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答問》~ 卷三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4)

1. 49.十二經溫涼補瀉藥各有哪些?

問:十二經溫、涼、補、瀉藥味如何區別?

肺經藥味:

溫,麻黃(燥散)、生薑(散)、天南星(散)、款冬花(辛)、蘇梗(散)、製半夏(燥)、各色煙(燥陰)、北五味(斂補)、陳皮(燥)。

涼,石膏(瀉陽火救真陰)、黃芩(瀉陽火)、黃連(瀉陽)、黃柏、(陰、)竹茹(陽)、地骨皮(瀉陰火)、山梔(陽)、元參(陰)、麥冬(陰)、天冬(陰、)天花粉(陽)、竹瀝(陽)、山慈菇(陽)、知母(陽)、馬兜鈴(降氣)。

白話文:

肺經藥物的溫熱性質包括有麻黃(乾燥分散),生薑(分散),天南星(分散),款冬花(辛辣),蘇梗(分散),制半夏(乾燥),各種香菸(乾燥陰部),北五味子(收縮滋養),和陳皮(乾燥)。冷涼性質的肺經藥物包括有石膏(清洩陽火拯救真陰),黃芩(清洩陽火),黃連(清洩陽氣),黃柏(陰虛),竹茹(陽虛),地骨皮(清洩陰火),山桅(陽虛),元參(陰虛),麥冬(陰虛),天冬(陰虛),天花粉(陽虛),竹瀝(陽虛),山慈姑(陽虛),知母(陽虛),和馬兜鈴(降低氣息)。

補,黃耆(陽氣)、人參(陽氣)、黨參(陽)、沙參(陰)、百合(斂)、燕窩(陽)、阿膠(陰)、天冬(陰)、麥冬(陰)、淮山藥(陰)、冰糖(陽)。

瀉,薄荷(涼散)、紫蘇(溫散)、荊芥(涼散)、葶藶(涼氣)、膽星(即南星,溫燥散)、升麻(燥溫)、桔梗(散)、白芥子(溫)、麻黃(溫燥散)、牛蒡子(以牛膽制者涼)、前胡(降氣)、紫菀(辛溫)、桑白(涼氣)、蘇子(溫散降氣)、貝母(涼)、杏仁(溫)、竹茹(涼)、又兜鈴(涼降氣)。

白話文:

補: 黃耆、人參和黨參可以增強身體的能量;沙參與百合有助於滋養陰液;燕窩能提供能量;阿膠可滋養陰血;天冬、麥冬以及淮山藥有益於滋養陰液。 冷卻: 薄荷有冷卻的作用;紫蘇具有溫暖的效果;荊芥有利於消炎;葶藶能夠清熱解毒;膽星是用來治療風寒感冒的草藥;升麻則是一種利尿劑;桔梗有利於通便;白芥子可用作發汗劑;麻黃是一種常見的退燒草藥;牛蒡子可以用來製造牛膽汁,而這種牛膽汁有利於降低體溫;前胡是一種利水草藥;紫苑有利於舒緩情緒;桑白是一種清熱解暑的草藥;蘇子可用作止咳化痰的草藥;貝母有利於消除喉嚨痛;杏仁可用作潤肺草藥;竹茹是一種清熱解暑的草藥;另外還有一種叫做兜鈴的草藥也有助於降低體溫。 瘦身: 以上所有草藥均無瘦身效果。

心經藥味,(心包絡經同:)

溫,棗仁(補)、遠志(補)、柏子仁(補)、益智仁(補)、肉桂(散補)。

涼,黃連、連翹(散)、天冬(補)、麥冬(補)、生竹捲心、生燈草心(涼)。

補,茯神、五味子(斂)、棗仁(溫)、遠志(溫)、益智仁(溫)、當歸(溫血)、白芍(斂)、天冬(陰)、麥冬(陰)、人參(升陽)、丹參(陰)。

白話文:

心経的藥物味道:

溫性:酸棗仁(滋養),遠志(滋養),柏子仁(滋養),益智仁(滋養),肉桂(發汗滋養)。

涼性:黃連,連翹(消炎),天冬(滋養),麥冬(滋養),生竹捲心,生燈草心(清熱)。

滋養:茯神,五味子(收斂),酸棗仁(溫性),遠志(溫性),益智仁(溫性),當歸(溫和血液),白芍(收斂),天冬(滋養陰氣),麥冬(滋養陰氣),人參(提升陽氣),丹參(滋養陰氣)。

