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答問》~ 卷一 (23)
卷一 (23)
1. 16.傷寒汗吐下三法的應用和傳變如何?
問:傷寒汗、吐、下三法,及他病有無傳經之事?
治外感邪病,不外汗、吐、下三法。邪在三陽時,或汗或吐,均能使出,(邪在半表半裡,仍當散表防里,用和解之劑。)勿遽用下藥,致引入陰分。若邪已入三陰,下之宜速,非下則邪無從出。傷寒治法,詳仲景《傷寒論》。古書不可不看,亦不可拘泥,仲景記其當時所療,適有此病狀,非預擬一書,謂天下後世之病悉遵此範圍也。
是故傷寒傳變及傳經之時日次序,有有定者,有無定者;有傳之極速者,有越經而傳者,有直中某經者。若必執古書之時日次序以論,鮮不遺誤矣。《內經》曰:五臟受氣於其所生,傳之於其所勝,五臟相通,移皆有次。然其猝發者,不必治於傳,或其傳化,有不以次。(見玉機真臟論。
)此軒歧論傳經之病,何嘗拘定時日次序,亦何嘗專指傷寒乎?(余家傳祖訓,病之侵入由於風氣。凡傷風寒,或傷風熱,傷暑熱,傷暑濕,傷瘟疫,無不傳經。其傳變之時日次序,亦皆無定。辨病淺深,悉憑舌色。其治法譬如傷風熱者,初病則用涼散輕表藥,必不可拘執治傷寒之溫表藥,而妄投桂枝麻黃也。
余皆參考舌脈,審明表裡寒熱,當發表,當和解,當攻裡,見機投藥,可以意會,難以言盡。)
白話文:
問題:在治療傷寒病時,使用汗法、吐法、下法這三種方法,以及對於其他疾病是否會有經絡相傳的情況?
在治療由外部侵入的病邪,基本上離不開汗法、吐法、下法這三種方法。當病邪在三陽經時,可以選擇使用汗法或者吐法,這樣都能讓病邪排出體外,(如果病邪在半表半裏的位置,應該既要散表也要防裏,使用調和的藥物。)不要隨便使用下法,因為這樣可能使病邪進入陰分。如果病邪已經進入三陰經,那麼應迅速使用下法,否則病邪無法排出。詳細的傷寒治療方法,可參閱張仲景的《傷寒論》。古書不可不讀,但也不能過於死板,張仲景記錄的是他當時治療的經驗,並非預先設定一套理論,認為天下的病都要遵循他的範疇。
因此,傷寒的病情變化和經絡相傳的時間順序,有的是固定的,有的則不是;有的傳播非常快,有的則是跳躍式的傳播,有的直接影響某一經絡。如果一味地按照古書上寫的時間順序來判斷,很難不產生誤解。《內經》說:五臟接受氣血的來源,再傳遞到它們所剋制的部位,五臟之間是相通的,傳遞都有一定的順序。然而,突然發作的病情,不一定按照順序傳遞,或者傳遞的方式,不一定按照順序。(出自《玉機真臟論》)
這是黃帝和岐伯討論經絡相傳的病情,他們從未限定時間順序,也從未專門指傷寒。根據我家世代相傳的經驗,疾病的入侵都源自風氣。無論是風寒、風熱、暑熱、暑濕還是瘟疫,都會影響到經絡。病情變化和經絡相傳的時間順序,都是不定的。判斷病情的輕重,主要依據舌頭的顏色。在治療上,比如風熱型的病,初期應使用清涼散熱的輕表藥,絕對不能固守治療風寒的溫表藥,胡亂使用桂枝、麻黃等藥物。
我會根據舌象和脈象,清楚地分辨表裏寒熱,確定是該用汗法,還是調和法,還是攻裏法,見機行事,選擇合適的藥物。這種感覺很難用語言完全描述出來。
2. 17.怎樣辨真假表裡寒熱虛實證?
