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答問》~ 卷四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3)

1. 50.食物對人體有什麼損益?

鱔,《嘗毒經》云:鱔一胎四條者補血,一胎五條者必有一條見火頭豎起數寸,頸似有毛者,食之令人到水即化骨。家訓不食此物,白鱔味甘無毒,可食。

鹿肉,甘溫,入脾溫血,虛寒人食則宜,實熱人食則無益。

蟹,鹹寒,散血消食利口。熱人食則宜,寒人食則無益。秋冬季者食無毒,春夏季者多有毒。凡獨螯、獨目、兩眼相向、六足、四足、腹下有毛、腹中有骨頭、背有星點,足斑目赤者,皆有毒。中其毒者必腹痛,以東瓜、紫蘇、蒜子、豆豉煮湯飲之可以解。忌柿子、荊芥,同食則作霍亂,木香煎水能解。

海燕,與燕同名而物異也。生海水中,背青黑,腹白,口在腹下,長約五寸。陰雨則能飛丈餘,東海人嗜食之,味甘肉脆,補氣壯陽。寒人食則宜,熱人食則無益,忌黑豆。

淡菜,浙人呼為殼菜。神農未嘗此味,宋時入食物,味甘溫。藏器云主治虛勞傷憊,精血衰少,吐血久痢等症。家訓云此物本溫,吐血人食之往往加重,虛勞尤甚,急以寒涼藥解則效。前人之解,未知果是此物否?《日華》謂能補五臟,益陽事。此解於此溫物似相符合。寒人食則宜,熱人食則無益。

蝦,味甘溫燥火,淡水者味尤甘,海蝦味甘平,無病食則壯陽,有病食動風燥火發疥。誤食鱉發瘕,輕者多食蝦亦能制。寒人食宜,熱人食不宜。

鮑魚《嘗毒經》云即肉魚也。無鱗、無介、無骨,鹹淡水均有,淡水者良。味甘平無毒,補脾陰。按《綱目》所引薧魚、蕭折魚、乾魚各名色,均與今之鮑魚似不相符。家訓云當以古經為是。忌鱔魚。

鰍魚,銳首,肉身無鱗,鹹淡水均有,以淡水者良。味甘溫,益氣溫中燥陽,寒人食則宜,熱人食無益。忌犬肉、鶴肉。

魚品類甚多,味甘平甘溫不等,多食之動風燥火,有病食則發病。惟有鯮魚,俗名崇魚,名蓮魚,巨口細鱗,頭大額扁,長喙,腹白,背微黃色,甘平無毒。補氣血,益臟腑,壯筋骨,多食宜人,亦不發病。又石首魚,嶺南名石頭魚,《浙志》名江魚,《臨海志》名黃花魚。

乾者名白鯗石頭魚,出水能鳴,夜視有光,頭中有二石棋子,即野鴨頭中有石者所化也。形如白魚,扁身、弱骨、細鱗、色黃,閩廣最多。味甘平無毒,開胃益氣,常食令人強健。生於均宜,亦不發病。頭中二石研末,治膈食石淋諸症。

蠔豉,即干蠔肉也。出廣東香山,淡水者良。甘平無毒,滋陰補血,益臟腑,常食令人長肌肉,亦不發病。

西瓜,甘寒,濕滯勞力者可食(食後勿坐臥),內無伏暑者可食,若有伏暑者忌食。緣臟腑中暑,初未甚知覺,多食西瓜冷濕之物,逼遏暑毒於內。又有甜性,傳入陰分,留而不散,驟發暴症(暴悶、暴吐、暴瀉、暴暈、暴逆、暴脹、絞腸痧,汗出如雨,頃刻亡陽,撒屎氣絕之類),頃刻即亡,無可救藥,此名伏暑食瓜症。(南中夏秋間因此殞命甚多,肥人尤甚。

白話文:

50.食物對人體有什麼損益?

