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答問》~ 卷三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7)

1. 48.《神農嘗毒經》與《神農本草》何異?

獨用入肺胃,配用入十二經。臟腑實熱者嘗則救補,虛寒者嘗則損毒。

犀角,以暹羅分水犀為良。苦寒鹹酸猛烈。走血分,涼血,瀉陽火。治療與石膏同功,惟走氣血略殊。臟腑實熱者嘗則救補,虛寒者嘗則損毒。(惡附子、雷丸,忌益智仁、烏藥。孕婦勿服。犀角以雄犀、角壯、黑色、根大、肌皺摺裂、尖圓光潤、底有窩如蜂房深、蓋耳聽之有海濤聲湧者良,划水能分者尤為水犀上品。如無水犀,即山犀亦可用,惟以生取者為良。

若入耳無海濤聲,則是自解犀、奴犀、悖犀、病水犀、攣子犀、無潤犀,入藥無功。)

羚羊角,以入耳有聲,角彎有掛樹痕為良。鹹寒猛烈。平肝瀉火,舒肝鬱,安肝神,散肝風,除邪氣驚夢狂越僻謬,壯肝膽,強筋骨,治一切熱症。獨用入肝,配用入十二經。臟腑實熱者嘗則救補,虛寒者嘗則損毒。能碎金剛石,貘骨成粉。忌商陸、大戟。

蚳母,即知母也。苦寒猛烈。清金瀉火,潤燥滋陰,升提金石,散邪退熱,利水消痰。獨用入腎胃大小腸,配用通十二經。臟腑實熱者嘗則救補,虛寒者嘗則損毒。

黃蘗,即黃柏也。苦寒猛烈。瀉火,滋陰潤燥利濕解熱。獨用入脾腎,配用通十二經。臟腑實熱者嘗則救補,虛寒者嘗則損毒。

黃連,苦寒猛烈,治一切熱五勞(筋勞、骨勞、皮勞、氣勞、血勞是也),七傷(傷筋、傷骨、傷皮、傷氣、傷血、傷臟、傷腑是也),羸瘦氣急,誤服溫補藥,咳吐膿血諸症。獨用入心,佐用通十二經。臟腑實熱者嘗則救補,虛寒者嘗則損毒。畏款冬花、牛膝;解烏頭、巴豆;忌豬肉。多食飽膈,少食亦無損。

黃芩,苦寒猛烈。治一切實熱,化熱痰涼血氣,去瘀安熱胎,解熱藥,利熱濕腫,養陰退陽。獨用入脾肺胃,佐用通十二經。臟腑實熱者嘗則救補,虛寒者嘗則損毒。

大黃,苦寒猛烈。療一切實熱、內傷、衄血、吐血、胎熱、腹脹、咳嗽痰喘、鬱結閉塞諸症。利大小便,下邪熱,瀉陽火,救真陰。獨用入脾,佐用通十二經。臟腑實熱者嘗則救補,虛寒者嘗則損毒。宜黃芩,惡乾漆。

朴硝,即硝石也。苦寒猛烈。療一切實熱,清五臟鬱結,逐六腑積聚。破留血,除熱邪,養胃安神,瀉陽火,救真陰。臟腑實熱者嘗則救補,虛寒者嘗則損毒。惡苦菜、苦參、薑、椒、桂;畏女菀、杏仁、竹葉、細辛。若芒硝、牙硝、鹽硝、生硝、焰硝、火硝、皮硝、地霜、北帝元珠,均《漢本草》、《華佗本經》增入之名。(元明粉即白龍粉。

唐明皇詔終南山道士劉元真,按仙經修煉,以長流水煮朴硝,入蘿蔔、甘草同煎去滓,入沙瓶以泥封口,用火煨乾水後,再用甘草研末為粉,號元明粉。李時珍《綱目》引證詳明,《嘗毒經》無此名目。)

白話文:

48.《神農嘗毒經》與《神農本草》何異?

