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答問》~ 卷二 (1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15)

1. 38.用寒涼藥治病遇到別人責難怎麼辦?

問:失血之後,固不可補,竟以大寒涼藥灌之,親朋駭懼,徒受謗言。廉聞上工治未病,亦有法乎?吐血本危,雖用藥不誤,或旁人掣肘,未盡藥力,或壽命有數,適逢其厄,勢將歸咎於醫,其奈之何?

窘乎哉,問也!人生胚胎由先天真火摶結而成,自胎而育、而嬰、而童、而成人,皆恃陽火熱氣,周轉奔流,以運其軀殼。古人陽有餘陰不足之論確有至理。方其孕也,藉氣血為先天之火,及既育也,資飲食以益後天之火。然有利必有弊,飲食所以益火,而蓄火易生積熱。積熱者,浮於應有之熱也。

人必當節飲食,寡嗜欲,祛七情之紛擾,戒無端之滋補,偶因飲食增熱,必顯於舌,隨時清潤消導之。若昧於此,既成陽火偏亢,復失調治,或誤用藥,迨內熱已甚,勢將吐血,必脈數而沉弦,口苦唇燥,舌黃骨熱,心煩,屢有頭昏目眩鼻衄諸症,此時速投苦寒,或可免吐。(此論陽火偏亢,非指陰虧火旺已成症者,此病再誤治之,方成陰虛癆症。

)醫者治陽火宜苦平陽,治陰火則不得已而滋陰降火矣。陽火湧吐,陰火咳吐,此時脈亂或伏,全憑鑑舌:凡陽火證,舌由黃而黑,黑至舌尖則難治;陰火症,舌上絳色無苔,重則色變,如夏日豬肉將腐之形(非紅非紫,難以言狀),則難治。某家世習岐黃,聊思自治,非敢榜於門曰儒醫、曰世醫,以炫術而謀生也。

親友信而相邀,始往診視,倘群醫咸在,議論紛壇,或病家疑信參半,不能照服,即不與立方。若眾醫束手,病家不掣肘,為之審證施治,多有效者。惟病重人,往往閱歷多醫,積藥之誤未易驟清,初得對病之方必稍有轉機,救急尚易,除根最難。續服數劑,藥未勝病,反覺平常。

一二十劑後,藥與病爭又覺不安。病人既轉機,病家無畏心,而希近功。信者復疑,舊醫復來,改弦易轍,前功盡棄,病益難為,良醫轉受其謗。故醫家治病當具卓識(習技未精者,萬勿毅然自信);病家延醫,尤忌紛更。

白話文:

[38.當使用寒涼藥物治療疾病遭到他人質疑時該如何處理?]

問題:在失血後,固然不應該立即補充,但如果直接使用極度寒涼的藥物,親朋好友可能會感到驚恐,並產生誤解。聽說高明的醫生能夠在疾病發生前就進行治療,這是真的嗎?吐血本來就是危險的情況,即使使用藥物沒有出錯,但可能旁人會幹預,使藥物效果無法完全發揮,或者因為壽命有限,恰巧遇上這樣的困境,這種情況下,人們可能會將責任歸咎於醫生,面對這種情況該怎麼辦呢?

這個問題真是令人困擾啊!人的生命從胚胎開始,是由先天的真火凝聚而成的,從胎兒到成長為嬰兒、孩童,再到成人,都依賴著陽性火熱的能量,讓它們在全身不斷地流動,以維持身體的運作。古人所說的「陽有餘而陰不足」的理論確實有其道理。在懷孕期間,我們藉由氣血來滋養先天之火,等到出生後,我們通過飲食來增強後天的火熱能量。然而,凡事都有兩面性,飲食雖然能增強火熱能量,但也容易導致過量的熱量積聚,形成過剩的熱量。

