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家用良方》~ 卷三 (1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15)

1. 小兒痘症秘訣(麻疹附)

形色,痘以飽滿為形,紅活為色,頂陷不起是氣虛,色不鮮明是血虛,宜培補氣血為主。真陽虛者,乃無紅暈,甚至通身皆白,身冷不溫,宜大補元煎。陽回身溫,轉白為紅矣。又有一種遍身血泡者,此非血多,乃是氣少,不能統血,故血妄行,急宜大補元煎。陽氣充滿,血泡變白而成功矣。形色不佳,多半是氣體虛寒,手足厥冷,頭重神疲,便清泄瀉等症,必當大補元煎,兼用附桂。若泄瀉不止,並當添入龍骨、粟殼等藥,以收澀之,瀉止方可回生。痘以紅為貴,有圈紅、噀紅、鋪紅之別。圈紅者,一線之紅,圈緊附痘根最為佳兆;噀紅者,痘根血色隱隱散漫,亦氣不收之故,速宜大補氣血;鋪紅者,一片平鋪無痘之處亦紅,所謂地界不分。若兼不惡寒、口臭而渴,小便臊而短,大便燥而結,內熱有據,宜白虎地黃湯以利之。熱退身涼,即宜平鋪,不可多服。

又有一種錫光痘,身涼不溫,色白不紅,此乃陽虛陰象也。宜大補氣血,附桂同施。氣足陽回,痘根紅而漿稠痂結矣。又有一種根無紅盤,頂含黑水者,乃陽氣大虛,陰氣凝結,亦宜大補元陽,兼用附桂,黑水化為膿矣。

痘有五泡,水泡、膿泡、灰泡、血泡、紫泡。痘有五陷:白陷、灰陷、血陷、紫陷、黑陷。水泡者,皮薄而明,經言氣熱生水,要知清漿皆水,何以不成膿,火少故也。必當薑桂附子等藥,大劑陡進,水必成膿。若誤用涼藥,作瀉後,轉為白陷。膿泡失治,則破流膿水;灰泡失治,轉為灰陷,二症亦宜參熟附桂大劑多進。若有小顆粒發出,謂之子救母生意在焉。血泡者,乃氣虛,非血熱,亦宜大補元陽,否則變為血陷。紫泡者,其症有二:紫中帶青者,亦因氣虛,不能攝血,陰血凝結而成。其人必身倦而惡寒,舌苔白,飲食不多,大小便清白,速宜大補元陽,否則變為紫陷。又有一種紫黑焦枯者,乃純陽無陰之症,其人必口乾惡熱,小便短、大便結,此實火也。宜清涼解毒,白虎地黃湯酌加大黃以行之。但得線漿,尚可望生,失治轉為黑陷。又有一種小兒,因服涼藥腹中作痛,嘔吐瀉利,將成慢驚,頭面大熱,唇焦舌黑,亦似實火,此乃火不歸元之故。實火者,二便燥閉;虛火者,瀉利不止。全在細心體察,方得其真。

起脹,痘至開盤,頭面腮頰亦腫,謂之起脹。至膿成漿足,痘回而脹消,謂之收脹。蓋緣毒氣由內達外,此時尚在肌膚之間,故腮頰亦隨之而腫,迨至膿成漿足,毒氣盡化為膿,而脹自消。亦必脾胃強健,方能如此。若當起脹,而不起脹,乃由元氣內虛,不能送毒外出之故。用大補氣血之藥,少加發散,大補元煎、大溫中飲相間服之,盤自開而脹自起。若痘未開盤,而頭面先腫,乃元氣大虛,此乃虛腫非起脹也。此痘必不能起脹,亦宜大補元氣,腫自消而脹自起。又有痘已回而脹不消,此乃元氣大虛,而不能攝毒,則餘毒留於肌肉之間,不能盡化為膿所致。亦宜大補元煎,大溫中飲相間服之,則餘毒盡化而脹自消矣。

白話文:

小兒痘症秘訣(麻疹附)

