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病機沙篆》~ 卷上 (1)
卷上 (1)
1. 一、中風
類中、中寒、中氣、中食、中暑、中熱
風之為言中也,肥人氣居於表,中氣必虛,土不生金,金氣漸薄,肝無所畏,風木乃淫,復來乘土,中氣益敗,乘其中虛,外邪襲之,則為真中。西北方風高,往往有之。若但因中虛,不犯外邪,則為類中。東南方柔弱,往往有之。
《內經》曰:風者百病之長。又曰:風者善行而數變。故客於脈,則為厲風;客於臟腑之俞,則為偏風;風氣循風府而上,則為腦風;自腦戶而合於太陽則為目風;飲酒見風汗出,則為漏風;入房汗出當風,則為內風;入於腸胃,則為腸風;外客腠理,則為泄風。正風、邪風,各不相同。
白話文:
肥胖的人,氣都浮在表面,內裡的氣就虛弱,就像土無法生金,金氣漸漸衰弱,肝臟就無所顧忌,風木之氣便乘虛而入,進一步損傷內裡的氣,讓身體更加虛弱。當外邪趁虛而入時,就會導致真正的中風。西北風强劲,這種情況經常發生。如果只是內裡虛弱,沒有受到外邪侵襲,就屬於類中風。東南風比較柔和,這種情況也經常發生。
《黃帝內經》說:風是百病之源。又說:風善於流動,變化多端。它如果侵襲脈絡,就會變成厲風;如果侵襲臟腑的俞穴,就會變成偏風;如果沿著風府穴向上蔓延,就會變成腦風;如果從腦戶穴匯入太陽穴,就會變成目風;如果喝酒時吹風導致出汗,就會變成漏風;如果房事后出汗吹風,就會變成內風;如果入侵腸胃,就會變成腸風;如果侵襲皮膚腠理,就會變成泄風。正風和邪風,各有不同的表現。
經云:正風者,從一方來。即合時之正者也。其中人也淺,合而自去。邪風者,沖後來者也。謂之虛邪賊風。其中人也深,不能自去。
經曰暴疾卒死,皆屬於火。東垣以卒然昏僕責之氣虛。蓋火即氣、氣即火,同物而異名者也。當卒僕之時,以竹瀝薑汁灌蘇合香丸或三生飲加人參、竹瀝、薑汁灌之。如抉口不開,進藥且緩,以細辛、皂角為末,吹鼻取嚏即蘇;無嚏者不治。痰涎壅盛者,宜與吐之。用牙皂四枚、明礬一兩,各為細末和勻。
白話文:
經典記載:正風是指從單一方向來的風,也就是符合時節的正常風。它對人體的影響較淺,自然就會消散。邪風是指從四面八方襲來的風,稱為虛邪賊風。它對人體的影響較深,人體無法自行抵禦。
經典記載突然發病而死亡,都屬於火邪。東垣先生認為突然昏迷的原因是氣虛。因為火就是氣,氣就是火,只是名稱不同而已。當病人昏迷時,可以用竹瀝、薑汁灌服蘇合香丸或三生飲,並加入人參、竹瀝、薑汁一起灌服。如果病人張口困難,服藥要緩慢。可以用細辛、皂角研成粉末,吹入鼻中,刺激打噴嚏,就能清醒。如果病人不打噴嚏,就無法治癒。如果病人痰涎阻塞,應當讓病人吐出。可以用牙皂四枚、明礬一兩,分别研成细粉末混合在一起。
輕者五分、重者三字,溫水調灌,此名稀涎散。服之不大嘔吐,但微微令涎自口角流出即醒。或橘紅一斤,煎湯數碗,多灌取吐。
口開心絕,手撒脾絕,眼合肝絕,遺尿腎絕,聲如鼾者肺絕。此虛極而陽脫也。五症不全見者,速以大劑參、耆、朮、附,並急灸臍下關元、氣海,可救十中之一。
髮直吐沫、搖頭上攛、面赤如妝、汗出如珠,皆死症矣。
經曰:虛邪客於身半其入深,……榮衛稍衰,則真氣去,邪氣獨留,發為偏枯。又曰:身偏不用而痛,言不變、志不亂,病在分腠之間。……益其不足,損其有餘,乃可復也。即中腑症。名曰痱之為病也,身無痛處,但四肢不收,志亂不甚,其言微知,可治;甚則不能言,不可治也。即中臟症。
白話文:
輕微的病症服用五分藥,嚴重的病症服用三錢藥,用溫水調和後灌服,這叫做稀涎散。服用後不會引起大量嘔吐,只會讓病人微微地從嘴角流口水,然後就醒過來了。或者用橘紅一斤,煎成幾碗湯,讓病人多喝一些,引發嘔吐。
