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》~ 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(下) (1)
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(下) (1)
1. 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(下)
梁‧華陽隱居,陶弘景撰
養生補肝湯
治肝虛,筋極,腹中堅澼,大便閟塞方:
蜀椒(汗,一升),桂心(三兩),韭葉(切,一把),芍藥(三兩),芒硝(半斤),胡麻油(一升)
上六味,以水五升,稱煮椒、椒、韭葉、區藥,取得三升,去滓,納芒硝於內,待消已,即停火,將麻油傾入,乘熱,急以桑枝三枚,各長尺許,不住手攪,令與芍藥和合為度,共得三升,溫分三他,一日盡之。
調中補心湯
治心勞脈極,心中煩悸神識慌惚方:
旋覆花(一升,一方作牡丹皮四兩,當從),栗子(打去殼,十二枚),蔥葉(十四莖),豉(半斤,一方作山萸肉,當從),梔子(十四枚,打),人參(三兩,切)
上方六味,以清酒四升,水六升,煮取三升,漸分三他,日三。
建中補脾湯
治脾虛肉極,羸唐如柴,腹中拘急,四肢無力方:
甘草(炙,二兩),大棗(十二枚,去核),生薑(三兩,切),黃飴(一升),桂枝(二兩)芍藥(六兩)
上六味,以水七升,煮取三升,去滓,納飴,更上火,令消已,溫服一升,日盡之。
甯氣補肺湯
治肺虛氣極,煩熱汗出,口舌渴燥方:
麥門冬(二升),五味子(二升),白漿(五升),芥子(半升),旋覆花(一兩),竹味(三把)
上六味,但以白漿共煮,取得三升,分三服,日盡之。
固元補腎湯
治腎虛精極,遺精失溺,氣乏無力,不可動轉,唾血、咯血方:
地黃(切),王瓜根(切,各三兩),苦酒(一升),甘草(炙),薤白(四兩),乾薑(二兩,切)
上方六味,以苦酒合井泉水五升煮之,取得三升,每服一升,一日盡之。
陶云:經云:毒藥攻邪,五茶為充,五果為助,五穀為養,五畜為益,,爾乃大湯之設。今所錄者,皆小湯耳。若欲作大湯者,補有湯內加羊肝,補心加雞心,補脾加牛肉,補肺加犬肉,補腎加豬腎,各一具,即成也。
陶隱居云:「依《神農本經》及《桐君采藥錄》,上中下三品之藥,凡三百六十五味,以應周天之度,四時八節之氣,商有聖相伊尹,撰《湯液經法》三卷,為方亦三百六十首:上品上藥,為服食補益方者百二十者;中品中藥,為療疾祛邪之方,亦百十十首;下品毒藥,為殺蟲辟邪癰疽等方,亦百二十首。凡共三百六十首也,實萬代醫家之規範,蒼生護命之大寶也。
今檢錄常情需用者六十首,備山中預防災疾之用耳。檢用諸藥之要者,可黷契經方之旨焉。經云:在天成象,在地成形,天有五氣,化生五味,五味之變,不可勝數。」今者約列二十五種,以明五行互含之跡,以明五味變化之用,如左:
味辛皆屬木,桂為之主,椒為火,薑為土,細辛為金,附子一本此二字不明為水。
白話文:
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(下)
養生補肝湯
治療肝虛、筋骨酸痛、腹部堅硬脹滿、大便秘結:
蜀椒(一升)、桂心(三兩)、韭葉(切碎,一把)、芍藥(三兩)、芒硝(半斤)、胡麻油(一升)。
將以上六味藥材,加水五升,先煮蜀椒、桂心、韭葉、芍藥,煮至剩三升,濾去藥渣,加入芒硝,待其溶解後熄火,倒入麻油,趁熱用三根約一尺長的桑枝不停攪拌,直到芍藥與藥液充分混合,共得三升藥液,溫熱後分三次服用,一天服完。
調中補心湯
治療心勞力竭、心悸、煩躁不安、精神恍惚:
旋覆花(一升,或用牡丹皮四兩代替)、栗子(去殼,十二枚)、蔥葉(十四莖)、豉(半斤,或用山茱萸肉代替)、梔子(十四枚,去殼)、人參(三兩,切片)。
將以上六味藥材,用清酒四升、水六升煎煮,至剩三升,分三次服用,一天三次。
建中補脾湯
治療脾虛、肌肉消瘦、體弱如柴、腹部拘緊、四肢無力:
甘草(炙甘草,二兩)、大棗(十二枚,去核)、生薑(三兩,切片)、麥芽糖(一升)、桂枝(二兩)、芍藥(六兩)。
將以上六味藥材,加水七升煎煮,至剩三升,濾去藥渣,加入麥芽糖,再加熱使其溶解,溫服一升,一天服完。
甯氣補肺湯
治療肺虛氣弱、煩熱多汗、口乾舌燥:
麥門冬(二升)、五味子(二升)、白蜜(五升)、芥子(半升)、旋覆花(一兩)、竹葉(三把)。
將以上六味藥材,只用白蜜一起煎煮,至剩三升,分三次服用,一天服完。
固元補腎湯
治療腎虛精虧、遺精、尿失禁、氣虛乏力、行動不便、吐血、咯血:
熟地黃(切片)、王瓜根(切片,各三兩)、苦酒(一升)、炙甘草(四兩)、薤白(四兩)、乾薑(二兩,切片)。
將以上六味藥材,用苦酒和井水五升煎煮,至剩三升,每次服用一升,一天服完。
陶弘景注:經書記載:「毒藥攻邪,五菜為充,五果為助,五穀為養,五畜為益」,所以才會有這些大湯的處方。而我這裡記載的都是小劑量的湯藥。如果要加大劑量,可以在補肝湯中加羊肝,補心湯中加雞心,補脾湯中加牛肉,補肺湯中加狗肉,補腎湯中加豬腎,各一具即可。
陶弘景又說:「根據《神農本草經》和《桐君采藥錄》,上中下三品藥材共三百六十五種,與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相應,也與四季八節的氣候變化相符。商朝的聖賢伊尹,撰寫了《湯液經法》三卷,共有三百六十個方劑:上品上藥的食療補益方一百二十個;中品中藥的療疾祛邪方一百二十個;下品毒藥的殺蟲辟邪、治療癰疽的方劑一百二十個。共計三百六十個方劑,是歷代醫家的規範,也是救治蒼生的寶貴財富。
我現在選錄常用的六十個方劑,以備山中預防疾病之需。這些藥材的使用,都符合經方要旨。經書記載:『在天成象,在地成形,天有五氣,化生五味,五味之變,不可勝數。』現在我大概列舉二十五種藥材,以說明五行相生相剋的規律,以及五味變化的作用,如下:
辛味都屬木,桂為之主,椒屬火,薑屬土,細辛屬金,附子(此處二字不明)屬水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