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病機沙篆》~ 卷上 (4)
卷上 (4)
1. 一、中風
中寒之症,相似中風,比之傷寒更為深重。身體強直,或口噤戰慄,甚則厥逆無知,先以薑汁、好酒或加冰、麝灌之。如輕用麻黃、蒼朮、枳、樸、薑、桂或薑汁湯;重則薑汁湯並以艾灸丹田穴。腹中痛加木香,筋急加木瓜。凡中寒之人,先宜與溫水,若遽與熱水及近火,即死。
中氣,七情所傷,氣逆痰潮,卒然昏僕,與中風相類。但中風身溫多痰涎、脈浮應人迎;中氣身冷無痰涎、脈沉應氣口。以氣藥治風則可,風藥治氣則不可。急以蘇合香丸灌之,候蘇,用八味順氣散,白朮、茯苓、人參、甘草、青皮、陳皮、烏藥、白芷,加香附、薑、棗,或木香調氣散。有痰者,星香散。
如其人本虛,痰氣上逆、關格不通,宜養正丹,水銀、硃砂、鉛、硫四味等分,用鐵器熔鉛,入水銀以柳木杵和勻,次下硃砂,再和勻,不見星入硫,急研成汁,有焰用醋灑之,候冷細研,糯米糊丸如綠豆大。若作中風治之誤矣。經曰:無故而喑,脈不至者,不治自已。謂氣暴逆也,氣復自愈。
當與厥症互看。如因風寒者,藿香正氣散,白芷、茯苓、紫蘇、腹皮、藿香、厚朴、白朮、半夏、陳皮、桔梗、甘草、薑、棗煎服。
中暑,因在暑月,其症卒暴,面垢,冷汗出,手足微冷,昏暈,或吐或瀉,或喘或滿,以來復丹治之。硝石同硫一面為末,入磁器內,微火熔,柳條攪,用火不可太旺,恐傷藥力。再研極細,名曰二氣丹。加太陰玄精石(水飛)、五靈脂(水飛)、青皮、橘紅各二兩。先用青皮、橘紅、靈脂為末,次入玄精及二氣末,好醋打糊為丸如豌豆大,每服三十丸。
或蘇合丸,用白朮、犀角、木香、香附、檀香、沉香、硃砂(水飛)、訶子(煨去皮)、麝香、丁香、蓽茇、安息(用酒熬膏)、龍腦、熏陸香(另研)、蘇合油各一兩,上除安息膏、蘇合油煉蜜和劑,其餘共為末,丸如茨子大,以蠟固匱。用時取出,湯調灌之即蘇。稍蘇,再以香薷、扁豆、厚朴、陳皮煎服。
此症外陽而內陰,故用辛溫,取其通竅也。
中熱僵仆,勿與涼水及涼物,如寒氣一逼即死,須安置於近日暖處,取路上熱土,放其臍上作窩,令人溺尿於中;或用大蒜研爛,同熱土為湯,去渣灌之,或將日曬熱瓦熨其心腹及臍下。勞役動作之人多得之。
中暑靜而逸者得之,陰症也,頭疼惡寒、拘急、肢節痛、煩心無汗、無大熱,宜大順散,乾薑、甘草、杏仁、厚朴、香薷;動而得之為中熱,陽症也,身熱煩燥惡熱、大渴多汗、無氣以動,宜蒼朮白虎湯,蒼朮、石膏、知母、甘草、粳米。虛人以補中益氣湯為主。虛人有房勞者,禁香薷。
中暑忽然不省人事,宜灸百會、中脘、三里、脾俞、合谷、人中、陰谷、三陰交斟酌用,或針亦可。
白話文:
一、中風
類似中風的寒症:這種寒症比傷寒更嚴重,會導致身體僵硬、口齒緊閉顫抖,嚴重時會昏厥不省人事。初期可嘗試用薑汁、好酒,或加入冰塊、麝香灌入患者口中。輕微的狀況可用麻黃、蒼朮、枳實、厚朴、薑、桂枝等藥材,或用薑汁湯;嚴重的則用薑汁湯配合艾灸丹田穴。腹痛的話可加木香,筋脈緊繃則加木瓜。凡是中寒的人,要先給溫水,如果直接給熱水或靠近火源,會立即死亡。