嘴巴張開,神志消失,是脾經虛脫;手腳散開無力,是脾經虛脫;眼睛閉合,是肝經虛脫;小便失禁,是腎經虛脫;呼吸像打鼾一樣,是肺經虛脫。這些都是氣虛陽脫的表現。如果五個症狀沒有全部出現,要馬上用大劑量的參、耆、朮、附,並且用艾灸臍下關元穴、氣海穴,可以救活十分之一的人。
頭髮直立,吐口水,搖頭,面部發紅像塗了胭脂一樣,汗水像珠子一樣流出來,這些都是死症。
經書上說:虛邪侵入人體,先侵犯表層,然後慢慢深入。……人體的榮衛氣血稍微衰弱,真氣就會消散,邪氣就會獨留體內,就會導致半身不遂。又說:身體某個部位無故疼痛,說話不流利,意識不清,病症處於腠理之間。……要補其不足,瀉其有餘,才能恢復健康。這屬於中腑病症,叫做痱。這種病症全身沒有痛處,但四肢不能收縮,意識不清,說話勉強可以,可以治療;如果嚴重到不能說話,就無法治療了。這屬於中臟病症。
外有六經形症,則以小續命湯加減及疏風湯治之。小續命亦麻黃桂枝之變,麻桂二湯施於溫熱之症,必致殺人,不可執也。後列。
太陽經,無汗惡寒者,麻黃、防風、杏仁、甘草;有汗惡風者,桂枝、防風、芍藥、甘草。陽明經,無汗身熱不惡寒者,白芷、石膏、知母、甘草;有汗身熱不惡風者,葛根、桂枝、黃芩,甘草。如在太陰經則無汗身涼,乾薑、附子、麻黃,防風。少陰經則有汗無熱,桂枝、附子、甘草、麻黃、杏仁、防風。
白話文:
若患者有六經表證,則可用小續命湯加減或疏風湯來治療。小續命湯也屬於麻黃湯、桂枝湯的變化方,而麻黃湯、桂枝湯是治療溫熱病的,若用於溫熱病症,可能會致命,不可執著使用。
太陽經證,無汗怕冷者,可用麻黃、防風、杏仁、甘草;有汗怕風者,可用桂枝、防風、芍藥、甘草。陽明經證,無汗發熱不畏寒者,可用白芷、石膏、知母、甘草;有汗發熱不畏風者,可用葛根、桂枝、黃芩、甘草。若屬於太陰經證,則無汗發涼,可用乾薑、附子、麻黃、防風。若屬於少陰經證,則有汗無熱,可用桂枝、附子、甘草、麻黃、杏仁、防風。
若無此四經之症,或在少陽、厥陰,柴胡、防風、羌活、甘草、連翹。如上症真中者,分表裡施治,而在裡者,則便溺阻隔,宜三化湯,枳實、厚朴、羌活、大黃;若表裡俱見者,先與解表而後攻裡;若外邪已解內邪已除,而語言蹇澀、半身不遂,未能即愈,以六君子湯加羌、防、歸、地、芍藥、秦艽久久服之,營衛自和,即古所云大藥是也。再加麻黃即一旬之微汗,加大黃即一旬之微利。
白話文:
若患者沒有這四經的症狀,或者病症出現在少陽、厥陰經,可以用柴胡、防風、羌活、甘草、連翹來治療。
如果上述症狀是屬於真中之邪,就要分表裡施治。若病邪在裡,則會導致排泄不通,宜用三化湯、枳實、厚朴、羌活、大黃來治療。
若表裡症狀同時存在,則要先用解表藥物,之後再用攻裡藥物。若外邪已解,內邪也已消除,但患者仍然言語不清、半身不遂,無法立即痊癒,可以用六君子湯加入羌活、防風、當歸、生地、芍藥、秦艽,長期服用,以調和營衛,這就是古人所說的“大藥”。
再加麻黃,則可以使患者在一週內微微出汗;加大黃,則可以使患者在一週內微微排泄。
如望春大寒之後,加半夏、人參、柴胡、木通,迎而奪少陽之氣也;如望夏穀雨之後,加石膏、知母、黃芩,迎而奪陽明之氣也;如季夏濕土主令,加防己、白朮、茯苓,勝脾土之濕也;如望秋大暑之後,加厚朴、藿香、官桂,迎而奪太陰之氣也;望冬霜降之後,加桂、附、當歸,勝少陰之寒也。
治風之法不過解表、攻裡、行中道,三法盡矣。然風氣不齊,稟賦各別,七情異起,六氣殊傷,活法處治,不可膠執也。
白話文:
春天大寒之後,可以加入半夏、人參、柴胡、木通,來抵禦少陽之氣的影響;夏天穀雨之後,可以加入石膏、知母、黃芩,來抵禦陽明之氣的影響;夏季濕土主令時,可以加入防己、白朮、茯苓,來克服脾土的濕氣;秋天大暑之後,可以加入厚朴、藿香、官桂,來抵禦太陰之氣的影響;冬天霜降之後,可以加入桂枝、附子、當歸,來克服少陰之寒。
治療風症的方法,不外乎解表、攻裡、行中道這三種。但風氣變化無常,體質各有不同,情緒變化多端,六氣傷害也各不相同,治療時必須活學活用,不能墨守成規。
古人用牛黃丸、至寶丹、活命金丹,品類皆辛香走竄,為斬關奪門之將,原為中臟之閉症設也。牛黃入脾治肉,麝香入腎治骨,冰片入肝治筋,此惟邪氣深入者乃為出矣。若施之於中腑、氣虛脫絕之症,反掌殺人,如人既入井而又下石,安得不立斃乎。
類中之症,其卒倒偏枯,語言蹇澀,痰涎壅盛,皆與真中風相類,故曰類中,但無六經形症為異耳。此惟中氣虛憊,故虛風內煽所致。東垣主虛誠為合論。河間主火、丹溪主痰,其言各殊。而不知其虛也,故無根之火發焉;惟其虛也,故逆上之痰生焉。東垣舉其本,河間、丹溪道其標,似異而實同也。
白話文:
古人使用牛黃丸、至寶丹、活命金丹等藥物,這些藥物都屬於辛香走竄的藥性,如同猛將衝鋒陷陣,原本是針對內臟閉塞的病症而設。牛黃入脾,治療肌肉方面的疾病;麝香入腎,治療骨骼方面的疾病;冰片入肝,治療筋脈方面的疾病。這些藥物只有在邪氣深入體內時才有效。
如果將這些藥物用於中腑虛弱、氣血虧損的病症,就好比將人推入井中再扔石頭,會立即致人於死地。
類中風的症狀包括突然昏倒、半身不遂、言語遲緩、痰涎壅塞等,與真正的中風症狀相似,所以稱為類中風,但不同於六經病的症狀。此病是由於中氣虛弱,虛風內襲所致。
東垣先生認為此病的主要原因是虛弱,這個觀點是正確的。河間先生認為是火邪,丹溪先生認為是痰濕,他們的說法有所不同。其實他們不知道病根在於虛弱,所以才會有無根之火產生;正因為虛弱,才會導致逆上之痰出現。東垣先生道出了病根,河間先生和丹溪先生則說明了病症,雖然觀點不同,但其實是殊途同歸。
心火,涼膈散;肝火,小柴胡湯;水虛火炎,六味地黃湯。類中之卒倒偏枯,症類雖有多種,總由真氣不周充,血液因而逆泣也。參、耆君之,歸、地佐之,更以秦艽,茯神、竹瀝、人乳、薑汁、梨汁最為穩當。
凡治中風須分陰陽。陰中者,其色青,或黑或白,痰喘昏迷,眩冒多汗,甚則手足厥冷;陽中者,面赤唇焦,牙關緊急,上視強直,掉眩煩渴。凡人大指次指麻木不仁,三年之內必患中風,須預防之。宜慎起居、節飲食、遠房幃、調性情,更以十全大補湯加羌活,久久服之,經歲不輟,則潛移默奪,弭災卻疾矣。若用古法天麻丸、愈風丹開其玄府、漏其真液,適足以招風取中耳,預防云乎哉。
白話文:
心火可以用涼膈散治療,肝火可以用小柴胡湯治療,水虛火炎可以用六味地黃湯治療。像中風導致的半身不遂、偏癱等症狀,雖然表現形式多種多樣,但根本原因都是真氣不足,導致血液循環不暢。因此,可以用人參、黃芪為主藥,輔以熟地黃、山藥,再加入秦艽、茯苓、竹瀝、人乳、生薑汁、梨汁,這樣的治療方案最為穩妥。
治療中風要區分陰陽。陰性中風,患者面色青白或黑,伴有痰喘、昏迷、頭昏眼花、多汗,嚴重者手腳冰冷;陽性中風,患者面紅唇乾,牙關緊閉,向上看,脖子僵硬,頭暈目眩,口渴煩躁。如果人食指和中指經常麻木無知覺,三年內很有可能患上中風,因此需要預防。要謹慎起居,飲食節制,遠離房事,調節心情,並服用十全大補湯加羌活,長期服用,一年四季不斷,就能潛移默化地預防中風,消除疾病隱患。如果用古法的天麻丸、愈風丹等藥物,雖然能打開腠理,但也會損傷體液,反而容易招致中風,哪能起到預防的作用呢?
