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》~ 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(上) (2)
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(上) (2)
1. 辨脾臟病證文並方
脾實則腹滿,殮泄;虛則四肢不用,五臟不安。
脾病者,必腹滿腸鳴,溏瀉,食不化;虛則身重,若饑,肉痛,足痿不收,行善瘛,腳下痛。
邪在脾,則肌肉痛,陽氣不足,則寒中,腸鳴,腹痛;陰氣不足,則善饑,綿調其三裏。
陶云:脾德在緩。故經云:以甘補之,辛瀉之;脾苦濕,急食苦以燥之。
小瀉脾湯
治脾氣實,下利清穀,裏寒外熱,腹冷,脈微者方:
附子(一枚,炮),乾薑,甘草(炙,各三兩)
白話文:
脾臟功能強健則肚子飽滿,容易腹瀉;脾臟虛弱則四肢無力,五臟不安。脾臟病變的人,通常會有肚子脹滿、腸鳴、腹瀉、消化不良等症狀;虛弱的人則會感到身體沉重、像餓了一樣、肌肉疼痛、腳無力、行走困難、腳底疼痛。如果病邪侵犯脾臟,會導致肌肉疼痛,陽氣不足則會感到寒冷、腸鳴、腹痛;陰氣不足則容易感到飢餓,可以用針灸三里穴來調理。古人認為脾臟的功能特性是緩慢的,因此應該用甘味來滋補它,用辛味來疏泄它。脾臟容易受濕邪的侵害,如果脾臟受濕邪影響,可以用苦味的食物來乾燥它。
瀉脾湯方劑,主要用於治療脾氣實、腹瀉、裏寒外熱、腹冷、脈象微弱等症狀,由附子、乾薑、甘草等藥物組成。
上三味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,頓服。
大瀉脾湯
治腹中脹滿,乾嘔不能食,欲利不理,或下利不止者方:
附子(一枚,炮),乾薑(三兩),黃芩,大黃,芍藥,枳實,甘草(炙,各一兩)
上方六味,以水五升,煮取二勤務員,溫升再服,日二。
小補脾湯
治飲食不化,時自吐利,吐利已,心中苦饑;或心下痞滿,脈微,無力,身重,足痿,善轉筋者方:
人參,甘草(炙),乾薑(各三兩),白朮(一兩)
白話文:
上三味藥材,用三升水煮成一升,一次喝下。
大瀉脾湯,用於治療腹部脹滿、乾嘔不能進食、想拉肚子卻拉不出來,或拉肚子不停的情況。
藥方:附子(一枚,炮製)、乾薑(三兩)、黃芩、大黃、芍藥、枳實、甘草(炙,各一兩)。
以上六味藥材,用五升水煮成二升,溫熱後再喝,一天兩次。
小補脾湯,用於治療飲食消化不良,經常吐瀉,吐瀉完後感到心口苦澀飢餓;或心下痞滿,脈象微弱,無力,身體沉重,足部痿弱,容易抽筋的情況。
藥方:人參、甘草(炙)、乾薑(各三兩)、白朮(一兩)。
上四味,以水八升,煮取三升,分三服,日三。苦臍上築動者,去朮,加桂四兩;吐多者,去朮,加生薑三兩;下多者,仍用朮;心中悸者加茯苓一分兩;渴欲飲者,加朮至四兩半;腹中滿者,去朮,加附子,一枚,炮;腹中痛者,加人參一分兩;寒者,加乾薑一分兩。
大補脾湯
治脾氣大疲,飲食不化,嘔吐下利,其人枯瘦如柴,立不可動轉,口中苦乾渴,汗出,氣急,脈微而時微者方:
