陶弘景

《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》~ 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(上) (3)

回本書目錄

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(上) (3)

1. 辨脾臟病證文並方

脾實則腹滿,殮泄;虛則四肢不用,五臟不安。

脾病者,必腹滿腸鳴,溏瀉,食不化;虛則身重,若饑,肉痛,足痿不收,行善瘛,腳下痛。

邪在脾,則肌肉痛,陽氣不足,則寒中,腸鳴,腹痛;陰氣不足,則善饑,綿調其三裏。

陶云:脾德在緩。故經云:以甘補之,辛瀉之;脾苦濕,急食苦以燥之。

小瀉脾湯

治脾氣實,下利清穀,裏寒外熱,腹冷,脈微者方:

附子(一枚,炮),乾薑,甘草(炙,各三兩)

上三味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,頓服。

大瀉脾湯

治腹中脹滿,乾嘔不能食,欲利不理,或下利不止者方:

附子(一枚,炮),乾薑(三兩),黃芩,大黃,芍藥,枳實,甘草(炙,各一兩)

上方六味,以水五升,煮取二勤務員,溫升再服,日二。

小補脾湯

治飲食不化,時自吐利,吐利已,心中苦饑;或心下痞滿,脈微,無力,身重,足痿,善轉筋者方:

人參,甘草(炙),乾薑(各三兩),白朮(一兩)

上四味,以水八升,煮取三升,分三服,日三。苦臍上築動者,去朮,加桂四兩;吐多者,去朮,加生薑三兩;下多者,仍用朮;心中悸者加茯苓一分兩;渴欲飲者,加朮至四兩半;腹中滿者,去朮,加附子,一枚,炮;腹中痛者,加人參一分兩;寒者,加乾薑一分兩。

大補脾湯

治脾氣大疲,飲食不化,嘔吐下利,其人枯瘦如柴,立不可動轉,口中苦乾渴,汗出,氣急,脈微而時微者方:

人參,甘草(炙,各三兩),乾薑(三兩),朮,麥門冬,五味子,旋覆花(一方作牡丹皮,當從,各一兩)

上七味,以水一斗煮取四升,溫分四服,日三夜一服。

白話文:

[辨識和治療脾臟疾病的文獻與方法]

如果脾臟功能過度活躍,會導致腹部脹滿,甚至出現嚴重的腹瀉;但若是脾臟功能衰退,則可能造成四肢無力,整體身體狀況不佳。

脾臟疾病患者,常見症狀為腹部脹滿、腸胃咕嚕作響、拉肚子以及食物消化不良;若是脾臟虛弱,可能會感到全身沉重,好像飢餓,肌肉疼痛,雙腿無力,行走困難,腳底疼痛。

如果脾臟受到邪氣影響,則會有肌肉痠痛的情況;若是陽氣不足,會感覺寒冷,腸鳴腹痛;反之,若陰氣不足,則容易感到飢餓,需適度調理三里穴。

陶氏認為,脾臟的特性是緩慢,所以古籍記載,應使用甘味的食物來滋補脾臟,辛辣的食物來調節脾臟;脾臟怕濕,應該食用苦味的食物來去除濕氣。

小瀉脾湯

適用於脾氣實,腹瀉,裡寒外熱,腹部冰冷,脈象微弱的治療方案:

炮製附子一枚,乾薑,炙甘草各三兩

以上三種材料,用水三升煎煮,取一升,一次服用。

大瀉脾湯

適用於腹部脹滿,乾嘔無法進食,想排便卻排不出,或是持續腹瀉的治療方案:

炮製附子一枚,乾薑三兩,黃芩,大黃,芍藥,枳實,炙甘草各一兩

以上六種材料,用水五升煎煮,取二升,溫熱後分兩次服用,每日兩次。

小補脾湯

適用於飲食不易消化,偶爾會嘔吐或腹瀉,嘔吐或腹瀉後,感到飢餓;或是心下部脹滿,脈象微弱,全身無力,雙腿無力,易抽筋的治療方案:

人參,炙甘草,乾薑各三兩,白朮一兩

以上四種材料,用水八升煎煮,取三升,分三次服用,每日三次。如果肚臍周圍跳動明顯,可去掉白朮,加入桂枝四兩;嘔吐頻繁者,可去掉白朮,加入生薑三兩;若是腹瀉嚴重,則保留白朮;心悸者,可加入茯苓一分兩;口渴想喝水者,可增加白朮至四兩半;腹部飽脹者,去掉白朮,加入炮製附子一枚;腹部疼痛者,可加入人參一分兩;若是體寒,可加入乾薑一分兩。

大補脾湯

適用於脾氣極度虛弱,飲食不易消化,嘔吐和腹瀉,患者身體枯瘦如柴,行動困難,口乾舌燥,出汗,呼吸急促,脈象微弱的治療方案:

