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答問》~ 卷三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5)

1. 48.《神農嘗毒經》與《神農本草》何異?

問:楊紹基所傳《神農嘗毒經》,既為仲景悔過之作,則此經所論藥性,必與仲景前訂之《神農本草》互有歧異,可得聞其略乎?

《嘗毒經》訂正救補損毒王道藥性,皆無他藥可代者。今約舉四十味以見其概。

黑附子,即烏草頭子也。溫燥猛烈,熟者獨用溫燥五臟,引用溫燥六腑,表用溫燥風寒。臟腑虛寒之人嘗之則救補,實熱之人嘗之則損毒,表亦如之。生用療跌打。畏瑞鴿血、黃芩、黃連、黃柏、大黃、犀角、黃耆、人參、甘草。宜薑、椒、桂、麻黃、細辛;忌黑豆。又烏嘴天雄側子、漏藍子、土烏頭即附子之雜種,《漢本草》、《華佗本經》增入之名色,《嘗毒經》無此名。

白附子,即白草頭子,甘辛溫燥猛烈,專溫胃燥散風寒。胃寒者嘗則救補,胃熱者嘗則損毒。畏忌與黑附子同。

姜,辛溫猛烈,生用散表,連皮乾姜溫中燥散,去皮溫胃不散。連皮煨姜溫脾胃。獨用溫脾胃,引用溫十二經,表用溫表,里用溫里。臟腑虛寒者嘗則救補,實熱者嘗則損毒。畏制半廈、厚朴、石膏、知母;宜桂、附子、芍藥、大棗;忌椒,羊肉。

肉桂,即梫木皮,去皮去肉用也。辛溫猛烈。辛油燥風寒,酣油紫油溫血回陽。溫利心肝肺氣,溫燥三焦寒濕。獨用溫五臟,配用溫六腑。臟腑虛寒人嘗則救補,實熱人嘗則損毒。酣紫油肉桂能溫血回陽,如遇人血寒已極,陽火盡泄於外,大發燒熱,勢將欲脫,乃真寒假熱症,服之即能溫血,引陽火歸經,則熱自退,不得謂之引火歸源也。

畏石膏、黃芩、大黃、黃連、黃柏、天冬、麥冬;宜參、耆、甘草、制地黃、柴胡、紫石英;忌蔥、椒、石脂。至若菌桂、筒桂、牡桂即薄桂也,皆《漢本草》及《華佗本經》所增,《嘗毒經》無此名目。

神桂,即老梫木之楨幹也。年久油結皮軟,入夜發光,取時必以石矢中其光,光收樹槁,乃能溫涼補瀉。皮軟油酣,引火歸源,常服不老。臟腑寒熱虛實之人,嘗之皆救補無損毒。漢張仲景云:「神桂最難得,得之勝金玉。」近世通遵張仲景初編《神農本草》為《神農經》,諸家又增減節錄,概以肉桂為引火歸源,不辨名色,誤人多矣。緣未讀仲景增補釋誤之《嘗毒經》耳,述此為博通者悟。

人參,即神草根也,天生奇物,儼有人形,年深日久必有呼聲。焰光夜發,取得其精,應參之宿,是地之靈,溫涼補瀉,嘗均無毒。若積年未深者,雖有人形,必無呼聲。焰光未發,必無神靈。甘溫微苦,升提猛烈。獨用升提十二經血氣,配用扶十二經陽氣。臟腑虛寒者嘗則救補,實熱者嘗則損毒。

畏藜蘆、五靈脂;惡皂莢、黑豆、紫石英;宜黃耆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麥冬、乾薑、升麻;忌鐵、童便。《傳薪集》云近今所用者,均遼東、上黨、高麗、潞州,及沁、遼澤、箕、平、易、檁、幽、媯、幷州所出者,積年未久,當從甘溫升提,用則不誤。

白話文:

問:楊紹基傳世的《神農嘗毒經》,據說是張仲景反省過失後所寫的,那麼這本書裡論述的藥性,必然與張仲景先前編撰的《神農本草》有所不同,能簡單講解一下嗎?

