陶弘景

《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》~ 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(上) (4)

回本書目錄

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(上) (4)

1. 辨腎臟病證文並方

腎氣虛則厥逆,實則腹滿,面色正黑,涇溲不利。

腎病者,必腹大脛腫,身重,嗜寢寐;虛則腰中痛,大腹小腹痛,尻陰股、膝攣,足皆痛。

邪在腎,是骨痛,陰痹,陰痹者,按之不得,腹脹,腰痛,大便難,肩背項強痛,時眩仆,取之勇泉,昆侖,視有餘者盡取之。

陶云:腎德在堅。故經云:「以苦補之,甘瀉之;腎甘燥,急食鹹以潤之,至津液生也。」

小瀉腎湯

治小便赤少,少腹滿,時足脛有者方:

茯苓,甘草,黃芩(各三兩)

上三味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,頓服。

大瀉腎湯

治小便赤少,是溺血,少腹迫滿而痛,腰如折,耳鳴者方:

茯苓,甘草,大黃,黃芩(各三兩),芍藥,乾薑(各一兩)

上方六味,以水五升,煮取二升,日二溫服。

小補腎湯

治虛勞失精,腰痛,骨蒸羸瘦,脈快者方:

地黃,竹葉,甘草(各三兩),澤瀉(一兩)

上四味,以水八升,煮取三升,日三服。若小便血者,去澤瀉,加地榆一兩分;若大便見血者,去澤瀉,加伏龍肝如雞子在;若苦遺精者,易生地黃為熟地黃;若小便冷,莖中痛,倍澤瀉為二兩;少腹苦迫急者,去澤瀉,加牡丹皮一兩分;小便不利者,仍用澤瀉;心煩者,加竹葉;腹中熱者,加梔子十四枚,打。

大補腎湯

治精氣虛少,腰痛,腎痿,不可行走,虛熱沖逆,頭目眩,小便不利,脈軟而快者方:

地黃,竹葉,甘草(各三兩),澤瀉,桂枝,乾薑,五味子(各一兩)

上七味,以長流水一斗,煮取四升,漸分四服,日三服夜一服。

陶曰:又有瀉方五首,以救諸病誤治,致生變亂者也

瀉肝湯

救誤用吐法,其人神氣素虛,有疾痰澼發動嘔吐不止,驚煩不甯方:

枳實(熬),芍藥,代赭石(一方作牡丹皮,當從),旋覆花,竹葉(各三兩,一方有生薑,當從)

上方五味,以水七升,煮取三升,溫分再服。

瀉心湯

救誤用清下,其人陽氣素實,外邪乘虛陷入,致心下痞滿,食不下,利反不止,雷鳴腹痛方:

黃連,黃芩,人參,甘草(炙),乾薑(各三兩,一方有大棗)

上方五味,以水七升,煮取三升,溫分再服

瀉脾湯

救誤用冷寒,其人陰氣素實,衛氣不通,致腹中滯脹,反寒不已方:

附子(炮),乾薑,麥冬,五味子,旋覆花(各三兩,一方有細辛三兩)

上方五味,以水七升,煮取三升,溫分再服。

瀉肺湯

救誤用火法,其人血素躁,致令神識迷妄如癡,吐血、衄血、胸中煩滿,氣結

葶藶子(熬黑,搗如泥),大黃,生地黃,竹葉,甘草(各三兩)

上方五味,以水七升,煮取三升,溫分再服。

瀉腎湯

救誤用汗法,其人陽氣素虛,致令陰氣逆升,心中悸動不安,冒,汗出不止

白話文:

[辨識腎臟疾病症狀與治療方法]

腎氣虛弱會導致四肢厥冷,腎氣過盛會使腹部脹滿,臉色黑沉,小便不順暢。

患有腎病的人,腹部會腫大,小腿也會浮腫,身體沉重,喜歡睡覺;腎虛會導致腰部疼痛,腹部上下都感到疼痛,臀部、鼠蹊部、大腿、膝蓋和腳部都會感到疼痛。

如果邪氣入侵腎臟,會引起骨痛和下半身的麻痺,這種麻痺無法通過按摩來緩解,會出現腹部脹氣、腰痛、排便困難、肩膀、頸部和背部僵硬疼痛,偶爾會感到暈眩和昏倒,應針灸湧泉穴和崑崙穴,對症下藥。

陶弘景說:腎臟的特性在於堅韌。因此,古籍上寫著:「以苦味的食物來滋補,甜味的食物來調節;腎臟喜愛乾燥,應該食用鹹味的食物來滋潤,直到產生充足的津液。」

小瀉腎湯

治療小便顏色紅,量少,腹部下方脹滿,偶爾小腿浮腫的情況:

茯苓,甘草,黃芩(各三兩)

將以上三種藥材,加入三升水煮沸,煮至剩下一升,一次服用。

大瀉腎湯

治療小便顏色紅,量少,尿血,腹部下方脹滿且疼痛,腰彎曲像斷了一樣,耳鳴的情況:

茯苓,甘草,大黃,黃芩(各三兩),芍藥,乾薑(各一兩)

將以上六種藥材,加入五升水煮沸,煮至剩二升,每天服用二次。

小補腎湯

治療虛弱疲憊,精液流失,腰痛,骨蒸消瘦,脈搏快的情況:

地黃,竹葉,甘草(各三兩),澤瀉(一兩)

將以上四種藥材,加入八升水煮沸,煮至剩三升,每天服用三次。如果小便帶血,去掉澤瀉,添加地榆一兩;如果大便帶血,去掉澤瀉,添加伏龍肝如雞蛋大小;如果遺精,將生地黃換成熟地黃;如果小便冰冷,尿道疼痛,澤瀉加倍到二兩;如果腹部下方緊迫,去掉澤瀉,添加牡丹皮一兩;如果小便不順暢,繼續使用澤瀉;如果心煩,添加竹葉;如果腹部發熱,添加梔子十四枚,搗碎。

大補腎湯

治療精氣虛少,腰痛,腎虛,無法走路,虛熱上升,頭目眩暈,小便不順暢,脈搏軟而快的情況:

地黃,竹葉,甘草(各三兩),澤瀉,桂枝,乾薑,五味子(各一兩)

將以上七種藥材,加入十升長流水煮沸,煮至剩四升,分四次服用,白天三次,晚上一次。

陶弘景說:還有五個瀉法,用來救治因誤診而導致病情惡化的病患。

瀉肝湯

救治誤用催吐法,病患精神本來就虛弱,因疾病引發嘔吐不停,驚慌煩躁不安的情況:

枳實(炒),芍藥,代赭石(一方作牡丹皮,應當跟隨),旋覆花,竹葉(各三兩,一方有生薑,應當跟隨)

將以上五種藥材,加入七升水煮沸,煮至剩三升,溫暖後分二次服用。

瀉心湯

救治誤用清熱瀉下法,病患陽氣本來就充足,外邪趁虛而入,導致心下痞滿,吃不下東西,瀉痢不止,腸鳴腹痛的情況:

黃連,黃芩,人參,甘草(炙),乾薑(各三兩,一方有大棗)

將以上五種藥材,加入七升水煮沸,煮至剩三升,溫暖後分二次服用。

瀉脾湯

救治誤用寒涼法,病患陰氣本來就充足,防禦力下降,導致腹部脹氣,持續寒冷的情況:

附子(炮),乾薑,麥冬,五味子,旋覆花(各三兩,一方有細辛三兩)

將以上五種藥材,加入七升水煮沸,煮至剩三升,溫暖後分二次服用。

瀉肺湯

救治誤用火療法,病患血液本來就燥熱,導致精神恍惚,像是癡呆,吐血、鼻血、胸部煩悶,氣結的情況:

葶藶子(炒黑,搗成泥),大黃,生地黃,竹葉,甘草(各三兩)

將以上五種藥材,加入七升水煮沸,煮至剩三升,溫暖後分二次服用。

瀉腎湯

救治誤用出汗法,病患陽氣本來就虛弱,導致陰氣上升,心悸不安,頭暈,大量出汗的情況:

茯苓,甘草,桂枝,生薑,五味子(各三兩)

將以上五種藥材,加入七升水煮沸,煮至剩三升,溫暖後分二次服用。

陶弘景說:古籍中也有救治各種勞損疾病的方子,總共有五個,但歸納其核心意義,不過是在虛弱狀態下的加減方而已,我把它們摘錄出來,作為修煉身體的輔助,拯救病患的危急。然而,這些方子的意涵深奧,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,因為各種損傷的症狀,內臟氣血互相影響,虛實交錯,藥材寒熱並行,補瀉兼施,前人的智慧,超出常人的想像。自漢晉以來,眾多著名的醫生,如張仲景、衛汜、華佗、吳普、皇甫謐、支法師、葛洪、範汪等人,都是當時的名醫,他們都遵循著《湯液經法》,拯救病患的痛苦,造福人類,其中的增減變化,雖然各有特色,可能產生新的效果,看似違反古籍,但其核心意義,仍然符合規矩。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