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病機沙篆》~ 卷上 (4)
卷上 (4)
1. 五、痿
諸痿之症,未有不因陽明虛而致者。《靈樞》云:真氣者,所受於天,與穀氣並而充身也。《素問》云:陽明者,五臟六腑之海也。四肢不能稟水穀氣,陰道不行,筋骨肌肉無氣以生,故不用焉。蓋真氣者,天之道也;穀氣者,地之道也。地非天不生,天非地不成,故真氣與穀氣並而後生身也。
陽明虛,五臟無所稟受,則不能行氣血、濡筋骨、利關節,故肢體中隨其不得受水穀氣處則病痿,故古人治痿獨取陽明也。
丹溪云:肺屬金,性燥,居上而主氣,畏火者也;脾屬土,性濕,居中而主四肢,畏水者也。若嗜欲無節,則水失其養,火寡於畏而侮其所勝,肺得火邪而熱矣。木性剛急,肺受熱邪則金失所養、木寡於畏而侮其所勝,脾得木而傷矣。肺熱則不能管攝一身,脾傷則不能運行四肢而病痿矣。
白話文:
各種萎縮的症狀,很少有不是因為陽明經虛弱導致的。《靈樞》說:「真氣」是來自於天的氣息,和食物中的氣息結合,充盈著身體。《素問》提到:「陽明」是五臟六腑的源頭。四肢無法接受食物和氣息的供應,陰部功能失常,筋骨肌肉缺乏氣息來滋養,所以無法運作。這顯示「真氣」是天的原則,「穀氣」是地的原則。地沒有天就無法生存,天沒有地也無法形成,所以「真氣」和「穀氣」結合後才會產生身體。
當陽明經虛弱,五臟失去供應,就不能運轉血液、滋養筋骨、潤滑關節,因此身體中那些得不到食物和氣息的地方就會出現萎縮的症狀,所以古人在治療萎縮時特別注重陽明經。
丹溪認為:肺屬金,性質乾燥,位於身體上部且主管氣息,害怕火;脾屬土,性質濕潤,位於身體中間且主管四肢,害怕水。如果過度放縱慾望,那麼水的養分就會失去平衡,火勢缺少制約而欺凌它所勝負的元素,肺受到火邪而變得熱烈。木的性質堅硬急躁,肺受到熱邪後,金的養分就會失去,木勢缺少制約而欺凌它所勝負的元素,脾會因為木勢而受傷。肺熱就不能控制全身,脾受傷就不能運行四肢,結果導致萎縮的症狀。
瀉南方則金清,而東方不實,何脾傷之有?補北方則心火降,而西方不虛,何肺熱之有?故陽明不虛,則潤宗筋、束筋骨、利機關矣。駱龍吉云:風火相熾,當滋腎水。東垣以黃柏為君、黃耆為佐,而無一定之方。有兼痰積者、有濕多者、有濕熱相半者、有挾寒者,活潑制方,其善於治痿者乎!然藥雖中竅,而將息失宜,終不可愈也。故休息精神、淡泊滋味為頂門金針。
五痿論云:有所失亡,所求不得,則肺熱葉焦,皮毛虛弱而生痿躄。宜參、耆、二冬、石斛、百合、山藥、犀角、通草、桔梗、梔子、黃苓、杏仁、秦艽。悲哀太甚,則胞絡絕。心氣熱,則下脈厥而上,上則下脈虛,虛則生脈痿,樞折挈,脛縱而不任地。宜鐵粉、銀屑、黃連、苦參、龍膽、石蜜、牛黃、龍齒、秦艽、蘚皮、丹皮、骨皮、雷丸、犀角。
白話文:
如果瀉掉南方(指脾土)就會使金(指肺金)清淨,而東方(指肝木)並不虛弱,那麼脾臟哪有什麼損傷呢?如果補益北方(指腎水)就會使心火下降,而西方(指肺金)並不虛弱,那麼肺部哪有什麼熱症呢?所以說陽明經(指脾胃)不虛弱,就能滋潤宗筋、束縛筋骨、利於器官運作。駱龍吉說:如果風火盛烈,就要滋養腎水。東垣派以黃柏為君藥、黃耆為佐藥,但並沒有固定的方子。有兼有痰積的,有濕氣過多的,有濕熱相半的,也有寒邪夾雜的,要靈活地制定方子,才能稱得上善於治療痿症!然而,即使藥物能進入病竈,但如果日常生活起居不當,最終還是無法治癒。因此,休息精神、飲食清淡纔是治病的根本。
第二段
