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答問》~ 卷四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4)

1. 56.梁氏家訓大略是什麼?

問:先生世業岐黃,必有家訓秘傳,願聞其略。

家六世福文芸公(諱康寧)壽逾期頤,於一百十三歲時,作訓以貽後人。其略曰:治病者治平也。人生本無病,偶有所偏則為病,治其病則補偏救弊也。失之寒,以溫藥補其偏;失之熱,以寒藥補其偏;失之虛,以補藥補其偏;失之實,以攻藥補其偏。救以為治,補以使平,補字勿呆讀,治平之道得矣。

古聖垂訓後世,何以非治平之道哉?日嘗七十二毒,言判三千餘經,錯綜者三百二十條,畏忌者三百一十七,區經別絡,了了明言。吾家傳《嘗毒本經》一百卷,及仲景各書心法相傳,毫釐不差。凡我子孫有心救世者,讀聖賢書,行聖賢事,毋學殊途,毋存利心,毋矜奇術。

白話文:

答:我的祖先世代從事中醫工作,一定有一些家族教誨和祕密遺傳下來的方法,我希望能夠聽一下這些方法的大致情況。我家第六代祖宗福文芸公(名康寧),享年超過百齡,在他130多歲的時候寫下了一篇訓示留給後輩。其中大意是說:治療疾病就是讓身體恢復平衡。人的生命本身並沒有疾病,只是在某些方面出現偏差才會生病,治療疾病的目的是彌補這種偏差、消除缺點。如果因為寒冷而產生偏差,就用溫性藥物來彌補這個偏差;如果因為燥熱而產生偏差,就用涼性藥物來彌補這個偏差;如果因為虛弱而產生偏差,就用滋補性的藥物來彌補這個偏差;如果因為過度充盈而產生偏差,就用消導性的藥物來彌補這個偏差。通過這樣的方式進行治療,就可以達到讓身體恢復平衡的目的。古人留下了很多對後世有用的教誨,為什麼不能按照他們所講的道理去行事呢? 每天要品嚐72種有毒物品,評論3000多部經典著作,總共有320個相互交織的概念,以及317個需要注意的地方。我們家有一套《嘗毒本經》,共計100卷,還有張仲景等名家的心法相傳,每一個細節都絲毫不差。凡是我們的子孫中有志向拯救世界的人,應該閱讀先哲們的著述,遵循他們的事跡,不要走歪門邪道,也不要抱持著私利之心,更不要炫耀奇特的技術。

不為良相,亦為良醫。近世醫家,或泥湯方而不明加減,治病不辨何經,昧藥性而但喜升提,言醫必先以補,習俗移人,牢不可破,各行其是,不必從流。夫藥本毒物,故神農辨百草謂之嘗毒。藥之治病,無非以毒攻毒,以毒解毒。草木無情,有益於此,未必無損於彼。《易》曰「勿藥有喜」,在占應不醫而病自痊。

蓋藥能醫病,不能醫命,神聖神醫,無如命何!餘一介儒生,頗好藏書,於經史諸子詩文外,兼攻醫術。偶有疾病,自治幸痊,齒逾百歲,豈醫藥之力,亦死生有命耳!然人定則勝天,寡欲則延年,尤宜涵養太和,居易俟命。若六氣偶侵,用藥以補偏救弊,稍得治平,當以勿藥為良醫。

白話文:

