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答問》~ 卷二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5)

1. 30.陳修園將人參歸於陰柔藥中有無道理?

問:陳修園既喜溫藥,而所著《本草經讀》,卻以人參為陰柔之品,何耶?

庸醫蔑古非也,儒醫泥古亦非也。《神農本草經》動稱服食成仙,皆漢代術士所傅會。古人學問多口授,其中或間有神農遺訓,正未可知,故醫家奉為圭臬。然於水銀、朴硝,亦云久服延年,此等語豈可盡信!修園好為高論,見《本經》言人參氣味甘寒,遂力指人參為陰柔之品,非溫補之物,究竟《本經》無陰柔二字。古今物性本有變更,況古書所指者上黨參,後人所重者吉林參。

真山參陰陽並補,性既升提,必能扶陽抑陰,作為涼藥,便有流弊。今有絕少佳者,市間所估,多矯揉造作(植于田園,糞以熱藥,以求易長。用接樹之法作成蘆頭,浸以糖水,薰以硫黃)。用入溫補,亦恐性暴無益。(修園書內間有寒涼方,其治病實非概用參耆,未必動輒殺人,故得名醫之稱,此其巧也。

白話文:

問:陳修園喜愛溫熱藥物,為何他所著的《本草經讀》卻將人參視為陰柔之品呢?

答: 庸醫蔑視古籍不可取,但儒醫一味拘泥古籍也不可取。《神農本草經》中所言服食成仙之說,大多是漢代術士的杜撰。古代學問多為口授,其中是否真有神農遺訓,實難斷定,因此醫家將其奉為圭臬。然而書中也提到水銀、朴硝等物久服可延年,這些說法顯然不可全信!

修園善於高談闊論,他看到《本經》記載人參氣味甘寒,便斷定人參為陰柔之品,不是溫補之物,但實際上《本經》中並無“陰柔”二字。古今物性本就有變化,更何況古書所指的“人參”多為黨參,而後人重視的則是吉林參。

真正山參具有陰陽雙補之效,性升提,因此能扶陽抑陰,若作為涼藥,則可能有弊端。現今市面上好的山參極少,大多是人工栽培,用熱藥施肥,使之快速生長,並用接樹法製造蘆頭,浸泡糖水,熏制硫黃,以假亂真。這些人工栽培的“人參”用於溫補,恐怕性急暴烈,無益於身體。

(修園的書中偶爾也會有寒涼藥方,他治療疾病并非一味用人参、黄芪,并非动辄杀人,所以能被称为名医,这便是他的巧妙之处。)

惟議論醫理,則言不顧行,處處側重辛溫,力斥寒涼以炫其長。新省皆湘楚醫生,作事敦實,讀其書,宜溫補,遂不論何病,即溫之補之以致害人。余家傳祖訓,但求言行相顧,勿過為高論,只期治病能愈,不拘合古書。仲景人也,我亦人也,今昔病情不同,使仲景復生,亦安能墨守舊說乎?

白話文:

許多人談論醫學理論時,只講不練,一味強調辛溫之性,刻意貶低寒涼之法,想藉此展現自己的高明。現在不少醫生都是湘楚出身,做事踏實,他們讀到的醫書多推崇溫補之法,因此不論什麼病症,都用溫補的方式治療,結果反而害了病人。我家的祖訓是要求言行一致,不要誇夸其談,只求治病能有效,不必拘泥於古書。張仲景也是人,我也是人,今昔的病情不同,就算張仲景復生,也無法墨守成規,堅持舊理論吧?

2. 31.吐血咯血的病源是什麼?