口噤不開,足陽明頷頰之脈偏急,則口噤不能開,肝風乘胃故也。皂角、乳香、黃耆、防風,煎湯熏之。須大作湯液,如蒸如霧乃得力耳。再以南星、冰片為細末,擦其牙根;或藜蘆、鬱金為末,搐鼻;或明礬一兩、飛鹽五錢,研勻擦牙,又可將錢許棉裹安牙盡處。又法:甘草五寸,截作五段,麻油浸透火炙,抉口令人咬之,約人行十里許,又換一截,從此灌藥為便。
口眼喎斜,耳鼻常靜,故風息焉;口鼻常動,故風生焉。風搖則血液衰耗無以榮筋,故筋脈拘急、口目為僻、眥急不能卒視。人參、黃耆、當歸、白芍、升麻、秦艽、葛根、防風、鉤藤、紅花、蘇木,水煎和酒服;外用桂枝三兩,酒煎濃汁,以故布浸之,乘熱左歪搨右、右歪搨左;再以乳香二兩、皂角一兩銼拌勻,燒煙燻之。
白話文:
如果嘴巴緊閉打不開,而且足陽明經脈在頷頰部位跳動得很快,就說明是肝風入侵胃部導致的。可以用皂角、乳香、黃耆、防風煎湯熏蒸,要像蒸汽一樣濃密才能有效。也可以把南星和冰片磨成細粉擦牙根;或將藜蘆和鬱金研磨成粉,用棉花裹住塞鼻孔;或用明礬一兩、飛鹽五錢,研磨均勻後擦牙,也可以用棉花包裹少量明礬放在牙齒最裡面。還有一種方法是:取甘草五寸,切成五段,浸泡在麻油中,用火烤熱後,塞到病人嘴裡讓他們咬著,等他們走完十里路程就換下一段,如此反复直到可以順利灌藥。
如果嘴巴和眼睛歪斜,耳朵和鼻子總是靜止不動,就說明是風氣衰弱;如果嘴巴和鼻子總是動來動去,就說明是風氣旺盛。風氣搖動會導致血液衰竭無法滋養筋脈,就會造成筋脈拘急、口眼歪斜、眼角緊繃,看不清東西。可以用人參、黃耆、當歸、白芍、升麻、秦艽、葛根、防風、鉤藤、紅花、蘇木水煎,加酒服用;外用桂枝三兩,用酒煎成濃汁,浸泡在舊布上,趁熱用布擦拭歪斜的部位,左歪就擦右邊,右歪就擦左邊;然後將乳香二兩、皂角一兩研磨均勻,燒煙熏蒸患處。
語言蹇,澀經曰:足太陰之脈,連舌本,散舌下。病則舌本強。又:足少陰之直者,挾舌本。又曰:內奪而厥則為喑俳。又腎脈之氣不上循喉嚨挾舌本,則不能言。用地黃飲子(地黃、巴戟、蓯蓉、茱萸肉、桂枝、附子、薄荷、麥冬、五味、茯苓、菖蒲、遠志、石斛)。脾土不足,痰涎壅盛,言蹇澀者,六君子湯加南星、木香、乾葛、枳實、遠志、竹茹;挾熱者,山梔、連、芩、花粉、薄荷。
白話文:
說話困難,醫書上說:足太陰經脈連到舌根,散布到舌下,生病就會舌根僵硬。又說:足少陰經直行部分,緊貼舌根。還說:內氣被奪,導致昏厥就會失聲。再者,腎經之氣不能上行循行到喉嚨,緊貼舌根,也會導致不能說話。可用地黃飲子(地黃、巴戟、蓯蓉、茱萸肉、桂枝、附子、薄荷、麥冬、五味、茯苓、菖蒲、遠志、石斛)。脾土不足,痰涎阻塞,說話困難者,用六君子湯加南星、木香、乾葛、枳實、遠志、竹茹;伴有熱證者,加山梔、連翹、黃芩、花粉、薄荷。
四肢不舉耳其,其脈緩大有力者,土太過也,平胃五苓散主之;其脈細小無力者,土不及也,補中益氣湯主之。隨症加減:身體疼痛,挾濕熱者,當歸拈痛湯,羌、防、升、葛、知、茯、草、豬、澤、茵陳及苦參、人參、二朮、當歸、並湯名拈痛有奇勳。挾寒者,鐵彈丸,乳、沒各一兩、烏頭泡去皮、靈脂酒淘淨,加麝、薄荷宜。