如果我不是一個好的宰相,我也會成為一個好的醫生。現在的醫生們,有些人固執地按照老方法來治療病人,不懂得根據病情進行調整;他們在治療時不分清病症所在的經絡,不明白藥性的特點,只是喜歡使用一些提升身體的方法;而且他們常常認為必須要先用補品才能開始治療。這些習慣已經深深地影響了人們的思想,變得堅不可摧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,不一定非要跟隨主流的想法。藥物本身就是有毒的東西,所以神農氏才把試驗各種植物稱作“嘗毒”。藥物能夠治病的原因就是利用毒性去攻擊、解除另一種毒性。花草樹木沒有感情,對某個方面有利的事情,可能對其他方面有害。《周易》上說:“不要吃藥,這樣纔會感到高興。”這是在預示著不用看醫生就能自己康復的情況。因為藥物可以治好疾病,但是卻無法拯救生命。那些被尊奉為神仙的人也無法改變人的命運。我是個普通的讀書人,非常愛收藏書籍,在學習經史百家詩歌之外還研究了一些醫學知識。偶然生病的時候,我自己治療後就康復了,活到一百多歲,這並不是靠醫藥的力量,而是生死由命啊!然而人類的努力還是可以戰勝自然界的規律的,減少慾望就可以延長壽命,更應該注重內心的修養和平靜的心情,安守常道等待自己的命運。如果有六種季節的邪氣侵犯,可以用藥物來彌補不足的地方,稍微得到平衡就可以了,最好是以不吃藥作為最好的醫生。

陰陽往復,否極泰來,人身臟腑血氣,久之亦有變更。善衛生者,切勿以素寒、素熱、素虛、素實之私見存於胸中,宜就候脈辨舌驗症之時,所見寒熱虛實分別醫治,不必論其臟腑之素。餘一生臟腑之變,已經四次,此閱歷之境,學醫者毋執滯鮮通也。

白話文:

要保持健康的人,不要在心中抱持著一向是冷或熱、虛弱或充實的看法,應該根據診斷脈搏、觀察舌頭和檢查病症的時候看到的是冷還是熱、虛弱還是充實的情況進行治療,不必要討論他的內臟一向是如何。我在一輩子當中經歷了四次內臟的變化,這是經驗豐富的境界,學習醫術的人千萬不要固步自封、不懂得融會貫通啊!

2. 57.養生防病有哪些要訣?

問:衛生有要言乎?

凡人守身,必先慎疾。春風有溫,夏炎有暑,秋露有濕,冬天有燥。風寒燥火暑濕,時時有之。起居必謹,毋干其暴。六氣無所犯,百草勿輕嘗。飲食莫過度(過飲傷血氣,過食滯中州),疏食勝膏粱(膏粱厚昧易生惡疾)。穿臍不洗浴(幼時脫臍太早,皮未生合,陽氣泄出,遂有穿臍之病。

當其出水之時,以艾灰少許,冰片研末摻之,使臍孔常結膩,可無病患。若洗浴太多,必致臍常出水,則百病叢生,子嗣維艱),宴客不飛觴(適可而止),隙風須要避,酒後禁行房(易中陰風,最為危暴),耳目毋從欲,心思勿用傷(養性存心,延年益壽)。知醫能為己,藥性貴審詳。

白話文:

問:有什麼重要的衛生原則嗎?

對於保養身體,首要之務是小心對待疾病。春天有溫暖的風,夏天有炎熱的氣候,秋天有濕潤的露水,冬天有乾燥的天氣。風寒燥火暑濕,這些季節性的變化總是存在著。生活作息必須謹慎,不要接觸到強烈的刺激。六種自然氣候都不能違背,也不要隨便嘗試各種草藥。飲食不可過量(過量飲食會損傷血氣,過量食用會導致消化不良),清淡的食物比肥美的肉食更健康。腹部未乾時不應洗澡(嬰兒時期腹部未乾就洗澡,會使陽氣外洩,引發腹部受涼的問題)。

當腹部出現濕疹時,可用少量艾草灰加上冰片研磨後塗抹在患處,讓腹部保持乾淨,可以預防疾病。如果洗澡過多,腹部經常出水,就會引起各種疾病,影響子孫的生育能力。宴請客人時,飲酒應適可而止,避免接觸到空氣中的風邪,酒後不宜進行房事,以免感染陰寒之風,這是最為危險的。耳朵和眼睛不能被慾望所迷惑,思想也不應受到傷害(養生之道,在於保持心靈的平和與純潔,以延年益壽)。懂得醫學知識可以為自己服務,藥物的性質需要仔細評估和選擇。

