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家用良方》~ 卷三 (27)
卷三 (27)
1. 另備痘科緊要諸症方論
同煎。飢時服之。
患眼,凡痘毒入眼,有赤腫而痛,不能開者,有翳膜遮蔽,而不能視者,自古方書所論及俗說所傳,為痘瘡入眼,而不知此非有形之瘡,乃無形之毒也,其遮睛之臀,有似痘瘡,而實非也。蓋有形之瘡,發於咽喉者有之,發於口舌者有之,然皆外痘起脹時,內痘亦盛,外痘收靨時,內瘡亦消。惟入眼之毒,必作於收靨之時,或還元之後,與咽喉口舌之痘迥異,此以知其非有形之痘也。蓋眼者,五臟氣血之精華也,痘毒鬱滯於肌膚者為癰為癤,而其留滯於精華者,則發為眼患矣。毒已留於氣血精華之分,則其受病也深,故患此者,當從容調治,收功於數十劑之後,不可鹵莽草率,責效於數劑之間者可也。痘後之人,元氣已弱,受毒又深,而其毒火發露在表,又在至高之位,若驟用寒涼,竣攻其里,而疏利其下,則既傷其元氣,又拂逆其病勢,未有不至於喪明者,且或生他症,而大為患者多矣。須用清毒撥翳湯,從容調治,使其毒氣漸退,而元氣不損,此萬不失一之術也。又忌用寒涼之藥,點洗亦多致失明。
清毒撥翳湯
酒洗當歸,酒炒黃連,酒蒸天花粉,牛蒡子,草決明,桔梗,生甘草,白蒺藜(炒研去刺)
真甘菊花,密蒙花,穀精草,川木賊,白粉葛(各四分),川芎,羌活,柴胡,防風,薄荷,生地黃,酒炒山梔(各三分),生薑(一片)
同煎,食後良久服之。如大便秘澀者,加酒炒大黃錢半,服一、二劑後仍去之。此方毒輕者,不滿十劑而愈;毒重者,服十數劑後可獲全效。(加減逍遙散入天花粉、牛蒡子、桔梗、白蒺藜、甘菊花、草決明九味而已)
柴歸飲,凡痘瘡初起,發熱未退,無論是痘是邪,疑似之間,均宜用此平和養營之劑,以為先著。有毒者可托,有邪者可散,實者不致助邪,虛者不致損氣。凡陽明實熱邪盛者,宜升麻葛根湯。如無實邪,則悉宜用此增減主之。
當歸(二、三錢),芍藥(或生或炒,一錢五分),柴胡(一錢或錢半),荊芥穗(一錢),炙甘草(七分、一錢)
水一鍾半煎服。或加生薑三片。
如血熱者加生地;如陰虛者加熟地;如氣虛脈弱者加人參;如虛寒者加炮薑、肉桂;如火盛者加黃芩;如熱渴者加乾薑;如腹痛者加木香、砂仁;如嘔惡者加炮薑、陳皮;若治麻疹或以荊芥易乾葛;如陰寒盛而邪不能解者加麻黃、桂枝。
疏邪飲,凡痘疹初起,發熱,如血氣強盛,無藉滋補者,單宜解邪。用此方為主,以代升麻葛根湯(及蘇葛湯等方最為妥當)。
柴胡倍用,酒炒芍藥倍用,蘇葉,荊芥穗,炙甘草(減半)
用水一鍾半煎服。
嘔吐者加生薑三片;火盛內熱者加黃芩;渴者加乾葛。
白話文:
另備痘科緊要諸症方論
一起煎煮。肚子餓的時候服用。
