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答問》~ 卷四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5)

1. 51.制方用藥的原則是什麼?

問:制方用藥精要若何?

凡用藥專經,謂之專師;用藥分經,謂之分師,用藥偏經,謂之偏師(偏師不走正經,用相搏之法由絡取勝也)。專師不用節,分師必用制,偏師不節制。不節者何?獨用一經之藥,則不用宜畏藥以節之也;必制者何?分用各經之藥,則必用宜畏藥以制之也;不節制者何?偏師以相搏藥取勝,若有節制,則相搏無力也。不用節,必用制,不節制,三者施之各當,則用藥歸經自無慮顧此失彼也。

更有要者,節三制(一用三味藥為節,用一味藥可制也),升三降七(用降藥七,用升藥三,即使藥氣過而不留也),去九留(一重用去藥之九,輕用留藥之一,即使藥氣留而不害也)。譬如一經病重,三經病輕,必重用一經之藥為君,佐用三經之藥為臣。三經之藥,又必歸一經節制,然後呼應乃靈。

或四經病均相等,則用四經之藥並行不悖,勿使受節制於一經,斯能奏功神效。余即此類推,庶乎不差。

白話文:

[51.制方用藥的原則是什麼?]

問:制定藥方使用藥物的精髓在哪裏?

凡是在處方中專門針對某一經絡使用藥物,我們稱之爲“專師”;將藥物分配到不同經絡上使用的,稱爲“分師”;而只偏向於某一經絡使用藥物的,叫做“偏師”(偏師不會按常規路數來,而是採用搏擊對手的方法,通過經絡取得勝利)。“專師”在用藥時無需節制,“分師”則必須有所控制,“偏師”則不受節制。爲何無需節制?因爲如果只使用一種經絡的藥物,就無須用其他可能產生相互剋制的藥物來加以節制;爲何必須控制?因爲在各個經絡上分別使用藥物時,一定要用可能產生相互剋制的藥物來加以控制;爲何不受節制?因爲“偏師”使用搏擊藥物取勝,如果受到節制,搏擊力量就會減弱。無需節制、必須控制、不受節制,這三種方式各自適當運用,那麼用藥歸經自然就不會擔心顧此失彼了。

更爲重要的是,節制三制(一次使用三種藥物爲節制,使用一種藥物可以達到控制的效果),升三降七(使用七種下降性質的藥物,三種上升性質的藥物,這樣藥物作用過後就不會殘留體內),去九留一(重用去除疾病的藥物九份,輕用留下的藥物一份,這樣藥物作用留存在體內但不會造成傷害)。例如,如果某一經絡的病症嚴重,其它三個經絡病症較輕,那麼就需大量使用治療該經絡的藥物作爲主藥,輔助使用其它三個經絡的藥物作爲輔藥。對於這三個經絡的藥物,又必須被一個經絡的藥物節制,這樣才能使得藥物效果得到協調,發揮最大功效。

或者四個經絡的病症程度相當,這時就可以同時使用針對四個經絡的藥物,彼此間不會產生矛盾,不要讓任何一方受到另一方的節制,這樣就能發揮出神奇的療效。其餘的情況可以依此類推,大致上不會出現偏差。

2. 52.怎樣進行方劑配伍?

問:制方之法。

治病之要,宜明制方。君、臣、佐、使配合得宜,則必效驗。看病在某經多者,即立某經藥為君;某經病次者,即用某經藥為臣,兼用各經之藥。以助君臣者謂之佐使,欲使藥力至某經,即以某經藥為佐使。凡佐使藥勿奪君臣之權,方能助君臣之力。一方中專藥者專經,別無二義。

若配合各經並用者,必有升降去留之道,如古方地黃湯:熟地、淮山降也,留也;萸肉、丹皮升也;茯苓、澤瀉去也。四君子湯:人參升也,白朮留也,茯苓去也,甘草降也。附子理中湯:人參升也,白朮、乾薑留也,附子去也,甘草降也。白虎湯:石膏、甘草降也,留也;知母升也,去也;粳米去也。

大承氣湯:大黃、芒硝降也,去也;枳實留也;厚朴升也。制方規矩由此類推,神而明之,存乎其人。

白話文:

[52.如何進行藥方的配伍?]

問的是:製定藥方的方法。

治療疾病的核心,在於清楚如何配置藥方。主藥(君)、輔藥(臣)、佐藥和引藥(使)的配比恰當,治療效果必然顯著。辨別疾病主要出現在哪條經絡上,就選擇對應經絡的藥材作為主藥;其次影響的經絡,就選用相應的藥材作輔藥,同時還會用到其它經絡的藥材。那些協助主輔藥材作用的,我們稱之為佐藥和引藥,想要藥力達到特定的經絡,就會使用該經絡的藥材作為佐使。所有佐使藥物不能蓋過主輔藥的效用,這樣才能真正輔助主輔藥的功效。一個藥方中,專一使用的藥材通常針對特定的經絡,沒有其它含義。