一個人必須要控制飲食,減少慾望,遠離各種情緒的幹擾,避免不必要的滋補。偶爾因為飲食增加熱量,這會在舌頭上有所顯示,應該隨時清潔和潤滑,並消除多餘的熱量。如果忽視了這一點,可能會導致陽性火熱過度亢奮,如果再失去適當的調理,或是誤用了藥物,等到體內熱量已經非常嚴重,很可能會出現吐血的情況。在這種情況下,脈搏通常會快而沉弦,口苦脣乾,舌頭呈黃色,骨頭發熱,心情煩躁,經常有頭暈眼花、鼻子出血等症狀。在這種情況下,迅速使用苦寒的藥物,或許可以避免吐血的情況。(這裡討論的是陽性火熱過度亢奮的情況,而不是指陰虛火旺已經形成病症的情況。如果這種病被誤治,才會成為陰虛勞損的病症。)

醫生在治療陽性火熱時應該使用苦平陽的藥物,在治療陰性火熱時則需要不得已地滋陰降火。陽性火熱會導致嘔吐,而陰性火熱會引發咳嗽。在這種情況下,脈搏可能會混亂或隱藏,主要根據舌頭的狀況來判斷。對於陽性火熱的症狀,舌頭會從黃色變成黑色,如果黑色延伸到舌尖,就非常難以治療;對於陰性火熱的症狀,舌頭會呈現深紅色,而且沒有舌苔,如果情況嚴重,舌頭顏色會改變,就像夏天豬肉即將腐爛的樣子(既不是紅色也不是紫色,很難描述),這樣的情況也非常難以治療。我家世代研究中醫,只是為了自我療養,不敢公開宣稱自己是儒醫或世代行醫,以此炫耀技藝謀生。

當親朋好友相信我並邀請我來診斷時,我會前往。如果有多位醫生在場,他們的意見紛雜,或者病人家屬對我半信半疑,不能按照我的建議服藥,我就不會開立處方。如果其他醫生束手無策,病人家屬不會幹預,我會仔細診斷病情並進行治療,通常都能取得良好的效果。但對於病情嚴重的病人,他們通常已經看過很多醫生,誤用藥物的累積不易迅速清除。最初對症的藥方可能會帶來一些改善,急救相對容易,但根治卻是最困難的。繼續服用幾劑藥物後,如果藥效不足以抵擋病情,反而會感覺到病情平穩。

十到二十劑後,藥物和病情開始較勁,病人可能會再次感到不適。病人已經有所好轉,但病人家屬沒有足夠的敬畏之心,只希望看到立竿見影的效果。原本信任的病人家屬開始懷疑,之前的醫生重新介入,改變治療方案,之前的治療成果全部付諸東流,病情變得更加棘手,而高明的醫生反而受到誤解和責難。因此,醫生在治療疾病時必須具備卓越的見識(如果技術尚未純熟,千萬不要輕易自信);病人家屬在尋找醫生時,尤其要避免頻繁更換醫生。]

2. 39.內熱體質和病愈之人能不能用補藥?

問:陽火吐血,宜苦寒,戒溫補,並戒甘寒滋補;陰火吐血,寒溫兩難,不得已而滋陰,聞所未聞,今始爽然無疑矣。但未知尋常內熱之人可以補乎?病痊之人可以補乎?

子無日不飲食,亦思飲食者,為其餓而補之也,試以美味飫饜飽之人,必脹滿成疾,氣逆嘔吐,而補適為損矣。《素問·五常政大論》曰:穀肉果菜無使過之。穀肉且然,何況藥餌?《素問·腹中論》黃帝曰:夫子數言熱中消中(熱中是內熱,消中是善食易飢,陽火偏亢者多如此),不可服高粱芳草石藥(高梁指一切厚味,芳草指辛溫之品,石藥如《和劑局方》所載各種鍛鍊金石燥烈之劑)。熱中消中,皆富貴人,禁高粱是不合其心,禁芳草石藥是病不愈,願聞其說。