瀉,木通(涼)、車前(涼)、連翹(涼)、竹捲心(涼)、燈心(涼)。

小腸經藥味:

溫,枸杞子(補)、胡椒(燥濕)、茴香(燥濕)、肉桂(瀉寒氣)。

涼,黃連(瀉熱)、木通(瀉熱)、黃柏(瀉濕熱)。

補,生地黃(涼血)、熟地(涼血)、枸杞子(溫)、五味子(斂溫)。

瀉,木通(涼)、車前(涼)、海金砂(涼利水)、川楝子(氣)、赤茯苓(利濕)、土茯苓(利水濕)、苡仁(利水)、燈心(涼)、橘核(氣)、豬苓(利水)。

白話文:

瀉: 木通、車前草、連翹、竹捲心、燈芯。 小腸經藥味: 溫: 枸杞子補氣、胡椒燥溼、茴香燥溼、肉桂洩寒氣。 涼: 黃連瀉熱、木通瀉熱、黃柏瀉溼熱。 補: 生地黃涼血、熟地涼血、枸杞子溫、五味子斂溫。 瀉: 木通、車前草、海金沙涼利水、川楝子氣、赤茯苓利溼、土茯苓利水溼、薏米利水、燈芯涼、橘核氣、豬苓利水。

三焦經藥味:

溫,烏藥(辛降氣)、白豆菀(暖脾胃,燥氣)、胡桃(補命門火)。

涼,山梔(瀉熱)、黃柏(瀉熱)、麥冬(瀉陰火)、地骨皮(瀉熱)、青蒿(瀉熱)、連翹(瀉熱)。

補,黃耆(陽氣)、人參(升陽氣)、淫羊藿(陽)、鹿茸(血陽)。

瀉,青皮(溫氣)、木香(溫行氣)、柴胡(升散)、香附(溫行氣)。

白話文:

三焦經藥物的味道: 溫馨提示: 烏藥、白豆菀、核桃可以溫補身體。涼性藥物如山梔子、黃柏等可以幫助瀉熱;麥冬和地骨皮也可以幫助瀉陰火;而青蒿和連翹則有助於瀉熱。對於補充陽氣的需求, 可選擇黃芪或人參; 淫羊藿與鹿茸則是很好的血液滋補品。如果想要瀉氣,則可以選擇青皮、木香、柴胡或者香附來達到這個目的。

大腸經藥味:

溫,胡椒(燥)、破故紙(補燥)、枸杞子(補)、當歸(活血)。

涼,大黃(攻積瀉熱)、黃芩(瀉熱)、地榆(行血)、黃柏(瀉熱)、知母(瀉熱)、槐花(涼血)、槐實(涼血)、連翹(瀉熱)。

補,淫羊藿(溫)、粟殼(斂血)、訶子肉(斂血)、百合(斂血)。

瀉,大黃(涼)、桃仁(涼破血)、雷艽(涼)、火麻仁(涼)、秦艽(涼散)、旋覆花(溫行血)、郁李仁(涼)、杏仁(溫)、大腹皮(行氣利水)、白芷(散)、鮮梨(涼潤)。

白話文:

大腸經的草藥味道有:溫暖的胡椒和破故紙、涼爽的大黃和黃芩、清熱的地榆和黃柏、清熱解毒的知母、槐花、槐實和連翹。其中,破故紙可以滋陰補腎;枸杞子能養肝明目;當歸可活血化瘀。而大黃則是用來消食通便、降火洩熱的;黃芩能夠清熱解毒、止咳平喘;地榆具有行血的作用;黃柏也有清熱的效果;知母和槐花都能夠清熱解毒;槐實也能起到清熱作用;連翹也是清熱解毒的好選擇。此外,還有淫羊藿這種溫性的草藥可以用於壯陽益精;粟殼和訶子肉都是收斂血液的好材料;百合也可以幫助收斂血液。如果要排泄的話,可以使用大黃、桃仁、雷艽、火麻仁、秦艽等這些涼性或溫性的草藥;旋覆花可以促進血液循環;郁李仁和杏仁都有助於消化;大腹皮可以行氣利水;白芷有助於發汗;鮮梨則有利尿效果。