人參,炙甘草各三兩,乾薑三兩,白朮,麥門冬,五味子,旋覆花各一兩

以上七種材料,用水十升煎煮,取四升,溫熱後分四次服用,每日三次,夜晚一次。

2. 辨肺臟病證候文並方

肺虛則鼻息不利;實則喘咳,憑胸仰息。

肺病者,必咳喘逆氣,肩息,背痛,汗出憎風;虛則胸中痛,少氣,不能報息,耳聾,咽乾。

邪在肺,則皮膚痛,發寒熱,上氣喘,汗出,咳動肩背,取之膺中外腧,背第三椎旁,以手按之快然,乃刺之,取缺盆以越之。

陶云:肺德在收。故經云:「以酸補之,鹹瀉之;肺苦氣上逆,食辛以散之,開腠理以通氣也。」

小瀉肺湯

治咳喘上氣,胸中迫滿,不可臥者方:

葶藶子(熬黑,搗如泥),大黃,芍藥(各三兩)

上三味,以水三升,煮取二升,溫分再服,喘定止後服。

大瀉肺湯

治胸中有痰疾?涎,喘不得臥,大小便悶,身面腫迫潢,欲得氣利者方:

葶藶子(熬),大黃,芍藥(各二兩),甘草(炙),黃芩,乾薑(各一兩)

上六味,以水五升,煮取二升,溫分再服,日二服。

小補肺湯

治汗出口渴,少氣不足息,胸中痛,脈虛者方:

麥門冬,五味子,旋覆花(各三兩,一方作牡丹皮,可從),細辛(一兩)

上四味,以水八升,煮取三升,每服一升,日三服。若胸中煩熱者,去細辛,加海蛤一分兩;若悶痛者,加細辛一分兩;咳疾不出,脈結者,倍旋覆花為二六兩;若眩冒者,去細辛,加澤瀉一分兩;咳而吐血者,倍麥門冬二六兩;若煩渴者,去細辛,加粳米半升;涎多者,仍用細辛,加半夏半升,洗。

大補肺湯

治煩熱汗郵,少氣不足息,口乾,耳聾,脈虛而快者方:

麥門冬,五味子,旋覆花(各三兩,一方作牡丹皮,當從),細辛(一兩),地黃,竹葉,甘草(各一兩)

上七味,以水一斗,煮取四升,溫分四服,日三夜一服。

白話文:

[對於肺臟疾病徵狀的辨識和相關處方]

如果肺部虛弱,可能會有鼻塞、呼吸不順的問題;若是肺部實證,則會出現喘息咳嗽,甚至必須靠仰躺才能呼吸。

肺部有病,通常會有咳嗽、喘息、呼吸困難、肩膀喘氣、背部疼痛、出汗怕風的症狀;肺虛的情況下,可能胸痛、氣短、無法正常呼吸、耳鳴、喉嚨乾燥。

當邪氣影響肺部,可能導致皮膚疼痛、寒熱交替、上氣不接下氣、汗流浹背、咳嗽到肩膀背部都疼,治療方式是刺激胸部和背部的特定穴位。

陶氏認為肺部健康在於收斂。因此經典提到:以酸性食物滋補肺部,以鹹味食物調節肺部;肺部怕氣逆,可用辛辣食物來散氣,打開毛孔,使呼吸暢通。

小瀉肺湯

用於治療咳嗽喘息、胸悶、無法平躺的患者:

使用炒黑的葶藶子、大黃、芍藥(各90克),以三公升水煎煮至剩二公升,溫熱分二次服用,喘息穩定後停止服用。

大瀉肺湯

用於治療胸腔有痰疾、口水多、喘息無法平躺、大小便不通暢、身體面部浮腫、希望呼吸順暢的患者:

使用炒過的葶藶子、大黃、芍藥(各60克)、炙甘草、黃芩、乾薑(各30克),以五公升水煎煮至剩二公升,溫熱分二次服用,每日兩次。

小補肺湯

用於治療口渴、氣短、胸痛、脈象虛弱的患者:

使用麥門冬、五味子、旋覆花(各90克,另一方子使用牡丹皮,亦可選擇),細辛(30克),以八公升水煎煮至剩三公升,每次服用一公升,每日三次。

大補肺湯

用於治療煩熱、出汗、氣短、口乾、耳鳴、脈象虛弱且快速的患者:

使用麥門冬、五味子、旋覆花(各90克,另一方子使用牡丹皮,應跟隨此方),細辛(30克)、地黃、竹葉、炙甘草(各30克),以十公升水煎煮至剩四公升,溫熱分四次服用,日間三次,夜晚一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