問:吐血咯血之症,醫家或類列諸方,不探病因,或混言外感內傷,不抉所由,或以七情分五臟,或以血色分五臟,或以血之紅紫辨陽經陰經,或主五行生剋而歸咎於土濕,或言五臟有血,六腑無血,吐臟血即死。所吐皆經絡散行之血,議論紛紛,莫衷一是。《巢氏病源》分吐血為三種,一內衄,二肺疽,三傷胃。

然三者仍屬病狀,非病源,請探本窮源,闢去浮詞而簡言之。

吐血咯血之病源,大致分三類。

—曰偶然硬傷。(猛力舉重跌打受傷,凡此類若所傷不重,本無大害,治宜通血去淤。世有硬傷不痊者,由亂用他種血藥故也。若咳嗽嗆傷,偶見血者,當治咳嗽,不入血症。)

白話文:

人們遇到吐血、咯血的症狀,醫生們往往只列舉各種藥方,不探究病因,或是籠統地說成外感內傷,卻沒有深入分析病因。有些人根據七情影響五臟來判斷,有些人根據血色來判斷五臟,有些人根據血色的紅紫來區分陽經陰經,還有些人根據五行生剋,將病因歸咎於脾土濕邪,甚至有人說五臟有血,六腑無血,吐出臟血就會死亡。他們所吐出的都是經絡中流動的血液,議論紛紛,卻沒有統一的看法。

《巢氏病源》將吐血分為三種:內衄、肺疽、傷胃。

然而這三種只是病症,並非病因。我希望您能深入探究病因,去除繁雜的描述,用簡潔的語言來解釋。

吐血、咯血的病因,大致可以分為三類:

第一種是偶然硬傷。例如猛力舉重、跌打受傷,如果傷勢不重,原本沒有大礙,治療應以通血去瘀為主。有些人硬傷久治不愈,是因為亂用其他血藥造成的。如果是咳嗽嗆傷,偶爾吐血,就應該治療咳嗽,不用歸類於血症。

二曰陽火偏亢,(素體實熱之人,或夏行烈日,或過於勤動,觸受大熱,實熱人誤服溫補藥。)熱透經絡。(飲酒過度,傳熱於臟。實熱人或過於思怒,或驟有悲憂驚恐,激動諸火。凡此者,吐肺、胃、肝、脾諸經之血者多,吐心血者少。皆因陽火太盛,血受火蒸,熱極漲溢,浮於應有之數。

將吐未吐時已頭昏目眩,口苦舌黃,舉動稍不謹慎,因而藉端發作,順勢逆行上湧,自去其有餘之數。凡陽火吐血者,皆火有餘,陰未虧,初吐者五臟本質並未腐壞,屢吐者肺胃或有傷爛,治宜瀉火,使與陰平。切忌滋補溫補,變成陰虛。簡言之曰:陽火偏亢者,熱極而血湧也,血未壞不可補也,補之則益熱矣,瀉之則以涼為補矣。)

白話文:

二曰陽火偏亢

(天生體質燥熱的人,或者夏天在烈日下行走,或者過度勞動,接觸到過熱的環境,本來就燥熱的人又誤服溫補藥物。)熱氣便會侵入經絡。(過度飲酒,也會將熱氣傳導到臟腑。體質燥熱的人,或者過度思考或生氣,或者突然遭遇悲傷、憂愁、驚恐等情緒,也會激發體內的熱氣。這些情況下,大多會吐出肺、胃、肝、脾等經絡的血液,吐出心血的較少。都是因為陽火過盛,血液受到火氣蒸灼,熱度極高而膨脹溢出,超過了原本應該有的量。

在還沒吐血之前,已經出現頭昏眼花、口苦舌黃的症状,稍微動作不慎就會觸發吐血,血液順著氣道逆流而上,將多餘的血液吐出來。凡是因陽火而吐血的人,都是火氣過盛,陰氣未虧,剛開始吐血的人五臟的本質尚未損壞,但如果反覆吐血,肺胃就會受傷潰爛。治療方法應該以瀉火為主,使陰陽平衡。絕對不能滋補溫補,否則會變成陰虛。簡單來說,陽火偏亢就是熱氣過盛導致血液湧出,血液沒有壞掉,不能用補藥,補藥反而會加重熱氣,應該用寒涼藥物來瀉火,才能達到補益的效果。)

三曰陰虛火旺。(天下無生成陰虛火旺之人。人身小天地,必陰陽相濟乃成軀殼。先天本無偏倚,惟陰陽平列,陽健陰柔。人有知覺,即多嗜欲營謀,不肯自平其火,加以飲食失度漸成陽火偏亢之人,發為諸病。

