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碎金》~ 卷之二 (5)
卷之二 (5)
1. 卷之二
答曰:「病名血枯。得之年少時有所大脫血,若醉入房中,氣竭肝傷,故月事衰少不來也。」
又曰:「病有少腹盛,上下左右皆有根,此為何病?可治不?」
答曰:「病名伏梁。」又曰:「伏梁,何因而得之?」答曰:「裹大膿血,居腸胃之外,不可治。治之,每切按之至死。」
又曰:「何以然?」答曰:「此下則因陰必下膿血,上則迫胃脘,生膈俠胃脘內癰,此久病也,難治。居臍上為逆,居臍下為從,勿動亟奪。(亟,數也,奪,去也。言不可移動但數數去之,則可矣。)
又曰:諸風掉眩皆屬於肝;諸寒收引皆屬於腎;諸氣膹郁皆屬於肺;諸濕腫滿皆屬於脾;諸熱瞀瘛皆屬於火;諸痛癢瘡皆屬於心;諸厥固泄皆屬於下;諸痿喘嘔皆屬於上;諸禁鼓慄如喪神守皆屬於火;諸頸項強皆屬於濕;諸逆衝上皆屬於火;諸脹腹大皆屬熱;諸躁狂越皆屬於火;諸暴強直皆屬於風;諸病有聲,鼓之如鼓,皆屬於熱;諸病胕腫,痛酸驚駭,皆屬於火;諸轉反戾,水液渾濁,皆屬於熱;諸病水液,澄澈清冷,皆屬於寒;諸嘔吐酸,暴注下迫,皆屬於熱。
夫如大寒而甚,熱之不熱,是無火也。熱來復去,晝見夜伏,夜發晝止,時節而動,是無火也。當助其心。又如大熱而甚,寒之不寒,是無水也。熱動復止,倏忽往來,時動時止,是無水也。當助其腎。內格嘔逆,食不得入,是有火也。病嘔而吐,食久反出,是無火也。暴迫注下,食不及化,是無水也。
溏泄而久,止發無常,是無水也。故心盛則生熱,腎盛則生寒,腎虛則寒動於中,心虛則熱收於內。又熱不得寒,是無火也。寒不得熱,是無水也。夫寒之不寒,責其無水。熱之不熱,責其無火。熱之不久,責心之虛。寒之不久,責腎之虛。有者瀉之,無者補之。虛者補之,盛者瀉之。
居其中間,疏無壅之,令上下無礙,氣血通調,則熱自和,陰陽調達矣。是以《經》有治熱以寒,寒之而水食不入。治寒以熱,熱之而昏躁已生。此則氣不求通,壅而為是也。紀於水火餘氣可知。故曰:「有者求之,無者求之,盛者責之,虛者責之,令氣通調妙之道也。」
《經》曰:「病甚則棄衣而走,登高而歌,或至不食數日,踰垣上屋,所上之處,皆非其素乃能也。病反能者,何也?」答曰:「四肢者,諸陽之本也。陽盛則四肢實,實則能登高也。」又曰:「棄衣而走者,何也?」答曰:「熱盛於身,故棄衣而走也。」又曰:「其妄言罵詈,不避親疏而歌,何也?」答曰:「陽盛則惡人罵詈,不避親疏而不欲食,故妄走也。」
《經》曰:「足陽明之脈病,惡人,與聞木音則惕然而驚。鐘鼓不為動,聞木音而驚,何也?」答曰:「陽明者,胃脈也,胃者,土也,故聞木音而驚。土惡木也。」其惡火,何也?答曰:「陽明主肉,其脈血氣盛,邪客之則熱,熱甚則惡火。」其惡人,何也?答曰:「陽明厥,則喘而惋。」
白話文:
[卷之二]
回答說:「這種病叫做血枯。患者年輕時曾大量失血,例如醉酒後發生房事,導致氣血耗竭,肝臟受損,所以月經量少或停止。」
又問:「有一種病,少腹脹滿,上下左右都有腫塊,這是什麼病?能治嗎?」
回答說:「這種病叫做伏梁。」又問:「伏梁是怎麼引起的?」回答說:「是腸胃外包裹著大量的膿血,治不好。治療的話,每次按壓都會致死。」