人參,甘草(炙,各三兩),乾薑(三兩),朮,麥門冬,五味子,旋覆花(一方作牡丹皮,當從,各一兩)
上七味,以水一斗煮取四升,溫分四服,日三夜一服。
白話文:
取四種藥材,用八升水煮成三升,分三次服用,每天三次。若患者臍上脹痛,則去掉朮,加入桂枝四兩;若嘔吐頻繁,則去掉朮,加入生薑三兩;若腹瀉不止,則繼續使用朮;若心悸,則加入茯苓一分兩;若口渴想喝水,則將朮增加到四兩半;若腹部飽脹,則去掉朮,加入炮製過的附子一枚;若腹部疼痛,則加入人參一分兩;若體寒,則加入乾薑一分兩。
大補脾湯適用於脾氣虛弱、飲食難消化、嘔吐腹瀉、形體消瘦、體弱無力、口乾舌燥、汗出氣喘、脈象微弱的患者。
取人參、甘草(炙)、乾薑、朮、麥門冬、五味子、旋覆花(一方用牡丹皮,以牡丹皮為準,各一兩),共七味,用一斗水煮成四升,溫熱後分四次服用,每天三次,晚上服用一次。
2. 辨肺臟病證候文並方
肺虛則鼻息不利;實則喘咳,憑胸仰息。
肺病者,必咳喘逆氣,肩息,背痛,汗出憎風;虛則胸中痛,少氣,不能報息,耳聾,咽乾。
邪在肺,則皮膚痛,發寒熱,上氣喘,汗出,咳動肩背,取之膺中外腧,背第三椎旁,以手按之快然,乃刺之,取缺盆以越之。
陶云:肺德在收。故經云:「以酸補之,鹹瀉之;肺苦氣上逆,食辛以散之,開腠理以通氣也。」
小瀉肺湯
治咳喘上氣,胸中迫滿,不可臥者方:
葶藶子(熬黑,搗如泥),大黃,芍藥(各三兩)
白話文:
肺氣虛弱,就會呼吸不順暢;肺氣過盛,則會喘咳,呼吸急促,甚至仰頭呼吸。
患有肺病的人,必定會咳嗽、喘息、呼吸逆流、肩部呼吸困難、背部疼痛、出汗怕風;如果肺氣虛弱,還會胸痛、氣短、呼吸微弱、耳聾、咽喉乾燥。
邪氣入侵肺部,會導致皮膚疼痛、發冷發熱、呼吸急促、出汗、咳嗽時肩背疼痛。此時應取穴於胸前外側的腧穴、背部第三椎骨旁,用手指按壓,感到快速跳動,便可針刺。並取缺盆穴,讓針尖越過此穴。
陶弘景說:肺的功能在於收斂。所以經書上說:「用酸味補肺,用鹹味瀉肺;肺氣上逆,可以用辛辣的食物來散發肺氣,打開毛孔,使氣流通暢。」
瀉肺湯
治療咳嗽、喘息、呼吸急促、胸悶,無法平躺的方子:
葶藶子(炒黑,搗成泥狀)、大黃、芍藥(各三兩)
上三味,以水三升,煮取二升,溫分再服,喘定止後服。
大瀉肺湯
治胸中有痰疾?涎,喘不得臥,大小便悶,身面腫迫潢,欲得氣利者方:
葶藶子(熬),大黃,芍藥(各二兩),甘草(炙),黃芩,乾薑(各一兩)
上六味,以水五升,煮取二升,溫分再服,日二服。
小補肺湯
治汗出口渴,少氣不足息,胸中痛,脈虛者方:
麥門冬,五味子,旋覆花(各三兩,一方作牡丹皮,可從),細辛(一兩)
白話文:
將上列三味藥材,以三升水煮至剩二升,溫熱後分次服用,喘息平穩後即可停止服用。
大瀉肺湯主要用於治療胸腔內有痰、涎積聚,導致呼吸困難無法平躺,大小便不順暢,身體和面部腫脹,想要通暢氣血的症狀。
配方:葶藶子(經熬製)、大黃、芍藥(各二兩),甘草(炙)、黃芩、乾薑(各一兩)。
將以上六味藥材,以五升水煮至剩二升,溫熱後分次服用,每日服用兩次。