醫者不敢清心瀉火,或誤投滋補,引入陰分;或妄用溫補,灼傷真陰;或曾吐血一次,愈治愈誤,或肺胃肝脾之血,屢吐屢以他藥強止之,如築堤障水,以誤為是,久之成為陰虛火旺之病矣;或由色欲過度,大傷腎陰,調理再誤,漸成此病;或縱酒吐血之後,仍不戒酒,久而腑腐,醫者復誤之;或已成陰虛,不肯開拓心胸,復傷七情,激動諸火。凡真陰虛火旺者,大肉陷下,大骨枯槁,非尋常瘦人可比。

白話文:

所謂「陰虛火旺」,其實並非天生,而是後天因素造成的。人體就像個小宇宙,陰陽調和才能維持健康。天生體質並沒有偏向,都是陰陽平衡,陽氣強健,陰氣柔順。然而,人們有了意識後,就容易貪圖享樂,追逐名利,無法控制自己的慾望,再加上飲食不節制,慢慢就導致陽火過旺。

醫生如果不懂得清心瀉火,反而誤用滋補藥物,反而會損害陰氣;或者亂用溫補藥物,灼傷真陰;或者曾經吐血,治好後又誤用藥物;或者肺、胃、肝、脾經常出血,不斷用藥強行止血,就像築堤擋水,治標不治本,久而久之就會形成陰虛火旺的病症。也可能是因為縱慾過度,嚴重損傷腎陰,治療方法不當,逐漸發展成這種病;或者縱酒吐血後,仍然不戒酒,久而久之內臟腐敗,醫生又誤用藥物;或者已經患上陰虛,卻不願意放寬心胸,反而繼續傷神,激發內火。真正陰虛火旺的人,會出現肌肉凹陷、骨骼枯槁的症狀,這與一般的瘦弱不同。

行動如浮,乾咳不止,顯出種種壞象,舌色如絳無苔。若有深黃苔者,尚可作陽火治。凡陰虛火旺已成者,吐少咯多,所出已至心血腎血,甚為難治,五臟本質多有腐壞處,並有凝血黏滯,成塊成蟲,故其咯不止,狀如吐痰,常有少些,陰日虛,火日旺,多以干癆終。亦有血勢一湧而來者,即無救矣。

治陰火已成者,補瀉兩難,只有滋陰降火之法,除去五子、萸肉等酸斂之品,尤賴病人善自珍攝,勉強延年耳。總之陰虛火旺之多半由庸醫誤治而成。凡瘦人陽火偏亢時,當詳察舌脈,萬勿誤認作陰虛,是在識力。簡言之曰:陰虛火旺者,藥誤而使血壞也。血壞,不能強用溫補,溫之則津竭,補之則增滯。

白話文:

患者行動虛浮,不停地乾咳,顯現出各種不良症狀,舌頭呈現鮮紅色且沒有舌苔。如果舌苔呈現深黃色,還能用清熱瀉火的方法治療。但如果陰虛火旺已經形成,患者就會出現少吐多咳,咳出的痰液已經混雜著心血和腎血,非常難治。五臟的根本已經腐壞,並且有凝結的血液黏附在一起,形成塊狀或蟲狀,因此患者不斷地咳嗽,像是吐痰一樣,而且經常咳出少量血痰。陰虛火旺的患者,陰氣虛弱,陽氣旺盛,最終大多會發展成肺癆。也有患者突然大量吐血的,那就無藥可救了。

治療陰虛火旺已經形成的患者,補和瀉都難以奏效,只能採取滋陰降火的方案。要避免使用五子、萸肉等酸斂性的藥物,患者需要自己好好調養,勉強延長壽命。總之,陰虛火旺大多是由庸醫誤治造成的。對於瘦弱的人,如果陽氣偏亢,一定要仔細觀察舌頭和脈象,千萬不要誤診為陰虛,這需要精準的辨識能力。簡而言之,陰虛火旺是因為錯誤的用藥導致血液損壞。血液受損,不能使用溫補藥物,溫補會導致津液枯竭,補益會加重血瘀。

