一息五脈,肺、心、脾、肝、腎之氣都充足。五十次跳動後停頓一次,符合大衍之數,稱為平和,反之則不平和。腎氣不足,則四十次跳動停頓一次;肝氣不足,則三十次跳動停頓一次。這是因為一個臟腑的氣虛弱,其他臟腑的氣代償。病人出現這種脈象是病態,健康人出現則不正常;傷寒病人出現這種脈象可以治療,妊娠婦女出現這種脈象則與胎兒情況有關;五十次跳動不停頓,身體沒有疾病;脈搏數目中出現停頓,就能知道病情趨勢。
四十一跳動後停頓一次,一個臟腑衰竭,四年後多半死亡;三十一跳動後停頓一次則三年,二十一跳動後停頓一次則二年,十跳動後停頓一次則一年,還要觀察氣色和形體症狀。如果以天來計算,則兩次跳動後停頓一次三四天,三四次跳動停頓一次六七天,五六次跳動停頓一次七八天,以此類推,就不會出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