小補肺湯用於治療出汗口渴,氣虛乏力,胸痛,脈搏虛弱的症狀。
配方:麥門冬、五味子、旋覆花(各三兩,也可使用牡丹皮代替),細辛(一兩)。
上四味,以水八升,煮取三升,每服一升,日三服。若胸中煩熱者,去細辛,加海蛤一分兩;若悶痛者,加細辛一分兩;咳疾不出,脈結者,倍旋覆花為二六兩;若眩冒者,去細辛,加澤瀉一分兩;咳而吐血者,倍麥門冬二六兩;若煩渴者,去細辛,加粳米半升;涎多者,仍用細辛,加半夏半升,洗。
大補肺湯
治煩熱汗郵,少氣不足息,口乾,耳聾,脈虛而快者方:
麥門冬,五味子,旋覆花(各三兩,一方作牡丹皮,當從),細辛(一兩),地黃,竹葉,甘草(各一兩)
上七味,以水一斗,煮取四升,溫分四服,日三夜一服。
白話文:
將這四味藥材,用水八升煮成三升,每次服用一升,一天服用三次。如果胸中煩熱,就去除細辛,加入海蛤一分兩;如果悶痛,就加入細辛一分兩;咳嗽卻咳不出來,脈象緊結,就將旋覆花加倍至二六兩;如果頭昏眼花,就去除細辛,加入澤瀉一分兩;咳嗽並吐血,就將麥門冬加倍至二六兩;如果口渴,就去除細辛,加入粳米半升;如果唾液過多,就保留細辛,加入半夏半升,並且清洗乾淨。
大補肺湯主要用來治療煩熱出汗,氣虛喘息,口乾,耳聾,脈象虛弱而快速等症狀。
將麥門冬、五味子、旋覆花(各三兩,有些方劑用牡丹皮代替,但應該用旋覆花)、細辛(一兩)、地黃、竹葉、甘草(各一兩)這七味藥材,用水一斗煮成四升,溫熱後分四次服用,一天服用三次,晚上服用一次。
3. 辨腎臟病證文並方
腎氣虛則厥逆,實則腹滿,面色正黑,涇溲不利。
腎病者,必腹大脛腫,身重,嗜寢寐;虛則腰中痛,大腹小腹痛,尻陰股、膝攣,足皆痛。
邪在腎,是骨痛,陰痹,陰痹者,按之不得,腹脹,腰痛,大便難,肩背項強痛,時眩仆,取之勇泉,昆侖,視有餘者盡取之。
陶云:腎德在堅。故經云:「以苦補之,甘瀉之;腎甘燥,急食鹹以潤之,至津液生也。」
小瀉腎湯
治小便赤少,少腹滿,時足脛有者方:
茯苓,甘草,黃芩(各三兩)
白話文:
腎臟病症與治療
腎氣虛弱的症狀:
- 厥逆: 指四肢冰冷,肢體麻木,甚至昏厥。
- 腹滿: 指腹部脹滿,按之有抵抗感。
- 面色正黑: 指面色發黑,黯淡無光。
- 涇溲不利: 指小便量少,排尿困難。
腎臟病變的症狀:
- 腹大脛腫: 指腹部膨脹,小腿腫脹。
- 身重: 指身體沉重,乏力無力。
- 嗜寢寐: 指嗜睡,容易疲倦。
- 腰中痛: 指腰部疼痛。
- 大腹小腹痛: 指腹部疼痛,包括上腹部和下腹部。
- 尻陰股、膝攣: 指臀部、會陰、大腿內側疼痛,膝蓋僵硬。
- 足皆痛: 指雙腳疼痛。
邪氣入侵腎臟的症狀:
- 骨痛: 指骨骼疼痛。
- 陰痹: 指肢體麻木,按壓無感覺。
- 腹脹: 指腹部脹滿。
- 腰痛: 指腰部疼痛。
- 大便難: 指排便困難。
- 肩背項強痛: 指肩部、背部、頸部肌肉僵硬疼痛。
- 時眩仆: 指偶爾頭昏眼花,甚至昏倒。
- 取之勇泉,昆侖,視有餘者盡取之: 指針灸治療,取穴於勇泉穴、昆侖穴,依病情需要選擇其他穴位。
腎臟的特性與調養:
