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不居集》~ 下集卷之十四 (1)
下集卷之十四 (1)
1. 總論
吳澄曰:瘰癧,虛損之外候也。凡人肝腎虧損,則水不能養木,木氣不舒,筋無血養,則枯燥急結,而發為瘰癧。其在頸項胸側者,由厥陰脈屬肝絡膽,上貫膈,布於脅肋,循喉嚨故也。壯實之輩,或感外因而起,故易治之。惟體虛之人,原非膏粱之變,不可與外科同治,當益氣養營,緩調自復。
若以暴悍之劑、誤用刀針藥線、潰爛取子等法劫之,鮮有能生者矣。
白話文:
吳澄說:瘰癧,是身體虛損的外在表現。凡是肝腎虧損的人,水氣不能滋養肝木,肝氣不舒暢,筋脈得不到血液滋養,就會變得乾燥緊縮,進而形成瘰癧。
瘰癧長在頸項、胸側,是因為厥陰經脈屬於肝經、膽經,向上貫穿膈肌,佈滿胸肋,並沿著喉嚨部位循行。
身體強壯的人,有時因感染外邪而發病,所以容易治癒。但體虛的人,本身就不屬於膏粱厚味所致的疾病,不可與外科疾病一樣治療,應該要以益氣養營的藥物緩慢調理,讓它自然恢復。
如果用猛烈的藥物、錯誤地使用刀針藥線、或用潰爛取子的方法來治療,幾乎沒有人能活下來。
2. 瘰癧變癆瘵
瘰癧之病,屬三焦肝膽等經。風熱血燥,或肝腎二經精血虧損,虛火內動,或恚怒憂思,氣逆於肝膽二經。二經常多氣少血,故怒傷肝,則木火動而血燥;腎陰虛,則水不生木而血燥,血燥則筋病。肝主筋也,故累累然結若貫珠。其候多生於耳前後,連及頤頷,下至缺盆,及胸腋之側,又謂之馬刀。
其初起如豆粒,漸如梅李核,或一粒,或三五粒,按之則動而微痛,不甚熱。久之則日以益盛,或頸項強痛,或午後微熱,或夜間口乾,飲食少思,四肢倦怠,或堅而不潰,或潰而不合。皆由氣血不足,故往往變為癆瘵。
澄按:瘰癧者,虛損之徵兆也。腎水先虧,相火內熾,熏迫津液,凝聚於皮膚之下,肌肉之上,似癧非癧,不紅不腫,不甚痛苦,日久乃潰,人多忽之。不知此等證候,緣因肝腎虛熱則生,不繫膏粱丹毒火熱之變。故其為症,寒熱似瘧,形容漸悴,肌肉漸消,咳嗽失血,潮熱盜汗,遺精,諸症蜂集。
白話文:
瘰癧是一種影響三焦、肝膽等經絡的疾病。它可能是由於風熱血燥,或是肝腎兩經精血虧損、虛火內動,或是情緒鬱結、怒氣逆於肝膽經所致。肝膽經經常氣多血少,因此生氣傷肝會導致木火動而血燥;腎陰虛則水不生木,也會造成血燥,血燥則筋病。肝主筋,所以瘰癧會形成一串串的結節,像珠子一樣。
瘰癧通常長在耳後、下巴、鎖骨下方、胸腋側,也稱為馬刀。一開始像豆粒般大小,逐漸變成梅核般大小,可能一顆或三五顆,按壓時會移動並微微疼痛,不怎麼熱。時間久了會逐漸加重,可能出現頸項僵硬疼痛、下午發燒、晚上口乾、食慾不振、四肢乏力等症狀。有的瘰癧堅硬不潰,有的潰爛卻癒合不了,這些都是氣血不足所致,往往會演變成癆瘵。
瘰癧是身體虛損的徵兆。腎水先虧,相火內熾,熏蒸津液,凝聚在皮膚之下、肌肉之上,像是癧但又不是癧,不紅不腫,也不怎麼痛,時間久了才會潰爛。很多人不以為意,殊不知這是肝腎虛熱所致,不是膏粱厚味或丹毒火熱所造成的。因此,瘰癧的症狀類似瘧疾,患者逐漸消瘦,肌肉萎縮,還會咳嗽咳血、發燒盜汗、遺精等,各種症狀都出現了。
宜以益氣養榮之法,調治自消。若不問虛實,概以劫藥追蝕攻下,流氣治癧之法治之,致氣血愈虧,禍不旋踵。
白話文:
應該用增強氣力、滋養血液的方法來治療,這樣自然會消失。如果不管是身體虛弱還是健壯,都一律使用猛烈的藥物進行剝奪和清除,這種方法對治療皮膚病沒有好處,反而會使氣血更加不足,很快就會帶來災禍。
3. 氣鬱成瘰癧
有種不繫膏粱之變、丹石之毒,因虛勞氣鬱所致者,宜補形氣,調經脈,則未成者自消,已成者自潰。若不詳審經絡氣血多少,脈症受病之源,卒用牽牛、斑蝥,及流氣飲、十宣散之屬,則氣血已損而復壞之,能無實實虛虛之患乎?
