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碎金》~ 卷之三 (3)
卷之三 (3)
1. 卷之三
五運主病
熱類(以少陰君火之熱,乃真心小腸之氣也)諸病喘嘔吐酸,暴注下迫,轉筋,小便渾濁,腹脹大,癰疽瘍疹,瘤氣結核,上下霍亂,瞀郁腫脹,鼻塞鼽衄,血溢血泄,淋閉身熱,惡寒戰慄,驚惑悲笑讝妄,皆屬於熱。
肝熱則口酸,心熱則口苦,脾熱則口甘,肺熱則口辛,腎熱則口咸,胃熱則口淡。心熱甚則出汗,脾熱甚則出涎,肺熱甚則出涕,腎熱甚則出唾。
濕類(足太陰濕土,乃脾胃之氣也。濕,極則生熱。)
諸痙強直,積飲,痞隔中滿,霍亂吐下體重,跗腫肉如泥,按之不起,皆屬於濕。
火類(少陽相火之熱,乃心包絡三焦之氣也。)
諸熱瞀瘛,冒瘖冒昧,躁擾狂越,罵詈驚駭,跗腫疼痠,氣逆衝上,禁慄如喪神守,啑嘔,瘡瘍,喉痹,耳鳴及聾,湧溢,食不下,目昧不明,暴注,暴病,暴死,皆屬於火。
燥類(陽明燥金,乃肺與大腸之氣也。)
諸澀枯涸,幹勁皴揭,皆屬於燥。
寒類(足太陽寒水,乃腎與膀胱之氣也。)
諸病上下,所出水液澄清冷,癥瘕㿗疝,堅痞腹滿急痛,下痢清白,食不飢,吐痢腥穢,屈伸不便,厥逆禁固,皆屬於寒。
風製法
風淫於內,治以辛涼,佐以苦,以甘緩之,以辛散之。防風通聖散、天麻散、小續命湯、防風湯、消風湯、祛風丸、排風湯。
獨治於內:承氣湯、陷胸湯、神芎丸、大黃丸、備急丹。
暑製法
熱淫於內,治以鹹寒,佐以甘苦,以酸收之,以苦發之。
白虎湯、桂苓湯、玉壺丸、碧玉散、玉露散、石膏湯。
獨治於外:拔毒散、水澄膏、生肌散、魚膽丸。
濕製法
濕淫於內,治以苦熱,佐以鹹淡,以苦燥之,以淡泄之。
白朮木香散、五苓散、葶藶木香散、橘皮白朮散、益元散、神助散、桂苓白朮散。
兼治於內:
防風通聖散、大柴胡湯、小柴胡湯、柴胡飲子、當歸飲子。
火治法
火淫於內,治以鹹寒,佐以甘辛,以酸收之,以苦發之。
涼膈散、解毒丸、神功丸、八正散、調胃散、大小承氣湯。
兼治於外:桂枝湯、麻黃湯、小建中湯、升麻湯、五積散。
燥製法
燥淫於內,治以苦溫,佐以甘辛,以辛潤之,以苦下之。
神功丸、麻仁丸、脾約丸、潤體丸、潤腸丸、四生丸、葶藶散。
先治內後治外:
謂寒藥先攻裡(大黃、芒硝、黑牽牛之類。)謂熱藥後攻表(桂枝、麻黃、升麻之類。)
寒製法
寒淫於內,治以甘熱,佐以苦辛,以辛散之,以苦堅之。
姜附湯、四逆湯、二薑湯、朮附湯、大已寒丸、附子理中丸。
先治外,後治內(攻表用熱藥,攻裡用寒藥。)
論濕變五泄總歸於濕:
風濕則胃泄:
夫胃泄者,飲食不化,完穀出,色黃,風乘胃也。宜化劑之類。
暑濕則脾泄:
白話文:
[卷之三]
五運主病