白話文:
四肢抬不起來,脈搏緩慢有力,這是脾土過盛,可以用五苓散來治療;如果脈搏細小無力,這是脾土不足,可以用補中益氣湯來治療。
根據症狀加減藥物:身體疼痛,伴隨濕熱者,可以用當歸拈痛湯,其中包含羌活、防風、升麻、葛根、知母、茯苓、草果、豬苓、澤瀉、茵陳,以及苦參、人參、二朮、當歸,這些藥物一起使用,對於治療疼痛效果奇佳。
伴隨寒症者,可以用鐵彈丸,由乳香、沒藥各一兩、去皮的烏頭、淘洗乾淨的靈脂酒,以及麝香、薄荷等藥物組成。
挾虛者,十全大補湯加秦艽。身重,氣虛也,補中八味治之。周身盡痛者,蠲痹湯,歸、芍、薑、黃與羌活、甘草、黃耆、薑、棗煎。身重之症,時師止知燥濕,而不知補虛,按《素問·示從容論》篇歷言肝虛、腎虛、脾虛皆令人體重煩冤。是以身重乃虛症也,不止於濕可盡耳。
痰涎壅盛,星香、二陳為主,蓋治痰以順氣為先,挾虛者加參、耆、竹瀝;挾寒者桂、附、薑汁。養正丹鎮安元氣、下墜痰涎,實者星香湯送下、虛者六君子湯送下。
白話文:
身體虛弱的,可以在十全大補湯中加入秦艽。身體沉重,是因為氣虛,可以用補中八味湯治療。全身疼痛,可以用蠲痹湯,包含當歸、芍藥、生薑、黃芪,以及羌活、甘草、黃耆、生薑、大棗煎煮。身體沉重的症狀,很多醫生只知道要除濕,卻不知道要補虛。根據《素問·示從容論》記載,肝虛、腎虛、脾虛都會導致身體沉重、煩悶。所以身體沉重是虛症,不只是濕氣的問題。
痰涎壅盛,可以用星香、二陳湯為主,因為治療痰症要先順氣。身體虛弱的,可以加人參、黃耆、竹瀝;身體寒涼的,可以加桂枝、附子、薑汁。養正丹可以鎮安元氣、向下引導痰涎,實證用星香湯送下,虛證用六君子湯送下。
遺尿不禁,脾虛下陷者,補中益氣湯加益智;腎虛不能收攝者,地黃飲子合參麥散。
善飢多食風木太過,凌虛中州,脾土受攻,求助於食,法當瀉肝安脾,則復其常矣。青皮、芍藥、柴胡、山梔、人參、白朮、甘草、茯苓。更當隨時審症而為之變通也。
神氣昏冒,痰涎逆衝於上,心主被障,故昏不知人。此係中臟而非中腑,閉症而非脫症,宜牛黃丸清心肺等治之。人參、麥冬、茯神、膽星、山藥、白朮、甘草、羚羊角、犀角、雄黃、硃砂、牛黃、冰、麝、金箔、大棗,打膏加蜜為丸;或至聖保命丹,管仲一兩,生地七錢,大黃五錢,青黛、板藍根各三錢,硃砂、雄黃、川鬱金、薄荷各一錢五分,珍珠、冰片各一錢五分,麝一錢,煉蜜丸,金箔為衣;煎方宜六君子湯加南星、木香、菖蒲、遠志肉、竹瀝、薑汁服之。又有厥逆昏迷,因醉飽過度而得,名曰食中,莫作中風中氣治之。
白話文:
如果尿床是因為脾虛下陷,就用補中益氣湯加益智來治療;如果因為腎虛而無法控制尿液,就用地黃飲子合參麥散。
總是覺得餓,吃很多,這是肝木太旺,影響到脾土,脾土受到攻擊,只能靠吃東西來填補,應該瀉肝安脾,才能恢復正常。可以用青皮、芍藥、柴胡、山梔、人參、白朮、甘草、茯苓來治療,還要根據實際情況調整。