澄按:虛勞瘰癧,初起原因,迥與瘡瘍癰毒不同,倘誤治之,必犯實實虛虛之戒矣。蓋其症始於真陰之虧竭,相火之炎灼,銷鑠津液,怫結凝聚,日積月累乃成,非暴起紅腫,痛苦難熬者之比,久而不潰,此虛症也。初時氣血未乏,形體如故,調氣開結,降火消痰核,散結聚則已,再以益氣養榮調補自愈。
白話文:
有些瘰癧並非因為吃太多油膩的食物或中毒造成的,而是因為身體虛弱、氣血鬱結所引起。治療這種情況應該要補益身體元氣,調和經脈,這樣未成形的瘰癧自然會消失,已成形的瘰癧也會自行潰爛。如果沒有仔細辨別經絡氣血的虛實,以及脈症的病因,就貿然使用牽牛、斑蝥等藥物,以及流氣飲、十宣散等方劑,就會損傷原本就虛弱的氣血,反而加重病情,造成病情反覆,虛虛實實的惡性循環。
需要注意的是,虛勞瘰癧的初期原因,和一般的瘡瘍癰毒截然不同。如果誤用治療瘡瘍癰毒的方法,就很容易犯下實實虛虛的錯誤。因為虛勞瘰癧是因真陰虧竭、相火炎灼,導致津液消耗,氣血凝結,日積月累而形成的,並不像一般的瘡瘍癰毒,突然出現紅腫,疼痛難忍。虛勞瘰癧往往久而不潰,這就是虛症的特性。在初期,氣血還沒有過度損耗,形體也和正常人無異,此時應該以調氣開結,降火消痰核,散結聚的方法治療,並配合益氣養榮的補益藥物,就能自行痊癒。
若猶豫忽怠,致諸核遍潰,形體消瘦,潮汗蒸熱,咳嗽失血,諸症蜂起之時,此陰虛之極,相火益炎。所以孤陽愈急,即微亦自難逐,故氣散血聚,以致結核遍潰,或無完膚者有之。當以清金益水為君,益陽斂陰為佐,開結降火為使,必使水升火降,津液流通,潰者斂而結者散,庶亢則害,承乃制,五臟氣平,是猶寒谷一枝,而回春有日矣。若以峻猛之劑攻之,是猶渴飲鴆毒,寧不斃乎?
白話文:
如果在治療過程中有所遲疑和懈怠,導致各種病竈全面崩潰,身體變得消瘦、發燒出汗、咳嗽咳出血來,各種病症接踵而至,這就是陰虛到極點,相火(腎中的火)更加旺盛。因此單獨的陽氣會更緊迫,即使病情輕微也無法逐一排除病因,進而出現氣分散漫、血液凝聚的情況,最終形成全身性的病變或者皮膚破損等情況。應該用清肺滋水的方法作為主方,增強陽氣收縮陰氣作為輔助方法,打開阻塞降低火氣作為引導方法,必須讓水分上升火氣下降,使得津液能夠流暢地運行,已經破裂的地方可以得到修復,凝固的部分得以疏散,這樣纔能夠避免過度亢奮造成的危害,使其受到控制,從而達到五臟平衡的效果。這種療法就像寒冬裡的一支花,能使人早日康復。如果使用猛烈的藥物進行攻擊,就像是口渴的人喝下毒酒,豈不是要死掉嗎?