眼睛的病症,凡是痘毒進入眼睛,有的會紅腫疼痛,睜不開眼睛;有的會有翳膜遮蔽,看不清楚。自古以來的醫書和民間傳說,都認為這是痘瘡長到眼睛裡了。其實並不知道這不是有形的瘡,而是無形的毒。遮住眼睛的好像痘瘡,但實際上並不是。有形的瘡,可能會長在咽喉,也可能長在口舌,但是這些都是外面的痘瘡開始腫脹的時候,裡面的痘毒也同時旺盛;外面的痘瘡收縮的時候,裡面的瘡也跟著消退。唯獨侵入眼睛的毒,一定是在痘瘡收縮的時候,或是恢復期之後才發生,和咽喉口舌的痘瘡完全不同,由此可知這並不是有形的痘瘡。眼睛是五臟精氣血的精華所在,痘毒鬱積在皮膚的會形成癰或癤,而當它滯留在精華的部位,就會引發眼睛的疾病。既然毒素已經侵入氣血精華的部位,病情就比較嚴重。所以治療的時候,應該慢慢調理,經過幾十劑藥才能見效,不可以草率急躁,想要幾劑藥就立刻見效。痘瘡之後的人,元氣已經虛弱,又受到很深的毒害,毒火又表現在外,而且是在人體最高的地方,如果驟然使用寒涼的藥物,猛攻體內,並且疏通下部,就會損傷元氣,又違背病勢,沒有不導致失明的。甚至可能引起其他病症,對患者造成更大的傷害。必須使用清毒撥翳湯,慢慢調治,讓毒氣逐漸消退,而元氣不受損傷,這是最穩妥的方法。也要忌用寒涼的藥物,用藥水清洗眼睛也多半會導致失明。
清毒撥翳湯
用酒洗過的當歸、用酒炒過的黃連、用酒蒸過的天花粉、牛蒡子、草決明、桔梗、生甘草、炒過並去除刺的白蒺藜(磨成粉)
真正的甘菊花、密蒙花、穀精草、川木賊、白粉葛(各四分)、川芎、羌活、柴胡、防風、薄荷、生地黃、用酒炒過的山梔子(各三分)、生薑(一片)
一起煎煮,吃飯後過一陣子再服用。如果大便乾硬,可以加入用酒炒過的大黃(一錢半),服用一兩劑後就停用。這個方子,毒性比較輕的,不用十劑就會好;毒性比較重的,服用十幾劑後也能完全痊癒。(可以在加減逍遙散中加入天花粉、牛蒡子、桔梗、白蒺藜、甘菊花、草決明這九味藥)
柴歸飲,凡是痘瘡剛開始發作,發熱還沒退的時候,無論是痘還是邪氣,疑似之間,都應該用這個平和滋養的藥方,作為首選。有毒的可以托出,有邪氣的可以發散,實證不會助長邪氣,虛證不會損傷元氣。凡是陽明實熱邪盛的,應該用升麻葛根湯。如果沒有實邪,都適合用這個方子調整。
當歸(二、三錢)、芍藥(可以用生的也可以用炒過的,一錢五分)、柴胡(一錢或錢半)、荊芥穗(一錢)、炙甘草(七分或一錢)
用水一碗半煎煮後服用。也可以加入三片生薑。
如果血熱,可以加生地;如果陰虛,可以加熟地;如果氣虛脈弱,可以加人參;如果虛寒,可以加炮薑、肉桂;如果火盛,可以加黃芩;如果發熱口渴,可以加乾薑;如果腹痛,可以加木香、砂仁;如果噁心想吐,可以加炮薑、陳皮;如果是治療麻疹,可以把荊芥換成乾葛;如果陰寒過盛而且邪氣無法解除,可以加麻黃、桂枝。
疏邪飲,凡是痘疹剛開始發作,發熱,如果血氣強盛,不需要滋補的人,只需要解邪。用這個方子為主,來代替升麻葛根湯(以及蘇葛湯等方子最為妥當)。
柴胡用雙倍的量,用酒炒過的芍藥也用雙倍的量,蘇葉、荊芥穗、炙甘草(減半)
用水一碗半煎煮後服用。
嘔吐可以加三片生薑;火盛內熱可以加黃芩;口渴可以加乾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