問:時醫辨證不明,為害甚烈,請將表裡寒熱虛實真假,易於混淆之證剖析大概。
面色青緅(色不正如紺紅色),專是里證無表證。目睛紅赤,熱傷肝脾肺真證,亦有感風表證。舌中黑,牙床烏,專是熱傷胃爛證。口唇皮紅焦裂,專是胃熱證。舌苔乾燥,粗澀焦裂,均是裡熱陽盛傷陰證,皆屬實證,亦有邪證。牙齒枯,有熱證、虛證、實證,無表證、寒證。
鼻孔干,有表證、熱證,無寒證。手足抽搐,有寒證,(寒主收引也。)亦有熱極假寒證。魚目反張,多是虛絕證。仲景云:實熱假虛,常有此證。唇舌縮,耳鼻歇,(即收縮上也,)目昏暗,目定形,牙腳干,皆十二經之絕證。某經絕,則某經之脈先散,或其經先無脈,舌多見黑色,或紫暗色而無津,皆與脈相應者為真絕證,言歸於命,無有治法。
亦有實熱證,或服藥不對,逼傷真陰,謂之盛盛傷陰證,亦謂之熱極假絕證,尚可治,全憑舌脈參判。癲狂咬人罵人者,有風邪表證,有實熱里證,無虛寒證。昏亂譫語者,表邪傳陽明胃腑症有之,裡實鬱熱證亦有之。隱隱默語,聽不清楚,似類譫語者,惟虛證有之,舌脈定不同。
通身發熱,面帶紅色,不能穿衣蓋被,夜不能眠,口渴消水,舌苔黃,脈數者,實熱證也,當用大寒涼藥。周身發熱,不能穿衣蓋被,夜不能寐,口渴,不消水,舌白滑無苔者,虛寒證也,真寒假熱證也,當用大溫補藥。手足厥冷如冰凍者,或欲烤火者,寒熱虛實證均有之。
寒深厥亦深,熱深厥亦深,虛深名為脫,實深厥亦深。深者,自手指凍冷厥至臂彎,足指凍冷厥至膝。若厥過腿膝之上,則名大厥症,辨准寒熱實,以大藥治之方能救。如虛脫證,以溫補救。病重人常呼親念舊,自呼其名,自言心煩,身憊,常恐垂危,見親朋即為遺囑語者。
此等症,多是真熱假寒,實熱逼里。醫者不辨舌脈,妄以溫補藥填滿其實,逼迫其熱,盛盛其里之所致。如舌未全黑者,脈尚有至數,或見伏者,聞其呼己呼朋遺囑,語未甚錯亂者,是陰陽未絕也。此時惟宜用大承氣急下以救真陰,用大白虎急投以救真陽,補偏救弊,可以復生。
若誤投溫補藥,及白芍、防風等表裡相戰藥,是速其亡也。此症亦有虛寒者,以舌為憑。(熱者舌必黃苔厚膩,或赤紫色,或焦而老黃色,或焦而粗黑色,或罅裂、燥干、口臭不等。凡真熱假寒,實熱逼里症,斷無舌無苔而白滑者。若舌無苔,白滑多水而淡淨,則是寒證。細心認之,極分明也。
至言診脈當病危時,血氣偏甚,勢將欲脫,或洪而似浮,或數而似緊,或沉而似弱,或伏而似代,或革而似牢,或促而似散不等。張長沙云:疑似在毫髮,存亡在指尖,指尖如莫辨,憑舌對心兼,寒熱若能判,瀉子救母先。此等真假症,世間混淆誤人不少。)重病人有患吐症者,食米吐米,飲水吐水,服藥吐藥,食入即吐,刻不能留,此是胃經偏傷之症。胃寒極不進穀食,不化穀食;胃熱極亦不進穀食,不藏穀食。
白話文:
17.怎樣辨真假表裡寒熱虛實證?