神志昏迷,痰涎堵塞,心臟被阻礙,所以昏迷不醒,這是心臟病,不是腸胃問題,是閉塞不通,不是虛脫,應該用牛黃丸清心肺等方法治療。可以用人參、麥冬、茯神、膽星、山藥、白朮、甘草、羚羊角、犀角、雄黃、硃砂、牛黃、冰、麝、金箔、大棗,打成膏狀,加蜜製成丸劑;或者用至聖保命丹,管仲一兩,生地七錢,大黃五錢,青黛、板藍根各三錢,硃砂、雄黃、川鬱金、薄荷各一錢五分,珍珠、冰片各一錢五分,麝一錢,煉蜜丸,用金箔包裹;煎藥可以用六君子湯加南星、木香、菖蒲、遠志肉、竹瀝、薑汁服用。還有一種情況是因過度飲食而導致昏迷,叫做食中,不要誤認為是中風或者中氣不足而治療。
外治急救涎潮方:凡男婦卒然中倒、涎潮於心、不省人事,當時即扶入室中,令其正坐,用好醋斤許焠入炭火中熏之,令其氣入口鼻,其涎自歸經,其人漸醒。切不可用薑湯及滴水入口,如水一入,逆其痰涎,永繫於心,成痼疾矣。
史國公酒方:治左癱右瘓、四肢頑麻、骨節痠痛,一切寒濕風氣及腎虛足膝無力,並宜服之。當歸、羌活、虎脛骨、防風、鱉甲、秦艽、萆薢、牛膝、杜仲、蠶砂各二兩,枸杞一面,白茄根八兩,無灰酒一斗,絹袋盛藥入酒浸十日,重湯煮三香,又窨五日,服之無間,頗收效驗。
白話文:
治療急救涎潮的方法:凡是男女突然昏倒,口水流到心口,不省人事,馬上扶到房間裡,讓患者正坐,用一斤好的醋放在炭火中熏,讓醋氣進入鼻子,口水就會自動回到經脈,患者就會慢慢醒過來。切記不可用薑湯或滴水入嘴,如果水一進入,就會逆流到痰涎,永遠停留在心口,變成慢性病。
史國公酒方:治療左邊癱瘓、右邊麻痺、四肢僵硬麻木、骨節痠痛,以及一切寒濕風氣和腎虛足膝無力,都適合服用。當歸、羌活、虎脛骨、防風、鱉甲、秦艽、萆薢、牛膝、杜仲、蠶砂各兩兩,枸杞一面,白茄子根八兩,無灰酒一斗,用布袋裝藥浸泡在酒中十天,然後用大火煮三次,再密封五天,隨時服用,效果顯著。
中寒之症,相似中風,比之傷寒更為深重。身體強直,或口噤戰慄,甚則厥逆無知,先以薑汁、好酒或加冰、麝灌之。如輕用麻黃、蒼朮、枳、樸、薑、桂或薑汁湯;重則薑汁湯並以艾灸丹田穴。腹中痛加木香,筋急加木瓜。凡中寒之人,先宜與溫水,若遽與熱水及近火,即死。
中氣,七情所傷,氣逆痰潮,卒然昏僕,與中風相類。但中風身溫多痰涎、脈浮應人迎;中氣身冷無痰涎、脈沉應氣口。以氣藥治風則可,風藥治氣則不可。急以蘇合香丸灌之,候蘇,用八味順氣散,白朮、茯苓、人參、甘草、青皮、陳皮、烏藥、白芷,加香附、薑、棗,或木香調氣散。有痰者,星香散。
白話文:
中寒症狀跟中風很像,但比傷寒更嚴重。身體僵硬,或是嘴巴緊閉、顫抖,嚴重還會昏迷不醒。先用薑汁、好酒,或者加冰、麝香灌下去。如果症狀輕微,可用麻黃、蒼朮、枳實、樸樹皮、薑、桂枝,或者薑汁湯;如果症狀嚴重,就用薑汁湯並艾灸丹田穴。腹部疼痛可以加木香,筋脈緊繃可以加木瓜。凡是中寒的人,一開始要給溫水,如果馬上給熱水或靠近火源,就會致命。
