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略十三篇》~ 卷十三 (18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三 (18)

1. 人迎辨(附刻)

二盛在太陽膀胱小腸也。三盛在陽明胃與大腸也。四盛以上者,以陽脈盛極,而陰無以通,故曰格陽。又曰:愚按關格脈證,本經垂訓極明,世人病此不少,而歷代醫師每各立名目,以相傳訓,甚至並其大義而失之。其謬甚矣。夫所謂關格者,陰陽否絕不相榮運,乖羸離敗之候也。

故人迎故盛者,病在三陽之府也。陽明行氣於三陽,而人迎之脈,在結喉之旁也。故古法診三陽之氣於人迎,如四時氣篇曰:人迎候陽,正謂此也。又曰:又按關格之脈,如六節藏象、脈度、終始、禁服、經脈等篇,言之再四,蓋恐其難明,故宣而又宣,誠重之也。而後世諸賢,鮮有得其旨者,豈皆未之察耶。

夫人迎在頸,系陽明表脈,故人迎倍大者曰格陽。此以陰陽否絕,氣不相營,故名關格,不可易也。而三難曰:脈有太過,有不及,有陰陽相乘,有覆有溢,有關有格,何謂也?然。關之前者,陽之動也。脈當九分而浮,過者法曰太過,減者法曰不及,遂上魚為溢,為外關內格,此陰乘之脈也。

故仲景宗之曰:在寸為格,格則吐厥。夫人迎四倍,既非寸口之謂,(寸口以上察人迎,故曰在寸為格。景岳蓋未知此。)而曰吐厥者,即膈食一證耳。(景岳不知膈食,進而為關格。)此證未必至死,何《內經》諄諄特重之若是耶。繼自叔和以後,俱莫能辨,悉以尺寸言關格,(景岳蓋不知寸口以上察人迎,尺脈以下察寸口。)而且云左為人格,以致後世惑亂,遂並陰陽表裡大義,盡皆失之。

迨及東垣之宗《脈經》者,則亦以左為人迎,曰氣口之脈,大四倍於人迎,此清氣反行濁道也。故曰格。(氣口之脈大四倍於人迎,即寸口以上漸大至四倍,以應喉旁之人迎,已將達《內經》扁鵲長沙之旨,而不捨左為人迎謬說,此東垣將悟未悟,為《脈經》《脈訣》所誤,遂不能悟。惜哉!)甚至丹溪特立關格一門,曰此證多死,寒在上,熱在下,脈兩寸俱盛四倍以上。

夫兩寸俱盛四倍,又安得為寒在上,熱在下耶。其說愈乖,其義愈失,致使後學茫然莫知所辨。欲求無誤,其可得乎。獨近代馬玄臺知諸子之非,謂關格之義,非膈食閉癃之證,(癃閉,乃津液不通,一時阻塞而閉。關則不得小便,乃津液枯涸而閉。膈食乃關格之始,馬仲化蓋未知此。

)曰:嗚呼痛哉!軒歧之旨乎。秦張王李朱,後世業醫者所宗,尚與《內經》渺然如此,況能使後世下工,復知關格為脈體,而非病名也。又焉能決關格脈之死生,治關格脈之病證,及治膈證閉癃證而無謬也哉。此馬子之言誠是也。然觀其諸篇之注,則亦未詳經義,謬宗叔和,仍以左為人迎,竟置陽明胃脈於烏有,而仍失本經表裡陰陽,根本對待之義,此其復為誤也。

白話文:

人迎脈搏如果出現兩倍盛大的情況,代表病邪在太陽膀胱和小腸經脈。如果出現三倍盛大,則代表病邪在陽明胃和大腸經脈。若脈搏盛大到四倍以上,表示陽氣過於旺盛,陰氣無法與之協調,這種情況就叫做「格陽」。

我認為,關於關格脈的病理和症狀,經典醫書已經解釋得很清楚了。但世人患此病的不在少數,而歷代醫生卻各自創立不同的名稱來相互傳授,甚至連關格脈的基本概念都搞錯了,這實在是太荒謬了。所謂關格,是指陰陽失調、不能相互協調運作,導致身體衰弱、敗壞的表現。