醫生診斷不明,危害甚大,以下剖析容易混淆的表裡寒熱虛實真假證候:
面色青紫(而非正常的紺紅色),是裡證而非表證。眼睛紅赤,是熱傷肝脾肺的真證,也可能伴隨風寒表證。舌頭發黑,牙齦烏黑,是熱傷胃導致潰爛的證候。口唇皮膚紅腫焦裂,是胃熱的證候。舌苔乾燥、粗糙焦裂,都是裡熱陽盛傷陰的證候,屬於實證,也可能是邪氣入侵。牙齒枯萎,可能是熱證、虛證或實證,沒有表證和寒證。
鼻孔乾燥,有表證和熱證,沒有寒證。手足抽搐,有寒證(寒主收引),也可能是熱極假寒。眼珠外翻,多是虛脫的證候。張仲景說:「實熱假虛」,常有這種證候。嘴唇舌頭縮回,耳鼻收縮,眼睛昏暗、呆滯,牙齦乾燥,都是十二經脈衰竭的證候。某經脈衰竭,則該經脈的脈象先消失,或該經脈本來就無脈象,舌頭多見黑色或紫暗色且無津液,這些與脈象相符的才是真正的衰竭證候,預示著性命垂危,無藥可治。
也有些是實熱證,或因服藥不當,損傷真陰,稱為盛盛傷陰證,也稱為熱極假絕證,尚可治療,需根據舌象和脈象綜合判斷。癲狂咬人罵人的,有風邪表證,有實熱裡證,沒有虛寒證。神志昏亂胡言亂語的,表邪傳至陽明胃腑的證候有之,裡實鬱熱的證候也有之。說話含糊不清,聽不清楚,似胡言亂語的,只有虛證才有,舌象和脈象一定不一樣。
全身發熱,面色紅潤,不能穿衣蓋被,夜不能眠,口渴多飲,舌苔黃厚,脈象數的,是實熱證,要用寒涼藥治療。全身發熱,不能穿衣蓋被,夜不能寐,口渴,但喝水不多,舌苔白滑無苔的,是虛寒證,是真寒假熱證,要用溫補藥治療。手足厥冷像冰凍一樣,或想烤火取暖的,寒熱虛實證都有可能。
寒邪深入,厥冷也深,熱邪深入,厥冷也深,虛證深入稱為脫證,實證深入,厥冷也深。所謂深入,是指手指凍冷厥逆到臂彎,腳趾凍冷厥逆到膝蓋。如果厥逆超過腿膝以上,則稱為大厥證,要準確辨別寒熱虛實,用猛藥治療才能挽救。如果是虛脫證,則用溫補藥救治。病情危重的病人,常常呼喚親人,念叨舊事,自稱其名,自言心煩意亂,身體疲憊,常常擔心性命垂危,見到親朋好友就交代後事。
這些證候,多是真熱假寒,實熱逼迫臟腑。醫生不辨舌脈,妄用溫補藥填實其體,反而加重病情,導致裡熱更盛。如果舌頭還沒有完全發黑,脈象還有跳動,或潛伏,能聽到病人呼喚自己或朋友,交代後事,語言還不算太錯亂,說明陰陽還沒有完全衰竭。此時,應該用大承氣湯急下通便以救助真陰,用大白虎湯急救以救助真陽,這樣才能起死回生。
如果誤用溫補藥,以及白芍、防風等表裡相戰的藥物,就會加速死亡。這種證候也可能有虛寒的,要以舌象為憑。(熱證的舌象一定是黃苔厚膩,或赤紫色,或焦黑,或焦裂乾燥、口臭等。凡是真熱假寒,實熱逼裡的證候,絕不會舌苔白滑少津。如果舌苔沒有,白滑多津液且淡淨,則是寒證。)仔細辨別,非常明顯。
至於診脈,在病情危重時,氣血偏盛,將要脫症,脈象可能洪大而似浮,或數而似緊,或沉而似弱,或伏而似代,或革而似牢,或促而似散等。張錫純說:「疑似在毫髮,存亡在指尖,指尖如莫辨,憑舌對心兼,寒熱若能判,瀉子救母先。」這些真假證候,世間混淆誤診的不在少數。重病患者有嘔吐症的,吃米吐米,喝水吐水,服藥吐藥,吃下去就吐出來,片刻都留不住,這是胃經受損的證候。胃寒極了就不進食,也不消化食物;胃熱極了也不進食,也不貯藏食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