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答問》~ 卷一 (1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12)

1. 13.十二經及所屬臟腑為何?

問:十二經陰陽所屬臟腑?

肺手太陰,心手少陰,心包絡手厥陰(此臟即附於心,)小腸手太陽,三焦手少陽,大腸手陽明,脾足太陰,腎足少陰,肝足厥陰,膀胱足太陽,膽足少陽,胃足陽明。臟,五臟也。臟者,藏也。精藏於腎,神藏於心,魂藏於肝,魄藏於肺,志藏於脾。腑,六腑也。張仲景《金匱》論言:「人身臟腑中陰陽,臟者為陰,腑者為陽,心肝脾肺腎五臟皆為陰,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腑皆為陽。」注云:五臟屬裡,藏精不瀉故為陰;六腑屬表,傳化物而不藏,故為陽。

十二經手足順推,先手後足,手太陰、手少陰、手厥陰、手太陽、手少陽、手陽明、足太陰、足少陰、足厥陰、足太陽、足少陽、足陽明是也。十二經陰陽逆轉,先陽後陰,足太陽、足少陽、足陽明、足太陰、足少陰、足厥陰、手太陽、手少陽、手陽明、手太陰、手少陰、手厥陰是也。

十二經絡傳度,由淺入深,起於太陽,止於厥陰,太陽、少陽、陽明、太陰、少陰、厥陰是也。此十二經順推逆轉傳度說也。

白話文:

問題是:十二經脈分別歸屬於哪些臟腑的陰陽?

在手部的經脈有:肺經屬於手太陰,心經屬於手少陰,心包絡經屬於手厥陰(心包絡其實附屬於心臟),小腸經屬於手太陽,三焦經屬於手少陽,大腸經屬於手陽明。而在足部的經脈有:脾經屬於足太陰,腎經屬於足少陰,肝經屬於足厥陰,膀胱經屬於足太陽,膽經屬於足少陽,胃經屬於足陽明。

臟腑中的臟是指五臟,即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腎。臟有收藏的功能,精氣藏於腎,精神藏於心,魂魄藏於肝,魄力藏於肺,意志藏於脾。腑指的是六腑,包括膽、胃、大腸、小腸、膀胱和三焦。根據張仲景在《金匱要略》中的理論,臟腑中的陰陽,臟屬陰,腑屬陽,五臟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腎都屬於陰,而六腑膽、胃、大腸、小腸、膀胱、三焦都屬於陽。解釋為:五臟在內,藏精不洩所以被視為陰;六腑在外,負責傳導消化物質,不作儲存,因此被視為陽。

十二經脈在手足上的排列順序,先從手部開始再至足部,依序為:手太陰、手少陰、手厥陰、手太陽、手少陽、手陽明、足太陰、足少陰、足厥陰、足太陽、足少陽、足陽明。若從陽經開始反向排列到陰經,則是:足太陽、足少陽、足陽明、足太陰、足少陰、足厥陰、手太陽、手少陽、手陽明、手太陰、手少陰、手厥陰。

十二經絡的流動,由淺入深,起始於太陽經,終止於厥陰經,其順序為:太陽、少陽、陽明、太陰、少陰、厥陰。這就是十二經絡順行與逆行的流動方式。

2. 14.十二經及所屬臟腑的相互聯繫是什麼?

問:十二經所屬部位,及各經受病時表裡寒熱虛實,何以分別?

膀胱足太陽屬腑,水府也。張仲景云:太陽腑屬表。《素問》曰:州都之官,津液藏焉,腎氣統焉。氣化則能出入,氣不化則水歸大腸為泄瀉出,氣不化則閉塞下焦為水種。膀胱氣化則小便利,傷寒傳經之邪,每自膀胱入,一見頭痛皮膚兩臉發熱等症,即宜散太陽表邪,毋使深入。

膀胱有表症,亦有里症,感邪則左尺脈浮,寒則左尺脈沉遲,熱則左尺脈數,實則左尺脈洪大,虛則左尺脈沉細。膀胱寒舌尖白,熱舌尖赤,虛舌尖白嫩,實舌尖紫赤。

膽足少陽屬腑,肝之腑也。肝主仁,仁者不忍,故以膽斷而有勇。肝膽相異,何以相為腑?肝乃木之精,人怒則色青目張,是其效也。《素問》曰:膽者,中正之官,決斷出焉。居半表半裡之交,與肝為表裡,血氣盛者膽壯,衰者膽怯。膽受邪即陰陽交戰,寒熱往來,故瘧症不一,卻不離乎少陽也。

膽有表症,亦有里症。膽感表邪,左關脈必浮,舌邊有不正色,寒則左關脈遲,熱者弦數,虛者細軟,實者洪。膽寒則舌右邊白,熱者舌右邊黃赤口苦,虛者淡白,實者紫赤。

胃足陽明屬腑,居中土,谷府也,司受化穀食,司受食物。《經》云:得谷者昌,失谷則亡。胃者脾之腑,谷之委,故脾稟氣於胃,其性與脾同而畏木侮。舌之中,牙之根,口唇四環交於人中,皆胃所屬部位。胃為陽明,有經有腑,故有表症有里症。胃有表邪,右關脈必浮,舌中有浮漲。

