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碎金》~ 卷之二 (3)
卷之二 (3)
1. 卷之二
形不足者,溫之以氣;精不足者,補之以味。其高者,因而越之(謂越揚上吐也);其下者,引而竭之(謂泄下引也);中滿者,瀉之於內(內謂腹內邪);其有邪者,漬形以為汗(邪謂風邪,在表發之以汗);血實者決之(以砭針去血);氣虛者宜掣引之(導引其氣。)
治病舉綱論
且如病之一二言之,隔塞悶絕有氣窒之病,原其本得之於暴憂,不治其氣而釋其憂也。
且如女子不月,血滯之病也,原其本得之於心氣不下通也,不治其血,而通其心可也。
且如勞極,驚悸者,過傷也,勞於心,氣不足,使心氣內和,則精神莫得而動也。
且如頸痿者,風毒之病也,每傷於憂愁思慮之不止,使志意和通,則氣血自得而通暢,則凡治病之術不先制其所欲,正其所念,去其所惡,損其所恐,未有不能愈者也。
夫病有中外,治有緩急論
凡在內者,以內治法和之;凡在外者,以外治法和之;氣微不調,以氣法調之;其次大者,以平氣法平之;盛甚不已,則奪其氣,令其衰也。故《經》曰:「調氣之方,必在陰陽,定其中外,各守其鄉,內者內治,外者外治,微者調之,其次平之,盛者奪之,汗者下之,寒熱溫涼衰之,以屬隨其攸利也。」
五臟四時受病發咳
《經》曰:乘秋則肺先受邪,乘春則肝先受邪,乘夏則心先受邪,乘至陰則脾先受邪,乘冬則腎先受邪。又曰:何以異之?答曰:肺咳之狀,而喘息有音,甚則唾血;心咳之狀,則心痛,喉中介介如梗狀,甚則咽痛喉閉;肝咳之狀,則兩脅下痛,甚則不可以轉,轉則兩脅病;脾咳之狀,咳則右胠下痛,陰陰引肩背,甚則不可以動,動則咳劇;腎咳之狀,咳則腰背相引而痛,甚則咳涎。
六腑受病發咳
又曰:「六腑之咳,安所受病。」答曰:「五臟之久咳,乃移於六腑。脾咳不已,則胃受之。胃咳之狀,咳而嘔,嘔甚則長蟲出。肝咳不已,則膽受之。膽咳之狀,咳嘔膽汁。肺咳不已,則大腸受之。大腸咳狀,咳而遺失。心咳不已,則小腸受之。小腸咳狀,咳而失氣,氣與咳俱失。腎咳不已,則膀胱受之。膀胱咳狀,咳而遺尿。」
三焦受病發咳
又曰:「久咳不已,則三焦受之。三焦咳狀,咳而腹滿,不欲食飲,此聚於胃,關於肺,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腫,氣逆也。」
經曰:「人之五臟卒痛,何氣使然?」
答曰:「經脈流行不止,環周不休。寒氣入經而稽遲,泣(音澀)而不行。客於脈外則血少,客於脈中則氣不通,故卒然而痛。」又曰:「其痛或卒然而止者,或痛甚不休者,或痛甚不可按者,或按之而痛止者,或按之無益者,或喘動應手者,或心與背相引而痛者,或脅肋與小腹相引而痛者,或腹痛引陰股者,或痛宿昔而成積者,或卒然痛死不知人有少間復生者,或痛而嘔者,或腹痛,或後泄者,或痛而閉不通者。」凡此諸痛,各不同形,別之奈何?
