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答問》~ 卷一 (2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26)

1. 17.怎樣辨真假表裡寒熱虛實證?

有表裡齊感六氣之暑濕者,旬日間一身遍腫,口渴,全舌浮漲膩,六脈沉數,大小便秘,名為陽水腫,以疏鑿飲治之。有脾經肝經俱實熱而夾濕者,發為遍身腫脹病,其症面赤口渴,舌苔芒刺黃黑,氣粗喘,(腹堅硬,坐落大聲而呼,陡然起,徒然下,皮腫脹欲裂),似見水形,日夜不能眠,脈極數而濡,大小便壅塞,此名陽水腫脹症,以河車舟車丸治之。更有遍身浮腫,惡風而不大發熱者,風水表症也。

六脈俱浮,口不渴,汗自出,《經》曰:肝腎並沉為石水,並浮為風水。水在皮膚,故脈浮,無裡熱,故不渴。病本於風,故汗出惡風,無大熱者,熱未盡退也,將《金匱》越婢湯分作二十分劑治之。(舟車丸、越婢湯、疏鑿飲子三方均極猛烈,不可輕用。若病症確對而用,則藥雖重有病當之也。

)有病衄症,傷寒表邪有之,肺血熱妄行亦有之;有目流血症,肝熱者患之;有吐血咯血症,心肝肺脾胃各經血熱,多患吐血,亦有咯血者。吐血如泉之湧,全血如痰,咯血則腥氣先來,血隨痰出。五經血虛,不能歸經,及陰虛傷損者,亦患咯血,惟腎經之血名咳血。治血症者,均憑舌與脈分判各經之病,審明或虛或熱,某經有熱,即涼某經,不必拘拘於見血治血也。病症之真假不一,差以毫釐,謬以千里,辨症最宜謹慎。

茲第舉數症以發凡耳,當多讀古書,以祛偏執臆見之弊。

白話文:

17.如何辨別真假表裡寒熱虛實證?

若同時感受暑濕六邪,十天左右全身浮腫,口渴,舌苔浮腫膩厚,脈象沉而數,大小便不通,稱為陽水腫,可用疏鑿飲治療。若脾經肝經皆實熱夾濕,則會出現全身腫脹,症狀包括面紅口渴,舌苔芒刺黃黑,呼吸粗重喘息,腹部堅硬,坐立不安,大聲呼叫,突然站起又突然坐下,皮膚腫脹欲裂,看似有水腫,日夜難眠,脈象非常數而濡弱,大小便不通,此為陽水腫脹症,可用河車舟車丸治療。若全身浮腫,惡風但不發高熱,則是風水表證。

脈象皆浮,不口渴,自汗,經書記載:肝腎兩經脈象皆沉則為石水,皆浮則為風水。水停留在皮膚,所以脈象浮,沒有裡熱,所以不口渴。疾病源於風,所以出汗惡風,沒有高熱,是因為熱邪尚未完全退去,可用《金匱要略》中的越婢湯,分成二十份服用。 (舟車丸、越婢丸、疏鑿飲子三方藥性都非常猛烈,不可輕易使用。如果病症確實相符再使用,即使藥力很強,也能對症下藥。)

鼻出血,可能是傷寒表邪或肺經血熱妄行所致;眼睛流血,是肝熱所致;吐血咯血,則可能是心、肝、肺、脾、胃各經血熱所致,吐血如泉湧而出,血液像痰一樣,咯血則腥味先出現,血隨痰一起咳出。五臟經血虛,不能歸經,或陰虛損傷,也會導致咯血,但腎經出血則稱為咳血。治療血症,需根據舌象和脈象判斷各經的病症,審明是虛是熱,哪一經有熱,就涼哪一經,不必拘泥於見血就治血。病症的真假不同,相差毫釐,謬以千里,辨證最宜謹慎。

以上只舉出幾個例子,應多讀古籍,以避免偏執臆斷的弊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