氣虛體寒者無吐血。(硬傷則有之,是因受傷,非因虛寒也。或云氣虛挾寒,陰陽不相守,血亦妄行,用附子理中湯加木香、烏藥,其說謬也。夫人身之火非真火,即熱也。熱極斯血漲而湧,虛寒者,安能使血漲乎?陰陽不相守,當陽脫而死,其血斷不妄行。大抵虛寒入,忽然咯血,必因嗆傷或硬傷,或藥誤所致,或感冒風傷於血者或有之,治風則止。其咎不在血,不可立虛寒吐血之門。

偶有吐血從風寒得者,因風中有寒亦有火,實熱之人感受風火燥,觸發內熱,風傷於血而吐血,當作散風治。或虛寒人感冒咳嗽嗆傷出血,當作咳嗽治。若傷寒症偶見血者,宜從傷寒治。故古方用麻黃、人參、芍藥,是以傷寒為主,非以血為主。有表先治表,見血休治血也。

白話文:

氣虛體寒的人不會吐血。如果是因為外傷導致的吐血,那就不屬於氣虛體寒的範疇了,因為是外力造成,不是因為虛寒。有些人可能會說氣虛挾寒,陰陽失衡導致血妄行,要用附子理中湯加木香、烏藥來治療,這種說法是錯誤的。因為人體的火不是真正的火,而是熱。熱到極點才會使血液膨脹而湧出,虛寒的人怎麼可能讓血液膨脹呢?如果陰陽失衡,應該是陽氣脫落而死亡,血液絕對不會妄行。總而言之,虛寒的人突然咯血,一定是因為嗆傷、外傷、藥物誤服,或者感冒風寒傷血,治療方法是針對風寒,血並不是問題。不能隨便說虛寒就吐血。

有些情況下,吐血可能是因為風寒引起的,因為風中既有寒也有熱。體質燥熱的人遇到風火,會觸發內熱,風傷血而吐血,應該用散風的方法治療。如果虛寒的人感冒咳嗽嗆傷出血,就應該當作咳嗽來治療。如果傷寒病偶爾出現出血,就應該按照傷寒病的治療方法來處理。古方用麻黃、人參、芍藥來治療傷寒,是以傷寒為主要病症,而不是以出血為主要病症。先治表症,看到出血也不要急著治血。

《金匱》曰:亡血不可發表,豈有血證可投麻黃哉?《金匱》所謂亡血,非專指吐血也,凡血虛者亦謂之亡血。無表邪則不可發,若太陽感風邪傷血,可用麻黃散風而血自止,惟宜辨明有風邪表證方可,非謂吐血便用麻黃也。黃元御《長沙藥解》內傷吐衄,緣土濕非燥證種種,外熱煩蒸無非土濕、陽飛、火奔、水泛,久服地黃無有不死云云。彼蓋見地黃陰品治血不效,歸咎於濕,不知陽火吐血須以苦寒治之,地黃湯滋膩不能勝病。

若陰火吐血專用地黃,本屬敷衍,其咎不因土濕。夫臟腑在身中,即無日不在濕中,安見脾土獨不受濕乎?有土無水,有燥無潤,安能生物乎?)

白話文:

《金匱要略》說:失血的人不能用發散的藥物,怎麼會有血症可以用麻黃呢?《金匱要略》中所說的失血,不單指吐血,凡是血虛的人也都稱為失血。沒有表邪就不能發散,如果太陽經受風寒邪氣而傷血,可以用麻黃散來散風,血自然會止住,但要清楚辨明是否有風邪表證才可以,不是說吐血就用麻黃。黃元御在《長沙藥解》中說,內傷吐血、鼻衄,是因濕土而不是燥證,外熱煩躁,無非都是濕土、陽氣上浮、火氣奔涌、水氣泛溢,長期服用地黃就會死。他大概是看到地黃這種陰性的藥物治療血症沒有效果,就歸咎於濕,不知道陽火引起的吐血需要用苦寒藥物來治療,地黃湯滋膩緩慢,無法勝任治療。

如果陰火引起的吐血專用地黃,本就是敷衍之法,其過失並不在於濕。人體臟腑都在身體內,就沒有哪一天不在濕氣中,怎麼能說脾土獨不受濕呢?有土無水,有燥無潤,怎麼能生存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