岐伯曰:芳草氣類,石藥氣悍,二者急疾堅勁,熱氣慓悍,藥氣亦然,二者相遇,恐內傷脾云云。岐伯之意,富貴人不可妄服補藥,凡貧賤人有熱中消中之病者,亦不可妄服補藥,自不待言而喻。今之實熱人,不能自別舌脈,稍有不適即惶然曰虛,醫者一知半解,望問未悉,即毅然曰補,於富貴人尤甚。於是無病生病,小病增劇,輾轉誤治,流弊百出。

(誤補者益熱動火,升痰助氣,閉邪積滯,有小恙者固住不散,滋補輕劑,健人服之易化,無益無損,若小病不對,便有流弊,辛溫更不必說。)若夫病後之當補,則眾口一詞,牢不可破。不知藥本毒物,故昔人稱神農嘗藥為嘗毒。天下止有去病之藥,斷無憑空補人之藥。病體服藥,以毒攻毒,有病則病當之,病與藥相消相抵。

正如天元數理,漸得其平,雖用重藥,亦無過慮。病止則藥止,除飲食益火之外,切不可別投補劑。草木無情,有補於此,必有損於彼。病後氣體未充,恐不得此之補,先受彼之損。(有喜用人參、燕窩調理者,不知世情詐偽,二物絕少真者。假參性烈,假燕窩性燥。又如海參壯陽,甲魚有毒而妄稱補陰,此等最易誤人,不可不知也。

)《五常政大論》黃帝曰:病去而瘠奈何?岐伯曰:化不可伐,時不可違(言化物必待天工,勿違之而助長),經絡以通,血氣以從,復其不足,與眾齊同。(言病既去則血氣漸能自復。)養之和之,靜以待時。(養者,即上文之穀肉果菜也;和者,即所云無使過之也。)聖賢之養身如是,曰靜曰待,可以悟道。

竊願病痊之人,忽揠苗助長,醫者亦毋畫蛇添足也。(後世顯貴之人,多姿意酒色,縱欲耗精,全恃參茸隨時彌補,醫者拘執俗見,診貴人病,不察舌脈,概以溫補為主,不知亦有仕途清流,本無姬妾。更有不以家室自隨者,而醫生仍多用參、茸、虎、鹿等物熾火鑠陰,損人最甚。

凡士商遠道謀食,孑然一身,不可誤信庸醫。無端溫補亢陽。益陽必增內熱,治之復誤,變症雜出。夭之生人,以平為期,一物不可獨虧,亦一物不能獨盈。陽精不泄,七八日後輒化濁質由溲溺出,溺桶中有如秋石者是也。人身精血一日一夜五十次周於身,循環無端,七日來復,曠夫陽旺,無論壯瘦,偶或遺泄,皆滿溢也。聽其自然,切勿逆制。

白話文:

39.內熱體質和病愈之人能不能用補藥?

問:陽虛型吐血,要用苦寒藥物,忌諱溫補,也忌諱甘寒滋補的藥物;陰虛型吐血,寒溫兩種藥物都難以使用,不得已才用滋陰藥物,以前從未聽說過,現在終於明白了。但是不知道平常內熱的人能不能服用補藥?病癒的人能不能服用補藥?

人每天都要吃喝,也是因為想吃喝,這是因為餓了才進補。試想一下,用美味佳餚讓已經吃飽的人繼續吃,必然會導致腹脹成疾,氣逆嘔吐,補反而成了損傷。《素問·五常政大論》說:穀物、肉類、水果、蔬菜都不能過量食用。穀物、肉類尚且如此,何況藥物呢?《素問·腹中論》黃帝說:你多次提到熱中消中(熱中指內熱,消中指容易飢餓,陽火偏亢的人多這樣),不能服用高粱芳草石藥(高粱指一切肥甘厚味的食物,芳草指辛溫的藥物,石藥指《和劑局方》中記載的各種經過鍛鍊的金石類燥烈藥物)。熱中消中,都是富貴人家的人,禁止高粱不合他們的意,禁止芳草石藥是因為病治不好,想聽聽你的解釋。

