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答問》~ 卷二 (5)
卷二 (5)
1. 26.陽火偏亢能服知柏八味丸嗎?
問:昨接南中友人來書,戒廉勿服苦寒藥。其書曰:「用石膏、知母、羚角已足矣,並用黃芩、黃連、黃柏、龍膽草未免太苦,勢將敗胃而化燥。王太僕謂『壯水之主,以制陽光』,知柏八味丸,究未醫愈一人。知柏入六味中,尚能化燥,況偏師直入,而無壯水之藥,竊恐苦寒化燥,愈服愈熱也。」斯言甚辯,請駁正之。
子病陽火偏亢,曩年誤認為陰火,久服六味、二冬、鱉甲、龜膠等類,酸澀斂滯,以致舌色深黃,骨痛發戰。真熱假寒,若僅用石膏、知母,而無三黃膽草,是有雨無雲,難救大旱。今子連服數十劑,舌尖鮮明,心膽火清,可去膽草。舌根仍有積膩,腸胃舊滯未淨,余藥仍須連用。
(然僅能除去熱血攻心及腦中麻疼耳,若欲骨痛除根,尚須加芒硝以去黏積,方可也。)苦寒治實熱,有病則病當之。子飯食如恆,何嘗敗胃?成無己《本草析義》、汪穎《本草》二書,有黃連瀉心而能勝燥語,原本勝字,後人改為助字,以訛傳訛。汪訒庵《本草備要》小注云「黃連久服反熱,黃柏有寒中之變」等語。
虛火誤服,容或化燥,以此論實火,則非也。至黃芩、膽草,群書無敗胃助燥之說。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王冰注:壯水之主,以制陽光,是泛言熱病,非論八味丸。明趙養葵《醫貫》始以王冰語附會於六味八味,近世均言其謬。考仲景《金匱要略》所載八味丸,用利小便,故又名腎氣丸。
後人減去附桂為六味地黃丸,加黃柏、知母,為知柏八味丸,以治陰虛火動骨枯之症則不誤。無奈粗工,不能辨證,以投陽盛火熾骨枯之症,六味得陽火成膠而助熾,知柏與陽火競戰而無助,此六味之咎,非知柏之咎也。某方除甘寒之淤凝,以苦寒療陽火,安得謂偏師?生石膏用至四兩,安得云無壯水之藥乎?
白話文:
[問:昨天收到南方朋友的信,告誡我不要服用苦寒的藥物。他在信中寫道:「使用石膏、知母、羚羊角已經足夠了,再同時使用黃芩、黃連、黃柏、龍膽草未免過於苦寒,可能導致胃部受損並且產生燥熱。王太僕說過『增強水的主導作用,以控制過盛的陽光』,但知柏八味丸,從未真正治癒一個人。知柏加入到六味中,尚且可能導致燥熱,更何況單獨使用,而且沒有滋補水份的藥物,我擔心苦寒的藥物可能轉化為燥熱,越吃越熱。」這番話非常有力,請求你糾正他的觀點。
你的病情是由於陽火過旺,過去被誤診為陰火,長期服用六味、二冬、鱉甲、龜膠等藥物,這些藥物性質酸澀,導致你的舌頭顏色深黃,骨骼疼痛,全身發冷。實際上,你是真熱假寒,如果只使用石膏、知母,而不加上黃芩、黃連、黃柏、龍膽草,就像是有雨卻無雲,無法解救大旱。現在你連續服用數十劑藥物,舌尖變得鮮明,心臟和膽囊的火氣得到緩解,可以去掉龍膽草。但是舌根仍然有積膩,腸胃的舊疾尚未完全清除,其他藥物仍需繼續服用。
(然而,這只能消除熱血攻心以及腦部的疼痛,如果想要根除骨痛,還需要加上芒硝來去除黏滯的積聚,這樣才能做到。)苦寒的藥物可以治療實熱,有病就要對症下藥。你飲食正常,何曾傷害了胃?成無己在《本草析義》和汪穎在《本草》兩本書中,提到黃連可以清心熱並且勝過燥熱,原本的勝字,後來被後人改成助字,誤導了眾人。汪訒庵在《本草備要》的小註中說「黃連長時間服用反而會導致熱,黃柏可能會導致寒熱變化」等語。
如果虛火誤服,可能導致燥熱,但以此來論實火,則不正確。至於黃芩、龍膽草,所有醫書都沒有提到會導致胃部受損和助燥的說法。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中王冰的註釋:壯水之主,以制陽光,這是泛指熱病,並不是在討論八味丸。明代趙養葵在《醫貫》一書中,開始把王冰的話附會到六味八味上,近世的醫學家都批評這種說法是錯誤的。考察張仲景的《金匱要略》,其中記載的八味丸,用於利小便,因此又被稱為腎氣丸。
後來的人去掉附子和肉桂,成為六味地黃丸,再加上黃柏和知母,成為知柏八味丸,用來治療陰虛火動導致的骨枯症狀,這樣是正確的。然而,一些技術拙劣的醫生,無法正確辨別病症,用來治療陽盛火熾導致的骨枯症狀,六味地黃丸在陽火的作用下,成為膠狀物質並且助長火勢,知柏與陽火作戰卻無法起到幫助,這是六味地黃丸的問題,而不是知柏的問題。這個處方除了甘寒的淤凝之外,還使用苦寒的藥物來治療陽火,怎能說是單獨使用?生石膏使用到四兩,怎能說沒有壯水的藥物呢?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