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略十三篇》~ 醫略十三篇序 (2)
醫略十三篇序 (2)
1. 醫略十三篇序
予素不知醫,亦不信醫。非固也,誠以醫之為道,貴能觀虛實,辨陰陽,其理甚微,其效甚捷。譬諸水然,水可以載舟,亦可以覆舟,醫可以活人,亦可以戕人。然水猶載舟之力居多,而醫則戕人之勢常勝,故不敢知而亦未嘗輕信也。丹徒蔣君寶素,幼極貧,年十四始識字,述乃翁椿田老人家學,並從里中良醫王九峰遊,盡得其傳。不數年而聲華藉甚,遠近爭迎者紛至沓來,不啻和緩之往還於秦晉也。
於是本之經術,邃於方劑,自《素問》紫書,旁及仲景、東垣諸名家,芟其蕪雜,薈其精英,著《醫略十三篇》。及門李雨人殿撰攜之京邸,導其意問序於予。取而觀之,覺理之微者無弗顯,效之捷者益其神。凡君臣佐使表裡寒熱諸大端,舉其粗略,而他本之詳,都不外是。
將吾意所解而口不能宣者,亦莫不能瞭然在目。術家脫皆由是引而伸之,觸類而長之,庶乎其易知易能而亦可以深信無疑也夫。是為序。
成都卓秉恬撰
白話文:
我向來不懂醫學,也不輕易相信醫學。這不是我固執,確實因為醫學作為一門學問,重在能觀察身體虛實,分辨陰陽變化,其道理非常微妙,效果又非常迅速。就像水一樣,水既能載舟,也能覆舟,醫學既能救人,也可能傷害人。但水載舟的力量還是比較多,而醫學傷人的可能性卻往往更大,所以我不敢隨便去了解,也未曾輕易地相信它。
丹徒的蔣寶素先生,小時候非常貧困,十四歲才開始識字,繼承了父親椿田老人的學問,並跟隨鄉裏的名醫王九峯學習,完全掌握了他們的醫學知識。沒過幾年,他的名聲就非常響亮,遠近的人們紛紛請他診病,就像春秋時期的和緩醫生在秦國和晉國之間來回行醫一樣繁忙。
他以經典醫學理論為基礎,深入研究藥方配伍,從《黃帝內經》等古籍,到張仲景、李東垣等著名醫學家的著作,刪除了其中的繁瑣與混亂,萃取出精華,寫成了《醫略十三篇》。他的學生李雨人將這本書帶到京城,引薦我為此書作序。我拿起書來看,發現其中的道理再細微不過的都清晰明瞭,效果再迅速的更增添了神妙。所有關於藥物主次、表裡、寒熱等主要內容,書中都有粗略的介紹,而其他書籍詳細的部分,都不會超出這些範疇。
將我理解卻無法言語表達的醫學知識,都能清楚地呈現出來。如果醫學界人士都能以此為基礎,進一步深化研究,觸類旁通,那麼醫學知識將更容易被理解和掌握,也能讓人們對醫學產生深信不疑的信心。這就是我為此書作序的原因。
成都卓秉恬撰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