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澄

《不居集》~ 上集卷之十三 (1)

回本書目錄

上集卷之十三 (1)

1. 治案

—人年逾三十,神色清減,初以傷寒過汗,嗣後兩膝冷,身則惡寒,食則易飢,日見消瘦,頻頻夢遺,筋骨疼痛,久伏枕榻,醫用滋陰降火罔效。汪視左脈浮虛而緩,右則浮弦而緩,此陽虛耳。病者曰:易飢善食,夢遺,似屬陰虛,若作陽虛,而用參、耆,恐益余病。汪曰:古人謂脈數而無力者,陰虛也;脈緩而無力者,陽虛也。

今脈虛浮弦緩,則為陽虛可知。以症論之,病屬陰虛,陰虛則熱發午後。午後屬陰,則午後當遍身發熱惡熱,揭胸露肘,蒸蒸熱悶煩躁矣。茲患是症俱無,何以認為陰虛?夫陽虛則惡寒惡風,雖天暖日和,猶畏出門庭。今患兩足膝冷,身多畏寒,皆陽虛之驗。又汗多亡陽,非陽虛而何?食則易飢者,非陰虛火動也。

蓋脾胃以氣為主,氣屬陽,脾胃之陽已虛,又瀉以苦寒屬陰之藥,故陽愈虛,而內空竭,須假穀氣以扶助之,是以易飢而欲食,雖食亦不生肌肉也。經曰飲食自倍,腸胃乃傷,又曰飲食不為肌膚,其此之謂歟?夢遺亦非特陰虛。經曰:陽氣者,精則養神,柔則養筋。今陽既虛,則陽之精氣,不能養神。

心以藏神,神失所養,則渾身筋骨因以疼痛。魂亦不藏,故夢寐不寧,安得而不遺乎?經曰:氣固精實。陽虛則不能固,而精門失守,此遺之所以頻而不禁也。經曰:腎者,胃之關也。今若助陽以使其固,養胃以守其關,何慮遺之不止。乃以參、耆各二錢,白朮一錢,甘草五分,枳實、香附、山楂、韭子各五分,煎服半載,隨時令寒暄升降,而易其佐使,療理乃安。

—婦人年逾三十,形色脆白,久病虛弱。汪診治十餘年,不能盡去其疾。一日復診之,左則似有似無,右則浮濡無力。汪曰:疇昔左脈不若是,今倏反常,深為可慮。越三日診之,兩手脈皆浮濡,惟右則略近於快而已。乃知脈之昨今異狀者,由虛然也。近患頭眩目昏,四肢無力,兩膝冷弱,或時氣上衝胸,梗於喉中不得轉動,則昏憒口噤,不省人事,內熱口渴,鼻塞食減,經水漸少。

汪用參三錢,歸身、白朮、麥冬各一錢,黃耆一錢五分,黃柏七分,枳實五分,甘草四分,煎服。若缺藥日久,則病復作,服之仍安。

白話文:

[治療案例]

— 有一位超過三十歲的人,看起來氣色清瘦,起初因為感冒過度出汗,後來雙膝感到冰冷,身體經常覺得寒冷,吃東西容易餓,但卻逐日消瘦,頻繁地在睡夢中遺精,筋骨疼痛,長期臥牀不起,醫生使用滋補陰液、降火的藥物但效果不佳。汪醫師檢查他的脈象,發現左手脈象浮虛而緩慢,右手脈象則浮弦而緩慢,判斷這是陽氣虛弱的現象。病人表示自己容易餓且食量大,頻繁夢遺,似乎屬於陰虛,如果當作陽虛來治療,使用人參、黃耆這類藥物,擔心會加重病情。汪醫師解釋,古人說脈搏快速但無力是陰虛,脈搏緩慢無力則是陽虛。

現在他的脈象虛弱、浮弦緩慢,可以確定是陽虛。從症狀來看,病症似乎屬於陰虛,陰虛通常在下午發熱。下午屬於陰,所以應該會全身發熱、怕熱,想要掀開衣服露出手肘,感覺悶熱且煩躁。但病人並未出現這些症狀,為什麼要認定為陰虛呢?陽虛的人會畏寒、怕風,即使天氣溫暖、陽光和煦,還是害怕出門。現在病人雙腳膝蓋冰冷,身體常感寒冷,這些都是陽虛的證據。再者,大量出汗會喪失陽氣,如果不是陽虛又是什麼?他吃東西容易餓,不是因為陰虛導致的火氣上升。

脾胃運作主要依靠氣,氣屬於陽,脾胃的陽氣已經虛弱,如果再服用苦寒、屬陰的藥物,會讓陽氣更虛弱,身體內部空虛,必須藉助食物來扶助,因此容易餓想吃東西,就算吃了也不會長肉。古籍提到,飲食過量會傷害腸胃,又說飲食無法滋養肌膚,這大概就是這種情況吧?頻繁夢遺也不是單純的陰虛。古籍寫道:陽氣可以養神,柔順可以養筋。現在陽氣虛弱,無法養神。

心臟儲存精神,如果精神失去滋養,全身的筋骨就會感到疼痛。靈魂也無法安定,因此睡眠不安穩,怎麼可能不遺精呢?古籍說:氣固精實。陽虛就無法固精,精關失守,因此遺精頻繁且難以控制。古籍又說:腎臟是胃的門戶。如果能補助陽氣使其固守,滋養胃部以守護門戶,就不必擔心遺精不止。於是使用了人參、黃耆各二錢,白朮一錢,甘草五分,枳實、香附、山楂、韭子各五分,煎煮服用半年,根據季節的寒熱變化調整輔助藥材,最終病情得以穩定。

— 有一位超過三十歲的婦人,皮膚蒼白,長期患病體弱。汪醫師治療她十多年,但始終未能完全治好她的病。有一天再次診察,發現她的左手脈象若有似無,右手脈象則浮軟無力。汪醫師說:過去她的左手脈象並非如此,現在突然反常,非常令人擔憂。三天後再次診察,雙手脈象都浮軟,只有右手脈象略顯有力。由此可知,脈象異常是由於虛弱所致。最近她感到頭暈眼花,四肢無力,雙膝冰冷無力,偶爾會感到胸口脹氣,喉嚨梗塞無法轉動,然後陷入昏迷、口閉,失去意識,內心燥熱、口渴,鼻子堵塞、食慾減退,月經量逐漸減少。

汪醫師使用了人參三錢,當歸身、白朮、麥冬各一錢,黃耆一錢五分,黃柏七分,枳實五分,甘草四分,煎煮服用。如果間隔太久沒有服藥,病情就會復發,服藥後病情就會好轉。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