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不居集》~ 上集卷之十三 (1)
上集卷之十三 (1)
1. 治案
薛立齋治高光祿,脾胃素弱,因飲食勞倦,腹痛胸痞,誤用大黃等藥下之,譫語煩躁,頭痛喘汗,吐瀉頻頻,時或昏憒,脈大無倫。用六君加炮姜,四劑而安。但倦怠少食,口乾發熱,六脈浮數,欲用泄火之藥。薛曰:不時發熱,是無火也;脈浮大,是血虛也;脈浮虛,是氣虛也。此因胃虛,五臟虧損,虛症發見。服補胃之劑,諸症悉退。
汪石山治一人,年五十,過勞倦怠,煩悶惡食不爽。汪診之,脈浮小濡緩。曰:此勞倦傷脾也,冬春宜仿補中益氣湯例,夏秋宜仿清暑益氣湯例。依法受方,服之良愈。
江篁南治一人,症患耳聾煩躁,身熱譫語。醫曰此傷寒少陽症也,服小柴胡不效。更醫投白虎湯,亦不減,又兼唇乾齒躁,舌乾倦甚,神思憒憒,且備後事矣。江曰:此內傷症也。以生脈散加陳皮、甘草,一服舌稍津潤,耳稍聞,神思略回。繼加白朮、柴胡等藥出入而愈。
白話文:
[治療案例]
薛立齋治療了一位名叫高光祿的病人,他的脾胃一向虛弱,因飲食不當和過度勞累,導致腹部疼痛、胸口脹滿。誤用了大黃等藥物後,出現了妄言、煩躁、頭痛、呼吸困難及大量出汗的症狀,並且伴有頻繁的嘔吐與腹瀉,有時甚至會陷入半昏迷狀態,心跳極快。薛立齋使用了六君子湯加上炮製過的薑(炮姜)進行治療,經過四劑後,病狀得到了穩定。然而,病人仍然感到疲倦乏力、食慾不振、口乾舌燥且體溫升高,脈搏呈現出浮動且快速的狀態,似乎需要使用清熱降火的藥物。薛立齋表示:病患偶爾發燒,實際上是因為體內缺乏火氣;脈搏浮動且強大,顯示出血液不足;脈象浮動虛弱,則表明氣力衰弱。這些症狀是因為胃部虛弱,導致五臟功能下降,出現了虛弱的徵兆。在服用補胃的藥物後,所有症狀都逐漸消退。
汪石山治療了一名五十歲的男性,他因為過度勞累而感到疲憊,心情煩悶且對食物失去興趣,身體狀況不佳。汪石山為他診斷,發現其脈象浮動、微弱且緩慢。他說:這是勞累過度導致脾臟受損的症狀,在冬季和春季,應當參考補中益氣湯的配方進行調理,夏季和秋季則應當參考清暑益氣湯的配方。按照此方法開出藥方,病人服藥後,病情有了顯著的好轉。
江篁南治療了一位病人,該病人患有耳聾、煩躁不安、身體發熱及妄言等症狀。醫生認為這是少陽經絡受傷所致的傷寒,給予小柴胡湯治療但未見成效。換了一位醫生後,使用了白虎湯,情況也沒有改善,反而出現了嘴脣乾燥、牙齒乾澀、舌頭乾燥且極度疲倦的症狀,精神恍惚,家人已經開始準備後事。江篁南表示:這是內傷的症狀。他使用了生脈散加上陳皮和甘草的配方,病人服用一次後,舌頭開始恢復濕潤,聽覺有所改善,精神狀態也略有恢復。之後,他加入了白朮和柴胡等藥物進行調整,最終病人康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