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略十三篇》~ 序
序
1. 序
今之所謂學問者,吾知之矣。日手一編,咿唔不輟,閱時稍久,則援筆學為文詞,雅鄭不分,朱紫變色。遇有好之者,從而稱道之,則名大噪。號召生徒,推演流派。甚則取青紫,持風氣文章經濟,彪炳一時。然而其中之為是為非,為真為偽,吾烏乎辨之哉。今欲持一民一物,以驗其讀書之是否有用,蓋莫醫若矣。
醫學始於神農黃帝,其書在未有六經之前。六經所以經世,而未始不與醫理相發明者。人身一小天地,經脈貫注,肌髓淪浹,其理日流行於兩間。道之與藝,未嘗有二,均非淺學之士所能道。然而儒術猶有幸中之時,是非可否,無所憑以發其覆。惟醫則按脈切理,投劑立效,輕則為離合,重則為死生。
士大夫不能博施濟眾,其可以隨分自盡,以展其有用之學者。儒固不知醫也。吾友蔣子寶素,年甫志學,即學醫務精其業,多讀書以養其原,其診脈也洞見癥結,言足以顯其情,沉疴痼疾,應手若失。余不知醫理,但觀其效,以為邑有蔣子,一邑之厚幸也。比又見所著《醫略》,原本家學,闡發師傳,證以六經,參以各說,食古而化,因時制宜。
然後知其用心之摯,非儒者剽竊所可同,出而問世,是非真偽,必有能辨之者。是書既傳,庶乎醫學之不墜,而人皆有生理矣。蔣子體羸瘠若不任事,而風度颯爽,神明殊勝,知其有異人者。比年患怔忡,蓋思慮過甚所致。余深願其慎自珍重,益廣其業,令天下得見全書。雖不能爭相延請,而緣其立說以為準則,由是伸躄起廢,各為全人。
是則蔣子所加惠者,固不獨一邑之人已也。
道光辛丑歲抄同里愚弟李承霖序
白話文:
現在所謂的學問,我瞭解了。每天手拿一本書,不停唸唸有詞,閱讀時間久了,便開始拿起筆來模仿寫作,卻不分高雅和庸俗,紅紫混淆。遇到欣賞的人,跟隨讚揚,於是名聲大噪。開始招收學生,推廣自己的學派。甚至取得高官厚祿,掌握文風、經濟,一時之間光輝燦爛。但是其中的是非真假,我又如何分辨呢?如果要驗證一個人讀書是否有用,大概沒有比醫生更適合的了。
醫學起源於神農黃帝時期,其相關典籍早在六經出現前就存在。六經用以治理世間,但從未與醫學原理脫節。人體就像一個小天地,經絡脈絡貫穿全身,肌膚骨髓深層浸潤,這些道理每天都在我們周遭流動。道與技從未分開,都不是學識淺薄的人所能理解的。然而,儒家學術還有幸運的時候,對錯是非,沒有依據來揭露真相。唯有醫學,通過脈診判斷病情,藥物下肚立即見效,病情輕微可能痊癒,嚴重則可能致命。
士大夫無法廣泛救助眾人,他們可以盡自己所能,展現他們有用的學識。儒生本來就不懂醫學。我的朋友蔣寶素,剛開始學習時,就專心研究醫學,大量閱讀書籍來充實自己,診脈時能清楚看到病根,語言足以揭示病情,重症慢性病,他都能手到擒來。我不懂醫學理論,只是看到他的成果,認為縣裡有蔣先生,是整個縣的幸運。最近又看到他所寫的《醫略》,以家庭學問為基礎,發揚師承,以六經為證據,參考各種說法,吸收古人的知識,適應時代需求。
這才發現他用心至深,遠非儒生剽竊所能相比。當他把作品公諸於世,是非真假,一定有人能辨別。這本書傳播出去後,希望醫學不會消失,讓人人都能健康生活。蔣先生身體瘦弱,似乎不堪重任,但他風度翩翩,精神卓越,我知道他是個非凡的人。近年他患有心悸,大概是思考過度導致。我真心希望他能珍愛自己,進一步擴展事業,讓全世界看到他的完整作品。即使不能互相邀請,但根據他的理論作為標準,由此產生的影響,讓殘疾者重新站立,廢疾者復活,成為健康的人。
這樣看來,蔣先生的恩惠,絕不僅限於縣裡的人。
道光辛丑年,同鄉愚弟李承霖序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