如果多種經絡的藥材混合使用,必須掌握藥性升、降、去、留的原則,例如古方中的地黃湯:熟地和淮山是下降的,留滯的;萸肉和丹皮是上升的;茯苓和澤瀉是去除的。四君子湯:人參是上升的,白朮是留滯的,茯苓是去除的,甘草是下降的。附子理中湯:人參是上升的,白朮和乾薑是留滯的,附子是去除的,甘草是下降的。白虎湯:石膏和甘草是下降的,留滯的;知母是上升的,去除的;粳米是去除的。

大承氣湯:大黃和芒硝是下降的,去除的;枳實是留滯的;厚朴是上升的。藥方的配置原則可以從這些例子中推廣開來,能否深入理解和靈活運用,就看個人的造詣了。

3. 53.用什麼態度對待古方?

問:古方可恃否?

醫者抄集古方,果能對症,用無不效。若不對症,必致誤人。欲歸咎於古方,而古方不任咎也。何也?古人本因病以制方,非先立一方以求病症之對方也。後人不理其理,第知古方為良,相沿抄用,昧於加減之義,雖有古方,不如其無。蓋古方猶古文耳,如病在一經,而亂用通行十二經之藥,是拈單句題,而抄襲全章題之,又連上犯下,害不勝言。

白話文:

問題:我們可以完全依賴古代的藥方嗎?

醫生們收集使用古代的藥方,如果確實對症,那麼使用起來無不見效。但如果不對症,肯定會導致誤診。有人想把責任推到古方身上,然而古方本身並不會承擔責任。為什麼呢?古人原本是因為某種疾病而創製出相應的藥方,而不是先設定一個藥方再去找符合這個藥方的病症。後人卻不去理解其中的道理,只知道古方好,就一直沿用,忽略了根據病情增減藥物的重要性,即使有古方,也等於沒有。這就好比古方就像是古文一樣,如果病只在某一條經絡上,卻亂用可以通行全身十二條經絡的藥,這就像是拿到一句題目,卻抄襲整篇文章的答案,甚至還連帶影響其他部分,其危害無可言喻。

4. 54.常用古方的組成和適應證是什麼?

問:古方甚繁,請約舉其概,以饜管窺。

古方者,規矩也;用方者,工師也。規矩只一器,工師執此以絜度之。高堂華屋,鉤心鬥角,無不悉中繩墨。良醫亦不能盡廢古方,摘錄數十條,舉治一二症,一隅三反,非謂一方專治一病。惟中病則用,不中病則隨時審經加減,不必泥古。今之自謂知醫者,莫不案存醫書數十卷,古方新方驗方不一其名,其莫名其妙。

遇人求醫,不辨受病在何經,不求致病之何因,不審表裡寒熱虛實之別,不察風寒暑濕燥火之殊,竊取古方而醫之。偶效則居其功,致禍則歸諸命,終不虛心研求。一則為謀食之計,一則為塞責之圖,比比然也。某家詩禮仕宦二百餘年,施藥濟人,罔矜岐術,習醫原屬為己之學,兼存救人之心。

制方治病,只求能療人之病。不求悉合於古,無所汁,亦無所圖也。略舉數方於下,知我者其諒之。

節錄古方:

香蘇散,治時邪感冒,頭痛、發熱等症。

蘇葉(一錢五分),陳皮、香附(各一錢二分),荊芥、秦艽、防風、蔓荊子(各一錢),川芎(五分),甘草(七分)。此治寒邪,若熱邪則不宜。

平胃散,治脾胃不和,脹、滿、嘔吐、霍亂等症。寒者宜之,熱者不宜。

藿香(一錢五分),厚朴(一錢五分),蒼朮(八分),陳皮(二錢)。

二陳湯,治肺胃寒痰。

製半夏、陳皮、茯苓(各一錢五分),炙草(八分),加生薑(一片),棗(二枚)。熱痰不宜。

手拈散,治血滯心腹作痛。

元胡索(醋炒),五靈脂(醋炒),草果、沒藥(各等分)。共為細末,每服三錢,熱酒調下。

滾痰丸,治老痰變生怪症。

大黃、炒黃芩(各四兩),青礞石、沉香(各三錢),辰砂(二錢)。以水為丸,辰砂為衣,每服一二錢,開水下。

越鞠丸,治郁膈痞滿。

香附、山楂、炒神麯、炒麥芽、川芎、蒼朮、炒梔子(各等分)。共研末,水為丸如桐子大,每服五七十丸,開水下。

逍遙散,治肝經血虛木鬱。

柴胡、甘草、茯苓、白朮、當歸、白芍、丹皮、黑山梔(各一錢),薄荷(五分)。

神佑丸,治沉積變病,氣血壅滯,濕熱風痰鬱結。

黑醜(二兩),大黃(一兩),芫花,大戟、甘遂(各五錢),輕粉(一錢)。共為末,用皂角去子煎濃湯糊丸,每服必瀉,不可輕用。

葛根湯,治邪傳陽明,以此解肌。

葛根(二錢),升麻、秦艽、荊芥、赤芍(各一錢),蘇葉、白芷(各八分),甘草(五分),生薑(二片)。

搐鼻散,治一切悶症,不省人事,吹入鼻中得嚏者生。

細辛、皂角(各一兩),生半夏(五錢)。共為細末,入磁瓶勿泄氣。

牛黃丸,治中風、痰火閉結,或喘嗽痰壅,不省人事。

牛黃、麝香、龍腦(以上各六錢,另研),羚角、當歸、防風、黃芩、柴胡、白朮、麥冬、白芍(各七錢五分),桔梗、茯苓、杏仁、川芎、大豆黃卷、阿膠(各八錢五分),蒲黃、人參、神麯(各一兩二錢半),雄黃(另研四錢),甘草(二兩半),白蘞、肉桂(各三錢七分),乾薑(三錢七分),犀角(一兩),山藥(三兩五錢),大棗、金箔(一百五十片為衣)。共為細末,煉蜜同棗膏丸,每兩作十丸,金箔為衣。

白話文:

54.常用古方的組成和適應證是什麼?

古代方劑很多,這裡簡要介紹一些常用的方劑及其適用症狀,僅供參考。

古方就像規矩,用方的人就像工匠。規矩只是一個工具,工匠用它來衡量。高大的建築,錯綜複雜的結構,都必須符合規矩。即使是優秀的醫生也不能完全摒棄古方。我摘錄了一些方劑和治療的病症,但這並不能說明一個方劑只治療一種病。只有對症才能使用,如果不對症,就應該根據經方加減調整,不必拘泥於古方。現在有些人自稱懂醫,卻只是背誦很多醫書,古方、新方、驗方名稱繁多,卻不明白其道理。

遇到病人求醫,不辨別病在何經,不探究致病原因,不分析表裡寒熱虛實,不察風寒暑濕燥火的區別,就照搬古方治療。偶然有效就歸功於自己,一旦出事就歸咎於命運,從不虛心研究。有些人這樣做是為了謀生,有些人是想敷衍塞責,這種情況很常見。我家世代行醫,治病救人,從不炫耀醫術,學習醫術本是為了自己,同時也懷著救人的心。

制方治病,只求能治好病,不求完全符合古方,沒有其他目的。下面列舉一些方劑,懂我的人應該能理解。

一些古方及其組成和適應症:

  • 香蘇散: 治療外感風寒感冒,頭痛、發熱等症。組成:蘇葉、陳皮、香附、荊芥、秦艽、防風、蔓荊子、川芎、甘草。此方治療寒邪感冒,熱邪感冒則不宜使用。

  • 平胃散: 治療脾胃不和,腹脹、腹滿、嘔吐、霍亂等症。寒證宜用,熱證不宜。組成:藿香、厚朴、蒼朮、陳皮。

  • 二陳湯: 治療肺胃寒痰。組成:半夏、陳皮、茯苓、炙甘草,並加生薑、大棗。熱痰不宜使用。

  • 手拈散: 治療血瘀導致的心腹疼痛。組成:醋炒元胡索、醋炒五靈脂、草果、沒藥(等分)。研末,每次服用三錢,熱酒送服。

  • 滾痰丸: 治療陳舊痰飲引起的怪病。組成:大黃、炒黃芩、青礞石、沉香、辰砂。水泛丸,辰砂為衣,每次服用一到二錢,開水送服。

  • 越鞠丸: 治療肝氣鬱結導致的胸膈痞滿。組成:香附、山楂、炒神麴、炒麥芽、川芎、蒼朮、炒梔子(等分)。研末,水泛丸,如桐子大,每次服用五七十丸,開水送服。

  • 逍遙散: 治療肝經血虛、肝氣鬱結。組成:柴胡、甘草、茯苓、白朮、當歸、白芍、丹皮、梔子、薄荷。

  • 神佑丸: 治療久病積聚,氣血瘀滯,濕熱風痰鬱結。組成:黑醜、大黃、芫花、大戟、甘遂、輕粉。研末,用皂角煎湯糊丸。每次服用必瀉,不可輕用。

  • 葛根湯: 治療邪氣傳入陽明經,用以解肌發表。組成:葛根、升麻、秦艽、荊芥、赤芍、蘇葉、白芷、甘草、生薑。

  • 搐鼻散: 治療一切昏迷不省人事症狀,通過鼻腔噴嚏來使人清醒。組成:細辛、皂角、生半夏。研末,貯於磁瓶,避免洩氣。

  • 牛黃丸: 治療中風、痰火阻塞,或喘嗽痰多,昏迷不省人事。組成:牛黃、麝香、龍腦、羚羊角、當歸、防風、黃芩、柴胡、白朮、麥冬、白芍、桔梗、茯苓、杏仁、川芎、大豆黃卷、阿膠、蒲黃、人參、神麴、雄黃、甘草、白蘞、肉桂、乾薑、犀角、山藥、大棗、金箔。研末,煉蜜加棗膏製成丸劑,金箔為衣。

以上僅供參考,具體用藥需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