中氣:因為情緒不穩導致氣血逆亂、痰涎上湧,突然昏倒,這和中風症狀相似。但中風通常身體發熱、痰涎多、脈象浮在人迎穴;中氣則身體發冷、沒有痰涎、脈象沉在氣口穴。中氣病用理氣的藥來治療是適當的,如果用治療風的藥則會無效。這時應趕緊灌入蘇合香丸,待患者甦醒後,再用八味順氣散(白朮、茯苓、人參、甘草、青皮、陳皮、烏藥、白芷,再加香附、薑、棗),或木香調氣散。如果有痰,則用星香散。
本虛之症:若患者體質虛弱,導致痰氣上逆、阻塞不通,應使用養正丹。此藥由水銀、硃砂、鉛、硫等量組成,先將鉛在鐵器中熔化,加入水銀用柳木棒攪拌均勻,接著放入硃砂,再次攪拌均勻,直到看不到星狀的硫磺,然後快速研磨成汁。若藥汁起火,可用醋噴灑滅火,待冷卻後再細研,用糯米糊製成綠豆大小的丸藥。如果誤用治療中風的方法,就會耽誤治療。古籍說:「無緣無故失聲,脈象微弱,這是氣血暴亂,會自己痊癒。」
與厥症的辨別:中寒的症狀要和厥症區分。如果是風寒引起的,可用藿香正氣散(白芷、茯苓、紫蘇、腹皮、藿香、厚朴、白朮、半夏、陳皮、桔梗、甘草、薑、棗)煎服。
中暑:在炎熱的夏天,突然發病,臉色污垢、冷汗直流、手腳冰冷、昏迷、嘔吐或腹瀉、喘氣或腹脹等,可用來復丹治療。將硝石與硫磺等量磨成粉,放入磁器中,用小火熔化,用柳條攪拌,火不能太大,以免破壞藥效。然後再研磨成極細粉末,稱為二氣丹。再加入太陰玄精石(水飛)、五靈脂(水飛)、青皮、橘紅各二兩。先將青皮、橘紅、靈脂磨成粉,再加入玄精石和二氣丹末,用好醋調成糊狀,做成豌豆大小的丸藥,每次服用三十丸。
或用蘇合丸:藥材有白朮、犀角、木香、香附、檀香、沉香、硃砂(水飛)、訶子(煨去皮)、麝香、丁香、蓽茇、安息(用酒熬成膏)、龍腦、熏陸香(另研)、蘇合油各一兩。除了安息膏和蘇合油用蜂蜜調製外,其餘藥材磨成粉,製成茨子大小的丸藥,用蠟封好。使用時取出,用湯灌入患者口中即可甦醒。稍為甦醒後,再用香薷、扁豆、厚朴、陳皮煎服。
中暑是外陽內陰之症,所以用辛溫藥材來打通竅穴。
中熱僵仆:患者因為過熱而昏倒,切勿給予涼水或涼食,否則寒氣一逼,會立即死亡。應將患者移至靠近溫暖的地方,取路上熱土放在肚臍上作成窩狀,讓人小便在裡面;或是將大蒜搗爛,與熱土混合成湯,去渣後灌入。也可將曬熱的瓦片熨在患者的心腹和肚臍下。經常勞動的人容易得此病。
中暑靜養與勞動的區別:靜養的人得到的中暑屬於陰症,會出現頭痛、怕冷、拘急、關節疼痛、煩躁、不出汗、沒有高燒,宜用大順散(乾薑、甘草、杏仁、厚朴、香薷)。勞動的人得到的中暑則屬於陽症,會出現身體發熱、煩躁、怕熱、口渴、多汗、無力氣,宜用蒼朮白虎湯(蒼朮、石膏、知母、甘草、粳米)。體虛的人則以補中益氣湯為主。體虛又有房事勞累的人,則禁用香薷。
中暑突然昏迷:應該酌情艾灸百會、中脘、足三里、脾俞、合谷、人中、陰谷、三陰交等穴位,也可以針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