岐伯說:芳草類藥物氣味平和,石藥氣味強悍,這兩種藥物性質急峻堅硬,熱邪也強悍,藥物性質也是如此,兩種相遇,恐怕會損傷脾胃等等。岐伯的意思是,富貴人家不能隨便服用補藥,凡是貧窮百姓有熱中消中的病,也不能隨便服用補藥,這是不言而喻的。現在那些實熱的人,不能自己辨別舌苔脈象,稍微有些不舒服就慌張地說自己虛弱,醫生也一知半解,望聞問切還沒弄清楚,就毅然決然地說要補,對富貴人家的病人尤其如此。於是沒有病的人反而生病了,小病加重,輾轉誤治,弊端很多。

(錯誤的進補會加重內熱,助長痰火,閉塞邪氣,使病情積聚,本來只是小恙,也會久治不愈,滋補性的輕劑,健康人服用容易消化吸收,沒有益處也沒有害處,但如果小病用藥不對,就會產生弊端,辛溫類藥物就更不用說了。)至於疾病痊癒後是否應該進補,眾說紛紜,似乎是不可動搖的觀點。不知道藥物本質上是毒物,所以古人說神農嘗百草其實是嘗百毒。天下只有治病的藥,沒有憑空讓人強身健體的藥。有病的人服用藥物,是用毒攻毒,有病則病邪會和藥物相互消解抵消。

就像天元數理,逐漸達到平衡,即使使用重藥,也不必過於擔心。病好了藥物也就停用,除了飲食方面避免助長火氣外,絕對不能另外服用補藥。草木無情,補益一方,必然損害另一方。病後元氣未復,恐怕得不到這種補益,反而先受到損害。(有些人喜歡用人參、燕窩調理身體,不知道市面上很多假貨,這兩種東西很難找到真的。假人參藥性猛烈,假燕窩性燥。又比如海參壯陽,甲魚有毒卻被誤認為能補陰,這些最容易誤導人,不可不知。)

《五常政大論》黃帝問:病好了身體消瘦怎麼辦?岐伯回答:人體的生理變化不可強求,時間不可違背(意思是說,人體的生理變化必須順應自然規律,不要違背自然規律而強行干預),經絡暢通,氣血自然就會運行,恢復不足的部分,與常人一樣。(意思是說,病好了,氣血就能逐漸自行恢復。)保養身體,調和陰陽,保持安靜,等待時機。(保養,就是上文提到的穀物、肉類、水果、蔬菜;調和,就是上面說的不能過量。)聖賢養生之道如此,講究靜養和等待,才能領悟到養生的真諦。

希望病癒的人不要操之過急,醫生也不要畫蛇添足。(後世顯貴之人,大多沉迷酒色,縱慾耗損精氣,全靠人參鹿茸隨時彌補,醫生墨守成規,診治貴人疾病,不仔細察看舌苔脈象,一概以溫補為主,不知道也有為官清廉,沒有姬妾的人。更有不以家室為累的人,而醫生還是大量使用人參、鹿茸、虎骨、鹿茸等藥物,助長火氣,損害陰精,危害最大。

凡是外出經商的士人,獨自一人在外謀生,不要輕信庸醫,無端服用溫補藥物助長陽氣。助長陽氣必然會增加內熱,治療反而弄巧成拙,導致病情複雜多變。養生之道,以平和為原則,任何一方面都不能過度,也不能獨缺。陽精不洩露,七八天后就會轉化為濁質從大小便排出,溺桶中會有像秋石一樣的東西,這就是。人體的精血一天一夜在身體裡循環五十次,循環不止,七天一個週期,即使是壯年男子陽氣旺盛,偶爾遺精,也是精氣充盈的表現。順其自然,不要強行干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