痘的形態與顏色 痘疹的理想狀態是飽滿隆起,顏色紅潤有活力。如果痘頂凹陷不起,表示氣虛;顏色不鮮明,則表示血虛。這兩種情況都應以補益氣血為主。若是真陽虛,痘疹沒有紅暈,甚至全身都是白色,身體冰冷不溫,應服用大補元煎來大補元氣。等陽氣恢復,身體轉溫,膚色也會由白轉紅。還有一種情況是全身出現血泡,這並非血多,而是氣不足,無法統攝血液,導致血液妄行。此時也應立即服用大補元煎。等到陽氣充足,血泡會轉白,就表示治療成功。如果痘疹的形態和顏色不佳,多半是氣血虛寒,伴隨手腳冰冷、頭重疲倦、精神不振、大便清稀等症狀,務必服用大補元煎,並搭配附子和肉桂。如果腹瀉不止,還應加入龍骨、粟殼等藥物來收斂止瀉,待腹瀉停止才能恢復生機。痘疹以紅色為貴,紅的表現有圈紅、噀紅和鋪紅之分。圈紅是指痘疹根部有一圈緊貼的紅暈,這是最佳的徵兆。噀紅是指痘根部的血色隱約散漫,也是氣不收斂的表現,應立即補益氣血。鋪紅是指痘疹周圍一片平鋪,與沒有痘疹的皮膚界限不明顯。如果同時出現不畏寒、口臭口渴、小便臊臭短少、大便乾燥結塊等內熱症狀,應服用白虎地黃湯來疏通。待熱退身體涼爽後,就應停止服用,不可多服。

還有一種痘疹呈現錫光色,身體冰冷不溫,顏色蒼白不紅潤,這是陽虛陰盛的表現。應大補氣血,並搭配附子和肉桂。等到氣足陽氣恢復,痘根會轉紅,痘液也會變得濃稠,最後結痂。另外,還有一種痘疹根部沒有紅暈,頂部含有黑色的液體,這是陽氣極度虛弱,陰氣凝結的表現。也應大補元陽,並搭配附子和肉桂,黑色的液體會轉化為膿液。

痘的五種形態 痘疹有水泡、膿泡、灰泡、血泡和紫泡五種形態,也有白陷、灰陷、血陷、紫陷和黑陷五種凹陷形態。水泡的特點是皮薄透明,中醫認為,氣熱會生水。要知道,清澈的液體都屬於水,之所以沒有化膿,是因為火氣不足。此時必須用薑、桂、附子等藥物,大劑量快速服用,水泡才能化膿。如果誤用寒涼藥物,導致腹瀉,水泡會轉為白陷。膿泡若失治,會破裂流膿;灰泡若失治,會轉為灰陷。這兩種情況都應服用熟附子和肉桂,並加大劑量。如果痘疹出現小顆粒,表示母痘能得到救治,生命力還在。血泡是因為氣虛,並非血熱。也應大補元陽,否則會轉為血陷。紫泡有兩種情況:紫中帶青,也是因為氣虛,無法攝血,陰血凝結所致。患者通常會感到身體疲倦、怕冷、舌苔白、食慾不佳、大小便清白,應立即大補元陽,否則會轉為紫陷。另外一種紫黑焦枯的紫泡,是純陽無陰的表現,患者會感到口乾怕熱、小便短少、大便乾結,這屬於實火。應服用清涼解毒的藥物,如白虎地黃湯,並酌加芒硝來疏通。只要有痘液滲出,都還有希望痊癒,失治則會轉為黑陷。還有一種情況,是小孩因服用寒涼藥物導致腹痛、嘔吐、腹瀉,即將出現慢驚風,頭面發熱、嘴唇焦黑、舌苔發黑,看起來像實火,其實是虛火,是火不歸元的表現。實火的特點是大小便乾燥閉塞,虛火的特點是腹瀉不止。需要仔細觀察,才能辨別真假。

起脹 痘疹到了成熟期,頭面腮部也會腫脹,這稱為「起脹」。等到膿液充足,痘疹消退,腫脹也會消失,這稱為「收脹」。這是因為毒氣由內而外發散,此時還停留在皮膚之間,所以腮部也會跟著腫脹。等到膿液充足,毒氣都轉化為膿液,腫脹自然會消退。只有脾胃強健,才能有這樣的過程。如果到了起脹的時候,卻沒有腫脹,是因為元氣內虛,無法將毒氣排出體外。應服用大補氣血的藥物,並稍微加入發散的藥物,如大補元煎、大溫中飲交替服用,痘疹自然會打開,腫脹也會出現。如果痘疹還沒開始成熟,頭面就先腫脹,表示元氣極度虛弱,這是虛腫,不是起脹。這種痘疹很難起脹,也應大補元氣,腫脹自然會消退,起脹也會出現。還有一種情況是痘疹已經消退,腫脹卻沒有消退,是因為元氣極度虛弱,無法攝住毒素,導致餘毒留在肌肉之間,無法完全化為膿液。也應服用大補元煎、大溫中飲交替服用,餘毒才能完全轉化,腫脹也會自然消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