- 陶云:腎德在堅。: 陶弘景認為,腎臟的特性在於堅固。
- 故經云:「以苦補之,甘瀉之;腎甘燥,急食鹹以潤之,至津液生也。」: 古籍記載,腎臟虛弱可用苦味藥物補益,甘味藥物瀉泄;腎臟乾燥,需食用鹹味食物滋潤,以恢復津液。
瀉腎湯:
- 主治: 小便赤少,少腹滿,時足脛有腫脹。
- 藥方: 茯苓三兩、甘草四兩、黃芩三兩。
注: 此處的「兩」為古代重量單位,並非現代的「兩」。
上三味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,頓服。
大瀉腎湯
治小便赤少,是溺血,少腹迫滿而痛,腰如折,耳鳴者方:
茯苓,甘草,大黃,黃芩(各三兩),芍藥,乾薑(各一兩)
上方六味,以水五升,煮取二升,日二溫服。
小補腎湯
治虛勞失精,腰痛,骨蒸羸瘦,脈快者方:
地黃,竹葉,甘草(各三兩),澤瀉(一兩)
上四味,以水八升,煮取三升,日三服。若小便血者,去澤瀉,加地榆一兩分;若大便見血者,去澤瀉,加伏龍肝如雞子在;若苦遺精者,易生地黃為熟地黃;若小便冷,莖中痛,倍澤瀉為二兩;少腹苦迫急者,去澤瀉,加牡丹皮一兩分;小便不利者,仍用澤瀉;心煩者,加竹葉;腹中熱者,加梔子十四枚,打。
白話文:
將上三味藥材,用三升水煮,直到剩下約一升,一次喝下。
大瀉腎湯用於治療小便量少且顏色發紅,可能是尿血,腹部下部感覺飽脹疼痛,腰部像折斷一樣疼痛,耳鳴的症狀。
藥方如下:
茯苓、甘草、大黃、黃芩各三兩,芍藥、乾薑各一兩。
將以上六味藥材,用五升水煮,直到剩下約二升,一天分兩次溫熱服用。
小補腎湯用於治療虛勞導致的精液流失,腰痛、骨頭發熱消瘦,脈搏跳動快速的症狀。
藥方如下:
地黃、竹葉、甘草各三兩,澤瀉一兩。
將以上四味藥材,用八升水煮,直到剩下約三升,一天分三次服用。若小便帶血,則去除澤瀉,加入地榆一兩分;若大便帶血,則去除澤瀉,加入伏龍肝如雞子大小;若頻繁遺精,則將生地黃換成熟地黃;若小便冰冷,陰莖疼痛,則將澤瀉加倍至二兩;若腹部下部疼痛難忍,則去除澤瀉,加入牡丹皮一兩分;若小便不順暢,則仍然使用澤瀉;若心煩,則加入竹葉;若腹部發熱,則加入梔子十四枚,打碎。
大補腎湯
治精氣虛少,腰痛,腎痿,不可行走,虛熱沖逆,頭目眩,小便不利,脈軟而快者方:
地黃,竹葉,甘草(各三兩),澤瀉,桂枝,乾薑,五味子(各一兩)
上七味,以長流水一斗,煮取四升,漸分四服,日三服夜一服。
陶曰:又有瀉方五首,以救諸病誤治,致生變亂者也
瀉肝湯
救誤用吐法,其人神氣素虛,有疾痰澼發動嘔吐不止,驚煩不甯方:
枳實(熬),芍藥,代赭石(一方作牡丹皮,當從),旋覆花,竹葉(各三兩,一方有生薑,當從)
白話文:
大補腎湯
功效: 治療精氣虛少,腰痛,腎痿,行走不便,虛熱上衝,頭昏目眩,小便不利,脈搏軟弱而快速的症狀。
藥方:
- 地黃、竹葉、甘草(各三兩)
- 澤瀉、桂枝、乾薑、五味子(各一兩)
用法:
- 以上七味藥材,用長流水一斗煮取四升。
- 分四服,每日三次,夜間一次。
註解:
陶弘景說:還有五首瀉方,用於救治因誤治而導致病情變化的人。
瀉肝湯