寒,右關脈沉遲,舌中苔白;熱,右關脈洪數,唇紅口臭,舌中紅赤,或黃苔;虛,右關脈弱,舌中色淡白,唇亦白;實,右關脈必洪實,舌中紫赤,或有黃苔,刮之不淨。

脾足太陰屬臟,土臟也。脾主信,藏志,信生於土。脾在胃下,助胃氣,主化穀食,後天之本也,下受命門之火,以蒸化穀食,上輸穀食之液,以灌溉臟腑。脾土旺,則血氣自壯。其性畏濕漬,畏火困,不偏寒熱,則轉運自強,與胃相表裡。中焦、眼胞、鼻準、四肢,是脾所屬部位。

脾無表症,皆屬於里。脾寒,右關脈必沉遲,舌中色白,或苔白;熱,右關脈數,舌中紅赤,或黃苔;虛,右關脈必細弱,舌中淡紅帶白;實,右關脈洪實,舌中紅赤,或黃苔厚積膩。

腎足少陰屬臟,腎主志,藏精,皆水之為也,天一之水,先天之本也。其體處腰左右,介其中者有命門火,蒸化穀食,名曰真陽。腎水充足,自多誕育,壽年永固。若好色過度,損竭腎水,即為陰虛之病。瞳神、下頦、兩腰間,是腎所屬部位。腎病皆屬裡症,無表症,亦無實症。

腎熱,左右尺脈必沉數,舌根有老黃苔或黑色;腎寒,左右尺脈沉遲,舌根無苔而色白;腎虛,左右尺脈細弱,舌根與寒同色。(虛寒本相連,無甚別也。)

白話文:

問:十二經脈所屬的部位,以及各經脈生病時的表裡、寒熱、虛實,該如何區分?

膀胱經(足太陽經)屬於腑,是貯藏水分的地方。張仲景說:太陽經的腑屬表。 《素問》說:膀胱是貯藏津液的器官,由腎氣來統攝。氣化正常就能夠排出尿液,氣化失常則水分積聚在大腸導致瀉痢,氣化失常還會阻塞下焦導致水腫。膀胱氣化正常則小便通暢,傷寒邪氣傳經時,經常從膀胱入侵,表現為頭痛、皮膚發熱等症狀,這時應該散發太陽經的表邪,避免邪氣深入。

膀胱經既有表症也有裡症,感受外邪則左尺脈浮,寒邪則左尺脈沉遲,熱邪則左尺脈數,實證則左尺脈洪大,虛證則左尺脈沉細。膀胱寒則舌尖發白,熱則舌尖發紅,虛則舌尖白嫩,實則舌尖紫紅。

膽經(足少陽經)屬於腑,是肝的腑。肝主仁,仁者不忍,所以膽能決斷而有勇氣。肝膽功能不同,為何互為表裡?肝是木的精氣,人發怒時面色青綠,眼睛睜大,這就是肝的表現。《素問》說:膽是主管決斷的器官,居於半表半裡之間,與肝臟互為表裡,血氣旺盛則膽氣壯,血氣衰弱則膽氣怯。膽經受邪則陰陽交戰,寒熱往來,所以瘧疾的症狀多樣,但都離不開少陽經。

膽經既有表症也有裡症,膽經感受外邪,左關脈必浮,舌邊顏色不正,寒邪則左關脈遲,熱邪則脈弦數,虛證則脈細軟,實證則脈洪。膽寒則舌右側發白,熱則舌右側發黃發紅並伴口苦,虛則舌右側淡白,實則舌右側紫紅。

胃經(足陽明經)屬於腑,居於中焦,是貯藏食物的器官,負責消化吸收食物。《經》書說:飲食正常則興盛,飲食失調則衰亡。胃是脾的腑,是食物的倉庫,所以脾氣依靠胃氣,脾的特性與胃相似,但都害怕肝木的克伐。舌的中部,牙齒的根部,口唇,以及人中,都是胃經所屬的部位。胃經屬陽明經,既有經絡又有腑臟,所以既有表症也有裡症。胃經受邪,右關脈必浮,舌中有脹滿感。

寒邪則右關脈沉遲,舌苔發白;熱邪則右關脈洪數,口唇紅腫口臭,舌苔紅赤,或為黃苔;虛證則右關脈弱,舌苔淡白,口唇也白;實證則右關脈洪實,舌苔紫紅,或為黃苔,刮之不去。

脾經(足太陰經)屬於臟,是土臟。脾主信,藏志,信從土性而生。脾在胃之下,輔助胃氣,主司消化食物,是後天之本,下接命門之火,用來蒸化食物,上輸食物的精華,以濡養臟腑。脾土旺盛,則血氣自然充盈。脾的特性是怕濕邪,怕熱邪,如果不偏寒熱,則運化功能強盛,與胃互為表裡。中焦、眼瞼、鼻樑、四肢,都是脾經所屬的部位。

脾經沒有表證,都屬於裡證。脾寒則右關脈沉遲,舌苔發白,或舌苔白厚;熱則右關脈數,舌苔紅赤,或為黃苔;虛則右關脈細弱,舌苔淡紅夾白;實則右關脈洪實,舌苔紅赤,或為黃厚膩苔。

腎經(足少陰經)屬於臟,腎主志,藏精,都是水的功能,是先天之本。腎位於腰部左右,中間有命門之火,蒸化水谷精微,稱為真陽。腎水充足,則生育能力強,壽命長久。如果房事過度,損傷腎水,就會導致陰虛的疾病。瞳孔、下顎、兩腰,都是腎經所屬的部位。腎臟的病症都屬於裡證,沒有表證,也沒有實證。

腎熱則左右尺脈沉數,舌根有厚黃苔或黑苔;腎寒則左右尺脈沉遲,舌根無苔而發白;腎虛則左右尺脈細弱,舌根與寒證顏色相同。(虛寒本就相連,沒有什麼區別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