《嘗毒經》裡修正並補充了一些能治療中毒的藥物,這些藥物都是獨一無二,沒有其他藥物可以替代的。現在簡要列舉四十種藥物來說明。

黑附子,就是烏草頭子。性味溫燥猛烈,熟用單獨服用可以溫暖燥濕五臟,服用後可以溫暖燥濕六腑,外用可以溫暖燥濕風寒。臟腑虛寒的人服用它可以起到治療作用,實熱的人服用則會加重病情,外用也是如此。生用可以治療跌打損傷。它畏懼瑞鴿血、黃芩、黃連、黃柏、大黃、犀角、黃耆、人參、甘草。宜配伍生薑、胡椒、桂枝、麻黃、細辛;忌黑豆。此外,烏嘴天雄側子、漏藍子、土烏頭都是附子的別種,是《漢本草》、《華佗本經》中新增的藥物,《嘗毒經》中沒有這些名稱。

白附子,就是白草頭子,甘辛溫燥猛烈,專門溫暖胃部,燥濕並散寒。胃寒的人服用可以治療,胃熱的人服用則會加重病情。畏忌與黑附子相同。

生薑,性味辛溫猛烈,生用可以散發表邪,連皮乾薑可以溫中燥濕並散寒,去皮的乾薑可以溫暖胃部而不散寒。連皮煨薑可以溫暖脾胃。單獨服用可以溫暖脾胃,服用後可以溫暖十二經脈,外用可以溫暖體表,內服可以溫暖內臟。臟腑虛寒的人服用可以起到治療作用,實熱的人服用則會加重病情。畏懼制半夏、厚朴、石膏、知母;宜配伍桂枝、附子、芍藥、大棗;忌胡椒、羊肉。

肉桂,就是梫木皮,去掉皮和肉後使用。性味辛溫猛烈。辛辣的油可以燥濕散寒,醇厚的油和紫色的油可以溫血回陽。可以溫通心、肝、肺之氣,溫暖燥濕三焦寒濕。單獨服用可以溫暖五臟,配合其他藥物可以溫暖六腑。臟腑虛寒的人服用可以起到治療作用,實熱的人服用則會加重病情。醇厚紫色的肉桂油能溫血回陽,如果遇到血寒極度,陽氣外泄,高燒,並且快要死亡的情況,這是真寒假熱的症狀,服用它就能溫暖血液,引導陽氣歸經,熱症就會自然退去,不能說這是引火歸源。

畏懼石膏、黃芩、大黃、黃連、黃柏、天冬、麥冬;宜配伍人參、黃耆、甘草、制地黃、柴胡、紫石英;忌蔥、胡椒、石脂。至於菌桂、筒桂、牡桂也就是薄桂,都是《漢本草》及《華佗本經》中新增的藥物,《嘗毒經》中沒有這些名稱。

神桂,就是老梫木的樹幹。年份久遠,油脂凝結,樹皮柔軟,夜晚會發光,採摘時必須用石頭射中它的光,光收斂後樹木枯萎,然後才能具有溫涼補瀉的功效。樹皮柔軟,油脂醇厚,可以引火歸源,經常服用可以延年益壽。無論臟腑寒熱虛實,服用它都有治療作用,不會加重病情。漢代張仲景說:「神桂最難得到,得到它勝過金玉。」近世普遍遵從張仲景最初編撰的《神農本草》稱為《神農經》,各家又增減節錄,都以肉桂為引火歸源,不辨別名稱和藥物性狀,誤導很多人。是因為沒有閱讀張仲景增補並糾正錯誤的《嘗毒經》啊,寫下這些話是為了讓博學的人明白。

人參,就是神草的根,天生奇物,形似人體,年份久遠就會有聲音。夜晚會發光,取得它的精華,應參宿的方位,是土地的精華,具有溫涼補瀉的功效,服用它沒有毒性。如果年份不夠久遠,即使形似人體,也不會發出聲音。夜晚不會發光,也就沒有靈氣。性味甘溫微苦,升提之力猛烈。單獨服用可以升提十二經脈的血液和氣血,配合其他藥物可以扶助十二經脈的陽氣。臟腑虛寒的人服用可以起到治療作用,實熱的人服用則會加重病情。

畏懼藜蘆、五靈脂;惡(厭惡)皂莢、黑豆、紫石英;宜配伍黃耆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麥冬、乾薑、升麻;忌鐵、童尿。《傳薪集》說,現在所用的人參,大多是遼東、上黨、高麗、潞州,以及沁州、遼澤、箕州、平州、易州、檁州、幽州、媯州、幷州等地所產的,年份不夠久遠,應該根據其甘溫升提的特性來使用,這樣就不會出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