鱔魚:根據《嘗毒經》記載,一胎四條的鱔魚補血,但一胎五條的鱔魚,其中一條頭部會豎起數寸,頸部像有毛,吃了會讓人下水即化骨。家訓中不建議食用這種鱔魚。白鱔則味甘無毒,可以食用。

鹿肉:味甘性溫,能溫補脾胃,溫養血液。虛寒體質的人適合食用,實熱體質的人則不宜食用。

螃蟹:味鹹性寒,能散血、消食、利口。熱性體質的人適合食用,寒性體質的人則不宜食用。秋季和冬季食用無毒,春季和夏季食用則多有毒性。單螯、單眼、兩眼相對、六足、四足、腹部有毛、腹部有骨頭、背部有星點、足部斑點和眼睛發紅的螃蟹都有毒。中毒後會腹痛,可用冬瓜、紫蘇、蒜、豆豉煮湯飲用解毒。忌與柿子、荊芥同食,否則會導致霍亂,可用木香煎水解毒。

海燕:與陸地上的燕子同名但不同物。生活在海水中,背部青黑色,腹部白色,嘴巴長在腹部下方,身長約五寸。陰雨天能飛行丈餘。東海人喜食,味甘肉脆,能補氣壯陽。寒性體質的人適合食用,熱性體質的人則不宜食用,忌與黑豆同食。

淡菜:浙江人稱為殼菜。神農氏未曾食用,宋代才開始食用。味甘性溫,據藏器記載,能治療虛勞、體弱、精血不足、吐血、久痢等症。家訓中記載,淡菜性溫,吐血的人食用往往會加重病情,虛勞者更甚,需用寒涼藥物治療。前人的解釋,是否正確尚不清楚。《日華子本草》認為淡菜能補益五臟,壯陽,這與淡菜性溫的說法相符。寒性體質的人適合食用,熱性體質的人則不宜食用。

蝦:味甘性溫,帶燥熱之性,淡水蝦味道更甘甜,海蝦味甘性平。無病者食用能壯陽,有病者食用則易動風燥火,引發疥瘡。誤食鱉後患瘕病,多食蝦也能治療。寒性體質的人適合食用,熱性體質的人則不宜食用。

鮑魚:根據《嘗毒經》記載,鮑魚即肉魚,無鱗、無甲、無骨,鹹淡水域皆有,淡水鮑魚更好。味甘性平,無毒,能補益脾陰。《本草綱目》中引述的薧魚、蕭折魚、乾魚等名稱,似乎與現在的鮑魚並不完全相符。家訓建議遵循古籍記載。忌與鱔魚同食。

鰍魚:頭尖,肉質,無鱗,鹹淡水域皆有,淡水鰍魚更好。味甘性溫,能益氣、溫中、燥陽。寒性體質的人適合食用,熱性體質的人則不宜食用。忌與犬肉、鶴肉同食。

魚類:種類繁多,味道有甘平、甘溫之分。多吃易動風燥火,有病者食用會加重病情。唯獨鯮魚(俗稱崇魚、蓮魚),巨口、細鱗、頭大額扁、長喙、腹部白色、背部微黃,味甘性平,無毒,能補氣血,益臟腑,壯筋骨,多吃有益,也不會加重病情。石首魚(嶺南稱石頭魚,浙江稱江魚,臨海稱黃花魚),乾制的稱為白鯗石頭魚,出水能鳴叫,夜間有光,頭中有兩顆像棋子的石頭,據說是野鴨頭中石頭變成的。形似白魚,扁身、骨弱、細鱗、顏色黃,福建、廣東地區最多。味甘性平,無毒,開胃益氣,常吃強身健體,任何體質的人皆宜食用,也不會加重病情。頭中的兩顆石頭研磨成粉,可治療膈食、石淋等疾病。

蠔豉(曬乾的蠔肉):產於廣東香山,淡水蠔豉更好。味甘性平,無毒,滋陰補血,益臟腑,常吃能長肌肉,也不會加重病情。

西瓜:味甘性寒。濕滯、勞累的人可以食用(食用後不要坐臥),沒有中暑的人也可以食用,但中暑的人忌食。因為臟腑中暑初期症狀不明顯,多吃西瓜等寒涼之物,會將暑毒逼在體內。西瓜性甜,進入陰分,滯留不散,容易誘發暴症(暴悶、暴吐、暴瀉、暴暈、暴逆、暴脹、絞腸痧,汗出如雨,頃刻亡陽,撒屎氣絕等),迅速致死,無法搶救,這叫做伏暑食瓜症。(南方夏秋季節,因伏暑食瓜而死亡的人很多,肥胖者尤其如此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