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家用良方》~ 卷三 (4)
卷三 (4)
1. 治小兒各症
上藥共研細末,𩚫餅為丸,如梧子大。米湯吞服三、四十丸,一日三服。
小兒兩腮腫硬,凡兒生月內,兩腮腫硬有核,或只在一邊,名曰痄腮。兒面必黃,鼻端起黑瘰,啼哭不乳。
用蜒蚰(一條),銀硃(一錢)
同研搗爛,搽腫硬處,勿令擦去即消。
或用桑柴少許,入雄雞冠血二、三滴,再加鹽滷一匙,和勻頻擦患處亦消。不若用蜒蚰一方更妙。
臍風
獨頭蒜(切片),安放臍上,以艾灸之,待口中有蒜氣出,即止。
或用蜂房(煅),研末敷之,或用杏仁(去皮),研末敷之。或用川連、胡粉、龍骨(煅灰)各三錢,共研為細末,調敷臍瘡神效。
臍突,凡小兒臍眼紅腫突出,名曰臍突。
赤小豆,淡豆豉,天南星,白芨(各一錢)
上藥研末,以芭蕉汁調敷臍兩旁,自愈。
童子癆
貓屎(瓦上熏干。若白貓者最佳,黑黃者不用),水煎服。
(並治瘄疹不發)
臍濕不幹
艾葉(燒灰),填臍中。
或用熟明礬、龍骨、麝香,共少許研末,敷臍上,此方屢驗。
臍瘡不合
黃柏末,或灶心土研末,敷之。
或用地蠶研末,敷臍上數次即愈。
初生小兒撮口臍風,凡小兒初生,七日之內,面赤喘急,啼聲不出者,牙齦上必有小泡如米者,大急。
以溫水蘸青軟布,或用帛裹指頭,輕擦破,即開口矣。
或用白殭蠶(直者四個,炒,去口絲),研極細末,調敷唇內。或用生犀角、真羚羊角,磨汁和飲之,立效。遇急,再用大黃、生甘草各一錢,同煎服之。
臍風發噤
生甘草二錢五分,水一盞煮半盞,溫服,令吐痰涎後,以乳汁滴兒口中。
赤遊風
韭菜(連根)搗爛絞汁擦之。
或用菘菜搗散。或用千腳泥一兩(或曬乾或烘乾俱可),加珍珠三分,共研細末,以清菜油調之。或用馬蘭頭葉(如冬月無葉則用根亦可),水洗去泥,搗爛絞汁,搽於患處,燥則再搽之。或用風菱殼(不拘多少)燒灰存性,研極細末,以麻油調搽。或用生大黃、黃芩、黃柏各三錢,共研細末,以芭蕉根搗汁調搽。
初生小兒口泡,凡兒生次日,即看口中上齶,定有白泡者。
即用銀挖耳輕輕刮破,以金墨磨汁搽之,此泡一老便不能乳。
小兒馬牙
須用銀針挑破,以墨塗之。
小兒重舌木舌,凡小兒初生,看舌下重舌有膜如石榴子大,若啼聲不出者。
速以指爪或銀針,微刺舌線,有血出自活。即用桑樹汁調蒲黃(炒黑),研末塗之。若血出過多。燒發和豬脂塗之。
或嚼小粟米哺之。或用竹瀝浸黃柏,時時點舌。
重舌鵝口
赤小豆(二十四粒),搗研成末,以醋調和,頻頻塗之。
小兒牙疳
白礬(研),盛於五倍子內,合燒為末敷之。
走馬牙疳,凡走馬牙疳,多屬痘疹餘毒所中,又有雜病熱甚而成者。
白話文:
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,用麵糊做成如梧桐子大小的藥丸。用米湯吞服,每次三、四十丸,一天服用三次。