4. 瘰癧皆毒風熱變成
丹溪曰:瘰癧必起於足少陽一經,不守禁忌,延及足陽明經。食味之厚,鬱氣之久,曰毒、曰風、曰熱,皆此三端。拓引變換,須分虛實,實者易治,虛者可慮。此經主決斷,有相火,且氣多血少。婦人見此,若月水不調,寒熱變生,稍久轉為潮熱,自非斷欲食淡,神醫不能療也。
白話文:
丹溪先生說:瘰癧必定起源於足少陽經,如果不遵守禁忌,就會蔓延到足陽明經。飲食過於豐盛,郁氣積存久了,就會產生毒、風、熱,這三種因素都是由飲食和情緒積累而來的。治療瘰癧需要根據虛實情況,實證比較容易治療,虛證就需要小心應對。足少陽經主管決斷,有相火,而且氣多血少。女性患上瘰癧,如果月經不調,寒熱交替,時間久了就會轉為潮熱,除非斷絕慾望,飲食清淡,否則即使是神醫也難以治癒。
5. 瘰癧必癆瘵
有寡婦、尼僧、鰥夫、庶妾,志不得發,思不得遂,積想在心,過傷精力,此勞中所得者,往往有之,最為難治。宜先養心血,次開鬱結,益智安神,疏肝快膈,如歸脾湯、益氣養營湯、暢郁湯之類,或加香附、青皮、貝母、木香、梔子。
又男人不宜有青筋,潮熱咳嗽,自汗盜汗;女人不宜眼內有紅絲,經閉骨蒸,五心煩熱。男婦有此,必變癆瘵。
澄按:男子多因恚怒,虧損肝經之血,陰火內作,或不慎起居,耗損腎水,不能生肝木。女子多因恚怒傷肝,火動血燥,或鬱結傷脾,火動血耗,或患於胸乳之間。總之,水不養木,肝無血養,遒勁急結,致生此患。情傷志郁,治宜培本。時發寒熱,眼內有赤脈貫瞳仁者,不治。
白話文:
寡婦、尼姑、鳏夫、庶妾等,心中有志向卻無法實現,有想法卻無法滿足,積累在心裡的憂愁苦悶,過度消耗精氣神,這就是勞中所得的病症,往往難以治療。應該先養護心血,其次疏解鬱結,增強智力,安神定志,疏肝解郁,可以用歸脾湯、益氣養營湯、暢郁湯等,或者加入香附、青皮、貝母、木香、梔子。
此外,男人不宜有青筋、潮熱咳嗽、自汗盜汗;女人不宜眼內有紅絲、經閉骨蒸、五心煩熱。男女性出現這些症狀,就容易演變成癆瘵。
分析:男子多因怒氣沖沖,損傷肝經的血氣,陰火內燃,或者起居不慎,耗損腎水,無法滋養肝木。女子則多因怒氣傷肝,火氣旺盛,血氣乾燥,或者鬱結傷脾,火氣旺盛,血氣消耗,或者患病於胸乳之間。總之,腎水不足無法滋養肝木,肝臟缺乏血液滋養,就會導致氣血瘀滯,產生此病。情志受傷,鬱結不舒,治療應以培本固元為主。如果出現時發寒熱,眼內有紅色血絲貫穿瞳孔,則難以治癒。
6. 婦人瘰癧
婦人瘰癧,多因憂思鬱怒,胎產經行,肝、膽、脾、腎受傷所致。蓋肝傷則血燥,血燥則筋攣,累累如貫珠,多生耳前後、胸脅間。
又結核,皆因鬱怒傷肝,或胎產經行,失於調養,或因暴怒觸動膽火,結於項側耳前後,或胸脅肋痛。
澄按:瘰癧多生於少陽部分,七情所傷,抑鬱不伸,日積月累,漸變虛損。外因六氣所傷,自有外科治法;內因七情鬱結所致者,宜遵薛氏治法。
白話文:
婦女罹患瘰癧,大多是因憂思鬱怒、懷孕生產或月經失調,導致肝、膽、脾、腎受損所致。肝臟受損會導致血燥,血燥就會使筋脈收縮,形成一顆顆像珠子一樣的腫塊,多發於耳朵前後和胸脅之間。
此外,結核也是因鬱怒傷肝,或懷孕生產、月經失調後沒有好好調養,或者因暴怒觸動膽火,積聚在脖子兩側耳朵前後或胸脅肋骨,導致疼痛。
