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家用良方》~ 卷三 (14)
卷三 (14)
1. 小兒痘症秘訣(麻疹附)
預解痘毒法,於初發時,或未發時,以硃砂末五分,蜜水調服,多者可少,少者可無。
辨痘法,小兒發熱,五指尖及中指冷是痘疹。(中指熱是傷寒)
看耳法,耳後紅筋痘必輕,紫筋起處重沉沉,兼青帶黑尤難治,用藥精詳也得生。
認痘法,小而充實名珍珠痘,大而飽滿名大痘,四圍起而中陷名茱萸痘,平扁而不起名蒸餅痘。
治痘法,總不外乎虛寒實熱四字。何者為虛寒?凡小兒平日氣體薄弱,面色青黃,唇淡畏寒,大便溏而不結,小便清白,飲食減少,或不甚消化等症,皆腹中火少。出痘時,必難灌漿,亦難結痂,氣血不足之故,是名虛寒。速宜培補元氣,以防變症。何者為實熱?平日氣血壯實,飲食易消。出痘時,大便結而燥,小便赤而臊,口鼻中出氣如火,惡熱喜涼等症,是名實熱。察明果是內熱,方可暫行清解。用荊防地黃湯加生地四錢,大黃一錢。
服一兩劑而火退矣,然切不可以虛火誤認為實火。察虛火實火之法,全憑大小便為主,小便清白,大便不燥,雖身發大熱,乃是中宮有火,火無所依,浮而在外,誤服寒涼,亦有此症,不得以身熱誤認為實火。
痘有四宣,一宜補氣。真陽充足,方能送毒出外以成痘。痘頂不起等症,皆由元氣不足之故,宜服黨參、白朮、黃耆、甘草,以補之。二宜補血。真陰充盛,方能隨氣到苗以成漿。空殼無膿等症,皆陰血不足之故,宜於補氣藥中,加熟地、當歸、丹參、川芎之類,以補之。三宜補脾腎。脾土壯健,氣血自充。飲食減少,口淡無味等症,皆脾土虛弱之故,須脾腎雙補。即於前氣血藥中,加枸杞、故紙、附子、肉桂等藥,痘瘡自無陷塌泄瀉之患。四宜察虛實。小兒飲食有味,二便如常,不服藥最穩。或灌漿不滿,燒漿不幹等症,必察其氣分、血分何處虧虛,照症調補,不可妄用涼藥。必口臭尿臊便結,有實火可據者,方可暫行清解。
發熱,痘者胎中陰毒,必賴陽氣以成之,小兒出痘大約發熱三日,肌肉鬆透,然後能見點苗齊熱退,及真陽內伏,交會於陰。復發熱三日,是運水到苗以成清漿,漿足熱退,及至養漿,真陽仍出,發熱三日化毒以成膿,膿成熱退,而陽伏。毒既化膿,又必發熱,蒸乾,方能結痂。痂落後,真陽外出,蒸化斑點,謂之燒斑。倘有黑斑,乃是火衰,並非因吃鹽醬之故,所謂痘稟於陰,而成於陽也。治痘之法,始終當以補氣血扶陽氣為主,用藥以溫補少加發散為首務。否則氣不足,而痘頂不起,火不足則漿不稠,且恐厥逆腹痛陰寒起而壞症作矣。熱有邪正,必當體察,正熱者陽氣蒸騰,自內達外,喜露頭面,不惡寒冷,時熱時止,兼有小汗,手足溫和,飲食有味,二便如常,所謂內外無邪,不必服藥。邪熱者,偶感風寒,頭痛、惡寒、四肢冷而無汗,用荊防地黃湯內加肉桂一錢,服一兩劑,儘可解散表邪而愈。
白話文:
小兒痘症秘訣(麻疹附)
預解痘毒法:痘疹初發或未發時,可用硃砂粉五分,用蜜水調勻服用。劑量可根據病情增減,病情輕者甚至可以不用。
辨痘法:小兒發熱,五指尖和中指冰冷是痘疹。(中指發熱則是傷寒)
看耳法:耳後出現紅色血絲,痘疹必輕;若出現紫色血絲,則痘疹病情較重;若血絲呈青黑色,則病情非常棘手,即使用藥精準也難以保證痊癒。