脾經藥味:

溫,木香(行氣)、煨姜(補)、蒼朮(燥濕)、白木(補)、藿香(降氣)、益智仁(補)、砂仁(行氣)、白豆蔻仁(斂)、焦穀芽(行滯)、川椒(燥)、附子(燥散烈)、巴豆(燥烈)。

涼,大黃(下熱攻積)、黃芩(化熱痰)、瓜蔞霜(化頑痰)、黃柏(瀉濕熱)、山梔子(瀉)、金銀花(瀉血熱)、知母(瀉熱)、茶葉(消滯行氣)。

白話文:

脾經藥味: 溫和,有木香(行氣)、煨薑(滋補)、蒼朮(除溼)、白木(滋補)、藿香(降氣)、益智仁(滋補)、砂仁(行氣)、白豆蔻仁(收斂)、焦穀芽(消除食慾不振)、川椒(除溼)、附子(發汗、驅寒)、巴豆(強效通便)。 溫度適中, 有木香(理氣), 烹煮生薑(補養), 蒼朮(祛溼), 白木(補養), 藿香(降低氣體), 益智仁(補養), 砂仁(理氣), 白豆蔻仁(收斂), 焦谷芽(消化停滯), 川花椒(去溼熱), 烏頭(發汗驅風), 巴豆(強烈瀉藥) 涼性,有大黃(清熱解毒)、黃芩(化解熱痰)、瓜蔞霜(化解頑固痰液)、黃柏(利尿排泄溼熱)、山梔子(利尿)、金銀花(清除血液中的熱量)、知母(清涼止渴)、茶葉(幫助消化並促進氣體流動)。

補,白朮(溫陽)、黃精(陽)、山藥(陰)、扁豆(陽)、苡仁(陽)、大棗(陽)、炙甘草(陰)。

瀉,厚朴(新者辛溫、陳者苦降行氣,須分別用)、枳實(消舊積行氣)、萊菔子(解參行氣)、麥芽(消食滯)、山楂(滯肉消)、枳殼(寬中消新滯行氣)、大腹皮(行氣)、使君子(消蟲行氣)、白芷(溫散)、檳榔(行氣)、陳皮(溫散寒痰)。

白話文:

補:使用白朮來增強身體的陽氣;使用黃精和山藥來平衡陰陽;使用扁豆、苡仁和大棗來增加陽氣;使用炙甘草來調節陰氣。 瀉:使用厚朴的新品種來刺激溫度並促進氣血循環;使用老化的厚朴則可以幫助消除舊有的堆積物質並調整氣血循環;使用枳實來清除舊有堆積物質並促進氣血循環;使用萊菔子來解除人參的效果並促進氣血循環;使用麥芽來消化食物堆積;使用山楂來消除肉類堆積;使用枳殼來擴張胃部並消除新的堆積物質及促進氣血循環;使用大腹皮來促進氣血循環;使用使君子來消除寄生蟲並促進氣血循環;使用白芷來發汗;使用檳榔來促進氣血循環;使用陳皮來去除寒冷痰液。

腎經藥味:

溫,破故紙(即補骨脂,陽)、鹿茸(陽)、鹿角膠(陽)、山茱萸(陽)、菟絲子(陰)、大茴香(燥)、艾葉(燥)、附子。

涼,朴硝(涼陽火)、元明粉(陽)、苦參(陽)、生地(陰)、丹皮(陽)、知母(陽)、滑石(陽)。

補,熟地黃(陰)、枸杞子(陽)、淫羊藿(陽)、北五味(溫斂)、生地黃(涼陰)、何首烏(斂陰)、巴戟天(溫血陰)、杜仲(陽)、龜板(陰)、女貞子(陽)。

白話文:

腎經藥味: 溫性:補骨脂、鹿茸、鹿角膠、山茱萸、菟絲子、大茴香、艾葉和附子。這些草本植物有助於增強身體的能量和熱量,對治療寒性疾病有幫助。 涼性:朴硝、元明粉、苦參、生地、丹皮、知母和滑石。這些草本植物有助於降低身體的熱度,對於治療熱性疾病有幫助。 滋補:熟地黃、枸杞子、淫羊藿、北五味、生地黃、何首烏、巴戟天、杜仲、龜板和女貞子。這些草本植物有助於滋養身體,增加能量和營養素,對於恢復健康有益處。