根據醫書記載,瘰癧多發生在少陽經脈部位,七情所傷,抑鬱不舒,日積月累,就會逐漸虛損。外因是六氣侵襲,可用外科療法;內因是七情鬱結導致,則應遵循薛氏醫法治療。
7. 薛氏治法
脈澀者,補血為主。脈弱者,補氣為主。腫硬不潰者,補氣血為主。抑鬱所致者,解鬱結,調氣血。潰後不斂者,屬氣血俱虛,宜大補。虛勞所致者,補之。因有核而不斂者,腐而補之。脈實而不斂,或不消者,攻之。焮腫,脈沉數者,邪氣實也,宜泄之。腫痛,憎寒發熱,或拘急者,邪在表也,宜用發散。
因怒結核,或腫痛,或發熱者,宜疏肝行氣。腫痛,脈浮數者,祛風清熱。
寒熱焮痛,此肝火風熱而致病也。用小柴胡湯以清肺火,並服四物湯以養肝血。
若寒熱既止,而核不消散者,此肝經火燥而血病也。用加味逍遙散以清肺火,六味地黃丸以生腎水。
白話文:
脈搏摸起來澀的,主要是要補血。脈搏摸起來弱的,主要是要補氣。腫塊又硬又不容易潰爛的,主要是要補氣血。因為情緒鬱結導致的,就要解開鬱結,調和氣血。潰爛之後不容易癒合的,屬於氣血都虛弱,需要大補。因為虛勞導致的,就要補它。因為有核而且不容易癒合的,就要先腐化再補它。脈搏摸起來實,但不容易癒合或消散的,就要攻伐它。紅腫發熱,脈搏沉而數的,是邪氣盛的表現,需要瀉掉它。腫痛、怕冷發熱,或肢體拘急的,是邪氣在表面的表現,需要用發散藥物治療。
因為生氣導致的結核、腫痛或發熱,就要疏通肝氣,讓氣血運行順暢。腫痛,脈搏浮而數的,就要祛風清熱。
寒熱交替,紅腫疼痛,這是肝火風熱導致的疾病。可以用小柴胡湯來清肺火,並服用四物湯來滋養肝血。
如果寒熱已經消失,但核仍然沒有消散,這是肝經火燥,導致血脈病變。可以用加味逍遙散來清肺火,六味地黃丸來滋養腎水。
腫高而稍軟,面色萎黃,皮膚壯熱,膿已成也。可用針以決之,及服托裡之劑。
經久不愈,或愈後復發,膿水淋漓,肌肉羸瘦者,必純補之劑,庶可收斂,否則變成九瘻。《內經》曰:陷脈為瘻,留連肉腠,即此病也。外用豆豉餅、琥珀膏,以祛散寒邪,補接陽氣;內服補中益氣湯、六味丸,以滋腎水,培肝木,健脾土,亦有可愈者。
大抵此症原屬虛損,若不審虛實,而犯經禁、病禁,則鮮有不誤者矣。
此症以氣血為主。氣血俱虛,又不慎起居,不節飲食,不謹七情者,不治。若氣血壯實者,不用追蝕之劑,彼亦能自腐,但取去之,亦使易於收斂。若氣血俱虛者,不先用補劑,而數用追蝕之藥,適足以敗之矣。
白話文:
腫塊高聳但略微柔軟,臉色發黃,皮膚灼熱,膿已形成,可以使用針刺將膿液排出,並服用托裡藥物。
如果長期不癒,或者癒合後再次發作,膿水不斷流出,肌肉消瘦,就必須使用純補的藥物,才能使傷口癒合,否則會變成九瘻。《內經》說:陷脈導致瘻,停留在肌肉筋骨之間,就是這種病症。外用豆豉餅和琥珀膏,祛散寒邪,補接陽氣;內服補中益氣湯和六味丸,滋補腎水,培育肝木,健脾土,也有可能治癒。
總之,這種病症本質上是虛損,如果不辨虛實,就犯了經禁和病禁,很少有不犯錯的。
這種病症以氣血為主要因素。氣血雙虛,又不注意起居,飲食不節,情緒不謹慎,就無法治癒。如果氣血強健,不需要使用耗損氣血的藥物,也能自行腐化,只需去除膿液,就能更容易癒合。如果氣血雙虛,不先使用補藥,就反覆使用耗損氣血的藥物,只會加重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