中氣虛弱,是因為七情所傷,導致氣逆、痰多,突然昏倒,跟中風很像。但中風患者身體溫熱、痰多、脈象浮在人迎脈;中氣虛弱患者身體冰冷、無痰、脈象沉在氣口脈。用氣藥治療中風是可以的,但用風藥治療中氣虛弱就不行。要趕緊用蘇合香丸灌下去,等病人甦醒後,就用八味順氣散,裡面有白朮、茯苓、人參、甘草、青皮、陳皮、烏藥、白芷,再加香附、薑、棗,或者木香調氣散。如果有痰,就用星香散。
如其人本虛,痰氣上逆、關格不通,宜養正丹,水銀、硃砂、鉛、硫四味等分,用鐵器熔鉛,入水銀以柳木杵和勻,次下硃砂,再和勻,不見星入硫,急研成汁,有焰用醋灑之,候冷細研,糯米糊丸如綠豆大。若作中風治之誤矣。經曰:無故而喑,脈不至者,不治自已。謂氣暴逆也,氣復自愈。
當與厥症互看。如因風寒者,藿香正氣散,白芷、茯苓、紫蘇、腹皮、藿香、厚朴、白朮、半夏、陳皮、桔梗、甘草、薑、棗煎服。
白話文:
如果病人本身虛弱,痰氣上逆、呼吸道阻塞,應該服用養正丹。養正丹由水銀、硃砂、鉛、硫磺四味藥等量組成,用鐵器熔化鉛,加入水銀,用柳木杵充分混合,再加入硃砂,再次混合,最後加入硫磺,迅速研磨成汁液,若有火焰用醋澆滅,待冷卻後再細細研磨,用糯米糊做成綠豆大小的丸藥。如果用此方治療中風,那就錯了。醫書上說:沒有原因就突然失聲,脈搏摸不到的,不治療也能自愈,這是因為氣逆上衝,氣自然會恢復。
這需要和厥症一起觀察。如果因為風寒引起,就服用藿香正氣散,白芷、茯苓、紫蘇、枳實、藿香、厚朴、白朮、半夏、陳皮、桔梗、甘草、生薑、大棗煎服。
中暑,因在暑月,其症卒暴,面垢,冷汗出,手足微冷,昏暈,或吐或瀉,或喘或滿,以來復丹治之。硝石同硫一面為末,入磁器內,微火熔,柳條攪,用火不可太旺,恐傷藥力。再研極細,名曰二氣丹。加太陰玄精石(水飛)、五靈脂(水飛)、青皮、橘紅各二兩。先用青皮、橘紅、靈脂為末,次入玄精及二氣末,好醋打糊為丸如豌豆大,每服三十丸。
或蘇合丸,用白朮、犀角、木香、香附、檀香、沉香、硃砂(水飛)、訶子(煨去皮)、麝香、丁香、蓽茇、安息(用酒熬膏)、龍腦、熏陸香(另研)、蘇合油各一兩,上除安息膏、蘇合油煉蜜和劑,其餘共為末,丸如茨子大,以蠟固匱。用時取出,湯調灌之即蘇。稍蘇,再以香薷、扁豆、厚朴、陳皮煎服。
白話文:
中暑的治療
中暑,指的是在炎熱的夏季,突然出現的一系列症狀,例如臉色蒼白、冒冷汗、手腳微涼、昏昏沉沉、嘔吐、腹瀉、呼吸急促或胸悶等。治療中暑,可以用以下兩種方法:
第一種方法:
- 製備二氣丹: 將硝石和硫磺研磨成粉末,放入陶瓷器皿中,用微火慢慢熔化,用柳條攪拌。火勢不可過旺,以免損壞藥力。
- 研磨成粉: 將熔化的藥物研磨成極細的粉末,稱為二氣丹。
- 加入其他藥材: 再加入玄精石(水飛)、五靈脂(水飛)、青皮、橘紅各二兩。
- 製成丸藥: 將青皮、橘紅、靈脂研磨成粉末,然後加入玄精石和二氣丹的粉末,用醋調製成糊狀,製成豌豆大小的丸藥。
- 服用方法: 每次服用三十丸。
第二種方法:
- 製備蘇合丸: 將白朮、犀角、木香、香附、檀香、沉香、硃砂(水飛)、訶子(煨去皮)、麝香、丁香、蓽茇、安息(用酒熬膏)、龍腦、熏陸香(另研)、蘇合油各一兩混合。
- 製成丸藥: 將安息膏和蘇合油煉蜜混合,將其他藥材研磨成粉末,混合後製成茨子大小的丸藥,用蠟封存。
- 服用方法: 中暑時取出丸藥,用湯水送服,即可醒神。稍稍清醒後,再用香薷、扁豆、厚朴、陳皮煎湯服用。
此症外陽而內陰,故用辛溫,取其通竅也。
中熱僵仆,勿與涼水及涼物,如寒氣一逼即死,須安置於近日暖處,取路上熱土,放其臍上作窩,令人溺尿於中;或用大蒜研爛,同熱土為湯,去渣灌之,或將日曬熱瓦熨其心腹及臍下。勞役動作之人多得之。
中暑靜而逸者得之,陰症也,頭疼惡寒、拘急、肢節痛、煩心無汗、無大熱,宜大順散,乾薑、甘草、杏仁、厚朴、香薷;動而得之為中熱,陽症也,身熱煩燥惡熱、大渴多汗、無氣以動,宜蒼朮白虎湯,蒼朮、石膏、知母、甘草、粳米。虛人以補中益氣湯為主。虛人有房勞者,禁香薷。
白話文:
這種病症表面上陽氣旺盛,內里卻虛寒,因此要用辛溫藥物來通開阻塞的經絡。
如果中暑後身體僵硬倒地,絕對不能給予涼水或涼的食物,因為一旦寒氣入侵就會危及生命。要將患者安置在溫暖的地方,用路上的熱土在患者肚臍上堆成一個窩,讓患者尿在裡面;也可以將大蒜研磨成泥,與熱土一起煮湯,去掉渣滓後灌入患者口中;或者用日曬過的熱瓦熨患者的心腹部和肚臍下方。經常勞作的人更容易中暑。
如果中暑後靜止休息的人容易得這種病,屬於陰性症狀,表現為頭痛怕冷、身體拘緊、四肢疼痛、心煩無汗、沒有發高燒,應該服用大順散,藥物包括乾薑、甘草、杏仁、厚朴、香薷;如果在勞動中中暑,屬於陽性症狀,表現為身體發熱、心煩燥熱、口渴多汗、無力活動,應該服用蒼朮白虎湯,藥物包括蒼朮、石膏、知母、甘草、粳米。虛弱的人以補中益氣湯為主,如果虛弱的人有房事勞累的情況,則要禁服香薷。
中暑忽然不省人事,宜灸百會、中脘、三里、脾俞、合谷、人中、陰谷、三陰交斟酌用,或針亦可。
冒暑大熱、霍亂吐瀉,百勞、委中、合谷、曲池、三里、十宣等穴,酌選針灸。
左右癱瘓、痹厥偏枯、半身不遂、筋攣痰涎,針用肩髃、合谷、曲池、環跳、風市、足三里、絕骨、崑崙、陽陵泉。
中風痰涎壅盛、聲如牽鋸、服藥不下者,宜灸關元、丹田二穴,多灸之為妙。
忽然中風,不知人事,宜以十宣穴出血即醒。乃十指頭端並穴。
白話文:
中暑昏迷時,可以灸百會、中脘、三里、脾俞、合谷、人中、陰谷、三陰交穴位,或針灸也行。
夏天炎熱導致發燒嘔吐時,可以選用百勞、委中、合谷、曲池、三里、十宣等穴位針灸。
半身不遂、肢體麻木、筋攣痰多時,可以針灸肩髃、合谷、曲池、環跳、風市、足三里、絕骨、崑崙、陽陵泉等穴位。
中風導致痰多,聲音嘶啞,服藥困難時,可以灸關元、丹田穴位,多灸為佳。
中風突然昏迷時,可以刺十指尖端並穴位放血,能使病人甦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