治方遵仲景,學古法岐黃。茹古無泥古,知方必制方。(讀《靈》、《素》,當知其發揮之妙。八面玲瓏,非死煞句下,如痰血休治,瀉子補母,無殞無殞,虛虛盛盛句,言在此,意在彼,當正本清源也。其譬喻之詞,如「紅如裹朱,白如鵝羽」句,非確有是色,可意會不可言傳。

醫家均遵仲景,或效或否,蓋萬病之變化無窮,古方之治療未盡。設仲景處今,亦必因病立方,必不拘於舊說。《傷寒論》一書,乃因長沙時疫,醫者多誤,仲景制方皆對病能愈,因編此書記當時經驗諸方,並非預先立論也。後人不察,以為設方以待病,其知辨證者用之如神,其不知者執方誤人。

白話文:

遵循張仲景的治療原則,學習岐黃古法。吸取古人智慧而不墨守成規,瞭解方劑原理必須自己設計方劑。閱讀《內經》和《難經》,要理解其理論的精妙所在。方劑應靈活運用,不能死板套用,例如不要不分情況就治療痰血,應當辨證施治,如「瀉子補母」等原則,都是為了適應病情而制定。在使用比喻性語言時,如「紅如裹朱,白如鵝羽」這樣的描述,雖然形象生動,但不是為了告訴你實際的顏色,而是為了啟發思考。

所有的醫生都遵循張仲景的治療原則,他們有的成功,有的失敗。這是因為疾病變化無窮,古老的方劑未必能完全適用。如果張仲景生活在現在,他也會根據不同的病症制定新的方劑,不會被傳統理論束縛。《傷寒論》這本書是針對長沙地區的疫情,許多醫生處理不當,張仲景創製的方劑都能對症下藥,因此編寫此書記錄當下的經驗方,而不是事前預設理論。後世的人們往往誤解,認為應該先有方劑再應對病症,懂辨證的人可以靈活運用,而不懂辨證的人則可能因為固守方劑而誤人。

余家訓治病必審證,古方若合則遵用之,若不合則仿製之,以能療病為良,不必泥古。)辨證參舌脈,真假判陰陽。重病舍脈治,憑舌較短長。(凡閉瀉痛及危病、假絕症,脈多怪代,散亂無憑。七絕怪脈,常常有之,醫書多雲不治,家訓遇此必舍脈憑舌,多有可治。)不為庸醫誤,自得永康強。

(凡人能食能睡,二便通利,別無所苦,即是無病。切勿誤信庸醫,妄求補益,漸生他弊。凡藥能對病,服之必安,不對則否。惟大承氣湯有除暴安良之力,氣勢交攻,入腹後必發熱微擾,有片時難禁。藥未勝證則腹不痛,藥既勝證則腹必痛,瀉出之後,立即胸寬體爽,不可不知也。

白話文:

餘家訓在治療疾病時一定會審證論治,如果古老的處方與病情相符,則會遵循使用;如果不符則會模仿製作新的處方來治療病症,只要能夠治癒病人就是好的方法,並不一定拘泥於古人的方式。 辨別診斷要參考舌頭和脈搏的情況,真僞可以通過陰陽判斷出來。對於嚴重的病例可以放棄通過脈象進行診治,而依靠觀察舌頭來進行比較長短。 一般來說閉瀉疼痛以及危險疾病的症狀,脈象往往會出現奇怪的變化或代替現象,無法作爲依據。醫學書籍上大多說這種情況下是不能救治的,但是餘家訓遇到這種情況往往會放棄根據脈象進行診療,而是依賴觀察舌頭,很多情況是可以得到救治的。 人們只要有食慾和睡眠質量好,大小便通暢並且沒有其他痛苦的症狀就可以認爲是沒有生病。千萬不要誤聽庸醫的話,胡亂尋求補藥,這樣反而會導致其他的弊端出現。 只要是藥物對了病症,服用後一定會有療效,否則就不會有效果。只有“大承氣湯”具有消除急躁不安的力量,在進入腹部之後可能會發熱並感到輕微不適,有一段時間難以忍受。如果藥物不適合病症那麼肚子不會疼,但如果適合就會導致肚子疼,排泄過後立刻會覺得胸部寬廣身體清爽,這是必須要知道的事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