小兒兩腮腫硬:嬰兒出生一個月內,兩腮腫脹變硬,有硬塊,有時只在一邊,這叫做痄腮。患兒臉色一定會發黃,鼻頭出現黑色的疙瘩,會哭鬧且不肯吃奶。
用活的蛞蝓(一條),加上硃砂(一錢),一起搗爛,塗抹在腫脹變硬的地方,不要擦掉,腫脹就會消退。
或者用少許桑樹枝,加入公雞冠上的血二、三滴,再加一湯匙鹽滷,調和均勻後頻繁擦拭患處,也能消腫。但效果不如用蛞蝓的方法好。
臍風:
將獨頭蒜切片,放在肚臍上,用艾草灸烤,等到口中有蒜味出來就停止。
或者用蜂巢(燒過)研成末敷在肚臍上,或者用杏仁(去皮)研成末敷在肚臍上。或者用黃連、胡粉、龍骨(燒成灰)各三錢,一起研成細末,調和後敷在臍瘡上,效果很好。
臍突:小兒肚臍眼紅腫突出,叫做臍突。
用赤小豆、淡豆豉、天南星、白芨(各一錢),將以上藥材研成末,用芭蕉汁調和後敷在肚臍兩旁,就會痊癒。
童子癆:
將貓屎(在瓦片上烘乾,如果是白貓的最好,黑黃色的不用),用水煎服。(同時也能治療痄疹不發的情況)
臍濕不乾:
用艾葉(燒成灰),填在肚臍裡。
或者用熟明礬、龍骨、麝香,少量一起研成末,敷在肚臍上,這個方法多次驗證有效。
臍瘡不合:
用黃柏末,或者灶心土研成末,敷在肚臍上。
或者用地蠶研成末,敷在肚臍上數次就會痊癒。
初生小兒撮口臍風:嬰兒剛出生,七天之內,臉色發紅、呼吸急促、啼哭不出聲,牙齦上一定會有像米粒大小的小水泡,情況很危急。
用溫水沾濕柔軟的布,或者用絲綢包住手指,輕輕擦破水泡,嬰兒就能張開嘴了。
或者用白殭蠶(選直的四個,炒過,去掉口絲),研成極細的末,調和後敷在嘴唇內側。或者用生的犀牛角、真的羚羊角,磨汁和著喝,立刻見效。遇到緊急情況,再用大黃、生甘草各一錢,一起煎服。
臍風發噤:
用生甘草二錢五分,加水一碗煮成半碗,溫服,讓嬰兒吐出痰涎後,用乳汁滴入嬰兒口中。
赤遊風:
將韭菜(連根)搗爛絞汁擦在患處。
或者用菘菜搗散敷在患處。或者用千腳泥一兩(曬乾或烘乾都可以),加入珍珠三分,一起研成細末,用清菜油調和後塗抹。或者用馬蘭頭葉(冬天沒有葉子則用根也可以),用水洗去泥土,搗爛絞汁,塗抹在患處,乾了就再塗。或者用風菱殼(不拘多少)燒成灰,研成極細的末,用麻油調和塗抹。或者用生大黃、黃芩、黃柏各三錢,一起研成細末,用芭蕉根搗汁調和後塗抹。
初生小兒口泡:嬰兒出生第二天,要看口腔上顎,一定會有白色水泡。
用銀挖耳輕輕刮破水泡,用墨磨汁塗抹,這個水泡一旦老了,嬰兒就不能吃奶了。
小兒馬牙:
必須用銀針挑破,用墨塗抹。
小兒重舌木舌:嬰兒剛出生,看舌頭下面,重舌會有膜像石榴子那麼大,如果啼哭不出聲。
要趕快用指甲或銀針,輕刺舌下的膜線,有血流出來就活了。用桑樹汁調和蒲黃(炒黑)研成末塗抹。如果出血過多,就把頭髮燒成灰和豬油塗抹。
或者嚼碎小米餵給嬰兒。或者用竹瀝浸泡黃柏,時常點在舌頭上。
重舌鵝口:
用赤小豆(二十四粒),搗成末,用醋調和,頻繁塗抹。
小兒牙疳:
用白礬(研成末),放在五倍子裡,一起燒成末敷在患處。
走馬牙疳:走馬牙疳,大多是痘疹後遺留的毒素導致,也有的是雜病發熱嚴重引起的。