五痿論雲:有所失亡,所求不得,則肺熱葉焦,皮毛虛弱而生痿躄。宜參、耆、二冬、石斛、百合、山藥、犀角、通草、桔梗、梔子、黃苓、杏仁、秦艽。悲哀太甚,則胞絡絕。心氣熱,則下脈厥而上,上則下脈虛,虛則生脈痿,樞折挈,脛縱而不任地。宜鐵粉、銀屑、黃連、苦參、龍膽、石蜜、牛黃、龍齒、秦艽、蘚皮、丹皮、骨皮、雷丸、犀角。
《五痿論》說:如果遭遇喪失,求不得而心灰意冷,就會導致肺熱葉焦,皮毛虛弱,進而產生痿躄(指肢體痿軟不能行走)。可以用人參、黃耆、麥冬、石斛、百合、山藥、犀角、通草、桔梗、梔子、黃苓、杏仁、秦艽等藥物治療。如果悲哀過度,就會導致胞絡斷絕。心氣過熱,就會導致下肢脈氣逆上,上肢脈氣虛弱,虛弱就會產生脈痿,骨節錯亂,小腿無力,難以負重。可以用鐵粉、銀屑、黃連、苦參、龍膽、石蜜、牛黃、龍齒、秦艽、蘚皮、丹皮、骨皮、雷丸、犀角等藥物治療。
思慮無窮,入房過度,熱入於肝,則膽泄口苦,筋膜乾,則筋急而攣,發為筋痿,宜生地、天冬、百合、紫葳、白蒺藜、杜仲、牛膝、萆薢、菟絲、防風、芩、連、木瓜。感於卑濕,則脾氣熱,胃干而渴,血液不生,致肌肉不仁,發為肉痿,宜二陳、二朮、參、耆、苓、草。
勞倦熱渴,陰氣內乏,熱舍於腎,則腰脊不舉,骨枯而髓減,發為骨痿,宜金剛丸,萆薢、杜仲、蓯蓉、菟絲等分,用豬腎酒煨,搗糊丸服。
白話文:
思考過多,性生活過度,熱氣進入肝臟,導致膽汁分泌過多,引起口苦,筋脈和皮膚乾燥,引發筋脈萎縮,應使用生地、天冬、百合、紫葳、白蒺藜、杜仲、牛膝、萆薢、菟絲、防風、黃芩、黃連、木瓜來治療。
身體受到濕氣影響,脾氣容易熱化,胃部乾燥口渴,血液生成受阻,導致肌肉無知覺,引發肌肉萎縮,應使用二陳、二術、人參、耆、茯苓、甘草來調理。
勞累、熱病、口渴,陰氣內虛,熱氣停留在腎臟,導致腰背難以抬舉,骨骼乾枯,髓液減少,引發骨質萎縮,應使用金剛丸,包含萆薢、杜仲、蓯蓉、菟絲等分量,用豬腎與酒一同烹煮後,搗成糊狀,做成藥丸服用。
夫皮毛、筋、脈三痿為內因,而骨、肉二痿為外感,又《素問·生氣通天論》云:因於濕,首如裹,濕熱不攘,大筋軟短,小筋弛長,軟短為拘,弛長為痿。亦有外感者矣,丹溪以痹為外感風寒邪實,痿為內因濕熱本虛。愚謂痹乃正氣本和,因外感風寒冷濕,為剛烈之邪,當以有餘名之。
痿乃正氣自虛,致成濕熱拂鬱懈惰,為柔緩之邪,當以不足名之。或者初傷七情及飲食厚味,中焦鬱積,淫氣不清,濕熱乘虛為痿者有之;或者初感濕痹,郁久成熱,氣血漸虛為痿者有之。不可執也。至如治法,濕勝者亦必有脾胃虛濕之症,脈微而緩弱,宜用人參養胃湯及藿香散主之。
白話文:
一般而言,皮膚、筋脈三方面的痿症,屬於內因造成的,而骨頭和肉方面的痿症,則屬於外感因素引起的。
《素問·生氣通天論》中提到:人體若因濕邪入侵,會出現頭部如裹着布條般沉重,濕熱之邪不去,就會導致大筋軟短、小筋鬆弛延長。軟短表現為拘攣,鬆弛延長則稱為痿。由此可見,痿症也有外感因素。
丹溪先生認為,痹症是因外感風寒濕邪實證而引起,痿症則是因內因濕熱本虛而導致。
我認為,痹症屬於正氣本已平和,因外感風寒濕邪而入侵,為剛猛之邪,應歸屬於“有餘”之症。
痿症則屬於正氣本身虛弱,導致濕熱之邪停滯不去,變得懈怠懶散,為柔弱之邪,應歸屬於“不足”之症。
有些人可能是因為七情傷神、飲食過於肥膩,導致中焦氣機鬱滯,濁氣不宣,濕熱乘虛而導致痿症;也有些人是先受濕邪侵襲,導致痹症,久而久之濕邪化熱,氣血漸虛,最終發展成痿症。以上情況不可一概而論。
治療方面,對於濕邪過盛者,必然伴隨脾胃虛弱、濕氣過多的症狀,脈象呈現微弱而緩慢,宜使用人參養胃湯及藿香散進行治療。
