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答問》~ 卷四 (10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10)

1. 54.常用古方的組成和適應證是什麼?

川連(六分),黃芩(酒洗),厚朴、歸身,白芍(各一錢五分),山楂(三錢),甘草(五分),桃仁、青皮、紅花(各八分),枳殼、地榆(各一錢),檳榔(一錢二分)。如白痢則加木香。

大和中飲,治食脹悶。

枳實(一錢),厚朴(一錢五分),麥芽、楂炭(各二錢),陳皮(二錢),砂仁(八分),澤瀉(一錢)。

小陷胸湯,治結胸小腹滿痛,手不可近。

半夏(二錢),黃連(一錢五分),瓜蔞實(大者一個)。

大陷胸湯,服小陷胸不效,以此治之。

大黃(六錢),芒硝(四錢),甘遂(二分五釐,研沖)。

鴉膽子方,治久痢寒積在腸。(若暑痢、熱痢、暴痢、疫痢,均不可用此方。)

鴉膽子一個,蒸透將米粉包作糰子蒸熟,以開水囫圇吞下,空心服。(鴉膽子即苦參子,似梧桐,蒼褐色,敲碎有仁數十粒,味苦,詳趙氏《本草拾遺》。)

五味異功散,治氣虛,即四君子湯加陳皮(一錢)。

調胃承氣湯,治胃熱譫語,便秘繞臍硬痛。

大黃(三錢),芒硝(二錢),生甘草(五分)。

附子理中湯,治臟寒將脫之證,用以回陽。

人參、白朮(各二錢),附子、乾薑、炙甘草(各一錢)。

六味地黃湯,滋水制火,專治陰虛。(實熱人瘦人陽火旺者均忌用。)

大熟地(四錢),山萸肉、山藥(各二錢),丹皮、茯苓、澤瀉(各一錢五分)。

十全大補湯,治陰陽並虛而畏冷,即八珍湯加黃氏(二錢),肉桂(三分)。

四味香薷飲,治風寒閉暑。

香薷、扁豆、厚朴(各一錢五分),炙甘草(五分。若兩足轉筋,加木瓜、茯苓。)

藿香正氣散,治腹痛嘔吐。

藿香、砂仁、厚朴、茯苓、紫蘇、陳皮(各一錢),白朮、製半夏、梗白芷(各七分),炙甘草(五分)。

茵陳大黃湯,治黃疸熱閉。

茵陳(三錢),梔子、大黃(各二錢)。

茵陳姜附湯,治陰黃小便自利。

茵陳(一錢),白朮(二錢),附子、乾薑(各五分),炙甘草(二錢),肉桂(三分)。

茵陳五苓散,治陰黃小便不利。

茵陳、白朮、茯苓(各一錢五分),豬苓、澤瀉(各七分),薄桂(五分)。

木通四苓散,治伏暑瀉泄。

白朮、豬苓、木通(各一錢),赤苓(三錢),車前、澤瀉(各二錢)。水煎,用益元散三錢沖服。

秦艽天麻湯,治寒濕入絡,肩背臂痛。

秦艽(一錢五分),天麻、羌活、陳皮、當歸、川芎(各一錢),炙甘草(五分),生薑(三片),桑枝(三錢),如挾寒加桂枝。

柴葛解肌湯,治溫熱症,發熱頭痛不惡寒,與傷寒異。

柴胡(一錢二分),葛根(一錢五分),赤芍、知母(各一錢),貝母(二錢),生地(二錢),黃芩、丹皮(各一錢五分),甘草(五分)。

白話文:

54.常用古方的組成和適應證是什麼?

川連瀉痢方: 川楝子(六分),黃芩(酒洗)(適量),厚朴、當歸、白芍(各一錢五分),山楂(三錢),甘草(五分),桃仁、青皮、紅花(各八分),枳殼、地榆(各一錢),檳榔(一錢二分)。如有白痢,加木香。此方主治瀉痢。

大和中飲: 枳實(一錢),厚朴(一錢五分),麥芽、焦山楂(各二錢),陳皮(二錢),砂仁(八分),澤瀉(一錢)。此方主治飲食停滯導致的腹脹、胸悶。

小陷胸湯: 半夏(二錢),黃連(一錢五分),瓜蒂(大者一個)。此方主治胸部和腹部脹滿疼痛,手不能觸碰患處。

大陷胸湯: 大黃(六錢),芒硝(四錢),甘遂(二分五釐,研末沖服)。此方用於小陷胸湯治療無效的情況,主治症狀與小陷胸湯類似,但病情更重。

鴉膽子方: 鴉膽子(一個,蒸熟後用米粉包裹成團,再蒸熟,空腹用開水送服)。此方主治久痢,寒邪積聚於腸道。(暑痢、熱痢、暴痢、疫痢均禁用。)(鴉膽子即苦參子,詳見趙氏《本草拾遺》)

五味異功散: 四君子湯加陳皮(一錢)。此方主治氣虛。

調胃承氣湯: 大黃(三錢),芒硝(二錢),生甘草(五分)。此方主治胃熱導致的譫語,以及便秘伴隨繞臍硬痛。

附子理中湯: 人參、白朮(各二錢),附子、乾薑、炙甘草(各一錢)。此方主治臟腑寒邪導致的虛脫,用於回陽救逆。

六味地黃湯: 熟地黃(四錢),山茱萸、山藥(各二錢),丹皮、茯苓、澤瀉(各一錢五分)。此方滋陰降火,主治陰虛。(實熱、消瘦、陽虛者忌用。)

十全大補湯: 八珍湯加黃耆(二錢),肉桂(三分)。此方主治陰陽兩虛,畏寒。

四味香薷飲: 香薷、扁豆、厚朴(各一錢五分),炙甘草(五分)。若伴有兩足抽筋,加木瓜、茯苓。此方主治風寒感冒夾暑邪。

藿香正氣散: 藿香、砂仁、厚朴、茯苓、紫蘇、陳皮(各一錢),白朮、制半夏、白芷(各七分),炙甘草(五分)。此方主治腹痛嘔吐。

茵陳大黃湯: 茵陳(三錢),梔子、大黃(各二錢)。此方主治黃疸,熱邪壅閉。

茵陳姜附湯: 茵陳(一錢),白朮(二錢),附子、乾薑(各五分),炙甘草(二錢),肉桂(三分)。此方主治陰黃,小便自利。

茵陳五苓散: 茵陳、白朮、茯苓(各一錢五分),豬苓、澤瀉(各七分),肉桂(五分)。此方主治陰黃,小便不利。

木通四苓散: 白朮、豬苓、木通(各一錢),赤茯苓(三錢),車前子、澤瀉(各二錢)。水煎服,服用時加益元散三錢沖服。此方主治伏暑瀉泄。

秦艽天麻湯: 秦艽(一錢五分),天麻、羌活、陳皮、當歸、川芎(各一錢),炙甘草(五分),生薑(三片),桑枝(三錢)。若兼見寒象,加桂枝。此方主治寒濕入絡,導致肩背臂痛。

柴葛解肌湯: 柴胡(一錢二分),葛根(一錢五分),赤芍、知母(各一錢),貝母(二錢),生地(二錢),黃芩、丹皮(各一錢五分),甘草(五分)。此方主治溫熱病,發熱頭痛,不惡寒,與傷寒不同。

備註: 以上劑量單位為中藥傳統劑量單位,現代臨床應用需根據醫生處方調整。 此翻譯僅供參考,不構成醫療建議。 請諮詢專業中醫師進行診斷和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