所以,人迎脈搏如果明顯盛大,代表病邪在三陽經脈的臟腑。陽明經脈的氣會運行到三陽經脈,而人迎脈位於喉結的旁邊。因此,古時候診斷三陽經脈的氣,會在人迎脈上進行,就像《四時氣篇》說的:「人迎脈是觀察陽氣的地方」,就是這個意思。另外,關格脈的相關內容,在《六節藏象》、《脈度》、《終始》、《禁服》、《經脈》等篇章中反覆提及,就是因為擔心難以理解,所以才多次強調,可見古人對此的重視。但是後世的醫學家,卻很少有人能真正理解其中的含義,難道是他們都沒有仔細研究嗎?

人迎脈位於頸部,屬於陽明經脈的表脈。所以,人迎脈搏如果比正常大一倍,就叫做「格陽」。這是因為陰陽失去協調,氣血無法相互滋養,所以才稱為關格,這個概念是不能改變的。《難經》中提到:「脈搏有太過、不及、陰陽相乘、覆、溢、關、格等情況,這是什麼意思呢?」回答說:「關之前,是陽氣在活動。正常的脈搏應該是九分,浮在表面。如果超過九分就是太過,少於九分就是不及。脈搏如果向上湧出,就像魚向上游一樣,就叫做溢,這表示外關內格,屬於陰氣乘陽的脈象。」

所以,張仲景也遵循這個說法,認為:「在寸口脈上出現關格,就會導致嘔吐和暈厥。」(這裡的寸口指的是觀察人迎脈的部位,而不是手腕上的寸口。張景岳沒有理解這一點。)如果出現嘔吐暈厥,其實就是膈食的症狀。(張景岳不了解膈食,就直接把它當作關格。)這種情況不一定會導致死亡,為什麼《內經》要如此重視呢?自王叔和以後,大家都不能正確區分,把手腕上的寸口脈當作關格的診斷部位。(張景岳也不懂在寸口以上要觀察人迎脈,在尺脈以下觀察寸口脈。)甚至有人說左手的脈代表關格,導致後世的混亂,連陰陽表裡這些基本概念都搞錯了。

到了金元時期的李東垣,他雖然依據《脈經》的說法,認為左手的人迎脈叫做氣口脈,氣口脈如果比人迎脈大四倍,就表示清氣反行於濁道,這就是格。(氣口脈比人迎脈大四倍,指的是在寸口以上漸漸增大到四倍,對應頸部的的人迎脈,這已經接近《內經》和扁鵲、張仲景的觀點了。但他仍然堅持左手脈是人迎脈的錯誤說法,這導致他沒有完全理解。可惜啊!李東垣是被《脈經》和《脈訣》誤導了,沒有真正明白其中的道理。)甚至朱丹溪還專門設立了關格病這一類,說這種病多半會導致死亡,而且表現為上寒下熱,左右兩手寸口脈都盛大到四倍以上。

左右兩手的寸口脈都盛大四倍,怎麼會是上寒下熱呢?他的說法越來越離譜,意義也越來越偏差,導致後學的醫者茫然不知所措,想要正確理解,怎麼可能呢?只有近代的馬玄臺,知道前人的錯誤,他認為關格的含義,並不是指膈食或小便不通的症狀。(小便不通是因為體內津液不通暢,而關格是指津液枯竭而導致小便不通。膈食是關格的開始,馬仲化沒有理解這一點。)

他說:「唉!太可悲了!黃帝和歧伯的道理啊!秦越人、張仲景、王叔和、李時珍,這些後世的醫學家都以他們為宗師,但他們對《內經》的理解都這麼模糊,更何況是後世那些醫術不精的醫生,又怎麼會知道關格是一種脈象,而不是疾病名稱呢?又如何能判斷關格脈的死生預後,如何能治療關格脈的病症,以及治療膈食和閉癃的症狀而沒有錯誤呢?」馬玄臺的話確實是對的。但是,從他的著作來看,他對經典的理解也不夠深入,還是錯誤地遵循王叔和的說法,認為左手的脈是人迎脈,完全忽略了陽明胃脈的存在,仍然沒有理解《內經》中陰陽表裡對應的根本含義,這也是他的錯誤之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