單獨服用時藥力進入肺和胃,與其他藥物配伍時則能進入十二經脈。對於臟腑實熱者,服用這些藥物可以起到治療和補充的作用;但對於虛寒體質的人來說,服用這些藥物則可能加重病情。

犀角,以暹羅產的能劃開水的犀牛角為最佳。味苦、寒、鹹、酸,藥性猛烈。能入血分,具有涼血、瀉去陽火的作用。治療功效與石膏相似,只是藥力到達氣血的部位略有不同。臟腑實熱者服用可以治療和補充,虛寒體質者服用則有害。犀角忌與附子、雷丸同用,也忌與益智仁、烏藥同用。孕婦禁用。好的犀角應是雄犀牛的角,角粗壯、顏色黑色、角根粗大、角表面有皺褶裂紋、角尖圓潤光滑、底部有蜂窩狀的深窩,用耳朵貼近角底能聽到像海濤一樣的聲音,能劃開水者更是上品水犀。如果沒有水犀角,山犀角也可以使用,但最好是取自活犀牛的角。

如果犀角沒有海濤聲,那就是質次犀角,例如自解犀、奴犀、悖犀、病水犀、攣子犀、無潤犀等,入藥無效。

羚羊角,以能聽到角內有聲音,角上彎曲處有被樹枝刮擦的痕跡者為佳。味鹹寒,藥性猛烈。能平肝瀉火,舒解肝鬱,安神,散肝風,去除邪氣,治療驚夢、狂躁、怪僻等症狀,還能壯肝膽、強筋骨,治療各種熱症。單獨服用時藥力進入肝臟,與其他藥物配伍時則能進入十二經脈。臟腑實熱者服用可以治療和補充,虛寒體質者服用則有害。羚羊角能使堅硬的金剛石破碎,能將貘骨磨成粉末。羚羊角忌與商陸、大戟同用。

知母(蚳母即知母),味苦寒,藥性猛烈。能清瀉肺金之火,潤燥滋陰,提升金石藥物的效力,散除邪氣、退熱,利水消痰。單獨服用時藥力進入腎、胃、大小腸,與其他藥物配伍時則能進入十二經脈。臟腑實熱者服用可以治療和補充,虛寒體質者服用則有害。

黃柏(黃蘗即黃柏),味苦寒,藥性猛烈。能瀉火,滋陰潤燥,利濕解熱。單獨服用時藥力進入脾和腎,與其他藥物配伍時則能進入十二經脈。臟腑實熱者服用可以治療和補充,虛寒體質者服用則有害。

黃連,味苦寒,藥性猛烈,能治療各種熱症、五勞七傷(五勞:筋勞、骨勞、皮勞、氣勞、血勞;七傷:傷筋、傷骨、傷皮、傷氣、傷血、傷臟、傷腑)、羸瘦氣急、誤服溫補藥物後的不良反應、咳吐膿血等症狀。單獨服用時藥力進入心臟,與其他藥物配伍時則能進入十二經脈。臟腑實熱者服用可以治療和補充,虛寒體質者服用則有害。黃連畏款冬花、牛膝;能解烏頭、巴豆的毒性;忌與豬肉同用。大量服用會導致飽脹,少量服用則沒有害處。

黃芩,味苦寒,藥性猛烈。能治療各種實熱症狀,化解熱痰、涼血、平息氣逆,去除瘀血、安胎,解熱,利水消腫,養陰退陽。單獨服用時藥力進入脾、肺、胃,與其他藥物配伍時則能進入十二經脈。臟腑實熱者服用可以治療和補充,虛寒體質者服用則有害。

大黃,味苦寒,藥性猛烈。能治療各種實熱、內傷、衄血(鼻出血)、吐血、胎熱、腹脹、咳嗽痰喘、鬱結閉塞等症狀。能通利大小便,瀉去邪熱和陽火,救治真陰不足。單獨服用時藥力進入脾臟,與其他藥物配伍時則能進入十二經脈。臟腑實熱者服用可以治療和補充,虛寒體質者服用則有害。大黃宜與黃芩同用,忌與乾漆同用。

朴硝(即硝石),味苦寒,藥性猛烈。能治療各種實熱症狀,清利五臟鬱結,消除六腑積聚,破除瘀血,去除熱邪,養胃安神,瀉去陽火,救治真陰不足。臟腑實熱者服用可以治療和補充,虛寒體質者服用則有害。朴硝忌與苦菜、苦參、薑、椒、桂同用;畏女菀、杏仁、竹葉、細辛。芒硝、牙硝、鹽硝、生硝、焰硝、火硝、皮硝、地霜、北帝元珠等,都是《漢本草》、《華佗本經》中新增的硝石名稱。

(元明粉即白龍粉。唐明皇命終南山道士劉元真,根據仙經煉製而成,以長流水煮朴硝,加入蘿蔔、甘草同煎,去渣後放入沙瓶用泥封口,用火煨乾水分後,再用甘草研末,稱為元明粉。李時珍《本草綱目》中有詳細記載,《神農嘗毒經》中沒有這個名稱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