認痘法:痘疹小而飽滿的稱為珍珠痘;痘疹大而飽滿的稱為大痘;痘疹周圍隆起而中間凹陷的稱為茱萸痘;痘疹平坦不隆起的稱為蒸餅痘。
治痘法:總體而言,治療痘疹不外乎虛寒和實熱兩種情況。何謂虛寒?凡小兒平日體質虛弱,面色青黃,嘴唇淡白怕冷,大便稀溏不成形,小便清稀,食慾減退或消化不良等症狀,都是腹中陽氣不足。出痘時,痘疹難以飽滿,也難以結痂,都是因為氣血不足,這就稱為虛寒。此時應當迅速滋補元氣,以防病情變化。何謂實熱?平日氣血旺盛,飲食易消化。出痘時,大便乾燥,小便色黃氣味濃烈,口鼻呼出的氣體像火一樣熱,怕熱喜涼等症狀,這就稱為實熱。如果確實是內熱,才能暫時使用清熱解毒的藥物,例如荊防地黃湯加生地四錢,大黃一錢。服用一到兩劑藥物,熱退即可。但是,切不可將虛火誤認為實火。判斷虛火還是實火,主要依靠大小便的情況,小便清稀,大便不燥,即使身體發熱,也是因為體內陽氣過盛,陽氣無處依附,浮在體表,這時誤服寒涼藥物,也會出現這種情況,不能單憑身體發熱就誤認為是實熱。
痘疹的四種治療原則:一宜補氣。真陽充足,才能將毒素排出體外形成痘疹。痘疹頂部不隆起等症狀,都是因為元氣不足,應該服用黨參、白朮、黃耆、甘草等藥物來補氣。二宜補血。真陰充盈,才能隨著氣血到達痘疹部位形成膿液。痘疹空癟無膿等症狀,都是因為陰血不足,應在補氣藥物的基礎上,加入熟地、當歸、丹參、川芎等藥物來補血。三宜補脾腎。脾土強健,氣血自然充盈。飲食減少,口中無味等症狀,都是脾土虛弱的表現,需要同時補脾腎。可以在前述補氣補血藥物的基礎上,加入枸杞、熟地黃、附子、肉桂等藥物,痘疹自然不會出現凹陷或腹瀉等情況。四宜察虛實。小兒飲食正常,大小便也正常,最好不要服用藥物。如果痘疹灌漿不足,膿液乾燥等情況,必須仔細觀察氣分、血分哪方面不足,對症下藥,不可隨意服用寒涼藥物。只有出現口臭、尿液氣味濃烈、大便乾燥,有明顯實熱症狀時,才能暫時使用清熱解毒藥物。
發熱:痘疹是胎兒時期積累的陰毒,必須依靠陽氣才能成熟。小兒出痘一般會先發熱三天,肌肉鬆弛,然後才能看到痘疹冒出,熱退之後,真陽內斂,與陰氣交會。再次發熱三天,是水分到達痘疹部位形成清漿,漿液充足後熱退,然後是痘疹的成熟階段,真陽再次外發,發熱三天將毒素轉化為膿液,膿液形成後熱退,陽氣內斂。毒素轉化為膿液後,還必須再次發熱,將膿液蒸乾,才能結痂。痂脫落後,真陽外出,蒸化斑點,稱為燒斑。如果出現黑斑,是陽氣衰弱的表現,並不是因為吃了鹽醬引起的,所謂痘疹稟於陰,而成於陽。治療痘疹的方法,始終應該以補益氣血、扶助陽氣為主,用藥應以溫補為主,少加發散藥物。否則,氣不足,痘疹頂部不隆起;火不足,膿液稀少,而且可能出現厥逆、腹痛、陰寒等症狀而危及生命。發熱有正熱和邪熱之分,必須仔細觀察。正熱是陽氣旺盛,從內而外,喜歡露出頭面,不怕冷,發熱時有時無,伴有少量汗液,手足溫暖,飲食正常,大小便也正常,屬於內外無邪,不必服藥。邪熱則是偶感風寒,頭痛、惡寒、四肢冰冷無汗,應服用荊防地黃湯加肉桂一錢,服用一到兩劑,即可散解表邪而痊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