又問:「為什麼這樣?」回答說:「這種病,下方會導致陰部流出膿血,上方則會壓迫胃脘,在膈肌和胃脘內形成癰腫,這是久病,很難治療。膿腫位於肚臍上方為逆,位於肚臍下方為順,不可移動,只能不斷地去除膿液(亟,數也;奪,去也。意思是不可移動,但要不斷地去除膿液,這樣就可以了)。
又說:各種風引起的眩暈都屬於肝;各種寒邪引起的收縮牽引都屬於腎;各種氣機鬱滯都屬於肺;各種濕邪引起的腫脹都屬於脾;各種熱邪引起的昏迷抽搐都屬於火;各種疼痛瘙癢瘡瘍都屬於心;各種厥逆、固縮、泄瀉都屬於下焦;各種痿證、喘息、嘔吐都屬於上焦;各種禁錮、戰慄、如喪失神志都屬於火;各種頸項強直都屬於濕;各種逆氣衝上都屬於火;各種腹部脹大都屬於熱;各種躁狂妄動都屬於火;各種肢體強直都屬於風;各種有聲的病症,叩擊時聲音如鼓,都屬於熱;各種病症出現腫塊,伴隨疼痛、酸楚、驚恐,都屬於火;各種病症出現反覆糾纏,水液渾濁,都屬於熱;各種病症水液清澈透明、冰冷,都屬於寒;各種嘔吐酸水,食物急劇下瀉,都屬於熱。
如果大寒而用熱療法卻不見好轉,說明沒有火邪。熱邪來去反覆,白天出現晚上消失,晚上發作白天停止,隨著季節變化而發作,說明沒有火邪。應該補益心臟。如果大熱而用寒療法卻不見好轉,說明沒有水液虧虛。熱邪發作又停止,忽來忽去,時發時止,說明沒有水液虧虛。應該補益腎臟。內臟阻塞導致嘔逆,吃不下東西,是有火邪。病症出現嘔吐,吃下去的食物不久就吐出來,是沒有火邪。食物迅速下瀉,還沒消化就被排出,是水液虧虛。
大便溏泄日久,發作沒有規律,是水液虧虛。所以,心氣盛則生熱,腎氣盛則生寒,腎虛則寒邪內動,心虛則熱邪內收。又,熱邪久治不愈,說明沒有火邪。寒邪久治不愈,說明沒有水液虧虛。寒邪久治不愈,是因為水液虧虛。熱邪久治不愈,是因為火邪不足。熱邪發作不久,是因為心氣虛弱。寒邪發作不久,是因為腎氣虛弱。有的就瀉去,沒有的就補益。虛的就補益,實的就瀉去。
處於中間狀態的,就疏通壅塞之氣,使上下暢通無阻,氣血調和,那麼熱邪就會自行平復,陰陽就會調和。所以《經》書中有「治熱用寒,寒邪治療後卻水谷不化」、「治寒用熱,熱邪治療後卻出現昏躁」的記載。這是因為氣機不通,壅塞而導致的。根據水火餘氣就可以知道。所以說:「有的就治療它,沒有的就求它;實的就責備它,虛的就責備它,使氣機通調,這就是妙法。」
《經》書說:「病情嚴重時,病人會脫衣奔跑,登高唱歌,甚至數日不食,翻牆上屋,所到之處,都不是平時所能到達的。病人反倒能做到這些,為什麼呢?」回答說:「四肢是諸陽之根本。陽氣旺盛,四肢就會有力,有力就能登高。」又問:「脫衣奔跑是為什麼呢?」回答說:「體內熱盛,所以脫衣奔跑。」又問:「病人胡言亂語,辱罵他人,不分親疏而唱歌,是為什麼呢?」回答說:「陽氣旺盛,就會厭惡他人,辱罵他人,不分親疏,不想吃東西,所以胡亂奔跑。」
《經》書說:「足陽明經脈生病,病人厭惡人,聽到木頭聲就會驚恐。鐘鼓聲卻沒有反應,聽到木頭聲就驚恐,為什麼呢?」回答說:「陽明經是胃經,胃屬土,所以聽到木頭聲就驚恐,因為土克木。」病人厭惡火,是為什麼呢?回答說:「陽明經主宰肌肉,其脈氣血旺盛,邪氣入侵就會發熱,熱盛就會厭惡火。」病人厭惡人,是為什麼呢?回答說:「陽明經厥逆,就會喘息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