功效: 治療因誤用吐法,導致神氣虛弱,痰濁上涌,嘔吐不止,驚恐煩躁不安的症狀。
藥方:
- 枳實(熬製)
- 芍藥
- 代赭石(或用牡丹皮)
- 旋覆花
- 竹葉(各三兩,或加生薑)
用法:
請咨詢專業中醫師,根據個人情況調整用藥和劑量。
上方五味,以水七升,煮取三升,溫分再服。
瀉心湯
救誤用清下,其人陽氣素實,外邪乘虛陷入,致心下痞滿,食不下,利反不止,雷鳴腹痛方:
黃連,黃芩,人參,甘草(炙),乾薑(各三兩,一方有大棗)
上方五味,以水七升,煮取三升,溫分再服
瀉脾湯
救誤用冷寒,其人陰氣素實,衛氣不通,致腹中滯脹,反寒不已方:
附子(炮),乾薑,麥冬,五味子,旋覆花(各三兩,一方有細辛三兩)
白話文:
將這五味藥材,用七升水煮,煮到剩下三升,溫熱後分次服用。
上方五味,以水七升,煮取三升,溫分再服。
瀉肺湯
救誤用火法,其人血素躁,致令神識迷妄如癡,吐血、衄血、胸中煩滿,氣結
葶藶子(熬黑,搗如泥),大黃,生地黃,竹葉,甘草(各三兩)
上方五味,以水七升,煮取三升,溫分再服。
瀉腎湯
救誤用汗法,其人陽氣素虛,致令陰氣逆升,心中悸動不安,冒,汗出不止
茯苓,甘草,桂枝,生薑,五味子(各三兩)
止方五味,以水七升,煮取三或,溫分再服。
陶云:經方有救諸勞損病方,亦有五首,然綜觀共要義,蓋不外虛候方加減而已,錄出以備修真之輔,拯人之危也。然其方意深妙,非俗淺所識,緣諸損候,藏氣互乘,虛實雜錯,藥味寒熱並行,補瀉相參,先聖遺奧,出人意表,漢晉以還,諸名醫輩,張機、衛汜汛、華元化、吳普、皇甫玄晏、支法師、葛稚川、范將軍等,皆當代名賢,咸師式此,《湯液經法》湣救疾苦,造福含靈,其間增減,雖各擅其異,或致新效,似亂舊經,而其旨趣,仍方圓之於規矩也。
白話文:
上方五味,用七升水煮,煮到剩下三升,溫熱後分次服用。
治療誤用火法導致血燥,出現神志迷糊恍惚、吐血、鼻出血、胸悶氣結的患者,可用葶藶子(炒黑,搗成泥狀)、大黃、生地黃、竹葉、甘草(各三兩)煎服。上方五味,用七升水煮,煮到剩下三升,溫熱後分次服用。
治療誤用汗法導致陽虛,出現陰氣上逆,心悸不安、冒汗不止的患者,可用茯苓、甘草、桂枝、生薑、五味子(各三兩)煎服。上方五味,用七升水煮,煮到剩下三升,溫熱後分次服用。
陶弘景說:經方中還有五首治療各種勞損病的方劑,但總體來說,這些方劑都是根據虛實寒熱的不同,加減藥物而成。我將這些方劑記錄下來,作為修煉真氣和救治危重病人的輔助手段。這些方劑的意旨深奧,不是普通人所能理解的。因為勞損的病症,往往涉及藏氣互相影響、虛實錯雜等情況,所以用藥也要寒熱並行、補瀉相參,這是先賢們留下的精妙醫術,超乎尋常人的想像。漢晉時期的名醫們,包括張仲景、衛宏、華佗、吳普、皇甫謐、支仲常、葛洪、范汪等等,都是當時的傑出人物,都以這些經方為師,以此救治病人,造福蒼生。他們在這些方劑上有所增減,雖各有特色,也可能產生新的療效,看似違反了舊經,但其根本原則仍然是在遵循規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