白話文:
[卷之二]
身體虛弱的人,要用溫和的方法補充元氣;精氣不足的人,要用飲食來補充。病邪在上焦者,要向上引導排出(指向上嘔吐);病邪在下焦者,要向下引導排出(指瀉下);腹部脹滿者,要從內部瀉掉(內指腹內邪氣);體表有邪氣者,要用發汗的方法將其排出(邪指風邪,在體表);血滿者,要用針刺放血;氣虛者,要運用導引術來疏通氣血。
治病要把握大原則
比如說,某些疾病表現為胸悶氣塞、昏厥,這是氣機阻滯的病症,其根本原因是暴怒憂愁所致,治療時不能只治標不治本,而應疏解其憂愁之氣。
再比如,女子月經不通,這是血滯的病症,其根本原因是心氣不通暢,治療時不一定要直接治療血瘀,而要先疏通心氣即可。
再比如,過度勞累導致驚悸,這是心氣受損,勞累傷及心神,導致心氣不足,使心氣平和,則精神就能安定。
再比如,頸項強直,這是風毒引起的疾病,大多是因為憂愁思慮過度所致,使心志平和通暢,則氣血自然也就通暢。總而言之,治療疾病的關鍵在於先控制病人的慾望,端正其思想,去除其厭惡的事物,減少其恐懼,沒有什麼疾病是不能治癒的。
疾病的內外與治療的緩急
凡是內在的疾病,就要用內治法治療;凡是外在的疾病,就要用外治法治療;氣機輕微失調的,就要用調理氣機的方法;病情較重的,就要用平衡氣機的方法;病情非常嚴重,就要抑制其氣機,使其衰弱。所以《經》書說:「調整氣機的方法,一定要根據陰陽的規律,確定疾病的內外部位,各自遵循其規律,內在的疾病內治,外在的疾病外治,輕微的疾病調治,病情較重的平治,病情嚴重的抑制,表邪用汗法,裡邪用下法,寒熱溫涼的方法使之衰弱,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。」
五臟在四季受邪而咳嗽
《經》書說:秋天容易侵犯肺,春天容易侵犯肝,夏天容易侵犯心,晚秋容易侵犯脾,冬天容易侵犯腎。又問: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區別呢?回答說:肺受邪咳嗽,表現為喘息有聲,嚴重者會咳血;心受邪咳嗽,表現為心痛,喉嚨裡好像有異物梗阻,嚴重者會咽喉腫痛閉塞;肝受邪咳嗽,表現為兩脅疼痛,嚴重者無法翻身,翻身則兩脅疼痛加劇;脾受邪咳嗽,表現為咳嗽時右脅下疼痛,疼痛牽引到肩背,嚴重者無法活動,活動則咳嗽加劇;腎受邪咳嗽,表現為咳嗽時腰背疼痛牽引,嚴重者會咳出涎液。
六腑受邪而咳嗽
又問:「六腑受邪咳嗽,又是怎麼回事呢?」回答說:「五臟久咳不愈,就會轉移到六腑。脾久咳不愈,則會轉移到胃。胃受邪咳嗽,表現為咳嗽伴隨嘔吐,嚴重者會吐出蛔蟲。肝久咳不愈,則會轉移到膽。膽受邪咳嗽,表現為咳嗽伴隨嘔吐膽汁。肺久咳不愈,則會轉移到大腸。大腸受邪咳嗽,表現為咳嗽伴隨大便失禁。心久咳不愈,則會轉移到小腸。小腸受邪咳嗽,表現為咳嗽伴隨氣虛,氣與咳同時消失。腎久咳不愈,則會轉移到膀胱。膀胱受邪咳嗽,表現為咳嗽伴隨尿失禁。」
三焦受邪而咳嗽
又問:「久咳不愈,還會轉移到三焦嗎?」回答說:「久咳不愈,就會侵犯三焦。三焦受邪咳嗽,表現為咳嗽伴隨腹脹,不想吃喝,這是因為邪氣積聚在胃,影響到肺,導致患者多涕唾、面部浮腫,這是氣逆的表現。」
五臟驟然疼痛的原因
《經》書問:「人體五臟突然疼痛,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?」
回答說:「經脈運行不停,周而復始。寒邪侵入經脈而停滯,阻礙氣血運行。寒邪停留在經脈外則血少,停留在經脈中則氣不通,所以會突然疼痛。」又問:「有的疼痛突然停止,有的疼痛劇烈不止,有的疼痛劇烈到不能按壓,有的按壓後疼痛停止,有的按壓無效,有的喘息與按壓同時出現,有的心痛牽引到背部,有的脅肋疼痛牽引到腹部,有的腹部疼痛牽引到陰部,有的疼痛持續很久形成積聚,有的突然疼痛而死,過了一會兒又復活,有的疼痛伴隨嘔吐,有的腹部疼痛伴隨下痢,有的疼痛伴隨大便秘結。」凡此種種疼痛,各有不同的症狀,如何區分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