瀉,豬苓(利水)、澤瀉(利水)、知母(涼)、赤茯苓(利水)、苡仁(利水)。

肝經藥味:

溫,肉桂、桂枝(燥散)、吳茱萸(燥散)、細辛(燥散)、胡椒(燥)、菟絲子(補)、艾葉(散)、茴香(燥)、骨碎補。

涼,龍膽草(燥)、黃連(寒)、羚羊角(寒)、夏枯草(寒)、石決明(寒)、菊花(散)、青蒿(散)。

白話文:

瀉:豬苓有利尿作用;澤瀉有利尿作用;知母有涼性效果;赤茯苓有利尿作用;薏仁有利尿作用。 肝經藥物味道: 溫熱型:肉桂和桂枝具有乾燥分散的效果;吳茱萸具有乾燥分散的作用;細辛也具有乾燥分散的功效;胡椒也有溫熱性質;兔絲子可以補益身體;艾葉能散發熱量;小茴香也是溫熱性的;骨碎補則有助於骨骼健康。 涼爽型:龍膽草具有乾燥功效;黃連屬於寒冷類型的藥材;羚羊角同樣爲冷屬性;夏季枯萎的植物——夏枯草也爲冷類型;石決明是另一種冷屬性的藥草;菊花能夠疏散體內的熱度;而青蒿也能幫助散熱。

補,枸杞(溫)、五味子(斂)、烏梅(斂)、山茱萸(溫陽)、菟絲子(溫)、何首烏(陰)、當歸(陽)、白芍(陽)、蒺藜(陽)、鱉甲(陰)、牡蠣(陽)、木瓜(利水)、龍骨(陽)。

瀉,青皮(溫散)、莪朮(破血)、鬱金(散行血)、桃仁(破血)、陳佛手(溫行氣)、白蒺藜(涼散)、鉤藤(散)、沉香(溫行氣)、川楝子(涼氣)、川芎(升散)、赤芍(涼血)、香附(溫行氣)、木香(溫行氣)、柴胡(升散)、山梔子(涼)、延胡索(破血)。

白話文:

補: 枸杞、五味子、烏梅、山茱萸、菟絲子、何首烏、當歸、白芍、蒺藜、鱉甲、牡蠣、木瓜。這些草藥具有補益作用,可以幫助身體恢復健康和活力。它們可以用於治療各種疾病,並有助於提高免疫力和抵抗力。

瀉: 青皮、莪術、鬱金、桃仁、陳佛手、白蒺藜、鉤藤、沈香、川楝子、川芎、赤芍、香附、木香、柴胡、山梔子、延胡索。這些草藥具有瀉下作用,可用於治療便祕和其他消化系統問題。它們還可以幫助清除體內的毒素並促進新陳代謝。

膀胱經藥味:

溫,烏藥(行氣)、吳茱萸(燥行氣)、茴香(燥行氣)。

涼,龍膽草(瀉火)、甘遂(猛烈瀉火)、瞿麥(利水破血治淋)、海金沙(利水治淋)、黃柏(瀉濕)、茵陳(利濕)、車前(利水)。

補,熟地(陰)、枸杞(陽)、淫羊藿(陽)、北五味(斂)。

瀉,薄荷(涼散)、羌活(陰散)、荊芥(涼散)、紫蘇(溫散)、麻黃(燥散)、防己(涼利水)、木通(涼利水)、豬苓(涼利水)、葶藶(涼利水行氣)、獨活(溫散)、防風(溫散,通十二經)、川楝子(苦寒利水治蟲)、前胡(降氣)、澤瀉(涼利水)、蔥(溫行氣)、蒲黃(行血消瘀)、藁本(溫散)。

白話文:

膀胱經藥物的味道: 溫暖,包括烏藥、吳茱萸和小茴香。 涼爽,包括龍膽草、甘遂、瞿麥、海金沙、黃柏、茵陳和車前。 補益,包括熟地、枸杞、淫羊藿、北五味。 瘦身,包括薄荷、羌活、荊芥、紫蘇、麻黃、防己、木通、豬苓、葶藶、獨活、防風、川楝子、前胡、澤瀉、蔥、蒲黃和藁本。

膽經藥味:

溫,肉桂(補陽)、細辛(燥散)、山茱萸(補)。

涼,槐實(血)、龍膽草(瀉火)、青蒿(散)。

補,棗仁(溫)、烏梅(斂)。

瀉,桔梗(散)、青皮(散氣)、柴胡(升散)、香附(溫行氣)、川芎(散溫)、秦艽(辛溫散、畏牛乳)。

胃經藥味:

溫,乾薑(補散)、高良薑(散)、益智仁(補)、肉豆蔻(斂)、草果(燥)、丁香(燥)、木香(燥降氣)、胡椒(燥散)、辛夷(燥)、藿香(降氣)、砂仁(行氣)、半夏(燥痰)、厚朴(行氣)、川椒(燥)、烏藥(燥)、附子(燥)。

白話文:

膽經藥物的味道: 溫暖的有肉桂(滋養陽氣),細辛(發汗解表),山茱萸(滋陰補腎)。 涼爽的有槐花(清熱解毒),龍膽草(清肝明目),青蒿(消暑解渴)。 滋潤的有大棗核(安神助眠),黑梅(收縮肌肉和血管)。 排泄的有桔梗(利尿通便),青皮(疏肝理脾),柴胡(宣肺止咳),香附(活血化瘀),川芎(舒筋活絡),秦艽(祛風除濕)。 胃經藥物的味道: 溫暖的有乾薑(健脾胃),高良薑(驅寒保暖),益智仁(增強記憶力),肉豆蔻(固精止帶),草果(開胃消食),丁香(調節血糖血脂),木香(緩解腹脹痛癥狀),胡椒(促進消化吸收),辛夷(治療鼻炎),藿香(防治感冒),砂仁(幫助排便),半夏(消除口臭),厚朴(改善睡眠質量),川椒(殺菌消毒),烏藥(鎮靜安神),附子(抗疲勞提神醒腦)。

涼,生石膏(陰)、犀角(陰)、知母(陰)、黃芩(陰)、黃連(陰)、黃柏(陰)、天花粉(化新痰)、石斛(陰)、葛根(散)、蘆根(散)、竹葉(散)、萆薢(利水)、瓜蔞仁(化頑痰)、竹茹(降氣)。

補,黃耆(陽)、白朮(陽)、大棗(陽)、扁豆(陽)、山藥(陽)、炙甘草(陽)。

瀉,石菖蒲(溫散)、枳實(溫行氣消舊疾)、雷丸(消積化蟲)、白芥子(辛行氣)、萊菔子(辛行氣)、神麯(行滯)、蘇梗(溫散降氣)、蔓荊子(溫散)、麥芽(行滯)、枳殼(溫寬中,消新滯)。

白話文:

冷性藥物: 生石膏、犀角、知母、黃芩、黃連、黃柏、天花粉、石斛、葛根、蘆根、竹葉、萆薢。這些藥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,適用於發熱、口渴等症狀。

補益類藥物: 黃芪、白朮、大棗、扁豆、山藥、炙甘草。這些藥有滋陰養血的功效,適合體虛乏力的人羣使用。

瀉下類藥物: 石菖蒲、枳實、雷丸、白芥子、萊菔子、神曲、蘇梗、蔓荊子、麥芽、枳殼。這類藥物有助於排便和消除體內積食,但需要注意劑量以免引起腹瀉等不良反應。

附列霸藥十二味:

芫花、堯花、甘遂、大戟、商陸,均苦寒大毒。牽牛,黑醜辛熱大毒。皆大通行,破積瀉氣,利水。極霸藥,非有堅積水濕聚結不可輕用。莪朮、三稜、薑黃、紅花、桃仁,均苦辛破血極霸藥,非有積血久郁不可輕用。

白話文:

附錄十二種強效草藥:

芫花、堯花、甘遂、大戟、商陸,這些都屬於苦寒且具有大毒性的藥物。牽牛,則是黑色、醜陋、辛熱且具有大毒性。這些藥物都具有強大的通經散結、利尿和排除氣體的功能。這些極強效的藥物,只有在有堅硬的積滯、水分或濕氣聚集的情況下,纔可輕易使用。

莪朮、三稜、薑黃、紅花、桃仁,這些也都屬於苦辛性質的強效破血藥物。只有在有長時間積聚的血液或瘀血的情況下,纔可輕易使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