熱證:各種症狀如喘息、嘔吐、胃酸、腹瀉急迫、抽搐、小便混濁、腹脹、癰疽、瘍疹、腫瘤、結核、霍亂、神志不清腫脹、鼻塞流鼻血、出血、尿閉、發熱、惡寒發抖、驚恐、悲笑異常、胡言亂語等,都屬於熱證。肝熱則口酸,心熱則口苦,脾熱則口甘,肺熱則口辛,腎熱則口咸,胃熱則口淡。心熱嚴重則出汗,脾熱嚴重則流涎,肺熱嚴重則流涕,腎熱嚴重則流唾液。
濕證:各種症狀如抽搐僵直、積液、胸悶腹脹、霍亂、嘔吐腹瀉、體重增加、腳踝腫脹、皮膚像泥一樣、按壓不起等,都屬於濕證。(濕邪過盛則會生熱)
火證:各種症狀如發熱神志不清、昏迷、煩躁狂亂、辱罵驚嚇、腳踝腫脹疼痛、氣逆上衝、肢體僵硬如喪失神志、嘔吐、瘡瘍、喉嚨阻塞、耳鳴耳聾、嘔吐物溢出、食慾不振、視力模糊、腹瀉、突發疾病、暴亡等,都屬於火證。
燥證:各種症狀如乾燥、枯竭、皮膚乾裂等,都屬於燥證。
寒證:各種症狀如身體上下不適,排出清水樣液體,癥瘕、疝氣、腹部堅硬脹滿疼痛、腹瀉排出清稀大便、吃不下東西、嘔吐腹瀉排出腥臭物、屈伸不利、厥逆、便秘等,都屬於寒證。
風邪治法
風邪入侵體內,治療應使用辛涼藥物,輔以苦味藥物,用甘味藥物緩和,用辛味藥物疏散。常用藥方有:防風通聖散、天麻散、小續命湯、防風湯、消風湯、祛風丸、排風湯。
單獨治療內在病邪:承氣湯、陷胸湯、神芎丸、大黃丸、備急丹。
暑邪治法
熱邪入侵體內,治療應使用鹹寒藥物,輔以甘苦藥物,用酸味藥物收斂,用苦味藥物發散。
常用藥方有:白虎湯、桂苓湯、玉壺丸、碧玉散、玉露散、石膏湯。
單獨治療外在病邪:拔毒散、水澄膏、生肌散、魚膽丸。
濕邪治法
濕邪入侵體內,治療應使用苦熱藥物,輔以鹹淡藥物,用苦味藥物燥濕,用淡味藥物利濕。
常用藥方有:白朮木香散、五苓散、葶藶木香散、橘皮白朮散、益元散、神助散、桂苓白朮散。
兼治內外:防風通聖散、大柴胡湯、小柴胡湯、柴胡飲子、當歸飲子。
火邪治法
火邪入侵體內,治療應使用鹹寒藥物,輔以甘辛藥物,用酸味藥物收斂,用苦味藥物發散。
常用藥方有:涼膈散、解毒丸、神功丸、八正散、調胃散、大小承氣湯。
兼治外在病邪:桂枝湯、麻黃湯、小建中湯、升麻湯、五積散。
燥邪治法
燥邪入侵體內,治療應使用苦溫藥物,輔以甘辛藥物,用辛味藥物潤燥,用苦味藥物瀉下。
常用藥方有:神功丸、麻仁丸、脾約丸、潤體丸、潤腸丸、四生丸、葶藶散。
先治內後治外:
寒證應先攻治內在病邪(如大黃、芒硝、黑牽牛等),熱證應後攻治外在病邪(如桂枝、麻黃、升麻等)。
寒邪治法
寒邪入侵體內,治療應使用甘熱藥物,輔以苦辛藥物,用辛味藥物疏散,用苦味藥物收斂。
常用藥方有:姜附湯、四逆湯、二薑湯、朮附湯、大已寒丸、附子理中丸。
先治外後治內:先用熱藥治療外在病邪,再用寒藥治療內在病邪。
論濕邪導致五泄,總歸於濕:
風濕導致胃泄:
胃泄是指飲食消化不良,未消化食物排出,顏色發黃,是風邪侵犯胃部引起的。宜用化積藥物。
暑濕導致脾泄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