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碎金》~ 卷之二 (4)
卷之二 (4)
1. 卷之二
答曰:「寒氣客於脈外,則脈寒。脈寒則縮蜷,縮蜷則脈細,急則外引小絡,故卒然而痛。得炅則痛立止(炅,熱也,下同)。因重中於寒,則痛久矣。寒氣客於經脈之中,與炅氣相搏,則脈滿,滿則痛而不可按也。
寒氣稽留,炅氣從上,則脈充大而血氣亂,故痛甚而不可按也。
寒氣客於腸胃之間,膜原之下,血不得散,小絡急引,故痛。按之則血氣散,故按之動止。
寒氣客於俠脊之脈,則深。按之不能及,故按之無益也。
寒氣客於衝脈,衝脈起於關元,隨腹直上寒氣,則脈不通,則氣因之,故喘動應手矣。
寒氣客於背俞之脈,則血泣脈泣,則血氣虛。血氣虛,則痛,其俞泣於心,故相引而痛。按之則熱氣至,熱氣至則痛止矣。
寒氣客於厥陰之脈者,絡陰氣繫於肝。
寒氣客於脈中,則血泣脈急,故脅肋與小腹相引痛矣。
厥氣客於陰股,寒氣上及小腹,血泣在下相引,故腹痛引陰股。
寒氣客於小腸膜原之間,絡血之中,血泣不得,注於大經,血氣稽留不得行,故宿昔而成積矣。
寒氣客於五臟,厥逆上泄,陰氣竭,陽氣未入,故卒然痛,死不知人。氣復反則生矣。
寒氣客於腸胃,厥逆上出,故痛而嘔也。
寒氣客於小腸,小腸不得成聚,故後泄復矣。
熱氣留於小腸,腸中痛,癉熱焦渴,則堅幹不出,故痛而閉不通矣。」
又曰:「所謂言而可知者也,視而可見。」
答曰:「五臟六腑,固盡有部也視其五色,黃赤為熱,白為寒,青黑為痛,此所謂視而可見者也。」
又曰:「捫而可得,奈何?」
答曰:「視其主病之脈,堅而血及陷下者,皆可捫而得也。」
故知百病生於氣也,故有九氣。九氣所生之病,怒則氣上,喜則氣緩,悲則氣消,恐則氣下,寒則氣收(寒則腠理閉,而氣不行,故氣收,寒則氣散,非也。),炅則氣泄,驚則氣亂,勞則氣耗,思則氣結。九氣不同,何病之生?
答曰:「怒則氣逆,甚則嘔血(故氣上矣);喜則氣和志達,榮衛通利,故氣緩矣;悲則心系急,肺布葉舉而上焦不通,榮衛不散,熱氣在中,故氣消矣;恐則精卻,卻則上焦閉,閉則氣還,還則下焦脹,故氣不行矣;寒則腠理閉,氣不行,故氣收矣;炅則腠理開,榮衛通,汗大泄,故氣泄矣;驚則氣無所倚,神無所歸,慮無所定,故氣亂矣;勞則喘息汗出,內外皆越,故氣耗矣;思則心有所存,神有所拘,正氣留而不行,故氣結矣。」
又曰:「有病心腹脹滿,旦食則不能暮食,此為何病?」
答曰:「名為鼓脹。此食飲不節,故當病氣聚於腹也。」
又曰:「有病胸脅支滿者,妨於食,病至,則先聞腥臊臭,出清液,先唾血,四肢清,目眩,時時前後血,病名為何?何以得之?」
白話文:
[卷之二]
問答中說明了各種疼痛的成因,皆與寒氣有關,並指出寒氣侵犯身體不同部位所導致的不同症狀:
寒氣停留在體表,導致脈象冰冷,脈搏細小而緊縮,進而引發突然的疼痛,遇熱則疼痛立即消失。若寒氣侵襲嚴重,疼痛就會持續很久。寒氣入侵經脈,與體內熱氣搏鬥,則脈象充盈,疼痛劇烈且按壓無效。寒氣久留,熱氣從上而下,脈象充盈腫大,氣血紊亂,疼痛加劇且按壓無效。寒氣停留在腸胃之間,血氣不能散佈,小血管收縮牽引,造成疼痛,按壓則血氣散開,疼痛減輕。寒氣侵犯脊背經脈,則疼痛較深,按壓也無效。寒氣侵犯衝脈(起於關元穴),導致氣血不通,出現喘息等症狀。寒氣侵犯背部的俞穴,導致血脈瘀滯,氣血虛弱,引起疼痛,並可能牽扯到心臟。按壓則熱氣到達,疼痛停止。寒氣侵犯厥陰經脈,影響肝臟的陰氣。寒氣滯留在經脈中,血脈瘀阻,導致脅肋和小腹疼痛。寒邪侵犯陰部,寒氣上行至小腹,下焦血脈瘀阻,導致腹痛牽引至陰部。寒氣停留在小腸膜原之間,阻礙血行,導致血氣淤積,久而久之形成積聚。寒氣侵犯五臟,導致陰氣耗竭,陽氣不能進入,突然發病,甚至危及生命,氣血恢復則可痊癒。寒氣侵犯腸胃,逆流向上,導致疼痛和嘔吐。寒氣侵犯小腸,小腸功能失調,導致腹瀉。熱氣滯留小腸,腸道疼痛,伴隨發熱、口渴,大便乾燥不通,導致疼痛和便秘。
另有說明疾病診斷方法,強調通過觀察和觸診來判斷病情:
“言而可知者” 指的是通過詢問病史了解病情。“視而可見者” 指的是通過觀察患者的面色判斷病情,黃赤色代表熱證,白色代表寒證,青黑色代表疼痛。 “捫而可得” 指的是通過觸診脈象判斷病情,脈象堅實,或者血脈下陷,都可以通過觸診得知。
文中也闡述了“九氣”與疾病的關係:
百病皆因氣的紊亂而起,而氣的紊亂又源於七情六慾的影響。怒則氣逆,喜則氣緩,悲則氣消,恐則氣下,寒則氣收,熱則氣泄,驚則氣亂,勞則氣耗,思則氣結。這些不同的情緒變化會導致氣機紊亂,從而產生不同的疾病。
最後,文中提到了兩種疾病的症狀與名稱:
一種是鼓脹,症狀是心腹脹滿,食慾不振,是由於飲食不節導致的。
另一種疾病症狀是胸脅部脹滿,影響進食,發病前聞到腥臭味,排出清液,吐血,四肢冰冷,頭暈目眩,反覆出血。此病名及病因未明確指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