熱勝者,亦必有內傷之症,脈虛而浮大,宜四君子、補中益氣等加二妙散以滲濕清熱,此祖《內經》治痿觸取陽明之法也。若肝腎精血虛而濕多者,謂之正虛,宜溫補,茸、膠、桂、附,金匱丸、八味丸俱可用。內雖有熱,乃為虛熱,補之自除,所謂甘溫能除大熱也。若真火熱勝者,謂之偏虛,脈必沉數,及兼遺精、白濁、陰汗等症,宜四物湯、坎離丸類滋陰降火。
白話文:
如果身體呈現熱盛的狀態,必然伴隨著內傷的徵兆,脈象虛弱而浮大,此時適合使用四君子湯、補中益氣湯等方劑,並加入二妙散以利於滲濕清熱,這正是祖先在《內經》中提到的治療痿病時,取用陽明經方法的精髓。
若因肝腎精血虛弱,導致濕氣過盛,稱為正虛,宜採用溫補方法,例如鹿茸、阿膠、肉桂、附子等藥材,以及金匱丸、八味丸等方劑皆可使用。即使體內有熱,但這是虛熱,只要補益身體,熱症自然會消失,正如「甘溫能除大熱」的道理。
然而,若真火熾盛,稱為偏虛,脈象必然沉而數,同時伴隨遺精、白濁、陰汗等症狀,此時應使用四物湯、坎離丸等滋陰降火的方劑來治療。
熱甚者宜服瀉火表劑,芩連解毒湯之類,時時呷之,以救肺熱,此丹溪治痿瀉南補北之法也。有用愈風湯吞健步丸以治濕熱相半之痿,然止可施之挾風邪甚者又為痹矣。
屬濕痰者,二陳加黃柏、白朮、竹瀝、薑汁;屬死血者,紅花,赤芍、桃仁,歸稍;有屬脾土太過,令人四肢不舉,四君子湯加芎、歸,倍白朮。
白話文:
如果發熱很嚴重,應該服用瀉火解表的中藥,像是芩連解毒湯之類的藥物,時常服用,可以緩解肺部的熱氣。這是丹溪所傳授的治療痿病的「南補北瀉」法。也有人用愈風湯搭配健步丸來治療濕熱交雜引起的痿病,不過這種方法只適合風邪比較重的患者,以及患有痹症的人。
如果是濕痰引起的痿病,可以用二陳湯加上黃柏、白朮、竹瀝、薑汁;如果是死血引起的痿病,可以用紅花、赤芍、桃仁、歸芍;如果是脾土過旺導致四肢無力,可以用四君子湯加上芎、歸,並加倍白朮。
痿發於夏,俗呼疰夏,宜清暑益氣湯。一屬腎與膀胱,經云:三陽為病發寒熱,下為癰腫及為痿厥。前方主之。又一屬脾濕傷腎,經曰:秋傷於濕,上逆而咳,發為痿厥。致有目昏花、耳聾鳴、腰膝無力,當歸、生地、桂、附、防己、柴、羌、苦參;或用虎潛丸,熟地、歸、芍、知、柏、乾薑、陳皮、鎖陽、牛膝、龜板、虎骨,加附子,治痿厥如神。
白話文:
夏季發生的痿病,俗稱疰夏,宜服用清暑益氣湯。一種是腎與膀胱的問題,經書上說:「三陽為病發寒熱,下為癰腫及為痿厥。」清暑益氣湯可以主治這種情況。
另一種是脾濕傷腎,經書上說:「秋傷於濕,上逆而咳,發為痿厥。」這種情況會導致目昏花、耳聾鳴、腰膝無力,可以用當歸、生地、桂、附、防己、柴、羌、苦參等藥材治療;或用虎潛丸,包括熟地、歸、芍、知、柏、乾薑、陳皮、鎖陽、牛膝、龜板、虎骨,再加上附子,可以神效治療痿厥。
亦有濕痰瘀血阻滯經絡,天麻、白附子、烏頭、羌活、牛膝、芎、歸、乳、沒、木鱉、山甲為末服。又云,人參一斤,浸酒服之,治腳膝痿弱,可逐奔馬。
灸法:兩手太熱為骨厥,灸湧泉三壯,立安。
針法:隨前症所屬何經,取各經穴刺之。
白話文:
藥方
如果出現濕痰瘀血阻滯經絡的症狀,可以將天麻、白附子、烏頭、羌活、牛膝、芎、歸、乳、沒、木鱉、山甲研磨成粉末服用。
另外,也有人說,用一斤人參浸泡在酒中服用,可以治療腳膝痿弱,甚至能追趕奔馬。
灸法
如果雙手過熱,出現骨厥的症狀,可以灸湧泉穴三次,馬上就能緩解。
針法
根據患者的症狀所屬經絡,選擇相應的經穴進行針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